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海外投資國際貿易

海外投資國際貿易

發布時間:2021-01-08 19:03:11

A. 對於做國際貿易的企業來說,注冊一家香港公司有什麼用嗎

對於做國際貿易的企業來說,注冊香港公司的用處如下:

1,拓展國際市場的窗口可用於公司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跳板:由於香港的特殊歷史條件和地理位置,給內地企業向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因此,在香港成立公司,可作為對外的窗口,容易取得國外合作企業的信任與合作;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剛剛開放,海外投資人士喜歡把地區總部設在香港,作為投資中國的跳板。

2, 容易獲得國際信用和信貸可用於公司擴大規模生產:眾所周知,香港是亞洲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幾乎每條街道都有銀行。

可以利用香港銀行的信用,信用是發展國際生意的基礎,獲得信用後,可以利用香港這個金融中心進行融資,也可以直接向海外開出信用證,以較小的資金做大買賣。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向香港政府申請中小企業資助貸款,再把這筆資金投到市場獲利。

3,香港公司稅率低,稅種少。香港離岸公司基本稅種僅為香港公司利得稅,並且香港公司利得稅僅在香港公司盈利情況下才繳納,並且盈利的首200萬港幣僅按8.25%的利得稅稅率進行徵收。而香港離岸公司利潤不產生於香港的,則可以豁免徵稅。

4,超級金融體制可用於公司吸收資金擴大規模:香港是一個超級金融中心,身處其中,除可向各國家自由進行匯款交易外,還有超過200種的金融服務,可通過互聯網及電子交易服務進行銀行的運作,非常方便。

5,信心可靠可用於公司贏得海外客戶信賴:香港是全球超級金融中心擁有健全的法律體系,能給予夥伴及任何合作者一個可信的印象,無疑對公司業務推廣及發展十分有幫助。

關於香港公司注冊事宜,歡迎隨時與我們交流探討。

B. 根據小島清的理論,美國和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有何不同,你認為中國應該主要發展何種類型的海外直接投資

小島清的主要理論:美國以製造業為主的大型跨國公司利用其壟斷優勢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不同,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以中小企業為主體,投資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資源開發工業或勞動力密集工業,這是符合國際分工和比較成本原則的。他認為日本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或企業,原本可以通過出口貿易的發展保持其海外市場的佔有份額。但當某些部門或企業的出口貿易已經失去這種比較優勢,而東道國的資源豐富、勞動成本低,只是由於缺乏資金、技術和管理技能,使其資源開采和勞動力密集的部門的比較優勢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時,日本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有利於利用東道國的比較優勢,而且也有利於日本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把處於比較劣勢的生產活動轉移到國外,並推動這些企業運用其新的比較優勢發展新的出口,從而使日本企業的比較優勢持續不衰。
個人不懂經濟學,或許你認為一個不懂經濟的人沒有發言權,但是不懂經濟學不代表觀點就是錯誤的,是川銀藏何嘗不是門外漢,馬雲一樣不懂經濟學…… 當然我也並非我的觀點就是正確的,我只是想說如果我說的對與錯,請先聽完我所想說的…… …… 對於小島清的理論,個人覺得十分不切實際,完全就是脫離現實的空想型理論…… 小島清的理論成就於霓虹20世紀60年代,在當時無論小島清的理論是對還是錯,霓虹的經濟快速發展都是註定了的,但事實上霓虹70年代80年代的對外投資是完全錯誤的,雖然是《廣場協議》令霓虹經濟提前崩潰,但造成史上最大的經濟,失落二十的根本原因就是「霓虹經濟自身存在嚴重缺陷」,這也是為什麼10年後霓虹政府提出「50年內獲得30個諾貝爾獎」以提倡國民加大科研力度,這與後來安倍經濟改革,令霓虹轉型成為產業鏈上層有直接的關系…… 無論一國產品在市場佔有率有多高,都難免是「鏡花水月」,一國產品橫掃世界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而霓虹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基本最致命的就是當時霓虹的「對外投資」的負作用,大量資金撒出去,結果卻成了石沉大海有去無回,銀行瞬間縮水60%的資產,企業因資金鏈突然斷裂大量倒閉…… …… …… …… 將對外投資,單純看純獲利的手段,這個觀點就是「錯誤」的根本,對外投資就當效仿歐美「融入」當地企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樣才能避免「直接利益沖突」,避免降低投資風險,不應該是與當地企業搶飯吃,而是和當地企業捆綁在一起…… 想做到這點,就唯有利用「科技」的力量,無論是什麼樣的合作關系,唯有「核心技術」「產品創新與設計」這些核心部分掌握在手中,企業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市場是有限的,處於產業鏈底端永遠無法脫離「價格戰」(紅海戰)…… 暢銷世界的產品要做到獨一無二,如果沒有獨一無二的產品就做獨一無二的平台,如果沒有獨一無二平台就做獨一無二的設計,如果沒有獨一無二的設計就做「核心專利」(基礎專利不行)…… 總之,就是科研創新…… 總之,就是盡量避開「紅海」(產品獨特,企業獨特)…… …… …… …… 紅海里掙扎的企業無論表面多風光,都不過是「鏡中月水中花」…… …… …… …… 東道主國家經濟崛起後勞動力成本自然會上升,管理也不可能永遠比東道主國家更強……小島清的理論只不過是經歷了世界大戰,世界各國經濟還沒有崛起前的理論,在小島清的理論中從一開始就將東道主國家「看貶」了,如果按照小島清的理論去做,早晚會付出『慘痛的代價』……落後的國家不代表是愚蠢的國家,如果想保持自己的優勢,首先就要正視東道主國家會利用外資和技術的崛起,然後再去思考如果令自己的投資更加安全更加高效(忽悠了風險的高回報投資僅僅是「賭徒行為」而已),如何保持自己的企業優勢才是真正該「關心與思考」的問題
……
歐日美對外直接投資大同小異,側重的行業有所不同而已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光基建一項就高達5000億美元,主要就是房地產投資、高鐵投資、基建投資、體育俱樂部(國務院發文限制境外投資體育俱樂部,所以這個現在不行了)等投資……
歐日美英主要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入股他國企業成為股東,在他國合資、建立子公司等
歐日美英等國的對外投資屬於企業行為,其中以美國為最
華爾街投資專家、華爾街投資金融財團與銀行……都是震驚世界的存在,說華爾街控制著全球經濟一點也不誇張
任何國家的大型投資、任何國家的大型企業的背後總能看到華爾街的背景
說美國拿走了全球40%的凈利潤,那麼美國是如何做到的呢?美企雖然強大,但還不可能做到這么恐怖,因為美國資金投資遍布全球任何角落,任何國家的企業的凈利潤都要被美國拿走一部分
A股納入MCSI,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家世界聞名的投資金融機構(吉利成為戴姆勒大股東背後杠桿資金就是他們提供的),它就是「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成立於1968年)…… 吉利風光的背後,卻是最終無論吉利盈虧摩根士丹利都是贏家……
……
對外直接投資不在於投資總額是多少,而是在於投資是否有回報
軟銀投資阿里巴巴投資少但回報大,雅虎同樣投資阿里巴巴但盈虧就很難講得清楚了(投資大,風險大,回報小,權力之爭)…… 對於阿里巴巴的投資,很明顯孫正義和馬雲是雙盈局面,但其他人就不好說了
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世界公認的「最後的投機家」霓虹股神是川銀藏投資還有虧損到破產的時候
叱吒世界幾十年的巴菲特投資還有判斷錯誤的時候
……
個人認為如是川銀藏、巴菲特、索羅斯、孫正義等人或索尼、軟銀、豐田、本田、蘋果、高通、ORACLE、迪士尼等企業機構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投資行為
……
對於正夫主導的對外投資,更像是正治行為
……
企業家或企業機構對外投資的目的很簡單很單純就是「獲利」

但是正夫的對外投資其目的就復雜化到極點了,牽涉到了正治問題、JUN事問題,是盈是虧是對是錯幾十年後再來討論吧,反正偶目前是半點兒看不明白
……
但是正夫主導的對外投資與企業家的為了獲利而進行的對外投資根本沒有可比性,因為性質完全不同

C. 為什麼國際貿易順差會使國外投資增加

通俗的講,順差就是能在國內賺錢,為何國外不投資。

D. 海爾對外投資策略

一、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

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指的是我國一些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目的並不是在東道國設立生產基地或研發中心,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國際營銷機構,藉此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和網路,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市場,減少中間環節,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底,境外貿易性企業占境外企業總數的55%,這些貿易性企業中有相當數量是國內主辦企業的海外營銷機構。這說明到目前為止,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最主要的模式。

中國最大制葯企業三九集團的海外投資基本上屬於這種模式。三九集團的製造基地和研發中心等均在國內,海外公司主要是營銷機構。自1992年以來,三九集團先後在香港、俄羅斯、馬來西亞、德國、美國、南非、新加坡、日本、中東地區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營銷公司。這些營銷公司作為三九集團在海外的窗口,擔負著讓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了解三九產品,開拓三九產品海外銷售市場的重任。海外營銷公司的發展壯大,使三九集團產品的市場由單一國內市場逐步演變成為全球性市場。另外,福建福耀集團、天津天獅集團、中糧集團、中化集團和中技集團等企業的海外投資也主要是為了建立本企業的海外營銷網路,也屬於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

從目前情況看,中國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具有其優點和制約條件,其中優點表現為:一是企業通過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減少中間環節,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目標市場,有利於擴大出口規模。二是在此種模式下,企業不僅可以直接擴大產品出口,通過直接掌控海外銷售獲得流通領域的可觀利潤,還能直接了解市場信息。三是「國內生產、國外銷售」的做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於中國企業具有吸引力,因為導致中國生產的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勞動力充裕等因素有可能會保持較長時間。四是對於部分大企業而言,設立海外營銷渠道,有利於其通盤考慮進出口和國內外市場,通盤考慮國內外可利用資源,實施其全球發展戰略既推動出口也尋找進口贏利的好機會,真正做到國際化經營。五是從宏觀經濟角度看,還能夠為國家出口創匯,並解決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還存在一定的制約條件,即採用這種投資模式主要是銷售走出去了,企業的生產、采購和研發等並未走出去,因而容易遭受國外包括反傾銷在內的各種貿易壁壘的限制,所以企業需要適當增強這方面的應對能力。

二、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是指我國有些企業通過在境外建立生產加工基地,開展加工裝配業務,以企業自帶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投資為主,經加工組裝成製成品後就地銷售或再出口到別的國家和地區,藉此帶動和擴大國內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由於適合我國目前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近年來日益成為企業海外投資的一種重要模式。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12月底,經商務部批准和備案設立的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已達490家。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國內企業主要集中在技術成熟和生產能力過剩的紡織服裝、家電、輕工、機械和原料葯等行業。

近年華源集團境外加工貿易投資的規模已接近3億美元,起到了示範和龍頭作用1992年誕生於上海浦東新區的華源集團,是以紡織業為支柱產業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紡織業面臨的是國內市場萎縮、生產能力過剩,而在國際市場上又不斷受到以出口配額和保障措施等為主要形式的貿易壁壘的限制。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華源集團拋棄單純依靠出口佔領海外市場的傳統做法,另闢蹊徑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先後在塔吉克、尼日、墨西哥、加拿大和泰國等地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加工基地並合理利用原產地規則,有效繞過國外貿易壁壘,規避反傾銷,拓展了海外市場,並帶動和擴大了國內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出口。華源集團在墨西哥和加拿大設立了兩個紡織企業,利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規定的貿易區成員國境內生產的棉紗或纖維製成的紡織品享有免稅、免配額的優惠政策,擴大了對北美尤其是美國的棉紗和面料產品出口。

此外,深圳康佳集團、珠海格力集團和江蘇春蘭集團等企業的海外投資也多屬於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的最大特徵是兩個互動即投資與貿易的互動和對外經濟貿易業務與國內經濟的互動。通過對外投資帶動和促進外貿出口第一個互動;通過對外投資與出口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是第二個互動。這些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開拓國外市場、帶動出口,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的第二個特徵是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主要方式是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開展加工裝配業務,以企業自帶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投資為主,經加工組裝成製成品後就地銷售或再出口到別的國家和地區。

採用這種投資模式的企業一般是我國技術成熟國內生產能力過剩的紡織服裝、家電、輕工、機械、原料葯等行業的製造業企業,投資集中在亞、非、拉和前蘇聯東歐國家等發展中國家與地區。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條件是企業國內生產能力過剩,但其產品在國外又有市場。

企業採取境外加工貿易模式開展海外投資,首要的優點是可以將成熟的技術設備和過剩的生產能力搬遷到市場銷路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這樣就能夠使企業過剩的生產能力繼續發揮作用,繼續獲得收益。其次,採用這種投資模式,主要是以國內的技術、設備、原材料、零配件等實物作為出資物,另外再加小部分外匯資金,可以節約外匯支出,符合一些企業的實際需要。第三,企業採取境外加工貿易模式開展海外投資,還能夠合理地利用原產地規則,規避和突破各種貿易壁壘,有效拓展海外市場。

三、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

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是指我國某些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不論是採取綠地投資方式還是採取跨國並購投資方式均堅持在全球各地樹立自主品牌,靠長期的投入培育自主的國際知名品牌,靠消費者認同自己的品牌來開拓海外市場。

該模式以海爾集團為代表。海爾集團在海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過程中,始終以創立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為核心目標。早在20世紀80年代,海爾集團總經理張瑞敏就提出了「創海爾世界知名品牌」的戰略。1998年後海爾全力實施國際化戰略,使海爾成為國際化的海爾,讓海爾由中國名牌成長為世界名牌。

海爾集團在海外投資辦廠時,堅持打海爾的牌子,中方投資方是海爾,企業的名字是海爾,生產和銷售的產品是海爾牌的。由此看來,海外投資不僅是海爾佔領國際市場的手段,更是其創立世界名牌的有效途徑。海爾賦予了海外投資新的功能和含義。海爾採用的「先難後易」策略是由海外創牌模式決定的:海爾先進入歐美等在國際經濟舞台上份量最重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靠質量讓當地消費者認同海爾品牌,取得當地名牌地位然後靠品牌優勢以高屋建瓴之勢進入發展中國家。海爾在美國、歐洲實施設計、生產、銷售「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戰略,正是為了在歐美國家樹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進而讓海爾成為世界名牌。隨著一個個本土化的名牌崛起於世界各地,海爾實施的創世界名牌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價值評估機構之一的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報告揭曉,中國大陸只有海爾集團一家入選,排在第95位。

在海外自主創牌投資模式的主要特徵十分明顯,一是企業海外投資無論採取綠地投資方式還是跨國並購方式,其核心目標之一始終是創立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二是採取「先難後易」策略,其中有兩層含義:即採取該模式的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採用先難後易的策略,如海爾在進入國際市場時先進入歐美等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有份量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靠質量讓當地消費者認同海爾的品牌取得當地名牌地位後,再靠品牌優勢進入發展中國家;同時,採取該模式的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道路也是先難後易的,即先到發達國家建廠而後再向發展中國家擴展。由於創自主品牌定位很高,所以企業在跨國經營的初期註定要經歷較長的困難期,之後品牌才能逐漸被消費者認識、認知和認同,才能打開局面。二是「先有市場,後建工廠」,如海爾先通過出口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等海爾的品牌被當地消費者認同、佔領一定的市場份額後再投資建廠。

海外投資自主創立品牌的模式有其優點和制約條件。從優點來說,首先,這種海外投資模式屬於「厚積薄發」型,雖然開始階段起步艱難面對的成敗風險大,但一旦打造出世界上知名品牌,就能在國際投資和生產中處於產業鏈的高端,就能獲得超額利潤,就可以不再為國外跨國公司打工,從而為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和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其次該模式將樹立統一自有品牌和本土化戰略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例如,為了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市場的不同需求,海爾在堅持統一自有品牌的前提下實行設計、生產和銷售「三位一體」的本土發展戰略。

從制約條件來看,這種海外投資模式具有相當的挑戰性。首先它要求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和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擁有具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品牌同時還需要國內投資企業有熟諳國外當地市場情況的專業人才來成功地打造和管理品牌。因為,到海外去辦企業已經有一定的難度,而在那裡林立的名牌之中創立自己的品牌就更難,而要將一個有待樹立和打造的品牌在當地塑造成知名品牌真是難上加難。這要求國內投資企業起點要高,在目前條件下,中國大部分企業不具備這些條件。其次,這種海外投資模式成本較高,風險較大。國際知名品牌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是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積累起來的,需要進行長期大量的品牌投入,應當說品牌的價值實際上是品牌投入的回報。那麼,海外企業既要進行生產投入,又要進行品牌投入,由於進行雙重投入,短期效益肯定要受到影響。

四、海外並購品牌投資模式

海外並購品牌投資模式是一種與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迥然不同的投資模式,它是指通過並購國外知名品牌,藉助其品牌影響力開拓當地市場的海外投資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一是「買殼上市」,即先收購國外當地知名品牌這個「殼」,然後藉助這個「殼」對產品進行包裝,獲得或恢復當地消費者的認同,快速進入當地市場。二是由於所並購的多是經營不善或破產的海外公司現成的知名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銷售渠道,所以該模式省去了海外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廣的時間與費用。三是該模式適用於具有一定資金基礎、信譽較好、有能力收購和駕馭海外知名品牌的大型企業。

海外並購品牌模式,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投資模式。2002年9月,中國TCL集團下屬的TCL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其新成立的全資附屬公司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Schneider Electronics GmbH),收購了具有113年歷史、在德國和歐洲有廣泛的基礎、號稱「德國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百年老店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的主要資產,其中包括「SCHNEIDER」(施耐德)及「DUAL」(杜阿爾)等著名品牌的商標權益。繼收購德國施耐德之後TCL集團又於2003年7月花費幾百萬美元間接收購了美國著名的家電企業戈維迪奧(Govedio)公司,這次收購是一次全資收購。戈維迪奧公司是一個做錄像機、DVD等視像產品的渠道公司,一年的銷售額約2億多美元。並購美國戈維迪奧公司後,TCL集團仍計劃在美國市場繼續使用戈維迪奧品牌銷售彩電、碟機等產品,努力擴大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借外國品牌開拓海外市場,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營銷策略。

中國企業目前在國際競爭中的最主要優勢是成本優勢和產品優勢,最差的是品牌優勢,通過海外投資並購一些國外知名品牌,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實現三個優勢的結合,有利於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

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指的是我國那些具有得天獨厚品牌優勢的企業,開展海外投資時不投入太多的資金,而多以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或採取特許加盟與連鎖經營等其他方式進行拓展。採用該模式開展海外投資的我國企業目前為數不多比較典型的是北京同仁堂。

中華老字型大小同仁堂已有330多年的悠久歷史,如今已成為一家現代化的大型中葯企業。同仁堂的品牌譽滿海內外,作為中國第一個馳名商標,其品牌優勢得天獨厚。目前,同仁堂商標已受到國際組織的保護,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理了注冊登記於續,並在台灣進行了第一個大陸商標的注冊;同時同仁堂的產品已經暢銷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仁堂在中國擁有300多家零售和專營葯店,在海外也成立了l0多家公司或葯店,是2002年全國出口創匯最多的中葯企業。顯而易見,同仁堂的知名品牌已成為同仁堂集團開展跨國經營的特有優勢。同仁堂的海外投資,無論是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還是採取獨資、特許加盟、連鎖等其他方式,都注意把「同仁堂」這個中華老字型大小的金字招牌向海外輸出,拓展海外市場。同仁堂的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與前面分析的以海爾集團為代表的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不同,後者是一邊「走出去」一邊進行創牌活動,而前者則是在往外「走」時已經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比較成熟的品牌。

採用這一模式的前提條件是企業需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而這正是當前中國大多數企業的「軟肋」。因此,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還不具備採用這一模式的條件。但是,伴隨著中國企業爭創名牌進程的加速,相信在一定時期以後這種模式將會逐步流行開,因為來華投資的許多外國跨國公司都採用這種模式進入中國市場。雖然從總體上看中國的確缺少世界名牌,但是在中葯和中式餐飲等行業,中國的一些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商標,在國際上擁有核心競爭力。這些行業的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一定要注意發揮自身品牌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爭取早日將企業做大做強,早日成為獨具中國產業特色的跨國公司。

六、海外資產並購模式

所謂海外資產並購模式是指中方企業作為收購方購買海外目標企業的全部或主要的運營資產,或收購其一定數量的股份,以實現對其進行控制或參股的投資行為。中方企業並購目標企業後一般不承擔目標企業原有的債權債務及可能發生的賠償,只承接目標企業原有的資產和業務。2000年4月,萬向集團整體收購美國舍勒公司即屬於海外資產並購模式,另外,像海爾集團收購義大利電冰箱製造廠、北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韓國現代電子、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購並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權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兩億多美元收購印尼油氣田資產、中國網通(香港)公司牽頭收購亞洲環球電信網路資產、華立集團收購飛利浦在美國聖何塞的CDMA移動通信部門、上海制皂集團有限公司收購美國SPS公司和Polystor公司可充電電池生產資產項目等也屬於這類投資模式。

美國舍勒公司始建於1923年,是美國汽車市場上的三大零部件生產供應商之一。早在1984年,舍勒公司給了萬向一筆3萬套的萬向節訂單,萬向由此開始了汽車零部件生產之路。萬向的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都冠以「舍勒」商標。從1994年開始,由於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內部決策的失誤,舍勒公司的經營開始下滑。後來,舍勒主動提出請萬向並購的要求。結果,萬向花了42萬美元收購了舍勒公司的品牌、技術專利、專用設備及市場網路等主要資產,而廠房、設備等由另一家公司買走。並購「舍勒」的最直接效果是,萬向在美國市場每年至少增加500萬美元的銷售額。更深遠的意義則是,由於並購了「舍勒」,萬向產品有了當地品牌、技術和生產基地的支持。

採用資產並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可以避免目標公司向我方企業轉嫁原有債務及「或有債務」。因此,以並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時,若我方企業考慮到海外目標企業可能存在債務不清、可能因對他人提供擔保而在交易完成後引起賠償等問題時,可採取資產收購方式。另外,在資產並購方式下,只要目標公司贊成資產出售的股東達到法定人數即可進行收購,即使目標公司有少數股東想阻撓也不影響我方企業的實際收購。

這種方式的制約條件一是由於多以現金方式進行收購,故需我方投入較多運營資本。二是由於中方並購企業在完成並購後要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以實現海外並購的目的,因而應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和整合人才。三是對目標企業債務、稅收和法律訴訟等情況掌握方面的任何疏漏都可能形成並購陷阱,制約並購目標的實現。

由於目前國際直接投資業務中主要的方式是並購投資,而不是新建投資方式(或稱綠地投資方式),所以應當說海外資產並購模式是一種比較流行的海外投資方式。還有,資產並購模式是以大量非上市企業為交易對象,上市公司終歸只是海外企業群體中的一小部分,因而這一模式比海外股權並購模式具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更適合廣大中小企業。隨著我國海外投資規模的日趨擴大,並購投資將日益成為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方式,其中資產並購模式會被更多的企業選用。

七、海外股權並購模式

海外股權並購模式是指我國公司購買一家海外目標公司(通常都是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認購其新增注冊資本,所獲得的股份達到一定比例可對該公司行使經營管理控制權的一種海外投資行為。在海外股權並購模式下,其交易的對象是海外目標公司的股權,而最終取得的是對目標公司的控制權,我國企業作為收購方成為海外目標公司的新股東。近年來,國內企業選擇股權並購模式進行海外投資的事例逐步增多,如2001年萬向集團並購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UAI公司、2003年北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上市公司冠捷科技等都屬於此類並購。

2003年8月,北京東方電子集團以10.5億港幣收購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上市的冠捷科技有限公司股份3.56多億股,以佔有其超過26.36%的股份成為冠捷科技第一大股東。冠捷科技是一家專業從事CRT顯示器、液晶顯示器、PDP顯示器以及液晶電視類產品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通過本次海外股權收購,北京東方電子集團將自此擁有從TFT-LCD面板到顯示器整機的技術和生產能力,以及遍及全球的市場、研發、服務體系,從而奠定了實現「通過產業整合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目標。

在股權並購模式下,作為投資主體的我方並購企業可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是非上市公司,但海外目標企業一般為在股票交易所掛牌交易的上市公司。股權並購實施過程復雜,但法律程序簡單。在法律程序上,只要並購方取得股權優勢後即可進行董事和監事的改選。股權收購完成後,海外目標公司作為我方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存在,擁有獨立的法律地位。由於買賣協議的簽訂方是我方收購企業和海外目標公司的不同股東,故該投資模式的交易決策具有分散性。

採用股權並購方式進行投資,由於不增加海外目標公司及其股東的稅收支出,故收購成本較低;同時可以運用股權並購方式取得目標公司的控股權,使目標公司在經營上與我方公司形成一個整體,為我方公司的國際化戰略服務。但採用這種模式,在股權收購條件下,我方企業要對海外目標公司的一切債務負責。另外,由於並購交易決策具有分散性,可能會遇到少數股東的阻撓。

隨著國際證券市場的發展,股權並購模式日漸通行。採用股權並購模式進行海外投資,我方企業既可以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份額,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又可以節約交易成本,獲得生產要素內部化收益;運用股權並購方式我方公司可以在部分出資控股的情況下,以「小資本」控制「大資本」取得海外目標公司的控制權,實現企業資本滾動式發展,迅速實現企業海外擴張的目標;通過股權並購,還可實現我方企業海外間接上市的目標,即買殼或借殼上市。

八、國家戰略主導投資模式

國家戰略主導投資模式是指我國一些大型能源企業開展海外投資主要是政府的推動,注重的是國家的宏觀利益是為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而向海外資源開發方面進行的投資。海外能源開發投資是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步驟,這類投資需要巨額資金投入,投資回收期限長,投資風險大,需要政府來推動和承擔主要風險。在這種模式中,即包括新建海外企業也包括通過資產或股權並購而設立的海外企業。現階段,這種投資模式主要體現在能源戰略方面,今後將向資源戰略擴展。

開展該模式海外投資的代表性企業當屬我國三大石油巨頭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石油能源是保證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能源,開展國家戰略主導模式的海外能源投資是解決能源瓶頸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三大石油巨頭積極實施國家提出的「走出去」戰略,著眼國家長期能源安全,紛紛進行海外油氣田的投資開發,先後啟動了二十幾個項目。三大石油巨頭與國外的很多合作項目採取的是「份額油」的方式,即中國石油企業在當地的石油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石油進口數量以及價格的穩定。

海外投資的主體一般是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重點能源企業,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資金來源有保證,抵禦風險能力較強,從而有利於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實施。由於把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宏觀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就比把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第一位的其他投資模式能更有效地為國家戰略服務。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較低,有些自然資源如石油的供給形勢己越來越嚴峻,為了維持國內經濟的穩定增長,中國必須通過海外投資參與國際能源生產分工,盡可能多地利用海外能源,落實國家的能源安全戰略。當前,中國規模最大的海外投資就發生在自然資源行業,而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里,國家戰略主導模式的海外投資仍將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模式之一。但這種投資模式在非能源行業一般不採用,由於所需投資數額較大,眼下非國有大型能源企業採用也不現實。

九、海外研發投資模式

海外研發投資模式是指我國一些高科技企業而非傳統的製造企業或資源開發企業通過建立海外研發中心,利用海外研發資源,使研發國際化,取得居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並將對外直接投資與提供服務結合起來。首創這一海外投資模式的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華為」)。

華為在全球建立了8個地區部和32個分支機構在美國矽谷和達拉斯、印度班加羅爾、瑞典斯德哥爾摩、俄羅斯莫斯科等地建立了多家海外研發中心,並通過各種激勵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進行研發,從而能夠及時掌握業界最新動態。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截至2002年底,華為累計申請專利2154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居國內企業之首,華為申請國際和國外專利198項,是發展中國家企業里最多的。華為作為中國馳名商標在86個國家和地區注冊600多件次。華為依託全球化技術開發網路,利用遍布世界各地的研發機構,以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好的性能價格,幫助全球運營商確立可持續贏利的運營模式。現在,華為的設備已經在非洲、南美、東南亞、東歐等地區40多個國家晝夜運轉,靠著掌握越來越多的核心技術,華為在世界電信市場上已經能與跨國公司比肩較量。

高科技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開展海外投資,必須擁有強大的技術開發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弱勢和薄弱環節正在於普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要解決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學習華為的做法,進行海外研發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利用海外的研發資源,推動研發國際化取得居於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提升科技國際競爭力。
參考資料:網路

E. 從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對本國貿易影響看我國海外投資

海外抄投資是一項高風險的襲事業,在選擇投資項目及並購企業時,企業應當樹立明確的風險意識。

在各類風險中,政治風險是中國企業,尤其是在美國和歐洲的中國企業必須要經受的一種考驗。從聯想的並購案到海爾和中海油的並購案,稍微上點規模的並購項目,只要並購方是中國企業,往往就要觸動一些美國政客的「國家安全」神經。可以說,遏制中國和禁止中國企業染指美國重要產業,壓倒了美國政府一向倡導的所謂市場經濟公平原則。

再者,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方法也亟待提高。一般來說,中國企業海外收購除了要面對一定的政治風險.

F. 現在注冊美國公司,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注冊美國公司,主要有以下10大好處:

(1)在美國成立公司,擁有國際品牌,提升企業形象、提高企業效益

美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上有著實力雄厚,質量優良,技術先進及作風誠實的形象。所以通過注冊美國公司而確立您國際企業的品牌形象將是您的首選, 而這將給貴公司的日常商務營銷活動帶來不可估量的便利和成功潛能。

(2)注冊美國公司的好處:合理避稅,降低財務、稅務負擔

所有離岸法區均不同程度地規定了離岸公司所取得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免交當地稅或以極低的稅率 (如1%) 交納。我們可以利用海外公司妥善安排稅務,合理合法避稅。

(3)成立美國公司,方便國際貿易,避開關稅壁壘

如果企業擁有一個海外離岸公司,由企業向離岸公司出口產品,再由離岸公司向美國出口,就可以省去辦理相關手續的麻煩,大大節省您的時間,間接說就是節約您的成本開支,並且還可以繞開關稅壁壘,獲得免稅待遇,使您成功的繞開出口配額限制。大大提高您的貿易金額。

(4)成立美國公司,反向投資設立合資企業

以美國公司的名義在中國建立合資、合作及獨資企業,參與股權重組或資產並購,並享受國家給予的三資企業的優惠待遇。

(5)在美國成立公司,便利美國移民及簽證

可以隨時為自己提供赴美商務活動的機會,您可以以您美國公司名義發邀請函,極大的方便了赴美簽證、子女留學、親友擔保、組團商務考察,為您全家移民掃除障礙。(6)設立美國公司,避開外匯管理,方便海外上市

由於海外離岸公司資金轉移不受任何限制,這樣會使您在公司的資金使用上非常方便。注冊美國公司有一個最大的就是可直接以美國資本名義在美國證券市場買殼上市,快速募集國際資本,減少您因融資所消耗的寶貴時間。

(7)美國公司注冊費用少,流程簡單

美國公司的注冊程序非常簡單,一般由專業的注冊代理機構代為完成,無須注冊人親自到注冊地。注冊成立費用少,並且沒有驗資規定,注冊股本無需支付。

(8)美國公司名稱選擇自由,無營業范圍和地區范圍的限制

注冊美國公司沒有名稱的限制,可以選擇任何喜歡的公司名稱,且前面可以冠以美國XX公司;在公司名稱後面冠以「協會、基金會、組織、學會/學院、聯邦/聯盟、企業聯合/財團等」。

(9)美國公司資料保密性好

公司的股東資料,股東名冊,股權比例,收益狀況等資料高度保密並受法律保護,公眾人士及當地政府機構均無權查閱,只有合法取得該公司授權的信託管理公司才可以查閱公司注冊資料。同時,法律禁止信託管理公司對外任意泄露有關材料,這就極大程度的保護了您公司的企業秘密。

(10)美國公司的經營管理方便

海外公司無須每年召開股東大會及董事會,即使召開,其地點也可任意選擇,管理程序簡單,即可輕裝上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司經營管理中。以美國公司的名義在國外置業、投資,方便地與國際財團、銀行融通國際資金,實現資產抵押貼現、資本經營。

G. 外貿業務員上哪找客戶最好

(1)自我介紹。通過查閱國內外出版的企業名錄、報刊雜志的廣告、或者在網站上看到的聯系方式,以函電或發送資料(產品目錄,樣本冊等)的方式,自我介紹建立關系;
(2)請國外銀行介紹客戶; (這一條一般的人很難做到的)
(3)請國內外的貿易促進機構或友好協會介紹關系,如我國的貿促會也辦理介紹客戶的業務;
(4)請我駐外使館商務處或外國駐華使館介紹合作對象。一般講我駐外使館對當地主要廠商的經營范圍、能力和資信較為熟悉了解; (這個方法很不錯的,如果不知道如何找這些使館,就用GOOGLE搜吧)
(5)通過參加國內外展覽會、交易會建立關系。這類活動的優點是能和客戶直接見面,聯系的范圍廣;
(6)利用國內外的專業咨詢(這個得花錢哦,呵呵)

其實用得最多的就是參展和網路,參展來得直接,而且見面三分情嘛,但是花費比較大的,不管是人力還是財力都花費很大,而網路呢是目前開發海外客戶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了,也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必然,所以還沒有利用網路開發的企業得盡快開展,否則就會漸漸被淘汰。據艾瑞市場咨詢機構預測,到2007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總體規模將達到17000億元,其中B2B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6900億元人民幣。近年來,隨著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服務平台的發展,和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規模的提升,在「應用」和「平台」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關系。隨著中國入世5年的成長,更多企業對電子商務認識逐漸加深,中國B2B市場規模將得到放量成長。通過B2B平台使得國內、國際貿易成交成本降低,企業采購價格更加透明等優勢逐漸顯現。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有更多的(諸如阿里,MIC。環球資源。。。。)平台產生,使得企業的負責人不知該選哪個,大多數人有一個概念,就是選大多數人所選的,說得明白一點就是選最出名的,最大的,很多人都選阿里,在這里我要澄清一點,我並不是說阿里不好,我相信每個企來都想用最小的投資獲得最大的收益,所以在選擇做平台的時候還真的有點為難了。下面來簡單分析一下如何讓自已投入最少的錢獲得最大的收益:

1。首先明確自已產品的定位(是一般性的大眾產品還是專業性產品),明確自已要做的市場,是歐美,東南亞,中東還是哪裡?

2。了解買家的采購方式以及習慣。

http://..com/question/23870559.html

外貿業務員找客戶應該記住的話

剛剛進公司時,主管給我三句話:
1:你永遠不知道客人在想什麼(所以不要花心思去猜);2: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所以做事情不要縮手縮腳);3:你永遠不知道今天的客戶,明天會不會成為競爭對手(所以關系再好,有些事情也要保密)。

1:在工廠時,客人抱怨價格太高時,我總是說一分錢一分貨,以質量好來回復。進入貿易公司後,才知道價格才是硬道理,特別是大客人,對價格的考慮絕對是高於對質量的考慮的。而且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做不了的價格別人也做不了,在你這里一分錢的貨,別的工廠半分錢就可以了。以電子廠為例,光是在廣東東莞一個地方就有大大小小3000多家,客人的選擇餘地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客人威脅不降價就轉單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以他的價錢根本轉不出去。

2:如果客人說要驗廠的話,你的機會就來了,千萬不要嫌麻煩,只有大客戶才會在下單之前驗廠的。

3:不要過分向有意願的客戶吹噓現有的業績。我曾經碰到有的業務,和我談價格時,大談他的一個大客戶如何如何,說別人一個月200K的訂單也是這個價格。這樣的談法,等於是在封我的嘴,我當時就感覺他已經吃撐了,再給飯也不要了。

4:答應的事情要做到,即使完成不了也要提前告訴客人,不要拖到客人來問才說。誠信太重要了,不只是公司,個人誠信也很重要,即使單子沒做成,至少保住了在客人面前的誠信,無論是對業務,還是對自己將來的發展都大有好處。

5:報價要有技巧。關於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帖子,但我不吐不快,因為居然有的工廠業務把價格報個天高(比其他工廠高3~4倍!!),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因為質量過硬,在我追問到底好在哪裡,又說工程人員比較清楚,自己不知道!!客人都不傻,如果相同容量的MP3,報價比SONY還高的話,又有誰會感興趣呢?

6:接到客人訊盤時要及時回復,即使是一封大眾格式的回復都會讓客人知道你辦事的效率及對客人的尊重。有時候等你考慮好如何回復,報價時,客人已經飛掉了。對於那些在阿里或者環球資源上做廣告,每天有大量訊盤的業務,這點尤其重要。

7:生意上的SENSE必不可少。這個東西比較難描述,簡單的說是能夠發現客人在考慮是否下單時,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我曾經丟掉一個500萬美金的單子,具體原因不方便說明,但是當時只要打一個電話澄清一下就OK了,我沒察覺出這個電話的重要,結果單子被別人搶了,郁悶了好一陣。

8:不要輕易的對客人說「不」。圓滑的處理是好的選擇。例如,客人的目標價格實在是做不下來,可以說「我再幫您和老闆爭取一下」,或者推薦可以達到目標價格的產品給客人。

9:參加展會時,我最喜歡在第一天去,因為除了第一天,大多數參展的業務都沒有了激情,對於客人的尋價幾乎是疲於應付。那些自以為有火眼睛睛的業務則對客人區別對待。這些都是很致命的。展會就那麼幾天,拜託各位打足12分精神,給每一個到你展位的客人良好的印象。

10:坐在辦公室里,重復著千篇一律的工作,發郵件,收郵件……很多人幹了幾個月卻沒有訂單,甚至一點頭緒都沒有。相信多數的業務員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本人在工廠時也有過這樣的迷茫,來到貿易公司,才知道,原來的客戶開發很沒有目的性,即,根本沒抓重點客戶,而是泛泛的聯系,自然很難有成果。做業務,在開始向新客人發郵件前,一定要確認你的郵件對客人是有價值的。例如,如果你是做廉價小禮品的,又想開發美國市場,你就要知道目標客人是WAL-MART,
DOLLAR TREE, DOLLAR GENERAL.……做文具的就要知道目標客人是OFFICE MAX, OFFICE
DEPOT……做家電的就要知道CIRCUITCITY, RADIO SHACK, STAPLES……這些客人只要攻下一家,業務量就夠老闆笑幾個月了。

11:關於報價單的問題。現在的客戶大都有自己的報價單格式,方便比較,但是有工廠的業務不能理解,甚至偷懶,總是不能及時,完整,正確的填寫,總覺得自己的報價單就OK了,不需要再填那麼復雜的東西。但是站在客人的立場上,如果一個工廠的業務人員,連報價單那麼簡單的東西都做不好,怎麼會放心把訂單交給你呢。

12:關於商業技巧的問題。如果大家想成為真正的業務的話,就要注意一下外貿以外的東西,我是指除了單證,報關等等只有外貿才會涉及的東西,還要多多向國內的業務員學習業務的技巧。這一點我以前也發過帖子,不過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而本人在實踐中深刻感受到外貿業務在如何做生意,以及商業嗅覺上比國內的業務員差的好多。大家雖然面對的市場和客人不同,但是,商業的技巧是互通的。(PS.本人的LP在世界第一大貿易公司工作,是公認的金牌業務員之一。本人正在LP幫助下學習商業技巧)

13:關於付款方式。做外貿生意,付款風險大,所以,在考慮付款方式時,要首先注意控制風險,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那麼,如果客人的付款方式和你的風險控制發生沖突,影響成交時,該如何既拿到訂單,又確保收款呢。本人只有笨辦法,去找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雖然手續復雜,但是一旦承保,絕對安全。

14:業務和老闆的關系。我在和工廠談判時,明顯感覺到和老闆談比和業務談有效果,因為業務永遠都不知道老闆的底線在哪裡,這就帶出一個問題,業務在准備談判時,到底該知道多少。千萬不要以為老闆把BOM單丟給你,就是對你的信任了,如何把握老闆的心態,也是業務員要學習的東西,特別是在價格談不攏時。

15:這一條要特別送給工廠的業務員。因為在我的經歷中,工廠,特別是大工廠的業務,服務意識很差。我說的服務不是說客人來了端茶倒水,而是說在日常與客人交流和處理問題上,要有不光做好產品,還要做好服務的意識。例如,我要一個業務幫我處理樣品的事情,他做著做著就煩了,抱怨說他的客人中我是最煩人的一個。試想,如果飯店服務員一邊給人倒茶一邊埋怨客人,他還能幹下去嗎。這里要提醒一些年輕的女業務,不要在客人面前耍小姐脾氣或者撒嬌,即使平時和客人關系再好也不可以,外貿生意講究的是嚴謹,細致的作風,切不可在客人面前顯示出小女人的面目。

16:現在有的營銷書上強調業務員在見客戶時,一定要不卑不亢。但是很多業務只做到了不卑,在客戶面前很酷。酷也就算了,很多問題一問三不知,連工廠的基本狀況都還不了解,而且擺出一副「你的問題真可笑」的表情。看來,做到不卑很容易,但是同時做到不亢,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17:在學校里,我也學過一些營銷方面的課程,其中心理學的內容也有涉及,不過現在看起來,那些東西不是我輩這種沒幾年社會經歷的人能掌握的,特別是做外貿的,本來人際關系就比較簡單,想要在談判中准確把握客人的心理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沒有足夠復雜的思想,就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去猜測客人在想什麼,更不要基於猜測做任何的判斷,所有的判斷一定要有事實做基矗

18。一份客戶聯系名單是很重要的,最好是在自己的OUTLOOK里編一份,每隔一段時間就發一些新產品拉,報價拉之類的,雖然只是舉手之勞,但是卻可以讓客人對你保持印象。其實,有價值的客人是有限的,在經過了前期的散網和篩選後,如何讓有潛力的客人下單就變成第一要務,而讓客人保持對你的印象是成功的第一步。

19 :客人也是人,也會發昏犯錯,也會不禮貌,所以,對於那些不罵不足以平民憤的客人,一定要罵,而且要狠狠的罵,不過,罵完之後,一定要打電話解釋,說自己太年輕,比較沖動之類的適當安撫一下,既除了胸中悶氣,又不得罪客人。

20 :我在工廠做業務時,經常覺得采購和財務比客人還要難對付,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內耗上了。現在想起來,要得到公司內部的支持,就一定在平時就注意搞好人際關系,切忌目空一切驕傲自大。
http://bbs.fobshanghai.com/viewthread.php?tid=981939

H. 什麼是海外離岸公司

  1. 海外離岸公司是指在世界的一些地區或國家,如英屬維爾京群島(BVI)、開曼群內島(ISLE OF MAN)、紐埃島(NIUE)、巴哈馬群容島(BAHAMAS)、塞席爾群島(SEYCHELLES)、巴拿馬共和國(PANAM離岸公司的優勢A)、模里西斯共和國(MAURITIUS)和百慕大(BERMUDA)等,允許國際人士在其領土上成立一種國際業務公司。

  2. 對於這種離岸公司當地政府對這類公司沒有任何稅收,只收取少量的年度管理費,同時,所有的國際大銀行都承認這類公司,為其設立銀行帳號及財務運作提供方便。

  3. 海外離岸公司的好處

    ①方便國際貿易,避開關稅壁壘

    ②注冊程序便捷、開放,成本低廉

    ③合法避稅,降低財務、稅務負擔

    ④簡便的公司管理

    ⑤公司注冊資料及文件高度保密

    ⑥無營業范圍和地區范圍的限制

    ⑦對投資人、股東、董事沒有限制

I. 求一篇國際商務「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的影響」論文框架

淺析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

內容摘要:國際直接投資是一國融入全球化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一種重要模式。從理論角度來看,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主要有替代效應和互補效應,即國際直接投資可能減少(替代)貿易,也可能增加(互補)貿易。擴大出口,促進貿易增長,是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政策目標之一。本文分析了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效應,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 外貿收益 影響效應

國際直接投資分為外國直接投資(Inward FDI)和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DI),它對一國的外貿收益有著重要影響。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跨國公司一體化國際生產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相互促進發展,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重點之一。20世紀50年代,蒙代爾、弗農和小島清等人對此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馬庫斯、斯文森和鄧寧等在20世紀80年代初做了更為深入的分析,並對傳統的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理論進行了綜合;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Bhagwati和Dinopoulos等經濟學家又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進行了研究。而後又有研究將縱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對外直接投資納入國際貿易理論體系,探討了不同類型國家之間貿易與投資的相互關系。研究表明,外國直接投資對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的影響並不是孤立的,對外貿易規模發展越快,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而外資對東道國的出口增長也能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本文就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進行分析。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效應分析

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出口導向型政策,再加上我國有豐富的、較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所以連續十多年一直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在過去十多年裡,中國吸引外資約佔全部發展中國家總額的1/5, 2004年中國吸引FDI突破500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FDI最大的受資國。外商投資企業的生產總量不斷增加,為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對中國的出口增長起到了很強的促進作用。
(一)數量效應:增加我國外貿總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外國直接投資對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發展,增加我國的外貿總額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從1991年的120.47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4442億美元,增長了36.87倍,年平均增長率達193.62%,增長速度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並且呈現加速的形勢。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出口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自1991年的16.75%開始逐年遞增,1995年時突破30%,1997年則突破40%,2001年達到50%,至2005年已經上升到58.29%,之後年份小有波動,仍呈上升態勢。從出口增加額的角度看,盡管因為受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有過較大波動(如1994年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出口增加額佔全國出口增加額的比重只有32.38%,而在1996年則高達637.20%),但總體上外商直接投資的出口增加額占據了全國出口增加額的主要份額。
2007年,中國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8.8%,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其中外國直接投資具有重要作用。外國直接投資有著極強的外向拓展力,沒有外資企業的出口績效,我國就難以實現對外貿易的平穩快速增長,也就是說,在華的外國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尤其是貿易創造和市場擴張效應是極其明顯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和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對外貿易迅猛發展,促進外貿總額的增加。

(二)結構效應:促進貿易結構優化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優化調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方面,外國直接投資對貿易結構的轉變有直接效應,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出口結構與外貿企業增長發生著相隨的變化,在外資企業迅猛增長的同時,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我國出口結構也基本實現了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向以製成品為主的根本性轉變。目前我國製成品出口的比重達到85%以上,機電產品、服裝紡織、皮革、家用電器、文體用品、塑料及金屬製品和電子通訊設備等外資進入比較密集,且外資出口比重高、增長快、貢獻率大的行業的迅速增長在我國貿易結構轉變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外國直接投資有間接貿易效應,即經由生產技術和營銷知識的外溢、市場網路的轉移和示範效應等,帶來國內製成品企業出口狀況的改善,從而帶動中國企業出口的發展。外國直接投資內含的人力資本、研發投入和先進生產力等要素通過各種渠道非自願擴散, 為我國帶來了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科學的管理經驗與管理模式等,實現了技術知識的外溢,帶動和加快了我國產業與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這有利於擴大我國企業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增強了國內企業的競爭意識,促進我國生產率增長和貿易結構優化,在我國經濟建設的轉軌時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的建立以及市場機制的完善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外國直接投資在帶給我國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首先,從整體上看,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在我國三次產業之間的分布格局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很小,投向第二產業的資金占據主導地位,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結構的深層次優化,即在促進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的作用有待提高。其次,外資企業進口增長過快,以及進入成熟期的外資企業利潤匯出的逐步增加,給國際收支平衡造成壓力。再者,部分外國直接投資落戶中國後憑借其技術、規模、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擠占我國市場並形成壟斷, 尤其在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領域,部分外國企業已佔據絕對優勢,對我國產業安全構成威脅。

提高外國直接投資外貿效益的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外貿發展呈現進出口增長速度雙雙回落,貿易順差明顯縮小的特點。在國際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形勢下,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依然保持了13.4%的增長率,所以當前我國在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繼續強化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政策建議如下:
利用我國勞動力和資源等比較優勢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推動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對外資企業出口實施更為有效的管理,保持其貿易高速、穩定的增長。各種旨在提高外商直接投資貿易效應的努力,都應以促進結構優化為核心。
優化宏觀環境,進行稅制、外貿體制改革,促進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之間的聯合與競爭。加速金融體制改革與創新,加速銀行商業化進程,健全資本市場,增加金融產品種類,拓寬儲蓄轉化投資渠道,增強市場活力。建立健全法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外國直接投資創造良好環境。
制定科學的外商投資企業行業規劃,配合以有效的產業政策指導。重點引進技術先進型產業的外商投資,嚴格控制技術傳統型產業的投資,適當引進外國金融產業資本進行有效的產業政策指導,完善外商投資的外貿效益檢測評估工作。
改變傳統的以比較優勢為基礎,在出口導向戰略條件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以競爭優勢為導向,將比較優勢與新技術優勢發展模式結合起來,在充分發揮現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吸收發達國家的技術、制度、管理,支持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結構創新,從而實現出口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霍愛英.FDI對我國出口貿易的效應分析.統計與決策,2008(18)
2.劉雲羹.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發展[J].復旦大學學報,2006(1)
3.薛斌鋒,壽志敏.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07(2)

J. 國際投資的海外投資

國際投資的內涵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參與國際投資活動的資本形式是多樣化的。它既有以實物資本形式表現的資本,如機器設備、商品等,也有以無形資產形式表現的資本,如商標、專利、管理技術、情報信息、生產訣竅等;還有以金融資產形式表現的資本,如債券、股票、衍生證券等。
2、參與國際投資活動的主體是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是指獨立行使對外投資活動決策權力並承擔相應責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包括官方和非官方機構、跨國公司、跨國金融機構及居民個人投資者。而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是其中的主體。
3、國際投資活動是對資本的跨國經營運活動。這一點既與國際貿易相區別,也與單純的國際信貸活動相區別。國際貿易主要是商品的國際流通與交換,實現商品的價值;國際信貸主要是貨幣的貸方與回收,雖然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資本的價值增值,但在資本的具體營運過程中,資本的所有人對其並無控制權;而國際投資活動,則是各種資本運營的結合,是在經營中實現資本的增值。 英國是歐洲最受歡迎的投資目的地。作為全球商業的發電廠,英國擁有先天的經濟優勢:全球頂尖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中心等。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2011年調查,英國是歐洲吸引最多個人投資項目的國家,從2004年起,英國吸引了約五分之一的投資歐洲項目。越來越多的海外公司也更願意將自己的歐洲總部設在英國。
無論是尋求企業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創新增長點,還是獲取高品質的產品或服務,英國都是投資者的最佳選擇。首先,作為工業革命的先行者,英國最早提出了「自由貿易」的概念並全面施行自由市場經濟,其市場開放及靈活程度至今在歐洲甚至世界范圍內都首屈一指。而且,英國的稅率水平遠低於歐洲甚至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是G20和G7國家中企業增值稅最低的國家。另外,英國雄厚的科研教育實力也為赴英投資者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其豐富的經驗可為傳統企業在產品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除了經濟方面的優勢條件,英國為數眾多的世界文化遺產與豐富多彩的現代娛樂項目相互呼應,可為投資者們提供在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都無可挑剔的生活居住環境並滿足投資者各方面的需求。
英國政府對行業也是實行盡量放開的管理,除個別行業的生產外(如軍事、高技術等敏感產品和設備),政府不幹涉企業的具體經營行為。企業在經營品種、項目、資金數額和投資方向等諸方面均無限制。政府部門只對有關行業的發展,實行總的政策和財政資金運用的管理,而企業的組建、運作和市場活動受到相關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國家依法對違法企業進行行政或法律處治。
英國貿易投資署(UKTrade&Investment,UKTI)是英政府設立的為從事貿易的英國公司和在英投資的外國公司提供全面服務的機構,作為全球商業的發電廠,英國擁有先天的經濟優勢:全球頂尖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中心等。無論是尋求企業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創新增長點,還是獲取高品質的產品或服務,英國都是投資者的最佳選擇。

閱讀全文

與海外投資國際貿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