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這兩個工作都不好找工作
其實我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的
這個專業門檻太高專了
一般人進不去的屬
金融學
也挺難進的
除非你非常優秀
要不然工作很愁的
呀
我現在沒有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
我外語不是
超好
我也不能跟外國人用英語談貿易
所以現在沒有干國際貿易這個專業有關的工作
現在干會計
呵呵
你好好想想把
② 國際貿易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關系
主要有以下幾來個方面客觀確定源市場經濟的標准,並對中國市場經濟現狀進行了評估。市場經濟有其內在規定性,但它又是以豐富多彩的現象表現出來的。各國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不同,市場經濟的形式甚至部分內容也必然不盡相同。我們既不能因差異而否定市場經濟標準的客觀存在,也不能把市場經濟標准絕對化、簡單化。該書從國內外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借鑒美國、歐盟、加拿大反傾銷對市場經濟標準的法律規定,得出了5條帶有共性的市場經濟標准第一,政府行為規范化,即資源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使用和定價由市場決定,政府尊重和保護經濟主體在經營方面的自主權,對企業公平對待。第二,經濟主體自由化,即企業產銷活動的行為是市場化的。第三,生產要素市場化,即生產要素價格由市場決定。第四,貿易環境公平化,即市場交易活動是自由的,市場基礎設施、市場立法和司法健全。第五,金融參數合理化,即利率和匯率由市場形成,企業換匯及存匯方式有自主權等。
③ 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系
(復制粘貼型回復)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撰著的《2003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一書,已由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李曉西主持的商務部(原外經貿部)委託的重點研究課題的成果。作者沿用世界銀行發布研究報告時數據前移兩年的慣例,對截至2001年底的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進行了調查和評估測度,填補了國內在這方面研究的空白。該書的突出特色表現在:
第一,客觀確定市場經濟的標准,並對中國市場經濟現狀進行了評估。市場經濟有其內在規定性,但它又是以豐富多彩的現象表現出來的。各國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不同,市場經濟的形式甚至部分內容也必然不盡相同。我們既不能因差異而否定市場經濟標準的客觀存在,也不能把市場經濟標准絕對化、簡單化。該書從國內外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借鑒美國、歐盟、加拿大反傾銷對市場經濟標準的法律規定,得出了5條帶有共性的市場經濟標准。第一,政府行為規范化,即資源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使用和定價由市場決定,政府尊重和保護經濟主體在經營方面的自主權,對企業公平對待。第二,經濟主體自由化,即企業產銷活動的行為是市場化的。第三,生產要素市場化,即生產要素價格由市場決定。第四,貿易環境公平化,即市場交易活動是自由的,市場基礎設施、市場立法和司法健全。第五,金融參數合理化,即利率和匯率由市場形成,企業換匯及存匯方式有自主權等。
對照這五條標准,該書認為,從政府作用上看,中國的政府職能已從服務於計劃經濟轉向服務於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從企業權利與行為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非國有經濟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從投入要素看,生產資料市場逐步建立,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穩步發展,技術市場、信息市場逐步形成。商品、生產要素和服務品的價格絕大多數由市場形成。從貿易環境看,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已基本建立,自由交易的機制正在形成,中介組織的發展明顯加快,市場的管理與監督不斷改善與加強。從金融參數看,我國正在推進這方面的改革,利率正在市場化,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正有效地發揮著作用。這意味著我國已經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
第二,全面評估中國市場經濟的量化程度。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市場經濟地位是反傾銷調查確定產品傾銷幅度時的一個重要概念,因此,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對我國目前的經濟體製做出明確的量化認定已成為當務之急。該書借鑒國際測度思路和方法,測算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到2001年底已達到69%,認為中國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而不是一些國家所說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從而客觀公正地反映了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
④ 關於國際貿易與經濟專業的方向。
是研究生嗎?這個還真是不清楚。要是本科生,建議學習國際經濟市場營銷!這些方向都不錯,開設的課程都有涉及,但是多看看科特勒的書還是比較實用!感覺在實際運用中,國際營銷就業的面寬一些!
⑤ 貿易經濟和國際貿易經濟有何區別
貿易經濟和國際貿易經濟的區別在於所研究的范圍不同,前者的范圍更廣泛,即無論是國內貿易還是國際貿易,凡事與貿易相關的經濟問題或課題,都是其研究的范圍;而後者專事研究的是與國際貿易相關的經濟問題,因此研究的范圍嫌貴與前者要窄一些。
⑥ 國際經濟與貿易指標有哪些
1.貿易額又稱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是以貨幣金額表示的反映貿易規模的重要經濟指標之一。計算一國的貿易額,一般採用本國貨幣或國際上通用的貨幣。目前,聯合國和許多國家編制的貿易額以美元計算。
2.貿易量,是指經價格調整後的對外貿易額,實際上是剔除了價格變動的因素,「貿易量」比「貿易額」更准確反映貿易的規模。
3.對外貿易條件,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之間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國當年的對外貿易情況和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情況,一般以貿易條件系數表示,即 當年貿易條件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如果該系數大於100,則說明該國的當年貿易條件得到了改善;如果該系數小於100,則說明該國當年貿易條件惡化了。
4.貿易商品結構是指各類商品的貿易額在總貿易額中所佔的比重。
貿易商品結構分為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1)國際貿易商品結構(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2)對外貿易商品結構(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5.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總值與進口總值之間的差額。當出口總值與進口總值相等時,稱為「貿易平衡」。當出口總值大於進口總值時,出現貿易盈餘,稱「貿易順差」或「出超」。當進口總值大於出口總值時,出現貿易赤字,稱「貿易逆差」或「入超」。通常,貿易順差以正數表示,貿易逆差以負數表示。一國的進出口貿易收支是其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一個國家國際收支的重要因素。
6.貿易依存度,亦稱「外貿依存率」「外貿系數」。一國對貿易的依賴程度,一般用對外貿易額進出口總值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來表示。比重的變化意味著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處地位的變化。
即貿易依存度=對外貿易總額/國民生產總值。貿易依存度還可以用貿易總額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來表示。貿易依存度=貿易總額/國民收入總額。外貿依存度分為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出口總額/國民生產總值;進口依存度=進口總額/國民生產總值。該比例是判斷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
⑦ 與國際貿易相關的專業有哪些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專業前景 國際經濟與貿易是運用國際經濟學中的貿易理論和分析方法,研究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以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國加入WTO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堅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基礎、熟悉國際貿易實務、熟練掌握外語的高級專門人才。隨著社會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掌握本學科扎實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技能,通曉國內外經濟、貿易理論與實務,能在外貿公司、工貿公司、擁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和其他涉外經貿部門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特色 本專業要求學生在全面、系統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的一般理論與實務的基礎上,還增加農產品國際貿易及有關專業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具有專業特色;在加強學生基本理論與方法教育的同時,強化專業實踐教育,全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能力和較寬的就業適應能力。
主幹課程 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貨幣銀行、財政學、統計學、會計學等。
所授學位 經濟學學士
就業方向 畢業後可在對外貿易及相關領域的行政管理、教學、科研工作,也可在外貿公司、跨國公司、擁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和其他涉外經貿部門工作。
深造情況 學院設有國際貿易、農業經濟管理、產業經濟學、金融學、數量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六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農業經濟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每年約有25%左右的學生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
⑧ 國際貿易與經濟的國際貿易
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在不同的階段里,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並不一致。戰後國際貿易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
(1)國際貿易迅速發展階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間,國際貿易從600 億美元增加到5740億美元,增長了8.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3%,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國際貿易歷史上增長最迅速時期的水平。戰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國際貿易迅速增長的基本原因。
(2)國際貿易緩慢發展階段(1973年以後——1900年)
1973年以後,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高通貨膨脹率所致。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經濟的低速增長
其次,能源危機的爆發
再次,貨幣制度危機的爆發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
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是戰後世界經濟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反映。與此同時,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明顯地超過初級產品所佔的比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新興工業部門出現,大量新產品涌現並投入世界市場。
第二,科技的進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為經濟有效,節約了原材料的使用,導致初級產品貿易的相對下降。
第三,合成材料工業有了迅速發展,減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
第四,發展中國家工業的發展,增加了製成品的出口量,減少了初級產品的出口量。
第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農業保護政策和鼓勵國內農業發展的政策,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了對農產品的進口需要。
第六,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實行工業化,大量進口資本貨物,也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
第七,隨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
然而,造成在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下降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上升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下降,而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上升,從而出現了初級產品所佔比重日益下降的趨勢。
戰後,製成品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機器設備在世界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
(1)世界工業結構變化巨大,重工業不止不斷上升,輕工業比重下降。
(2)國際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機器設備專業化生產協作日益加強,使這些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和比重大大增加。
(3)國際貿易中的新產品絕大部分機器設備產品。
(4)居民對汽車、家電等的需求增長。
戰後在初級產品貿易方面的一個特點是燃料的重要性明顯增長。這主要是由於:
第一,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
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場原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漲,是石油在初級產品貿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戰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初級產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發達國家所佔比重則明顯上升。
軍火貿易的不斷擴大,是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中的一個突出現象。8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興起,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主要有:
(1)世界製成品貿易呈進一步上升趨勢,深加工、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貿易增長更快。
(2)技術密集型產品,尤其是尖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發展迅速,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
(3)能源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下降。
⑨ 國際貿易與經濟的貿易理論
西方經濟學家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理論 (1)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 :
斯密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於因地域、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絕對差異。他主張分工,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個人專門從事一種物品的生產,然後進行交換,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他認為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國外生產的產品比國內生產的產品要便宜(生產成本絕對低),那麼就應該輸出本國在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他認為,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無論是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生產成本絕對低的產品,然後進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物質財富。
斯密的國際分工理論被稱為地域分工論或絕對成本論。
(2)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
李嘉圖發展了斯密的理論,將它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提出了比較成本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這一原則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它的經濟力量是強是弱,都能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確定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安排生產,進行貿易,使雙方都可以用同樣的勞動消耗,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產品。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被視為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經典。以後的國際貿易理論,都是在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的基礎上補充或發展起來的。 (1)要素稟賦論:
是由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19198年首先提出、另一名瑞典經濟學家俄林於
1933年創立的理論,也稱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或赫—俄模式。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沒有解釋為什麼兩國之間的比較成本會發生差異。赫—俄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
所謂生產要素,是指在生產活動中所必須具備的主要因素,或在生產中必須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的才能)。俄林認為,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所謂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指同種商品在不同的國家把本國貨幣表示的價格都換算成同種貨幣表示的價格後二者不同。國際貿易之所以發生,就是由於價格的不同。當兩國間的價格差異大於各項運輸費用時,商品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往價格較高的國家就能帶來利益,國際貿易因而得以發生。
兩國價格為什麼會發生差異呢?俄林認為,價格的絕對差異是由於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主要是由於:
第一,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同,即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
第二,不同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據此,一個國家出口的應該是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最豐富的生產要素的商品,進口的應該是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最缺乏的生產要素的商品。根據產品里投入的、所佔比例最大的生產要素的種類不同,產品可以范圍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等。
(2)「里昂惕夫之迷」
戰後美國經濟學家裡昂惕夫根據赫—俄貿易理論,用他所創立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對美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了驗證,結果卻得出了與赫——俄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在西方引起了轟動,被稱為「里昂惕夫反論」。
按照赫——俄理論,美國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實際驗證的結果卻正好與此相反,美國出口的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的則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到底是誰錯了呢?看來兩者都沒有錯。這就成了一個不解之迷。為了揭開這一「謎底」,西方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從而推動了戰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
(3)對「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釋
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釋。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僅有數量上的不同,而且也存在著質量上的差異。「謎」之所以產生,肯市由於美國工人的效率比其他國家高,大約是其他國家的3倍。其原因主要市美國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訓較好,以及人們進取精神較強的結果。
人力技能理論。以勞動的異質性為前提,認為初級產品的生產和貿易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稟賦狀況,而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則主要取決於熟練勞動、人力技能的稟賦狀況。各國勞動熟練程度或技能水平的不同,決定了它們在工業品生產和滿意上所處地位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工業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決定於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的高低,而這又與熟練勞動投入兩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勞動的熟練程度、人力技能的水平、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的緩慢提高而提高的,需要長期的過程,這就使熟練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在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上得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領先地位。
人力資本理論。理論認為熟練勞動或人力技能也是一種資本,稱之為人力資本。熟練勞動是對人才投資、進行教育和培養的結果。它和實物資本一樣可以重復取得收益。 稟賦論認為,各國要素稟賦的差別愈大,發生貿易的機會就愈多,貿易量也就愈大。因此,發達國家以工業製成品與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相交換,應該是國際貿易中的主要部分。但實際並非如此,戰後發達國家的出口約佔世界貿易量的3/4,而其中的3/4是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一半以上的國際貿易是在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以工業品貿易的形式進行的,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或家之間以工業品較好初級產品的貿易,只佔世界貿易的不到1/5。對此稟賦理論無法加以解釋。於是一些經濟學家不得不提出了一些新的國際貿易理論,以圖在理論上解釋戰後出現的這一新現象。
(1)需求相似理論
該理論是從需求的角度來分析國際貿易的流向。特別強調國內需求的作用。兩個國家的需求結構越相似,這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就越大。但是什麼因素影響一個國家的需求結構呢?理論認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響一個國家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可以說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國家之間的貿易范圍可能是最大的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則是貿易的潛在障礙。用此理論結實為什麼戰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佔了國際貿易最大比重的原因。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對產品的生產也要經歷新產品、成熟產品、標准產品三個階段。首先研製新產品的國家技術領先、收入水平高,開始生產和出口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技術創新的差距是貿易發生的原因。
成熟階段,生產技術的傳播,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產量和銷量急劇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同時許多國家都進行生產和出口產品,形成了相互出口的局面。這時,資本密集的生產技術差距成為貿易發生的原因。
標准產品階段,產品已成為一般產品不需要大量的資本和技術,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此時,發展中國家更具有比較優勢,非技術勞動的工資差距成為發生貿易的原因。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強調技術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作用,把技術當作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
(3)產業內貿易理論
是指兩個以上國家同一產業部門的某一項產品同時發生輸出和輸入的活動。這在當代國際貿易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有著重要的地位。理論的主要觀點:
產品差別是形成國際貿易的基礎
差別產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垂直型產品,另一類是水平型產品。
·差別產品貿易的規模和價格取決於供求兩方面的因素。決定需求的因素是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和嗜好,其中,收入水平的差異引起垂直型產品的需求變化,嗜好的不同引起水平型產品的需求變化。決定供給的因素是廠商的規模經濟和壟斷利潤。
同一產品的貿易是由運輸、儲存、銷售和包裝等成本的不同引起的。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70年代出現的一種國際貿易新理論,它解釋了同業產業部門之間進行貿易的原因和規模。
⑩ 國際貿易對現代各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有哪些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