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進出口企業和貨代的關系的期刊或者專著論文
進出口企業和貨代的關系的期刊或者專著論文依照我們的經驗,應該看具體類型,才能決定,而且這種事情必須要慎重
『貳』 西方國家關於國際分工的理論有哪些它們的代表人物與代表著作有哪些
亞當·斯密的國際分工學說
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他反對重商主義的「貿易差額論」和保護貿易政策的重要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分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作業,可以節省與其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時間;分工有利於發明創造和改進工具。
斯密認為,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於比其他國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及增加物質財富。
這個理論是按各國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國際分工,也叫做絕對成本理論。 加入收藏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一)比較成本說的主要內容
李嘉圖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他的「比較成本說」是在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李嘉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進商品交換。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
李嘉圖認為,在資本與勞動力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按照比較成本理論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可使勞動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產總額,對貿易各國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須是完全的自由貿易。
(二)對「比較成本說」 的評價
1.比較成本理論在歷史上曾起過進步作用,它為自由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推動了當時英國資本積累和生產力的發展。
2.比較成本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成本、自然條件等因素對國際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惟一的和根本的因素。實際上,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條件等都對國際分工有重要的影響。
3.比較成本理論未能揭示出國際商品交換所依據的規律,即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
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比例說
古典學派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決定的。而以俄林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則反對這一學說。他們用在互相依賴的生產結構中的多種生產要素的理論代替了古典學派的單一生產要素的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認為國內價值理論不能適用於國際貿易,俄林則把國內價值理論擴大到區際貿易或國際貿易上。
古典學派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是各個國家生產各種商品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而且各國勞動生產率及其差異都是固定不變的。俄林則在他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中,假定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時所使用的生產技術是一樣的,因而排除了各國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一)要素比例理論的三個主要結論
1.每個區域或國家利用它的相對豐富的生產諸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反之,則處於不利地位。
2.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價格差別,即各個地區或國家間商品價格不同。
3. 商品貿易一般趨向於(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益的國際差別。
(二)赫―俄學說的一些假定
1.在各個域際或國家內部,生產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動的,在區域和國家之間,它們是不能自由流動的。
2.假定貨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假定只有商品貿易,貿易是平穩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進口。
4.假定生產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單位生產成本不隨著生產的增減而變化,因而沒有規模經濟的利益。
5.假定只有兩個區域或兩個國家。
6.假定兩國技術水平相同,生產函數相同。
(三)赫―俄要素比例說的基本內容
1.價格的國際絕對差
俄林認為各國所生產的同樣產品的價格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或直接原因,即國際貿易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價格的不同。當兩國間的價格差別大於商品的各項運輸費用時,則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出商品到價格較高的國家是有利的。
2.成本的國際絕對差
俄林認為價格的國際絕對差來自成本的國際絕對差。商品價格的國家之間的差別,主要是成本的差別。所以,成本的國際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一個原因。
3.不同的成本比例
俄林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二個條件是在兩國國內各種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
4.相同的比例成本
俄林認為.假如兩國成本比例是相同的,則兩國間只能發生暫時的貿易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是美國的小麥和紡織品都單方向英國輸出。而英國沒有任何產品可輸出。因美國對英國貿易出超,英國入超。英國需大量買入美元來補償,則美元匯價就會上升,英鎊就會下降。美元匯價的上升意味著以英鎊計價的美國商品價格的上漲,就會抑制美國的出口。在匯率達到一定水平時,雙方的進口值恰好會等於出口值,這就建立了貿易平穩。但在兩國成本比例相同時;兩國間均衡匯價就會按美元(或英鎊)計算,美國商品的單位成本完全等於英國的單位成本。因此,將不會再有貿易關系產生。比例中,美元匯價上漲一倍就會使兩國兩種商品的單位成本完全相等。由此可見,俄林認為比較成本差異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條件。
5.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
為什麼存在比較成本的差異呢?即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成本比例呢?俄林認為不同為各國國內的生產諸要素的價格比例不同。不同的商品由不同的生產要素組合生產出來的。由於各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比例不同,就產生了成本比例的不同。
那麼,每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呢?它們是由供給和需求所決定的。對一種要素的需求來自對其產品的需求。那麼兩國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的不同比例關系,也就是兩國諸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存在著不同的比例關系。
6.生產諸要素的不同供求比例
在生產要素的供給方面是不相同的,國際貿易就是建立在各個國家各種生產要素的多寡不同和價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礎上。即使生產諸要素供給比例相同,對這些生產要素不同的需求也會產生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從而為國際貿易提供一個基礎。
7.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礎和利益
俄林從價格的國際絕對差出發,分析了成本的國際絕對差。又探討了不同國家內不同的成本比例,進而探討了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最後分析了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供給需求比例。
俄林認為,在這個鏈條中,供給比例是最重要的環節,但沒有一個單一的環節是國際貿易的最終的基礎。各個環節之間的互相依賴的關系決定了每一個國家的價格結構,而各個國家的價格結構決定了它們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系中的比較利益,同時這也就構成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礎。
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最重要的利益是各國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因素。在國際分工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的最有效的利用將會比在閉關自守的情況下得到更多的社會總產品。
俄林還認為國際生產要素不能充分流動使生產達不到理想結果,但是商品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國際間生產要素缺少流動性的不足,即通過國際貿易可以部分解決國際間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四)對赫-俄學說的評價
1.赫一俄學說進一步發展了國際分工學說
(1)在各國參加國際分工、專業化生產的論述上,赫―俄學說比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更為深人和全面。
(2)正確地指出了生產要素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在各國對外貿易競爭中,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結合起著重要的作用。
2.赫一俄學說的缺陷
(1)赫一俄理論抹煞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2)忽視科學技術的作用。技術革新、技術進步可以改變要素成本和比例,從而改變比較成本。
(3)赫―俄理論與當代發達國家間貿易迅速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符。按照他們的理論,國際貿易應發生在要素稟賦不同和需求格局相異的工業國家與初級產品生產國之間。但當代貿易的一個特點卻是大量貿易發生在要素稟賦相似、需求格局接近的工業國之間,而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間貿易發展卻比較緩慢。
(4)抹煞了國際生產關系,抽象地談論對外貿易可以使各國收人均等論,這是不符合國際貿易實際情況的。
參考資料: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0-d1004429127.html
『叄』 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論是誰的著作
絕對優勢理論與比較理論
. 絕對優勢理論
⑴由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提出的。
⑵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
⑶理論:每個國家都應只生產它擅長的產品,然後用來交換別國所擅長的產品,這比各國各自生產自己所需一切東西更為有利。
⑷相關名詞:①絕對優勢:當一國能夠用同樣的資源生產比別國更多的產品,從而使每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 低於別國,則稱該國在這種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②自然優勢:是超乎人力范圍之外的氣候、土壤、礦產等優勢。③獲得性優勢: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逐步形成的特殊技術或技巧等。
⑸絕對優勢來自自然優勢或獲得性優勢,可以用勞動生產率或生產成本來衡量。
⑹片面性:只能解釋國際貿易中的小部分交易,即一國至少在一種商品的生產上處於絕對優勢。
2. 比較優勢理論
⑴由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大衛•;李嘉圖提出的。
⑵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⑶理論: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各國應按照「兩利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進行分工和交換,即每個國家都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
⑷比較優勢理論是經一系列的假定為前提的。這些假定包括:
①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它們生產兩種產品;
②所有的勞動都是同質的,沒有熟練與非熟練之分;
③生產成本不變,無規模收益;
④沒有運輸費用;
⑤生產要素都是充分就業,並在一國國內自同流動,而在國際間則不能自由流動;
⑥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國際間實行自由貿易;
⑦貿易是按物物交換的方式進行;
⑧不存在技術進步
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為:在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對於處於絕對優勢的國家, 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彼此都節省了勞動,都得到了益處。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兩利取重,兩害取輕」。
一般而言,中國現階段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短缺,應該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型的產業,或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但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可能成千上萬,每個地方的資源不可能把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所有產品都生產出來,這就必須做出選擇。
具體的選擇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選擇當地有傳統的產業。舉幾個例子:揚州有個杭集鎮,是全國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鎮牙刷廠不開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給。這個鎮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生產牙刷,有歷史傳統。南昌有一個文港鎮,是全國的鐵筆之都,國內生產的70%的鐵筆都出自哪個地方,文港這個地方也是從宋朝開始生產筆了,所以也有歷史傳統。
二是當地有國有企業。上世紀50年代,國有企業在很多產業不具備比較優勢,當時我國一窮二白。改革開放26年,我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長速度9.4%,經濟規模提高了10.3倍,現在,資本擁有量、技術擁有量和上世紀50年代已經改善非常多,許多原來不具備比較優勢、需要政府保護補貼才能生存下來的企業,現在其實可以煥發活力了。以重慶為例,重慶原來是老工業基地,現在則是全世界的摩托車生產之都,全國摩托車每年生產一千多萬輛,重慶要生產400多萬輛。這是因為,過去的重工業基地,為此打下了許多裝備業的基礎,當地有國有企業形成的產業群聚,現在已經符合我國的比較優勢。
三是當地要有獨特的資源。寧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乾,都是當地的獨特資源。
四是當地已有產業可以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說義烏,原是農區,基本上沒有工業,但現在義烏有很多工業,如織襪業、文具業等,因為義烏有市場,從銷售可以延伸到生產,生產的產品用於勞動力密集、技術相對比較傳統型的產品,符合比較優勢,又同市場經驗相結合。
『肆』 劉彤的主要論文及著作
專著《國際反傾銷制度研究》中國商業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專著《美國反壟斷法原理與案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編著《國際貨物買賣法(英文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針對產品生產和加工方法貿易措施的違法性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6年第5期論文
《WTO框架下的環境標簽法律制度研究》,《法學雜志》2007年第1期
《對外貿易摩擦形勢與對策分析》,《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年第3期
《美國反壟斷法對於企業壟斷地位的規制》,《理論前沿》2008年第19期
《WTO框架中的環境與貿易問題》,《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6年第8期
《反傾銷應訴中市場經濟待遇問題的動態與對策》,《理論前沿》2006年第22期
《歐美對拒絕知識產權許可得反壟斷審查及對我國的借鑒》,《學術交流》2009年第12期
《WTO反傾銷協議修改的熱點問題分析》,《國際商務》2007年第2期
《反傾銷調查中的信息提供與審查》,《國際經濟法論叢》第8期
《環境貿易壁壘與GATT——WTO協議中保護自然資源的例外原則》,《國際商務》2004年
《美國法律構成非法壟斷的考慮因素》,《國際商報》2006年3月27日 A4版
《從美國煙草案看壟斷的共謀》,《國際商報》2006年6月12日 A4版
《美國對企業兼並效果的審查》,《國際商報》2006年7月10日 A4版
《反壟斷法中相關產品市場的認定》,《國際商報》2006年9月18日 A4版
《美國鋁業公司反壟斷案可借鑒之處》,《國際商報》2008年10月17日
《由柯達案看構成非法壟斷的行為要素》,《國際商報》2008年10月24日
《從匯源果汁案看中國的企業兼並審查》,《中國法律》2009年第二期
『伍』 關於國際經濟與貿易有哪些名著
哇。你很不簡單啊。竟然對這些經濟貿易學著作有興趣。有前途哇。嘿嘿。
國際經濟與貿易的著作有很多啊。比如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這些都是經濟貿易學的前輩名人。你可以看看他們的書。
『陸』 戰勇的著作
曾參加齊燕鳴、許毅教授主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斗爭史首編》的編寫工作;參加宋濤教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全書》的編寫工作;主編《農墾經濟概論》和《國際貿易》教材兩本。
曾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8篇獲國家教學會和省級優秀論文獎,多篇搜入論文集;主持省委託科論和多次主持省級社科課題,並獲得獎勵;講授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論、馬列原著、經濟學、貿易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價格學課程。
在仰恩大學任職的8年裡,創起了經濟學專業(系),發表論文9篇,完成省市社科課題各一個,舉辦全校性學術講座6次。期間,特別重視本中專三結合。積極培養年輕教師,鼓勵他們攻讀博士學位,特別致力於學科發展。完成校級精品課建設兩個《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WTO規則》,主講《資本論》《經濟學史》、《國際貿易》、《WTO規則》等專業課及《中國與WTO》公選課。主編《WTO規則》、《微觀經濟學教程》、《宏觀經濟學簡易教程》(上述三本教材均為精品教材),並於2007年將《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課建設福建省省級精品課。為仰恩大學國貿系成為福建省「特色專業」奠定了學科和專業基礎。
兩次榮獲仰恩大學基金會的表彰和獎勵。2009年9月,中國教育改革研究會授予戰勇教授2009年度「全國教育改革優秀教師」稱號。
『柒』 求一篇有關外貿企業的英文文獻,要外籍人士近期發表在公開出版的著作或學術期刊上的,PDF格式。
港口物流與對外貿易關系的實證分析——結論建議
(一)結論
通過建立VAR模型的分析,得出河北省的對外貿易和港口物流的發展之間關系密切,是相互促進的,實證分析更加清晰地刻畫了兩者之間的互動效應。首先,無論給哪一方一個增量,對另一方均有正向的提升影響;其次,港口物流的發展對對外貿易的即時作用明顯,而對外貿易對港口物流的即時作用不明顯,但是彼此之間的長期促進作用都非常明顯;最後,就兩者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來說,目前,港口物流的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要遠遠大於外貿對港口物流的依賴程度。這表明,河北對外貿易總額隨港口物流發展而增長,河北物流業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繁榮具有推動作用;同理,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對推動港口物流增長具有積極作用。
(二)幾點建議
1.
大力發展集裝箱運輸方式,推進港口物流標准化體系,提高港口設施的現代化水平。現代港口應有強大的標准化作業能力,集裝箱運輸是各國採用的標准化運輸方式,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不僅反映了港口轉運貨物能力,還直接反映了港口作為一個物流系統節點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再者,適應未來海運港口深水化、船舶大型化、設施標准化的趨勢,要大力發展高效、便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集裝箱運輸。
上述材料分析表明,河北省有相當一部分由於進出口貿易形成的物流服務貿易被其他港口貨物流企業分享,從而表現為進出口業務對港口物流的拉動作用還不顯著,甚至由於國際貿易結構升級,物流服務要求內涵提升,對傳統港口物流企業帶來沖擊,短期形成貨源外流的現實。河北省作為北方地區港口大省,但代表港口現代化水平、具有強大產業聚集效應和經濟社會大動作用的港口集裝箱運輸始終在低位徘徊。早在1984年秦皇島港就開始了集裝箱運輸,但目前港口集裝箱發展仍較為滯後。盡管自2005年以來,河北省沿海集裝箱吞吐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但總量規模仍在低位徘徊。2010年全省主要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61.8萬TEU,佔全國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0.48%,環渤海港口群的1.75%,與天津、山東、遼寧等環渤海其他港口億噸左右的集裝箱吞吐量相比差距很大,與對外貿易在全國第10位的外貿發展總體水平不匹配。
2.
採取措施加快加工貿易的發展,促進河北省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加工貿易是近年來我國外貿增長最快的部分,占據了進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河北省加工貿易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盡管近幾年發展迅速,但從全國外貿的發展勢頭看,河北省的對外貿易還處於中等水平。究其原因是河北省出口的主要是一些附加值低的加工產品,因此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度和對港口物流的拉動作用較弱。一是要充分利用秦皇島、唐山出口加工區優勢承接加工貿易的優惠政策和功能,引導大進大出的企業向區內集中,擴大加工貿易出口規模,尤其是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的出口;二是利用環京津的區位優勢,吸引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到河北安家落戶,引進和
『捌』 唐海燕的學術著作
《國際貿易來環境論》(華東自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適度開放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國際貿易創新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全球化與中國開放戰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中國對外貿易創新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在《經濟研究》、《世界經濟》、《國際貿易》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研究成果曾獲商務部外經貿研究優秀成果著作獎(2001)、上海市哲學社科優秀成果論文獎(1998)。曾獲得的榮譽有:全國曾憲梓優秀教師(1999)、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1996)、中國寶鋼優秀教育獎(1997)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