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前景
中國年鑒綜來合信息自網有一本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報告2007,你可以參考一下
http://www.bojianbook.com/nianjian/nianjian_1604.htm
『貳』 國際貿易的優缺點
一、國際生產網路研究的文獻回顧和評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經濟學家認識到產業內貿易大量存在、相同要素稟賦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大量存在,而這種貿易模式是傳統貿易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因而激發了經濟學家對貿易理論的重新探索,並最終產生了以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差別產品為基礎的新貿易理論。國際生產網路是與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不同的新的分工模式。國際生產網路則有如下3個特點:一是幾個國家參與同一種最終產品的生產;二是在生產過程中,中間投入品按工序在國家之間流轉,中間品的貿易成為這種分工模式的一大特點;三是跨國生產活動,有時候由一個廠商在不同國家投資設廠完成,有時候由不同的廠商共同參與完成。
現在國際生產網路這一新的生產、分工與貿易模式又已經激發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熱潮。不僅許多在國際貿易理論領域享有盛譽的經濟學者在進行探索,而且也吸引了很多剛剛加入研究隊伍的新生力量。這是目前國際貿易研究領域最活躍的主題。我國是國際生產網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研究還太少。姚枝仲的《國際生產與分工網路:理論與問題》總結了已有的對於國際生產網路這種新的分工模式進行描述和度量的文獻;介紹了其主要的度量方法和度量結果,以及各種度量方法的優缺點;著重指出了目前的分工形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國際貿易;並指出要理解這一新的分工模式需要解釋的主要問題;還對已有的理論進展和與理論有關的經驗研究進行評述;同時探討了需要進一步理解的問題,以及這個領域未來的主要研究方向。從國際分工和生產網路的角度分析中國在其中的地位,以及這種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本學科關注的另一個問題。宋泓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分析了國際生產網路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所提供的機遇與挑戰。
二、國際收支失衡及其影響、中國貿易不平衡的性質、內涵以及特點
姚枝仲、齊俊研的《全球國際收支失衡及其變化趨勢》以及姚枝仲的《全球國際收支失衡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兩篇論文重點討論了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內在穩定性和不可持續性,失衡的變動趨勢和可能的調整方向,以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文章認為,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以改善國內資源配置效率為目標調整對外經濟政策,是我國應對國際壓力、克服外部不平衡以及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最佳選擇。姚枝仲、劉仕國的《中國的國民對外貿易差額》,從所有權角度分析了國民貿易的含義,提出了國民貿易統計的一個嚴格的核算方法,並粗略估算了中國的國民對外貿易額,揭示了現有的海關統計難以顯示的許多事實。
宋泓的《美國的霸權地位與中美經貿關系》,從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經濟體系出發,指出,歷史地看,美國實際上從70年代開始在推行一種有意識的擴大和維持國際貿易逆差的戰略,並逐步建立起美元—美國政府債券等為主導的國際經濟體制。因此,「對本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和赤字」作為分析國際失衡以及中國貿易不平衡的一個預設的前提是不存在的。李向陽的《全球經濟失衡與中國》則從規范的宏觀經濟框架出發系統分析了全球經濟失衡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三、加入WTO後,尤其是「入世」過渡期結束以後的進口管理體制以及服務貿易管理體制的研究
隨著我國出口的快速增長,原有國際貿易利益格局發生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部分國家濫用「特保調查」等針對中國的歧視性做法,導致我出口商品遭遇各類摩擦和壁壘不斷增多。當前我可採取的反制措施較少,反制措施的靈活性、有效性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建立新的符合WTO規則的進口管理體系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戰略議題。
2006年,社科院世經政所承擔「中國進口風險防範管理體系」課題,旨在深入研究WTO後過渡期中,即「十一五」期間我國的進口管理體系。在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情況下,根據WTO一般例外條款和外貿法第十六條等有關法律規定,針對可能對環境保護、消費者健康、幼稚產業發展、農牧漁業發展等造成不利影響的進口風險,建立公開、透明、有效的防範和管理制度,充實、完善現有進口管理體系,該課題的實施和完成將對我國新型進口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很好的指導和參考作用。
社科院世經政所科承擔的「國際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和「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課題,為我國服務貿易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指導和參考作用,其研究報告是我國國內第一份系統研究國際服務貿易管理體制的報告。該研究報告對WTO、美國、加拿大、歐盟、英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國際組織、主要服務貿易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管理體製做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填補了該項研究的空白。該課題不僅研究了上述國家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還對這些國家有關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方法以及採用的服務貿易統計方法等都做了詳細的闡述,這對完善我國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以及完善我國的服務貿易統計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新一輪談判進展、影響和前景的分析
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研究。田豐的《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效率》從對WTO成員違反協定行為的預防作用、WTO成員使用爭端解決機制的成本、爭端的早期解決情況、專家小組/上訴機構裁決的公正性和爭端的政策效果等5個方面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運行效率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結果顯示,與關貿總協定(GATT)時期相比,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效率總體上有所提高,但是並沒有改變缺乏實施能力的舊有缺陷;在實際操作中,改革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目標;而且改革帶來的收益也沒有被所有WTO成員平等分享。
田豐的《從WTO爭端解決機制角度分析多邊貿易體系和區域經濟組織的互動》則從WTO爭端解決機制這一視角出發,對多邊貿易體系和區域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進行了分析。該文認為,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缺乏直接實施能力這一特性導致小國試圖通過組成或進入區域經濟組織來提高解決爭端時的討價還價能力。而區域經濟組織的發展以及其內部爭端解決機制的建立造成了與多邊貿易機構的司法管轄權重疊問題,為GATT/WTO成員解決相互間的貿易摩擦提供了選擇法庭以獲得最有利裁決的機會。
李向陽《國際規則的形成機制》專門分析了國際規則的形成機制。作者從國際經濟規則的外部性與非中性出發,分析了規則制定權的收益來源、一國對規則制定過程影響力的決定因素以及規則形成的具體機制,從而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即作為全球化時代的霸主,美國仍然主導著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過程,並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叄』 中國出口產品的優勢和不足
一、中國農業具備出口優勢嗎?
中國農業不僅關繫到13億人口的糧食安全,而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是8億多農民增收和就業的基本來源。但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數的43%,人口增加、耕地減少,耕地資源緊張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不僅如此,中國還是世界上水資源最短缺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嚴酷的資源條件,將始終約束著中國農業的發展,在根本上使中國農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研究表明,中國糧、棉、油料等大宗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從9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如從資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國每生產1公斤小麥虧損0.15元,到2001年,進一步虧損0.39元,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而與此相反,大米、畜產品、園藝產品等具有比較優勢(表1和2以及附表1、附表2)。
研究進一步顯示,90年代以來農產品生產國內資源機會成本的上升,是導致比較優勢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中國農業資源稟賦條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麥、棉花、大豆等產品明顯缺乏比較優勢,不具備參與國際商業競爭的基本條件。與此相反,由於中國具有豐富勞動力資源,勞動力價格低廉,因此畜產品、園藝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出口潛力(程國強等,1999年,2003年)。
按照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解釋,一國如果對生產要素進行最佳組合,在某種商品中密集使用資源稟賦相對豐裕、價格相對低廉的生產要素,就能夠在該種商品上具有較低的比較成本,從而具有出口優勢。顯然,從理論上觀察,中國的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產品和加工食品等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具有能夠參與國際市場分工和競爭的比較優勢。
資料來源:程國強、彭廷軍,2000年。
資料來源:程國強、陳俊紅,2003年。
二、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優勢的源泉
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貿易實績印證了這一理論判斷。表3顯示,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在中國農產品出口佔76%以上的份額,而且呈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優勢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
註:a. 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水產品、畜產品、園藝產品、農產品加工品。
b. 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糧食、油料、棉花等大宗農產品。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整理。
表3也表明,中國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出口最近5年才得以快速增長。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階段與結構特徵,中國以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為特徵的出口優勢還可以保持相當長的時間。
第一,中國農業勞動力嚴重過剩,為出口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服務能夠在較長的時期內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勞動力供給。研究表明,目前中國農業部門需要勞動力的合理數量為1.96億人,但2002年農業部門的就業人口達3.25億,剩餘勞動力1.29億人,農業部測算到「十五計劃」期末,農業剩餘勞動力將進一步增加到1.8億人(農業部課題組,2000年)。
第二,中國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進程,目前城市化速度緩慢,鄉鎮企業發展受阻,城市和非農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即使今後20年內中國城市化率到達50%(按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總人口15億估計),農村人口依然還有7.5億,農村勞動力3.75-4.5億(按50-60%的比率估計),考慮技術進步因素,農村剩餘勞動力至少為2億。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第三,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制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中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比較少,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9.04%,其中,文盲比重為9.56%。小學文化程度比重為34.4%(蘭徐民等,2002),難以適應城市工商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農村勞動力具有無限供給的特徵,這決定中國農產品出口必須實施充分發揮中國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比較優勢的戰略。不僅如此,中國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還有下述三個有利條件:
第一,農業資源多樣性優勢。中國跨越亞熱帶和溫帶,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多種多樣,能夠生產各類農產品,滿足世界市場多樣化的食品需求。中國正在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重點培育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建設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目前已經或正在形成長江上中游、贛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閩南粵東柑橘主產區;渤海灣和西北黃土高原蘋果生產優勢區;中原和東北肉牛優勢區;中原、內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優勢區;東北、華北及京津滬牛奶優勢區;東南沿海、黃渤海出口水產品優勢養殖帶。中國大部分地區飼養畜禽、種植蔬菜均具有比較優勢。
第二,市場區位優勢。如亞洲地區是世界農產品貿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長潛力的市場,2002年亞洲市場進口的農產品佔世界的22.7%(1323.4億美元),其中,日本、韓國、香港、台灣、印度尼西亞、泰國的農產品進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這些地區也是中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其中,中國農產品占日本農產品進口的10%,韓國佔16%,香港佔20%,印尼佔11%,且中國對這些地區農產品的出口呈擴大趨勢。中國對亞洲市場出口農產品,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由於運距短、運銷便捷,適宜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等高價值農產品出口,有利於充分發揮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
第三,大國效應與後發優勢。規模巨大且富有增長潛力、日益開放的中國市場,既為中國農產品提供巨大的消費需求和市場空間,推動中國農業逐步提高競爭力,加快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也將促進世界農產品貿易發展和貿易格局的調整。中國作為WTO成員,正在對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產生重要影響,有利於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農業貿易競爭環境。與此同時,中國正在推動與東盟等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以及貿易自由化進程,將進一步改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環境。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由於堅持實施改革開放戰略,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正在形成技術、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後發優勢」,將逐步縮小中國農產品與世界市場的差距,促進出口競爭能力的提高,有利於擴大優勢農產品的出口。
綜合而言,現階段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潛力,但主要體現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低成本競爭優勢。相對而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農產品出口國,既有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又有加工、技術、管理和營銷等方面持續投資和創新的高端競爭優勢,中國和這些國家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既有合作分工和優勢互補,也有明顯的競爭和利益沖突。但是,中國如果不盡快調整目前的這種低成本競爭戰略,一旦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結構出現弱化趨勢,就很有可能在國際分工中失去自身的位置。
三、影響中國擴大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問題
盡管從長期看,中國農產品出口需要逐步調整低成本競爭優勢戰略,但近期仍然是中國發揮農業比較優勢、擴大農產品出口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還有一系列問題影響到中國農產品出口優勢的發揮,使中國農產品的資源優勢、比較優勢還不能有效的轉化為競爭優勢和出口現實。
中國農產品出口所面對的復雜的國際環境,如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越來越高,反傾銷、「特保」調查在今後幾年有可能頻繁發生,「知識產權壁壘」、「輿論壁壘」等新型貿易壁壘也呈上升之勢,不利於中國發揮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將成為今後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
『肆』 求論文一篇,題目是《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狀況及發展對策》。
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現狀與發展策略
摘要】本文總結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狀況及特點,分析了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並
提出發展策略。
【關鍵詞】農產品國際貿易綠色貿易壁壘
農產品貿易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加入
%&』以後,農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
農產品出口國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但我國農產品國際貿
易仍然面臨著農產品質量不高、綠色貿易壁壘和農產品反傾
銷等問題。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大力發展農產品國際貿
易具有戰略意義。
一、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特點
!"從農產品進出口額來看。())(#())$年,農產品進出口
額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創歷史最高水
平,農產品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農產品國際貿易由順差
變為逆差。())*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突破了$))億美元
大關,已跨入世界農產品貿易大國的行列。
盡管我國農產品貿易增長較快,但貿易額在我國對外貿
易總額中的比重卻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相比較而言,在許多
國家的貿易結構中,農產品貿易居於重要地位。這反映出我國
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正在不斷優化升級,同時也說明我
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從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來看。亞洲仍是我國農產品第
一大出口市場,市場份額略有減少,但對歐洲、北美洲出口市
場份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國農產品尤其是穀物、肉類、蔬
菜、水產品等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國家和地區;歐洲是
我國農產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北美洲為第三大出口市場。
$"從農產品出口格局來看。以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
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農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且價格具有比較
優勢。!""#年,我國蔬菜進出口貿易順差達$%億多美元;水
果進出口貿易保持&"億多美元的順差。!""』年我國水果出
口量為$(#)(萬噸,同比增長&()(*,出口額為!")$億美元,
同比增長!$)』*;進口量為&)』萬噸,同比增長%)+*,進口
額為()(億美元,同比增長&!)%*。
!"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呈現出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的趨
勢。其中,穀物出口大幅增長、進口大幅下降,呈凈出口格局,
這主要得益於近兩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恢復性增產,供求
關系得以改善。從品種來看,小麥進口顯著下降,玉米出口大
幅度增長。同時,食用油籽進出口雙增長,貿易逆差擴大;食
用植物油出口增長,進口有所下降,貿易逆差縮小;食糖進出
口雙增長,貿易逆差有所擴大。
基於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過去有優勢的大宗
農產品出口價格競爭力下降;過去出口量較大的部分農產品
出口幅度縮小;出口產品結構由以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為主轉
向以勞動和資本密集型農產品為主;當前具有出口潛力的農
產品的市場開拓能力不強。
二、現階段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存在的問題
#"農產品出口多為初級產品,質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
技術創新不足、缺乏品牌產品。我國的農業生產以家庭為單
位,分散經營,導致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現代化和標准化程度
很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水平還相當落後,很多環節尚未
與國際接軌,產品質量無法滿足國際市場的要求。我國人多
地少,農戶均耕地不足")』公頃,導致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很
高。由於產品質量和加工水平都很低,我國目前農產品出口
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實質上依賴於低價競銷,農產品附加值較
低,這既不利於農產品出口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又限制了
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的發揮。與此同時,我國農產品的技術
含量低、傳統產品多、創新產品少、新品種研發和技術創新的
能力不強,不能適應國際市場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並且農產
品生產企業缺乏品牌意識,基本沒有在國際市場上馳名的
品牌。
$"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大門雖已打開,但這並不意味
著國際貿易門檻的降低。非關稅貿易壁壘特別是綠色貿易壁
壘的強化,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構成了嚴重威脅。綠色貿易
壁壘是指為了保護有限資源、環境和人民身體健康,通過制
定一系列嚴格的環保標准,對來自國外的產品或服務加以限
制。一些發達國家出於特定目的,已將其演變為一種技術壁
壘,以此來限制外國農產品的進入。目前,綠色貿易壁壘已成
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結
構的戰略調整,幾乎所有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均面臨著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
%"農產品出口管理體制不完善,國內企業盲目競爭。當前,
我國政府對農產品出口實行多頭分割的管理體制,各部門分
段管理,這使得監控脫節,既沒有形成從生產到出口的全程
監管機制,也難以建立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分散的小
農生產與開放的大市場之間,缺少能夠把農戶組織起來的合
作組織,也缺乏具有經營實力的農業企業參與國內外市場的
競爭。這種生產與貿易相分離的狀況,不僅使農民利益受損,
而且不利於農民了解國際市場的信息,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生
產出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另外,國內企業之間的盲目競
爭也為我國農產品出口帶來了諸多問題,對外貿易中的「傾
銷」與「反傾銷」事件時有發生。
三、發展策略
#"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首
先,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及科技含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
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發展,盡快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
升級,大力引進先進的加工工藝和技術,提高我國農產品生產
者的加工能力和水平,變國內農產品的生產優勢為市場競爭
優勢。其次,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要依據
國際市場的需要,加強對國外市場的調研和銷售渠道的開拓,
調整農產品出口品種及其比重,加快發展有機農產品和加工
品。從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戰略儲備的角度來看,應控制資源
耗費較多的農產品的出口,適度增加互補性農產品的進口,減
少競爭性農產品的進口。再次,建立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扶
持一批產業化經營的出口企業。
$"積極應對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正當的綠色貿易壁壘
有助於保護和改善環境,實現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要從農產
品質量標准、認證、監管等方面引導農產品的生產,大力發展
綠色農產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從產品設計、包裝、質量到
技術、安全、衛生、環境等多方面均應增加環保因素,順應綠色
消費的要求,同時開發環保成本低、質量高、符合國際環境標
準的綠色農產品,實現真正的綠色經濟。同時,國家應盡快完
善有害有毒物質的殘留限量標准及檢測方法,滿足農產品質
量安全管理的需要。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推行農產品等級標
准,鼓勵生產優質優價的農產品,促進農產品市場的良性發
展,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國國情,又同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
安全標准體系和檢測體系。
%"進一步改革外貿體制,加強國內流通市場的建設。國家
職能部門要加強對農產品出口戰略的研究及對國際市場、國
際貿易政策、相關農產品信息的研究,並及時傳輸給農民,為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智力支持。國家要採取
切實的措施,充分利用農業協議中的「綠箱政策」,加強對農業
的支持和保護,規范國內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競爭行為,遏制無
序競爭,確保國家和農民的利益。同時,要打破條塊分割、地方
保護和部門壟斷的局面,減少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和手續,
降低市場交易費用。此外,還應建設好農產品配送、儲運、拍賣
及營銷信息系統,為農產品的市場營銷決策提供可靠依據。農
業行業協會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專業化經營過程中具有重要
的作用。我們應借鑒國外行業協會的成功經驗,逐步形成「專
業農戶!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的農業產業
化發展模式。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藉助農業行業協會的作用
發展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
主要參考文獻
①徐元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狀況及發展對策)世界經
濟與政治論壇,!""』;(
②張兵)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狀況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經
濟問題探索,!""(;$
③庄惠蘭)積極應對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發展研究,!""』;$
『伍』 水果蔬菜種植的優劣勢
按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經貿活動並獲取比較利益,是自由貿易理論學派的一貫主張。認清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和自身的劣勢,這將對我國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分析
優勢和劣勢都是相對而言的,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要素稟賦優勢。一個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狀況直接影響到其對外經貿活動地位。從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三大要素狀況比較,中國勞動力資源具有明顯優勢,而人均資本和土地擁有量,美國、歐洲和日本分別佔有絕對優勢。
(2)出口商品價格優勢。從總體看,我國的水果、蔬菜、肉類產品價格均低於國際市場價格。目前,我國的主要水果如蘋果、鴨梨、柑橘的國內市場價格比國際市場價格低四至七成,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蔬菜產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項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其出口量約為進口量的30倍,出口額是進口額的50多倍。從長期來看,我國蔬菜行業的生產成本和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將會保持相當時間的競爭優勢。我國畜牧業的比較優勢要強於種植業,在價格方面,除禽肉外,其他肉類價格均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其中,豬肉價格比國際市場低57,牛肉價格低84,羊肉價格低54。
(3)出口商品產量優勢。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漁業生產國,1997年我國的水產品產量達到3602萬t,總產量佔世界首位,人均水產品佔有量為29.87kg,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4。2000年我國肉類產量達6270萬t,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肉類生產國。蘋果、柑橘、梨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是這些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水平仍然較低,如水果類產品,目前的年出口量僅占總產量的1左右,與其產量相比,出口潛力較大。
(4)出口商品質量優勢。近年來,為了滿足國內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進口國的質量安全標準的要求,農業部制定、修訂農產品國家標准450多項,行業標准1550項,開展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縣」活動,從生產源頭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另外,優質專用小麥、玉米、早稻和高產高油大豆等優質專用農產品迅速發展,都大大促進了我國糧食產品質量的提高。
2、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比較劣勢分析
(1)我國處於劣勢的農產品主要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糧食、棉花、油、糖等大宗農產品,我國每年都大量進口這幾類產品。90年代以前,我國糧食、棉花的國內價格水平均低於國際市場水平,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但近1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類等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已高於國際市場價格二至五成,失去了以往的競爭優勢。國內市場花生油、菜油和豆油的價格已分別高出國際市場價格24、43和45。這種價格上的劣勢使得中國的糧、棉油等農產品極易遭到國外價廉質優的同類農產品的沖擊。
(2)出口農產品結構不合理,出口市場過於單一。長期以來糧食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大宗農產品,而價值比較高的農產品如蔬菜、鮮花、水果等出口數量有限,這種低級農產品出口結構不符合世界農產品貿易發展的趨勢。與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相對應的是農產品的出口市場單一化:一是出口地區過於集中。據統計,近年來外貿農產品出口70以上集中在沿海的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省市,而佔全國大部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外貿農產品的生產比重偏少,造成外貿農產品生產地域分布不合理。二是出口市場過於單一。我國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如2000年1-8月份,亞洲占出口份額的73.4,山東省2000年農產品出口日、韓就佔80左右。這種狀況造成對局部世界市場過分依賴。
(3)出口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過去計劃體制通過價格扭曲造成多數農產品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從而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然而,隨著農業政策傾向的轉變,農產品的提價,外貿農產品價格日益提高。其次,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正逐步消失,使直接生產費用不斷提高,糧油生產幾乎無利可圖。再次,如果按照國外統計口徑計算完全生產成本(包括土地費用、勞動費用、固定資產折舊、直接費用和稅收等),外貿農產品的成本會更高。成本偏高,將會直接削弱價格競爭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主要糧食生產成本普遍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目前我國的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等幾大糧食作物的國內市場價格都已超過國際市場,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4)出口農產品品質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較低,與國外差距明顯。我國畜產品用於加工的肉、蛋產品佔全國總產的3~4和1左右,而發達國家達到30~40,有的高達70。就農產品質量而言,我國主要農產品與國外農產品的質量差距參差不齊。就稻米來說,國外消費者喜食長粒米,而我國優質大米粒長平均為6.8毫米,比國際名牌大米短0.4毫米;影響煮熟及食品品質的直鏈澱粉含量,國外名牌大米平均為20.1,我國8個優質米平均為17.5。從小麥來看,我國小麥品種與國外代表性品種在蛋白質含量、賴氨酸含量等主要指標差異不大,但在特質粉、專用粉的專用品種上差距較大,不僅數量缺,而且質量差。
除此以外,我國的許多農產品在加工處理、儲藏包裝、花色品種、衛生檢疫等諸多方面有明顯的劣勢,這都影響到出口農產品的品質。
『陸』 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分析
初次發這個,我這里只有2006年的信息。發出來,看你用的上不?
2006年中國農產品出口數據分析簡報2007-10-31 12:292006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克服了國外技術壁壘和生產成本上漲壓力的影響,個別月份雖經歷了較大的波動,但仍實現較快增長。2006年1~11月,我國農產品累計出口278.02億美元,已超過2005年全年271.8億美元的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4%。2006年全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突破300億美元已成定局。
2006年1~11月,我國農產品出口呈現如下特點:
一、優勢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出口效益提高
1.園藝、水海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對出口總體增長拉動明顯。2006年1~11月,園藝產品出口79.1億美元,同比增長21.5%;水海產品出口80.5億美元,同比增長19.5%。僅此兩類優勢農產品出口已高達159.6億美元,占我國出口總額的57.4%,同比增長28億美元,對農產品出口總體增速拉動超過10個百分點。
商務部重點監控的30種重點大宗農產品中,15種商品同比增幅超過10%,24種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其中,大蒜出口12.6億美元,成為我出口額最大的農產品,同比增長42%;出口額達5~10億美元的有雞肉製品、烤鰻、腸衣;茶葉、蘋果汁等20種商品出口額達1~5億美元。糧食出口中,大米出口3.6億美元,同比增長77.1%;小麥出口2.1億美元,同比增長1倍。2006年1~11月,受國家玉米宏觀調控政策影響,玉米出口大幅下降,出口僅為3.4億美元,同比下降66.8%。
2.深加工農產品比重提高,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2006年1~11月,初級農產品出口143.6億美元,同比增長6.7%;深加工農產品出口134.4億美元,同比增長23.1%,在農產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增至48.3%,同比增長3.5個百分點。初級農產品和深加工農產品比重的此消彼漲標志著我農產品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高附加值農產品將逐漸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主體。
3.出口價格持續上漲,出口效益提高。2006年1~11月,商務部重點監控的30種重點大宗農產品中,19種商品平均價格上漲,其中大蒜、蘋果、蘋果汁、蘑菇罐頭等8種商品平均價格上漲超過20%,茶葉、中葯材等4種商品上漲超過10%。2006年前三季度,我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下降0.27個百分點,而到2006年11月,我國農產品出口價格指數上漲了4.7個百分點,這標志著我農產品出口附加值進一步提高,貿易條件改善,扣除人民幣升值影響和生產成本上漲因素,農產品出口企業效益和國際貿易得益仍保持增長。
二、對歐美市場增勢強勁,對日本市場出口放緩,出口市場進一步多元化。
1.受園藝、水海產品出口拉動,對歐美市場出口增長強勁。2006年1~11月,我國對美國出口農產品為33.8億美元,同比增長34.1%,其中水海產品出口15.5億美元,同比增長42.2%,園藝產品出口7.58億美元,同比增長27.4%;對歐盟出口39.2億美元,同比增長25.4%,其中水海產品出口12.8億美元,同比增長36.2%,園藝產品出口10.4億美元,同比增長20.9%。
2.受「肯定列表制度」影響,對日本出口農產品增幅明顯下降。2006年1~11月份,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74.5億美元,同比增長3.7%,遠低於2005年同期9.4%的增幅。特別是實施初期的 6~7月,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連續出現負增長。
3.新興市場增勢良好,出口市場進一步多元化。2006年1~11月,我國對西亞、拉美、俄羅斯等新興市場農產品出口增長迅速,增幅均在20%以上,占我出口總額的19.4%,比「十五」期間提高1個百分點。日本、歐盟、美國、東盟、韓國、香港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六大主銷市場。「十五」期間,對上述六大市場農產品出口分別占我出口總額的31.1%、9.4%、9.5%、9.6%、10.6%、10.8%。2006年1~11月份,這一比例分別為26.8%、14.1%、12.2%、9.8%、9.1%、8.6%。對歐美、新興市場份額的增加和對日本市場依賴性的降低,百研資訊分析認為這標志著我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有利於降低出口風險,規避出口貿易壁壘。
三、主要出口省市增勢良好,七大省市佔出口總額七成,部分中西部省市高速增長
2006年1~11月,山東、廣東、浙江、福建、遼寧、江蘇、北京等七大主要出口省市農產品出口額均超過10億美元,出口總額198.3億美元,同比增長14.8%,佔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1.3%。其中江蘇、福建、山東增幅分別達到32.3%、23.0%、17.0%。
中部6省市出口16.1億美元,西部12省市出口21.5億美元,中西部地區18省市合計37.6億美元,同比增長11.4%,佔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3.4%。其中,山西、海南、寧夏、西藏、湖北增幅分別達到74.6%、70.7%、61.0%、43.9%、35.5%。
四、民營企業成為出口新增長點,經營主體活力增強,形成了一批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
2006年1~11月,國有企業出口60.5億美元,同比減少9.9%,佔比21.7%;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20.6億美元,同比增長15.0%,佔比44.4%;民營企業出口83.7億美元,同比增長40.8%,佔比增至30.1%。民營企業成為農產品出口新增長點,同比增長24.2億美元,遠高於外資企業15.8億美元的增長,對農產品出口總體增長拉動近10個百分點,取代國有企業成為第二大農產品出口主體。
2006年1~11月,國內從事農產品出口企業2.02萬家,比2005年同期增長16.8%。質量保證體系完善的大企業出口競爭力進一步加強,出口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544家,比2005年同期增加了21.4%,出口額128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總額46%。
『柒』 中國農產品出口有優勢嗎在哪些方面
中國本來身是一個消費的自大國,我們的文明也是農耕文明為主,但是農產品出口我覺得沒有什麼優勢,原因主要有:一是科技發展不夠,附加值少;二是我們生產的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力;三是本身的生產者的技術水平低,效益不高,從業者大多屬於社會底層;四是,農產品的出口條件還需不斷優化,包括產業結構,品牌的創建等。但是,隨著我國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在克服自身的缺點後,我國的農產品的質量會越來越好,效益越來越高,出口的優勢會顯著增強。目前我國農產品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蔬菜類,出口對象主要還是在東亞。讓我們期待未來的中國的農產品走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