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簡答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簡答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02 12:29:46

Ⅰ 馬原: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及其後果

您好,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
1、貿易全球化的表現:貿易全球化主要體現在:第一,國際貿易增長率高於世界生產總值增長率;第二,國際貿易規模龐大,世界貿易依賴度高。
2、投資全球化:國際直接投資全球化表現在:國際直接投資增長率高於國際貿易增長率和世界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活動跨越國界日益與國際間的金融活動融合在一起,即資金的籌集、分配和運用,超越國家疆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金融全球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賴關系,即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狀況;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賴關系,即利率和匯率的國際聯動和影響。
4、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的表現:表現在當今約90%的國家都有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其足跡已幾乎遍及全球。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
首先,經濟全球化使全球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勢態更加顯著。由於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導致了任何一國的內部經濟不平衡都會引發外部經濟不平衡,進而影響到與其具有密切經濟關系的國家,最終不同程度地「傳染」給所有國家。
其次,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經濟主權、特別是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有的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步,包括世界貿易組織的歷次減讓關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以及一些國家為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而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等。還有的則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各國經濟主權的干擾。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是跨國公司和國際游資許多國家的經驗都表明,在匯率動盪時期,跨國公司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資本賬戶逐漸開放,資本管制的有效性不斷下降,為國際游資的沖擊打開了「方便之門」,使不少國家飽受外來資本沖擊之苦。

Ⅱ 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有哪些影響

11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增長;使發達國家的產品能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東道國生產並銷售,從而繞過了貿易壁壘,提高了其產品的競爭力;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私人信貸,補充了發展中國家進口資金的短缺;跨國公司的資本流入,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跨國公司控制了許多重要的製成品和原料貿易;跨國公司控制了國際技術貿易;在世界科技開發和技術貿易領域,跨國公司,特別是來自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跨國公司掌握了世界上80%左右的專利權,基本上壟斷了國際技術貿易;在發達國家,大約有90%的生產技術和75%的技術貿易被這些國家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所控制。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跨國公司是當代新技術的主要源泉.
12新貿易保護主義又被稱為「超貿易保護主義」或「新重商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初才興起的,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
產生原因:國際競爭加劇,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中雙邊主義與區域主義興起
發展中大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與沖擊
13 ①美國成為戰後貿易自由化的積極推行者。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和貿易國家。
②各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戰後貿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質基礎。
③戰後貿易自由化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日益加強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因而帶有濃重的政府幹預色彩。
④各種區域性貿易集團、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都是以貿易自由化為宗旨。
⑤戰後貿易自由化發展不平衡。發達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超過它們對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自由化。區域經濟貿易集團內部的自由化超過集團對外的貿易自由化。不同商品貿易自由化程度也不同:工業製成品的貿易自由化超過農產品的貿易自由化,機械設備的貿易自由化超過工業消費品的貿易自由化。⑥戰後貿易自由化促進了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
14普惠制,即普遍優惠制,簡稱GSP,是一種關稅制度,是指工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出口的製成品的半製成品給予普遍的,非歧視的,非互惠的關稅制度。
普惠制的三項原則是:①普遍的,即所有發達國家對所有發展中國家出口的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給予普遍的優惠待遇。②非歧視的,即應使所有發展中國家都無歧視、無例外地享受普惠制待遇。③非互惠的,即非對等的,發達國家應單方面給予發展中國家特別的關稅減讓,而不要求發展中國家給予同等優惠。
3「技術性貿易壁壘」又稱「技術性貿易措施」或「技術壁壘」,是以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法規、協議、標准和認證體系(合格評定程序)等形式出現,涉及的內容廣泛,含蓋科學技術、衛生、檢疫、安全、環保、產品質量和認證等諸多技術性指標體系,運用於國際貿易當中,呈現出靈活多變、名目繁多的規定。由於這類壁壘大量的以技術面目出現,因此常常會披上合法外衣,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
15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進口國以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進口的措施。 中國的國際貿易問題專家對此的定義是:「綠色壁壘是指那些為了保護環境而直接或間接採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國際和區域性的環保公約、國別環保法規和標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志等自願性措施、生產和加工方法及環境成本內在化要求等分系統。」主要形式:
1 國際或區域性環境保護公約
2 國別環保法規
3 綠色標志制度
4 綠色補貼制度

Ⅲ 經濟全球化必然會走向政治文化一體化嗎

雖然,一定的經濟決定一定的政治和一定的文化。但是政治與文化都具有相對獨立性。
上述觀點是錯誤的。
一國的政治發展道路、文化發展道路,政治體制和文化形態,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具有多樣性。

Ⅳ 關於國際金融的論文怎麼寫

首先最好是能針對某個行業、某個地區、甚至是某個企業的經濟現象做出調查、分析、論述、研究,然後提出相應的對策即解決方法的題目:
如下:以汽車行業為例
1. 貿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分析

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度量方法以 及作者提出的衡量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指標框架。第四章以中國的汽車產業為例,就貿易自由化背景卜汽 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分析 ...
2. 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

與住房、旅遊、汽車、教育、信息服務等消費熱點相 關的服務業特別活躍。① 2.中國服務貿易的開放狀況 在加入WTO之前,中國的製造業已經先行開放。製造業在競爭中迅速發 展壯大,使服務業相對短缺。 ...

3. 國際貿易與技術進步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現代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不僅包括國際間的商品貿易、技術貿易、其他旅遊、通訊等方面的勞務和服務輸出,還包括了勞動力和資本的跨國流動。 本文所引用的國際貿易均為廣義概念。 (二)國際技術貿易 ...

4. 綠色壁壘與國際貿易

日益增多的貿易摩 擦和不斷出現的因綠色貿易壁壘導致的貿易沖突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貿易的 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此形勢下,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問題越來越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因 此,本文將從國際貿易與環境問題入手,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綠色 ...

5. 環境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

而這些國際環境公約又從各個方面對國際貿易的結構和規模產生著這樣那樣的影響;其二,在眾多的國際貿易條約中,涌現出許多環境條款,從而使國際貿易活動受到更多的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和約束。 關於環境政策與貿易的關系問題,經濟學家們從不同角度 ...

6. 日本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

汽車產業由弱到強,在國際汽車產業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1955年,日本發表了《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在資金、稅制、外匯等方面扶植各汽車廠家引進底特律大批量自動生產線,進行了大規模的設備投資,加速實現國 ...

7. 論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協調

接下來研究了國際貿易對環境保護的影響以及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從而得出結論:國際貿易與環境?...

8.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與國際競爭優勢

跨國公司跨國界的內部貿易(以下簡稱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已經佔到世界貿易的1/3,約80%的技術轉讓費支付發生在跨國公司內部,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以其巨大的規模及其特有的方式影響著東道國、投資國,乃至整個世界經濟。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是跨國公司追求國際競爭優勢的必然結果...

9.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自己逐個主觀的闡述清楚

10. 提高汽車工業國際競爭力的策略研究
加入WTO意味著中國經濟將真正融入世界經濟,成為全球化經濟的一部分。作為WTO的一員,中國在享受其權利的同時,也必須履行其承諾和義務。隨著我國汽車市場的全面開放,中國汽車工業將直面國際挑戰。為此,研究外國大型汽車集團在華的競爭戰略,研究如何在過渡期內提高我國...
我希望我只是給你提供參考也希望你自己寫因為那才是自己的本事

Ⅳ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實現貿易的全球化,統的經貿活動,經貿雙方要經過面對面的談判、協商,或者通過電話專、傳真屬、信函等多種通信工具進行信息交流,交易過程繁瑣,成本費用很高,能接觸到的交易對象也很有限。總之,傳統的貿易活動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進行貿易十分困難,需要巨大的人、財、物的投入。

電子商務為企業提供了進入國際市場的便捷通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網路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貿易對象,在網上完成貿易過程,一些信息產品,如軟體、書報等還可以在網上直接傳給對方,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5)簡答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擴展閱讀

電子商務是網際網路爆炸式發展的直接產物,是網路技術應用的全新發展方向。網際網路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也成為電子商務的內在特徵,並使得電子商務大大超越了作為一種新的貿易形式所具有的價值;

它不僅會改變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而且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與結構。以互聯網為依託的「電子」技術平台為傳統商務活動提供了一個無比寬闊的發展空間,其突出的優越性是傳統媒介手段根本無法比擬的。

Ⅵ 試述中國實施對外貿易的演化過程及該政策對中國的影響(答案好的話懸賞100)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隨著世界格局兩極對峙的結束,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已在全球開始,這便是以經濟和科技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賽。展望未來的新格局或新秩序,與其說各國在預想或既定的格局中尋找自己的位置,不如說是在發展自己的過程中謀求適宜於自己的秩序。本文擬從反映世界經濟最直接的國際貿易的變化出發,對國際貿易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以期把握時勢、因勢利導。

綜觀這幾年國際貿易的變化,有如下一些初露端倪的大勢之趨:

一、國際貿易仍然是在世界經濟的體系和邏輯之下演變,並且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國際化的集中表現。

從總體上來說,世界經濟體系還是在原先的商品經濟市場體系之下演變的,即它是沿著市場化——社會化的途徑發展,走的是社會化——一體化——國際化——區域集團化的道路。從世界經濟演變的邏輯來看,「跨國思想」可以說是西方發達國家倡導的「新秩序」的核心理論。的確,二戰之後,跨國公司蓬勃發展,通過它的全球化經營,既拓展了市場,又滲透於生產,使世界經濟發生了質的變化,即從國際貿易走向國際生產,從世界生產走向世界工廠,從而促進了經濟的一體化和國際化。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生活,使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貨幣、金融、科技和商品市場等方面處於霸主的地位。它們在世界范圍內生產和再生產著一種不平等的依賴關系,並企圖使其久遠地保持下去。

國際貿易受制於世界經濟「跨國思想」的邏輯體系,呈現出如下一些特點:

1、實物經濟日益和虛擬經濟相分離,生產要素得以充分地流動。

首先,服務貿易發展迅速,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服務貿易的增長率多年來持續地高於貨物貿易,如1992年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而當年的貨物貿易不過3.6萬多億美元。1993年貨物貿易價值額下降了2%,服務貿易卻相反繼增3%。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生效,這一趨勢將更加不可逆轉。其次,金融國際化和金融市場世界化進一步發展,國際金融自由化、國際化、證券化趨勢更加明顯,企業籌資越來越多地通過證券市場走向國際,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角已由國際銀行貸款轉為證券市場。而且由於科技發展,世界金融市場已建成24小時全球營運系統,從而為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最後,國際間的生產協作特別是高科技研製合作方興未艾,這主要是跨國公司國際性生產的結果。綜上可以看出,隨著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從貿易的層次上來說由商品上升為勞務、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貿易是一大趨勢,並且虛擬經濟急劇膨脹(如目前金融創新之一的金融派生工具發展迅猛,其衍生資本的「名義價值」已高達17萬億美元,銀行持有的衍生資本的評估價值已相當於銀行自有資本的2/3。《人民日報》1995.12.18蕭琛《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由於實物經

濟與虛擬經濟的發展並不同步,這樣摩擦、矛盾在所難免,而動盪將主要發生在易變因素較高、投機性較強的虛擬領域,因之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將在所難免(如1994.12.29爆發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5.2.25.擁有233年歷史的英國巴林銀行的倒閉;1995.11.2.日本大和銀行的違紀丑聞)。不僅如此,由此還有可能導致「泡沫經濟。」(如日本經濟的低彌徘徊,就是由「泡沫經濟」破滅造成的)。因此,盡管西方經濟近幾年有復甦的跡象,但整個九十年代世界經濟和貿易將打上重組、動盪和低速增長的印記。

2、國際貿易仍將以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速度發展。

進入90年代,受經濟衰退和長期蕭條的影響,國際貿易也有所減緩,但仍比經濟增長快。1990年的貿易增長率達6%左右,高出世界經濟增長一倍多。1993年經濟增長為2.3%,而國際貿易的增長率為4%,1994年經濟增長率為3.75%,世界貿易卻擴張了9.5%,這說明全球貿易並未因經濟的徘徊而低落,將來它仍將比經濟的增長更快,由此一方面說明實物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分離傾向,另一方面也強調了國際貿易對於經濟國際化的作用。

3、國際貿易的重點從主要在流通領域轉移到國際生產和國際投資領域,使國際經貿發生了質的變化。

這主要是跨國公司這一主體作用的結果。跨國公司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加深的產物。它的迅速發展已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國際化的主要組織形式。目前跨國公司的總產值已佔資本主義世界總產值的1/3,已有3.7萬家,加上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已超過20萬家。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3年,它的全球銷售額達5.5萬億美元,截止1993年,全球累計跨國直接投資達21250億美元,其中近90%為跨國公司所為,而且其中1%的最大跨國公司擁有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的50%以上。它控制了50%的國際貿易、80%的工藝研製、30%的國際技術轉讓。它的全球經營反過來加深了生產的國際化和資本的國際化。這種國際化發展的總體表現則是國際貿易增長快於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增長;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又快於國際貿易的增長。正基於此,西方經濟學家斷言:「今後將是資本的流動而不是國際貿易決定世界的興衰。」

4、受「跨國公司」發展變化的影響,國際貿易更多的是部門內部貿易和集團內部貿易,國際市場也日益成為有控制、有組織的市場,國際貿易由比較利益的「互補」向相互競爭的「共生」轉變。

由於跨國公司的滲透和發展,貿易更多地是在一個跨國公司內部或集團之間進行,跨國公司已經控制了世界貿易的50%,它們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銷售額相當於世界出口額的70%,而這還不包括公司內部的貿易額。可見跨國公司的擴大,內部貿易也會隨之增加,從而國際市場也變得更有組織。其中根本的原因在於跨國公司通過控制多部門的生產結構,爭奪銷售市場,以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這樣也使它成為多目標生產經營的綜合體。與此同時,國際貿易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調劑餘缺、取長補短」的優勢互補特徵,而變為「你有我也有,你強我更強」的競爭「共生」特徵。不過,我們也應看到資本主義經濟的國際化是建立在壟斷基礎上的,如果說以前僅憑對原料和銷售市場的壟斷就可獲得豐厚的壟斷利潤的話,現在它就有有必要也有條件從全球利益目標出發,把「世界市場戰略」、「產品多樣化戰略」和「技術轉讓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如此也就導致了貿易的內趨化、市場的管理化和競爭的同一化。

二、貿易區域集團化趨勢更加明顯,形成對多邊自由貿易體制的嚴重挑戰,未來的貿易格局便在這一演化背景下產生。

在關貿總協定(GATT)主導國際貿易的時期,總幹事薩瑟蘭說,自1986年烏拉圭回合開始以來,向GATT登記的已有25個地區性特惠貿易安排,主要形式是自由貿易區。現在幾乎所有總協定締約國都至少參加了一個特惠貿易安排。這種區域集團化是兩種力量交織而成的,一方面是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國際貿易自由化在市場區間的必然反映,是走向一體化市場的必經階段;另一方面又是企業一體化潮流的必然體現,即要建立一體化的跨國家、跨地區的國際壟斷集團。這樣兩股潮流相互交織、相互矛盾、共同形成區域集團化的趨勢。因此區域化是國際貿易內在聯系的深化,而不是鞏固地區性邊界。但區域化集團往往「對內自由,對外保護」,無形中也就助長了保護主義,強化了人為的主觀性,削弱了多邊貿易體制的約束力。不過烏拉圭回合通過的有關對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限制的決議,以及國際貿易組織(WTO)的建立則有可能重新恢復多邊貿易體制對區域化排他性傾向的約束力。值得指出的是:

1、在世界經濟貿易從舊體系的崩潰到新體系的建立這一過渡時期,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跨國集團日益與國家權力相結合左右國際貿易的發展。如美國柯林頓政府,把外貿視作「經濟安全」的首要因素,採取強硬的對外貿易方針,不厭其煩地動輒制裁他人,總想把國內法置於國際法及他國法之上。

2、貿易保護主義仍將是貿易自由化的障礙。盡管烏拉圭回合達成協議,世貿組織(WTO)創立,但大多數國家更為熱衷的仍是具有防禦性和排他性的區域化市場。象歐共體的創立本身就是為了與其他地區或國家相抗衡;美國積極推動下的「美加墨貿易協定」也有這種色彩。這與各國還處在調整階段相吻合。

3、目前已呈現出比較清晰的貿易格局:即分別以美、日、歐為中心的地區統一市場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些市場多少滲透著地域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以及資本主義,帶有很強的保護主義色彩。

4、由跨國公司為主體的拓展市場、壟斷市場被國與國的協議市場或區域市場所滲透,體現出市場的壟斷性與國家權力的結合,從而改變了競爭的主體,即公司之間的競爭讓位於國家介於其間的有組織市場之間的競爭。今天不管哪個國家,走向國際市場,首先要面對區域集團化市場。

5、單邊行動越來越不得人心,將受到制約。美國似乎嗅覺到了冷戰之後的保護主義潮流,也自以為把准了國家主體地位上升的勢頭。於是便動不動捍舞制裁的大棒,扛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但殊不知今日之世界是多邊多極化的世界,並非一國能夠主導;也不思量所謂保護主義的含義,它是以區域集團化市場為前提的,一國是絕不能左右貿易和市場的;尤其不知道多邊貿易體制的廣泛性。美政府官員也承認,如果美實行制裁,只表示美國的失敗,因此烏拉圭回合協議在美國國會得以順利通過。

三、受科技革命的影響,國際分工深化,全球結構調整緊迫,建立在分工基礎之上的國際貿易必然受其影響。

二戰之後,一場由生物工程、海洋工程、計算機等為主體的科技革命席捲全球,既引起了全球范圍的調整改革,又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分工。從根本上來說各國經濟的聯系和依賴,其基礎是國際分工。就國際分工而言,隨著科技——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分工將逐漸取代垂直分工。這樣有可能影響國際貿易的格局,使依垂直分工建立的南北經貿格局發生變化。又由於跨國公司內部分工的發展,隨其拓展,水平分工將更多地在發達國家范圍內發展。今後由國際分工決定著的國際貿易將有如下特點:

1、南北關系的不平衡將進一步加劇。這是因為一方面傳統的垂直分工層次差距拉大,傳統的不平等的經貿格局出現傾斜。據統計,現在42%的美國出口、20%的西歐國家出口、48%的日本出口都是銷往第三世界和前蘇東國家,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產品越來越重要的銷售市場。另一方面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相比較相對下降,相應降低了南北經貿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的比重,於發展中國家不利。

2、受科技革命的影響,發達國家關注於「高、精、尖」技術產業和拳頭產品,以及內部區域市場的協調,從而將促進水平分工的發展,這樣發達國家間的經濟關系將進一步發展,它們之間的貿易、金融、相互投資在世界總額中將占更大的份額。

四、就總體趨勢而言,與世界經濟的多極化和政治多元化相適應,國際貿易也將向多邊化和自由化發展。尤其是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束和世貿組織的創立,將促使世界多邊自由化貿易進入一個新階段。

針對如上這些變化的大趨勢,這里談些對策建議:

(一)積極發展市場經濟,一方面是順應時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掌握它的運作機制。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成為指導我們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對其的駕馭把握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二)要看到實物經濟與虛擬經濟分離造成泡沫經濟的不良影響,及早進行對策研究,協調二者關系。時下我國經濟的過熱、波動及通脹有很多因素就是在虛擬層次上產生的。同時這方面也要注意減少和避免外來因素的影響。

(三)積極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走實業化、專業化、集團化和國際化的跨國經營之路。目前,我國已有中化、中信、首鋼、華潤等跨國經營性的公司,但總的來說還處在初級水平,與國外跨國公司不可同日而語。究竟如何加快跨國經營的步伐,在理論界和實業界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針對國際貿易領域層次的變化,即向生產和投資的變化。大力優化環境,引進外資,理順融資渠道,轉變傳統的借貸方式,鼓勵協助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籌措資金。

(五)針對國際貿易多邊自由化和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一方面積極但又審慎地加入世貿組織,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加入一些區域集團化組織。順應國際貿易內趨化的特點,打入內部集團,進入區域市場,以獲得發展貿易的新契機。一句話,要發展多元化的市場。

(六)針對國家作用在貿易中上升的特點,我們也要綜合運用政治的、經濟的、外交的、文化的各種手段,發展國家關系,推動經貿發展,更好地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方針,繼續貫徹外貿外交相配合的原則。

(七)把握國際分工的導向,大力發展我國的高精尖技術產業,改變我國因垂直分工造成的不利地位。同時不斷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使其逐步向國際規范靠攏。

(八)針對服務貿易上升的趨勢,要及早作好准備。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協定》的生效,為其進入國際市場掃清了道路。它與GATT最大的不同在於一般義務(MFN)同具體承諾(市場准入、國民待遇)相分離,即具體承諾不是自動生效的,必須通過談判來達成,故我們需要在全國范圍內作好統一的戰略規劃,以便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市場。

Ⅶ 試述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首先,對於跨國公司母國來說,跨國公司的發展對其對外貿易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其次,對於接受投資的東道國來說,引進外資的同時也引進了發展經濟所必需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增加了就業機會,繁榮了經濟。

Ⅷ 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由於跨國公司的業務分布全球,因此要做全球采購,促進貿易平衡發展。
2、節省物流成本,優化物流程序。
3、跨國公司利用不通國家或地區稅制,降低納稅額,甚至轉移資產,會對所在國產生不利影響。

總的來說,對國際貿易的積極意義大於消極意義。

閱讀全文

與簡答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