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三政治!走出去戰略為什麼不是對外貿易啊誰可能解釋一下,謝謝!!
對外貿易分為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走出去應該是出口貿易,或者到國外投資辦廠,勞務輸出等發展對外經濟。
Ⅱ 歐元的誕生對於國際貿易、國家主權、各國的政治和經濟關系有哪些影響...
歐元的積極意義集中表現為歐洲一體化建設有了新的「助推器」,國際經濟發展面臨新格局。 2.1 歐元推動歐洲邁向統一 歐元的誕生標志著歐洲自羅馬帝國滅亡以後又一次實現貨幣統一,其間經歷了漫長的19個世紀。但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羅馬帝國是用武力征服異邦,強行實施單一貨幣,而今天的歐洲聯盟則以經濟的、政治的,即和平的漸進手段逐步邁向統一,各成員國主動、自願地讓渡自己的部份主權,包括貨幣主權,歐元的問世便是這一進程的必然結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當因為經濟的、歷史的、社會的和文化等因素造成各成員國發展不均衡,地區差異明顯時,歐盟的一體化進程便分3個步驟:協調(harmonisation)--趨同(convergence)--統一(integration)。使用的法律工具是,在協調和趨同階段多以指令(directive)的形式,提出總體目標,規定達標時間,但由各成員國依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採取具體的措施和行動;在統一階段,則頒布條例(reglement),立刻無條件地在歐盟所有成員國生效。統一的最高形式就是形成「共同政策」(la politique commune),如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PAC),或者建立經濟貨幣聯盟,如本文論及的歐元。但不論怎樣,歐盟一體化進程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從協調到趨同再到統一,自始至終遵循著一種內在的、逐次推進的邏輯法則,一環緊扣一環,形成水到渠成之勢,具有不可逆轉性。建立自由貿易區導致關稅同盟,關稅同盟催生統一大市場,統一大市場需要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由此可見,歐盟一體化進程的每個階段既是承上的結果,又是啟下的引子。歐元的意義也在於此,它的實施必將構成新的動力,推動歐洲走向更高層次的聯合。 首先,歐元將促使歐盟各國整頓並嚴格管理自己的公共財政,防止政府開支無度,努力營造健康穩定的經濟環境,因為《馬約》規定的預算赤字標准和公債標准連同其他3項趨同標准具有不可逆轉性,也就是說,申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必須同時符合上述5個條件,並且一旦成為歐元國,必須始終接受上述5項標準的約束,不得違規,更不能退出。比如義大利,當年為了趕上歐元頭班列車,不得不進行痛苦的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致使政府財政赤字從1990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降到1993年的3.9%。就連法國也是經過一番艱苦努力之後才於1997年底將財政赤字壓到了決定性的3%以下。幾乎在同一時期,歐盟的預算赤字也由1993年破紀錄的6.2%回落至1999年的2.4%,去年僅為1.7%。另一個更有說服力的指標是通貨膨脹率。由於通脹水平是貨幣穩定的決定性因素,所以《馬約》明確規定,抑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既是歐盟成員國入圍歐元區的首要必備條件,也是歐洲中央銀行的首要任務。從各成員國,特別是歐元國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看,歐元效應非常明顯。上個世紀70年代,歐盟國家的平均物價上漲指數高達10.6%,90年代後持續走低,2001年降至1.8%,歐元區為2.1%。葡萄牙、瑞典等國表現尤為突出,通脹率分別從1990年的13.3%和10.2%下降到1999年的2.2%和0.6%。法國近3年來更是一枝獨秀,1999年歐元正式出台時,它的年通貨膨脹率只有0.8%,幾乎可以忽略不計,2001年也僅為2.1%,遠低於《馬約》規定的上限標准。 第二,統一的歐洲貨幣必將首先強化歐盟內部的市場競爭,促進商品和服務流通,資本和人員流動,這就迫使歐盟各國,特別是歐元國加大稅收、工資待遇、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力度,盡快實現稅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的趨同,以期縮小與鄰國的明顯差異,吸引人才和投資。為此,目前歐盟9國實行了最低標准工資制。按實際數額算,大致可分成3類國家:在西班牙和英國,最低標准工資分別相當於本國平均工資的34%和37%;在比利時、希臘、盧森堡和荷蘭,最低標准工資則分別為本國平均工資的39%、41%、42%和44%;法國和葡萄牙最高,分別為49%和57%。 歐元的第三個良好效應在於刺激歐盟企業的生產與貿易。在沒有統一貨幣的情況下,歐盟15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不能不考慮匯率的波動,以及由此帶來的交易風險和成本的額外增加(如外匯的買賣差價,支付和轉帳時的銀行手續費等),包括產品價格的不確定性。人們不會忘記,1992-93年間,法國多菲內省的企業家和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老闆就是因為義大利里拉的突然大幅度貶值而在一夜之間傾家盪產的。實施歐元後,由於歐元區之間的貨幣匯率已經鎖定,這類風險便不復存在,類似的悲劇也自然不會重演。據法國專家估算,用歐元交易節省的費用相當於歐盟15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3%~0.4%,僅法國每年可少開支250億法國法郎。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成本的降低、競爭力的增強。歐元還極大地提高了產品價格和服務價格的透明度,有利於公平競爭,有利於深化歐洲統一大市場,有利於改善企業生存的宏觀經濟環境,並最終促進整個歐盟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的確,歐盟區內貿易過去一直占歐盟成員國全部對外出口貿易的60%,而今這一份額已增加到近80%,達1.6萬億歐元。從這個意義上說,歐元是歐洲經濟增長的因素。 第四,歐元的產生正在導致歐洲金融市場的資產重組,或者說促使歐洲的金融市場趨向統一。這是因為實施歐元後,匯率風險的消除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證券發行人能夠以低成本集中籌措大量資金,擴大股票和證券的交易能力,並在短期內獲得規模效益,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集團、跨國公司和個人使用歐元工具在歐元區進行多元化投資。1998年,歐元出台之前,在歐洲金融市場發行的美元證券總額為4090億美元,第二年歐元正式啟動後,達到4700億美元,增幅15~20%。而在同一時期,以歐元計價的證券總量則從1998年的2210億美元猛增到1999年的5220億美元,翻了一番半。 第五,更為重要的是歐元對歐洲就業形勢的積極影響。長期以來,流行於西方經濟學界,特別是法國經濟學界的一種傳統觀念認為,貨幣與就業從來就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貨幣貶值有利於出口創匯,有利於創造就業機會,強勢貨幣抑制通脹的同時抑制經濟增長,導致就業不足。其實並非如此絕對。眾所周知,瑞士、美國和德國等都是貨幣堅挺的國家,但也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和就業率。法國法郎在1981-1987年間曾經5次貶值,法國經濟卻並沒有因此回升,失業率則從7.4%猛增到10.5%。所以說貨幣疲軟不一定保證就業,正如貨幣堅挺絕非必然導致失業一樣,關鍵要看所定幣值是否真實反映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如通貨膨脹率、國家財政預算、對外貿易形勢,以及本國產品的競爭力等。通過綜合分析近3年來歐盟這些方面的數據,表明歐元充份體現了歐盟的整體經濟實力,因而對歐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穩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穩定使企業和經濟人可以從長計議,增強投資信心,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再生產規模和能力。穩定使自由貿易得以制度化持續發展,促進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些都將直接或者間接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據歐洲統計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自1999年歐元問世以來,歐盟的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已由當初的10%(1999年超過1800萬人)回落到2001年的7.6%。法國1999年的失業大軍高達250萬,占就業人口的11.1%,目前破紀錄地降到200萬以下(8.8%),年降幅達15%。 最後,歐元帶動並促進歐洲政治一體化。實現歐洲聯合,建立一個泛歐聯邦式合眾國是歐洲數代人孜孜以求的理想。歐洲一體化進程從發端時起就含有這種強烈的政治意願,只不過限於時局等主客觀條件的考慮,「歐洲大廈」的設計者們採取了一種務實的態度,選擇了「先經濟、後政治」,「政治經濟化」的發展道路,但無論如何,他們從沒有放棄歐洲政治一體化的終極目標。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歐元的意義如同業已建成的歐洲關稅同盟、歐洲統一大市場,都是推動歐洲邁向統一的手段。1992年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其核心內容就是實現歐洲經濟與貨幣的聯盟,同時正式啟動歐洲政治聯盟。這標志著歐共體開始從「政治經濟化」自然過渡到"經濟政治化"階段。正是在這之後,歐盟非常明顯地加大了歐洲政治合作的步伐和力度:任命原北約秘書長索拉那為「歐洲安全先生」,專事歐盟的共同外交和安全;為了歐洲的和平與穩定,准備籌建一支6萬人的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和5000人的歐洲警察部隊,並實行統一的歐洲逮捕令制度;中東歐12個候選國的入盟談判進程將於今年底結束,至遲在2004年著手接納第一批新成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歐盟最近任命堅定的歐洲統一派、德高望重的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為歐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席,足見其推動歐洲聯合的決心和意願。 歐元帶動並促進歐洲聯合的另一個重要現實是,3億多歐洲公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走近歐盟,關心歐盟,因為共同的貨幣意味著共同的國家,這種特有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才是未來「歐洲統一神殿」的永久基石。法國《發展》周刊(Expansion)2001年底進行的一次抽樣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法國人對歐元持積極歡迎的態度。64%的受問者相信歐元將促進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認為歐元保證了價格的透明度,使消費者收益的高達71%。另有54%的受訪者認為歐元將增加歐盟各國人民之間的凝聚力。 2.2 歐元促進世界走向多極 前面我們主要從歐盟的角度討論了歐元的積極意義。其實,歐元的影響早已超越了這個范疇,以歐盟厚實的綜合經濟實力做後盾,以《馬約》、《歐洲穩定與增長公約》和《歐元的法律地位》等一系列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法律文件為保障的歐元必將給世界經濟貿易和國際貨幣體系帶來意義深遠的變化。 2.2.1 歐元將提升歐洲在新世紀國際經濟貿易格局中的地位 歐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和貿易集團,面積為319.1萬平方公里,人口3億零4百萬。它的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達8.8萬億美元,佔世界總產值的32%,高於美國的27%,人均產值1999超過2萬美元大關,其經濟規模和實力可見一斑。 再以對外貿易為例。據歐洲統計局提供的最新數據,2000年世界總出口額達5.4萬億歐元,其中歐盟名列前茅,為9379億歐元,佔18%,高於美國的16%(8374億歐元),日本的10%(5183億歐元)和加拿大的6%(2985億歐元)。 同一年,歐盟的進口比重僅次於美國(1.34萬歐元),為1.03萬億歐元,佔世界貿易總進口的18%,遙遙領先於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參見下表:國別和地區 2000(10億歐元) 所佔份額(%) 歐盟 1026,8 18,0% 美國 1343,0 23,5% 日本 409,0 7,2% 加拿大 285,0 5,0% 中國 243,8 4,3% 香港 233,7 4,1% 其餘國家和地區 2167,6 38,0% 全球 5708,9 100,0%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組數據涉及的僅僅是歐盟的對外商品貿易。在新經濟大潮的直接影響下,歐盟的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正借歐元的東風在國際貿易舞台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可以確信,歐元必將進一步帶動歐盟旅遊業的發展,最直接最具體的例子便是實施歐元後,在歐元區12國內旅行的人不再需要兌換貨幣,從而省去很多費用和麻煩。隨著歐元的全面流通,歐洲統一大市場的潛在效應也將得以充份發揮,如內外需求擴大,交易成本底,風險小,投資更具吸引力,消費者信心回升等。總之,歐盟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這一態勢極大地提升了歐盟在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國際政治多極化進程中的地位。 2.2.2 歐元挑戰國際貨幣體系 雖然二戰後建立起來的「黃金-美元本位制」,即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早已不復存在,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及其影響力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國際貿易計價、世界外匯儲備,以及國際金融交易中,綠鈔分別佔48%、61%和83.6%。所以說,歐元挑戰國際貨幣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挑戰美元。現在的問題在於歐元怎樣打破美元的國際霸主地位。 首先,在國際貿易結算方面,歐元將向美元優勢發起強有力的沖擊,並將很快成為最主要的國際計價貨幣之一。如前所述,歐盟區內貿易已由過去的60%上升到現在的近80%。歐元將毫無疑問地取代各成員國的貨幣,首先成為這部份貿易的統一結算單位。我們還知道,歐盟在世界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總額中均佔有相當的比重,而且以歐盟各國貨幣計價的進出口份額分別達到36%和27%以上。完全實現歐洲統一貨幣後,相信這部份貿易也將自然改用歐元計價,原因在於進出口商們可以藉此降低交易成本,消除與外匯風險管理有關的費用,提供競爭力。倘若進一步分析歐盟目前的主要貿易夥伴,我們更會發現,一些國家和地區與歐盟有著歷史的、文化的、經濟的、貨幣的和政治的淵源關系,如中東歐12國本來就期待早日加入歐盟,這些國家的貨幣大多同德國馬克建立了聯系匯率,德國馬克並入歐元後,特別是這些國家加入歐盟後,使用歐元計價將是順理成章的事;另一些國家和地區則與歐盟建立了制度化的雙邊特殊經貿合作關系,如地中海沿岸的馬格裡布聯盟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摩洛哥3國,中東的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等,他們的中長遠目標是同歐盟構建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在此大背景下,歐元肯定會成為雙邊貿易的計價單位。歐盟的第三類貿易夥伴包括位於非洲、加勒比海與太平洋地區的69個發展中國家(通稱非、加、太國家)。他們歷史上都曾是歐盟國家,主要是法國、比利時、德國、荷蘭等的殖民地,因而與歐盟有著廣泛的社會、文化和特殊的經濟利益聯系。所以歐盟一直把該地區視為其拓展對外經貿關系的重點,並同這些國家簽訂了優惠貿易協定,即著名的洛美協定。隨著歐元的投入使用,這一部份的貿易將由原先的以美元、法郎或馬克結算逐步轉換成用歐元計價。最後,不應忘記的還有法非金融合作區的14個非洲國家。他們雖然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脫離法國的殖民統治,但一直維持西非法郎與法國法郎的聯系匯率。根據歐盟有關決定,該固定兌換機制可從今年1月起自動轉換成與歐元的聯系匯率。凡此種種,都為歐元充當國際貿易計價貨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現實可能性。有學者樂觀地估計,英國、丹麥和瑞典不可能長久游離於歐元區之外,他們一旦加入歐洲經濟貨幣聯盟,30%的世界出口貿易將以歐元結算。 歐元在國際貿易中使用的比重越大,它的國際化程度就越高,它的市場信譽度也將隨之不斷攀升,其直接結果便是各國對歐元的持有量的增加。而且,即便是出於防範金融風險,免受貨幣動盪之苦的需要,世界各國的央行也都會或多或少地籌措部份歐元資產,作為外匯儲備的一部份。這樣一來,歐元勢必在國際外匯儲備方面成為美元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具體地說,以往全世界都需要美元計價、儲備和支付,這使得美國可以直接用本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任意借貸而不必擔心任何的匯率風險。一旦發現負債太多時,美國又可以無所顧慮地自行決定美元貶值,等於由別國替它還債。歐元問世後,美國的這套帽子戲法將不再絕對靈驗,而且弄不好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長期的巨額外債和國際收支嚴重失衡會使市場和消費者對美元失去信心,轉而吸納保險系數更高的歐元。 據歐洲學者預測,在全球未來的外匯儲備結構中,歐元和美元很可能平分秋色,各佔40%,其餘為日元、瑞士法郎等。國際儲備貨幣將由此形成「兩駕馬車」制。 客觀地說,歐元近期內尚不能在國際金融領域撼動美元的霸主地位,首要原因在於歐盟國家的金融市場過於分散,規模太小,最大的法蘭克福交易所其交易量也只有美國紐約交易所的8%。雖然歐盟國家的國債市場相加,債券和股票總額約有2.1萬億歐元,超過美國,但同樣是因為不集中,難以形成合力沖擊美元。不過,隨著歐元在歐洲的全面流通,這種情形必有所改變,歐盟特別是歐元區的銀行、股票證券交易所等金融機構的兼並重組、合作聯合在所難免。 三、結束語 中國經過20多年的經濟改革開放,正以「堅定而又負責任」的大國姿態走向世界,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的進程。它與同樣處於積極變革中的歐洲聯盟始終保持並發展著日益緊密的經濟貿易和政治關系。有鑒於此,筆者就以歐元對中國的影響作為本文的結語。 3.1 歐元推動中歐經貿發展 1999年,歐盟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後中國的第3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歐盟的第4大進出口國。歐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技術和設備供應商。 前文說過,實現統一貨幣後,歐盟區內的匯率風險將減少乃至消失,交易費用也將隨之降低,這為歐盟擴大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創造了條件。據歐洲統計局的資料,2000年歐中雙邊貿易為955億歐元,比上年增長14%。更重要的是,為了建立新貨幣的信用,歐洲中央銀行必定會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歐元幣值的穩定和堅挺,這其實也正是《馬約》賦予歐洲央行的首要使命。歐元的堅挺自然會增加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有利於擴大中國對歐盟國家的出口。此外,就歐盟各成員國政府而言,實現貨幣統一後,他們可減少為防範貨幣投機和金融危機而要留存的外匯儲備,用節省的這筆資金擴大國內外投資;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貨幣統一直接意味著投資匯率風險的減少,這有利於調動他們對外投資的積極性,而且歐元的穩定與堅挺會吸引眾多投資者將目光轉向能源、交通和通信等長線基礎設施產業,這些又恰恰是我國實施開發西部戰略所急需的項目。穩定而堅挺的歐元同樣會吸引中國的企業和個人到歐洲投資,如購買歐元債券等。 3.2 歐元促進中國外匯儲備結構調整 筆者以為,歐元對中國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莫過於促使我國優化外匯儲備結構,使之更趨合理和安全。 中國的外匯儲備目前已超過2400億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外匯儲備國。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始終占絕對優勢。這種相對單一的外匯儲備結構顯然不夠合理,也欠安全。一旦美元匯率波動很大,甚至貶值,我們的外匯儲備將面臨沖擊,招致嚴重損失。歐元的出現為我國實施儲備資產多元化提供了良機,創造了條件,其實也是勢在必行。這是因為長期以來,美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元的國際壟斷地位,如今歐元打破了它的一統天下,並有能力與之抗衡,成為最具競爭力的主要國際貨幣。於此情形,及時調整我國外匯儲備結構,適量增持歐元,降低對美元的倚重實在是一個務實且有遠見的戰略抉擇。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利用歐元優勢,逐步調整我國的匯率政策,改變那種人民幣與美元事實上掛鉤的浮動匯率制度。人們不應忘記,1998年的那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東南亞諸國,其中的一個嚴重教訓就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都固守美元的固定匯率,導致本國的國際收支嚴重失衡,被索羅斯等國際大炒家乘虛而入。歷史的經驗值得借鑒。
Ⅲ 試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形成的原因
是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貿。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形成的原因對去適應形勢特別的好。
Ⅳ 舉一個政治因素影響國際貿易活動的例子。
2012年9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發行政命令,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三一集團關聯公司RallS在美建設發電廠,三一集團為此遭受巨額損失。隨後三一集團授意RallS公司將奧巴馬和CFIUS(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告上法庭,稱其下達的行政命令違反了憲法所規定的權利。據了解,這是中國企業投資美國遭遇不公正裁決時,首次將美國總統告上法院。
新鮮案例,望採納
Ⅳ 進出口順差與逆差的利弊是什麼啊高三政治
順差是好事,抄逆差是襲壞事。這一觀念長期主導著我國的貿易政策和實踐。其實,一國的對外貿易應追求長期的進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長期的貿易順差。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長期的貿易順差所帶來的並非都是好處。首先,貿易順差將帶來越來越多的貿易爭端;其次,貿易順差雖然增加了外匯儲備,但從資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第三,持續高額順差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進而又導致資本凈流入增加,資本凈流入增加又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第四,巨額的經常項目的順差,會轉化為貨幣大量投放的壓力,成為通貨膨脹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Ⅵ 國際貿易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和作用
第一、促進國際政治關系的穩定。
第二、以貿易政策推動政治關系的改善
第三、推動各國政治地位與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
第四、因對外貿易而導致的國內利益集團的沖突
第五、貿易是文化意識傳播的載體。
Ⅶ 國貿升本政治考什麼
每年都不一樣,但是國內政治經濟學還有那個那個國際國際政治學洞洞,但還有國內相關東西。
Ⅷ 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積極意義。急。高一政治知識回答。謝。
是政治生活的嗎?
(1)國家利益是國家間關系的決定性因素。發展對外貿易符合我國利益,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2)發展對外貿易,有利於加強我國與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實現雙贏。
(3)我國發展對外貿易,有利於維護地區和平與發展,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3)發展對外貿易,有利於增強我國經濟實力,有利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Ⅸ 國際貿易是否和國家大的方向政治有關聯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貿易只是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具體表現形式,好與壞都和政策有關系。
Ⅹ 對外貿易如何影響一國經濟政治軍事等
倆者之間存在「人」這一紐帶!外貿會影響一部分「人」,而這部分「人」又會直接影響到軍事政治!在XXXX國家已經被驗證!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