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絲苗米的概況
「絲苗」是增城市的特優水稻品種。絲苗米米粒細長,無腹、心白,透明晶瑩。絲苗米飯軟硬適中,芬香可口,素有「米中之碧玉」、「飯中之佳品」等美譽。傳統的老絲苗品種,以本市朱村白水 矮腳絲苗米為佳,高腳絲苗則以派潭靈山和正果水口村為上品。
據(《增城縣志》1911年清·宣統版)記載:「……案近來早熟有揀赤、有上造絲苗,有白谷仔頗佳;晚熟有泉水粘絲苗最佳。」可見該市絲苗米種植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至建國初期,該市絲苗米種植仍有較大面積,據口碑:正果晚稻絲苗種植面積十分之四、五,不少以絲苗谷交納公糧。可見絲苗種植之廣。
建國後至五十年代中後期,由於傳統的老絲苗品種種植年代久遠,品種混雜退化嚴重,表現產量低、易感病、不抗倒,加之當時糧食生產強調高產自給,忽視質量,沒有按質論價,絲苗米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著名矮腳絲苗於1958年泯滅。1973年全縣高腳絲苗種植面積已不足5萬畝,總產900萬公斤,出口量500萬公斤。1982年全縣種植面積不足二百畝。
對於絲苗品種的混雜、種植面積日益縮減,農業部門早已關注。自上世紀80年代起,該市農業局種子站、市農科所的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採用系統選育、野生稻遠緣雜交遺傳育種、聚焦太陽能輻射誘變育種等技術手段,成功地選育出了絲苗選6、矮絲苗83-1、矮絲苗選8、野澳絲苗、桂野絲苗、增野絲苗、長粒絲苗等系列絲苗新品種(品系),它們的共同點是:口感、食味與原老絲苗品種無異,產量卻比原老絲苗品種成倍增加,抗病蟲性、抗倒性明顯增強,適應性更廣,因此,在生產上迅速得到廣泛應用。新絲苗品種不但在增城市大面積種植,而且還被鄰近省、市、縣大量引種,增城泰稷發展有限公司、增城市優質米基地公司、增城市新糧貿易有限公司分別以之作為加工原料,開發加工了「泰稷」牌、「掛綠」牌、「荔新」牌等系列絲苗米,並採取「公司+農戶」 的經營模式,大大促進了我市及鄰近省、市、縣絲苗米的生產發展。1986年,全市絲苗米種植面積為4.5萬畝,1999年達到16.6萬畝。為保護增城市這一傳統優勢農產品的健康發展2004年我市著手申報增城絲苗米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並獲得通過。
現在,古老的農家絲苗已被新育成品種所代替,保留下來的單株,僅作後人育種材料。
絲苗選6、矮絲苗83-1、矮絲苗選8是我市上世紀80年代主栽絲苗品種,現生產上已不再應用。野澳絲苗、桂野絲苗、增野絲苗是我市上世紀90年代主栽絲苗品種,現已被長粒絲苗等新型絲苗品種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