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貿易中,什麼指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內也可以理解為在面容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
機會成本又稱為擇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機會成本對商業公司來說,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時間或資源生產一種商品時,而失去的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機會就是機會成本。
㈡ 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理論中用機會成本怎麼計算啊
比如甲國用一小時勞動可以生產2匹布,一小時可以生產1單位酒。乙國同樣的時間可以回生產答1匹布,2單位酒。甲國在布的生產上有比較優勢,可以把生產酒的以單位勞動用來生產布,機會成本就是一單位勞動生產1單位酒。
㈢ 「機會成本」和「相對價格」的關系是
1,沒有關系
相對價格是貿易領域的概念,機會成本是投資領域的概念.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的另一樣東西。機會成本小的具有比較優勢。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既虛既實的一種成本。它是指1筆投資在專注於某一方面後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資獲利機會。
相對價格( relative price):在國際貿易中所交換的商品價格之間的比例關系。它體現交換雙方的貿易利益。
概念的提出 相對價格概念起源於19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D.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這個學說認為,在國際貿易中,按同一種貨幣折算,各國之間產品價格有所不同:某國生產的甲產品成本低,乙產品成本高;而另一國生產乙產品成本低,甲產品成本高,這樣兩國就可以通過貿易,用各自生產的優勢產品去換得自己生產的劣勢產品,從中得到利益。所以在國際貿易中,每個國家對某種商品都擁有一種比較利益,並通過商品交換獲利。國家間的商品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反應了生產成本的不同。相對價格反映的交換關系促成國際貿易,使世界生產的實際資源成本最小化,或使世界資源的實際產值最大化。
計算 相對價格的計算方式是:以某國出口糧食、進口照相機為例,兩者的比例關系為:照相機的相對價格=照相機價格/糧食價格(均按同一貨幣折算)。它反映出購買一台照相機而必須放棄的糧食數量。如果這種比率關系在一段時間內發生變化,那就說明它們在利益分配上發生了變化。
特點 商品相對價格具有以下特點:①多樣性。在任何商品經濟形態下,市場上每一種商品和勞務都有價格,如果把它們聯系起來對比分析,就會得到一個價格比例關系。因此在市場上有工業品對農產品的相對價格、初級產品對加工產品的相對價格、工業品之間的相對價格,等等。②多變性。相對價格是商品之間價格比例關系的動態反映,是市場機製作用的結果,它隨市場供求關系、運費、關稅等限制條件以及各國貿易政策的變化而變化。
各個國家國內各種商品價格之間的比價關系,也可以稱作相對價格。
2,實際上機會成本應該是這樣:工作A對於工作B來說具有機會成本,但工作B對於工作A來說就已經沒有機會成本了,因為工作A的收益比工作B小。因此所謂機會成本實際上只是「相對機會成本」而沒有絕對機會成本。當一個人正在從事的工作收益比較低時,相對於你所能從事的更高收益的工作來說,就產生了機會成本。比如一個人能夠做經理和教師,而經理工作的收入顯然要比教師的收入大,因此當你從事教師工作時,相對於經理工作來說你就存在著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從事經理工作會使你失去教師工作的更低收入,從而產生一個機會成本。收入大的工作相對於收入小的工作來說,是沒有機會成本的,因為你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機會使你更好的收入。在此所謂「機會」實際上就是尋求更大利益的機會,既然獲得了更大利益,那麼因失去機會所導致的利益喪失也就相對沒有了。
那麼,由於從事工作A比從事工作B所獲得的收入較小而產生了機會成本,其機會成本量是工作B的收入減去工作A的收入,即8000-5000=3000
補充:
選擇8000的工作而沒選擇5000的工作 的機會成本為5000-8000=-3000
《國際貿易》里的相對價格是用的除法 比如【P鋼鐵/P大米】 我想問二者的相對價格相除得什麼?相對價格.實際上就是一個系數,
㈣ 現在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是否適度,為什麼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要增加外匯,則需要發行人民幣來購買
人民幣供給就會增多
則人民幣就會貶值
所以匯率就會下降
㈤ 如果一個國家在任何商品上的生產都處於絕對劣勢,這個國家還有沒有國際貿易如何形成
這是一個理論性的假設命題。但也可以通過理論回答:
國際貿易是基於比較優勢而非絕對優勢的。
一個擁有絕對優勢的國家生產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他每生產一單位A商品就喪失了按比例生產一定單位B商品的機會,這種叫做機會成本。
也就是說,擁有絕對優勢的國家不可能在生產所有產品中擁有比較優勢。因為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很低(絕對優勢),那麼顯而易見,他生產另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就變高了(比較優勢不明顯了)。正因如此,通過國際貿易,擁有絕對優勢的國家會將產業轉移至處絕對劣勢的國家(絕對劣勢的國家這時就有了比較優勢)
比如:A國的生產能力為每天生產10架飛機或者1000台汽車。B國5架飛機或者100台汽車。顯然,B國在任何商品上處於絕對劣勢。
A國的機會成本是,每生產1架飛機,就少了100台汽車;
B國的機會成本是,每生產1架飛機,就少了20台汽車。
這樣而言,因為B國飛機機會成本低,A國汽車機會成本低,如果讓A國生產汽車,B國生產飛機,顯然會讓兩國處境更好。原因如下:
假設貿易前,每個國家生產每種商品生產一半
貿易前每天產量:A 5飛機 500汽車 B2.5飛機 100汽車=7.5飛機 600汽車
貿易後每天產量:A0飛機 1000汽車 B5飛機 0汽車=5飛機 1000汽車。
現在就是 2.5架飛機和400量汽車的抉擇。
因為對於一架飛機的機會成本是A100 ,B20
那麼,2.5架飛機的機會成本顯然是 A250 B50, 400大於250也大於50 顯然國際貿易分工使得兩者處境都變好了,所以即便B國在任何商品上處於絕對劣勢,但由於絕對優勢國機會成本的緣故,會使B國仍然可擁有國際貿易
㈥ 假定機會成本不變和假定機會成本遞增對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利益理論的結論有什麼影響
在機會成本遞增條件下,只要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存在價格差異,那麼比較利益理論就仍然有效,參加貿易的國家仍然可以從國際貿易中獲得利益,只是國際分工不能達到完全專業化的程度。
㈦ 《國際貿易》里關於【機會成本和相對價格】一個問題
其實是你鑽牛角尖了,假設用於購買大米的資本是N,
機會成本=(N/Pw)/(N/Pr),即減版少的小麥產量/增加的權大米產量。
相對價格=Pr/Pw
發現沒有,兩個式子相等的。還有 我不同意樓上說的沒直接關系。至少從原理上說「產品的相對價格=生產該產品的相對成本=機會成本=產品消費的邊際替代率」應該是成立的。
㈧ 為什麼要一直讀書
在有讀聖賢書傳統的中國,曾經有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這當然過於極端。物極必反,到現代以來,為什麼要讀書的問題就一直以各種方式被提起,這能不說是一個有趣的悖論。「知識越多越反動」是制度提出的質疑,「讀書無用論」是個體在體制轉換時的疑問,而更深刻的還有對我們這個日益體制化的社會的教育體制的批判。前兩者是特定時期的社會和個體的心理狀態,勢易時移,問題本身常能自然消解,而後者由於個體與體制化社會內在的張力,倒是我們總是必須面對的永恆話題。
餘生也晚,幸運地躲開了制度蔑視讀書的時代。照黃仁宇的說法,解放後的中國努力打造的是一個「下層結構」,在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中,我們不得不依靠農村,回到最基礎和簡單的層次上,創造一個下層結構,以對抗國民黨的「上層結構」。一般來說,下層階級的選擇集相對很小,機會成本近於零,如果會失去什麼,那也只能是鎖鏈,因此也就很少有機會主義行為,在戰場上除了努力向前,並沒有退路,而一旦革命成功,獲得的卻是整個世界。所以革命的勝利實際上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不過,「路徑依賴」導致了解放後仍然採用下層結構的治理方法,拒斥知識,反對讀書,推崇知識不多但覺悟很高的「高貴的野蠻人」。直到建國五十多年後的今天,社會才開始流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被叫濫的「小資」,下層結構的影響不可謂不大。我們現在提「小康社會」的概念,也是這種下層結構的邏輯結果。
對於各種版本的「讀書無用論」,我卻可說是撞個正著,躬逢其盛。但我以為自己還沒有資格去談「讀書無用」。一般來說,這是滿腹經綸者的專利,他們讀了很多書,卻因為身處推行高積累率低工資制、講求奉獻不談索取的下層結構體制內,一肚子學問只是換來了兩袖清風。而那些體制外很多沒有讀過多少書的人卻得雙軌制之利,大發其財,到現在,身家上億而只讀過幾年書者又何止是個別現象。這種情況的出現可以說是雙軌制的必然結果。體制外的世界充滿風險,讀了很多年書的人們由於先期成本過高,往往成為風險規避者,當然也有愛好風險而下海的,不過這總是少數,而沒有讀過幾年書、身在體制外的人們由於成本很低,而預期收益卻很大,往往成為風險愛好者,有句「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俗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這種情況下的「讀書無用論」,我個人是表示同情的,因為讀書的成本很高,精力時間都不去說了,光是十年寒窗、黃卷青燈的苦熬,就不是每個人都受得了的(但我們的社會評價對讀書成本明顯低估,比如讀書期間並不算作工齡,而參軍、參加工作都算作工齡),而收益卻不大,無論如何是有失公正的。
時至今日,情況已經變化,知識分子的境況大大改善了。因此讀書無用論本身也開始深化,轉而對體制化的教育制度與個體之間的內在緊張關系提出批評。平心而論,體制化教育制度中存在很多問題,不僅中國存在,世界各國都存在,這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同時,個體差異也使體制化教育制度難免眾口難調。個性張揚的李敖當年就因為與台灣教育體制格格不入而從台大法學院退學回家。韓寒出版了《三重門》之後也對體制化教育體制提出挑戰。可以說,這種出於個體與體制化教育體制內在張力的現象一直會存在下去,問題不在於個體的差異,而在於我們所處的社會正在日益體制化。
人類社會的歷史,說得極端一點,就是一個不斷體制化的過程。所謂體制化,我以為無非就是一個群體乃至社會共享的資源和觀念累積之後的制度化。原始社會社會組織遠未發達,談不上體制化。但隨著國家等各種組織的出現,文明越來越進步,人們也越來越受制於各種社會組織及其制度,即使「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帝王本人也要受制於制度。三代以前,許由不願意當君主,還能逃到山中一躲了之,到了明代,萬曆皇帝想立自己喜愛的皇子為太子而不能,也只能消極怠工,故意不理朝政,但仍然到死也未能如願。「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科舉制實行以後社會的進一步體制化,只能通過讀書,一個人才能進入文官體制中去,施展抱負。傳統社會是如此,現代社會的體制化更是精緻完美,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更多是成了社會這台大機器的「一個螺絲釘」,而不僅僅只是他個人本身。
在體制化的社會里,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如果一個人可以完全獨立於社會,那麼他讀不讀書只是個人愛好問題,像流落到荒島之上魯濱遜,讀不讀書都不打緊。但如果一個人不能完全脫離社會,甚至對社會依賴程度很深,那麼讀書應該是他在某個時期的一種必然選擇。現代西方經濟學中有一個交易費用的概念,按張五常的說法,除了像魯濱遜那樣的一人世界不存在交易費用外,只要存在有兩個人的社會,就有交易費用的問題。一般而言,一個社會的交易費用越低,對社會發展越有利。讀書使社會成員擁有基本相似的知識,並因此共享共同的資源和觀念,從而大大降低社會交往的交易費用。如果社會成員之間共享的資源和觀念很少,那麼社會不是停滯不前,就是陷於戰亂之中。我們之所以大力推廣普通話,就是為了使人們共享同一種語言,節省交易費用,再說開去,之所以要花大量時間去學英語,無非是想在全球化時代能和世界文明共享相同的語言工具,進一步發展自身而已。同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小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大到國與國之間關系,共享某種觀念也很重要。反面的例子很多,譬如鴉片戰爭,起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雙方了解太少,觀念相差太大,沒有足夠的共享資源和觀念,更談不上累積這些資源和觀念形成體制來避免戰爭的爆發,換到世界全球化也即體制化的今天,對於鴉片這類毒品貿易,國際上完全可以在一個體制框架內協商解決,不必真刀真槍幹上一場。再如韓寒,他之所以能寫出《三重門》,並能為很多讀者接受,很大原因就是他與他們共享了相似的生活經歷、思想資源和觀念,而一旦他開始反叛這些,他遭受非議的結果是可以預知的,即便他擁有再多的知識,他仍不為這個體制的社會所接受,因為知識一離開體制,就不再是社會共享的,而只是社會共同體之外的奢侈品了。狂放如李敖,最後還是回考台大歷史研究所的研究生,回到了體制化社會中。可以斷言,韓寒最後也會回到體制中,在一個體制化無處不在的社會里,他逃出一個體制,又逃進了另一個體制,或者說逃出了體制的一部分,又逃進了體制的另一部分。對於憎恨體制者,才出虎穴,又入狼窩是一個命定的悲劇宿命。
當然,「讀書無用論」在體制化社會的語境下,否定的並不是知識,而是文憑等體制化符號。但我們以為文憑雖然有很多缺點,卻是體制化社會最有效的識別符號。正如民主制度一樣,本身缺點很多,但我們還不能找到更好的制度來取代它。體制化社會為了節省成本起見,必須對所有社會個體設定一個准入標准。讀書就是一種便捷而有效的准入手段,而文憑作為一種識別標志是節省信息成本的。信息是不對稱,比如說對同一個商品,產家和賣家所擁有的諸如商品質量、性能等信息通常就比買家要多,如果遇上個自賣自誇的王婆,更是放大了信息的不對稱,因此買家常常受騙,漸漸的就有了便於識別的品牌。品牌就是一種識別標志,功能相當於文憑。假設你要了解一個人的能力,由於信息的不對稱,識別成本會很高,而對一個人的文憑識別相對簡單。假如有人聲稱自己很能幹,我們無法在短期內識別他的能力究竟如何,或者我們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才能加以識別,但如果他提供一張文憑,只要這張文憑是真的,我們就可以大致上給出一個評價。從這個意義上說,文憑並不能輕易否定。韓寒寫了《三重門》,向社會提供了一個「文憑」,所以他不需要或不想要體制內的文憑,但對於那些沒有寫出「三重門」的人們,他們該怎麼辦?社會又該怎麼辦?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社會的體制化是現實存在的。我們能做的,是盡量建立多元化體制,使像錢鍾書和吳晗那樣雖然某些方面有缺陷,但在另外方面卻才華橫溢者能發揮自己的才幹,以追求社會的效率。但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效率常常會犧牲公平,而在現階段,公平也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㈨ 國際經濟學中假設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同,在不同偏好和機會成本不變的條件,兩國是否存在貿易的基礎
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同且為直線。在自給自足的經濟下,各國將在生產可能性曲線與其社專會無差屬異曲線的切點,EA和EB上達到均衡。需求條件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在自給自足的經濟下的生產與消費的不同選擇,但這些不同並不會引起兩國之間相對價格的差異,兩國的國內價格水平是相同的,因此不存在貿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