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什麼時候

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0-12-29 00:05:43

『壹』 哪位有俄林的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的英文版本

That is all still waiting at the gate, and no member of its

『貳』 國際商務專業需要讀哪些書籍

1.《國富論》,亞當〃斯密著,樊冰譯,山西經濟出版社,2010年;
2.《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著,李欣全 譯,南海出版社,2010年;
3.《微觀經濟學》,平狄克、魯賓費爾德著,高遠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4.《國際經濟學》(上、下),克魯格曼、奧伯斯法爾德著,海聞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5.《經濟學原理》(宏、微觀),曼昆著,梁小民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6.《國際貿易》,海聞、P.林德特、王新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閻志軍主編,科學出版社,2009年
8.《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瑞典)俄林 著;逯宇鐸等譯,華夏出版社, 2008年;
9.《國際技術貿易:技術貿易與知識產權》,王玉清,趙承璧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國際貿易實務與案例》,博斌,袁曉娜主編,戴瑾,劉偉,曾偉,高翔 副主編,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年;
11.《國際貿易實務》,黎孝先,石玉川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年;
12.《進出口合同條款與案例分析》,黎孝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年;
13.《商務英語900句》王偉,周樹玲 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年;
14.《國際貿易單證精講》,田運銀主編,中國海關出版社,2010年;
15.《國際貿易單證實務》(第二版),吳國新,李元旭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16.《國際服務貿易概論》,劉東升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7.《國際貿易結算》(第二版),李曉潔編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
18.《國際貿易金融服務全程通》,趙小凡主編,中國海關出版社,2010年;
19.《現代服務業:特徵、趨勢和策略:characteristics, trends and strategies》,高新民、安筱鵬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0.《貿易政策和市場結構》,(以) 埃爾赫南·赫爾普曼、(美) 保羅·R.克魯格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1.《貿易與投資戰略整合研究》,邢建國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22.《再見吧, 美國:後金融危機的全球趨勢》,(日) 大前研一著,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0;
23.《2010中國經濟預測與展望》,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科學出版社,2010;
24.《低碳經濟:綠色革命與全球創新競爭大格局》,蔡林海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5.《大國的衰落:金融危機啟示錄》,(美)弗雷德里克·艾倫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
26.《世界經濟解讀:2010:危機、對策與效果》,何新華, 劉仕國等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27.《危機應對之策與經濟轉型之道》,辜勝阻著,科學出版社,2010;
28.《經濟發展與轉型:思潮、戰略與自生能力:thought, strategy, and viability》,林毅夫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9.《中國進出口貿易分析與預測》,鄭桂環等著,科學出版社,2010;
30.《在超市遇見亞當·斯密》,(美)羅塞爾·羅伯茨(Russell Roberts)著,中信出版社,2009;
31.《經濟英語》,陳建平著,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32.《經濟學、公共財政與百姓生活》,范存會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33.《國際貨物貿易/胡涵鈞》,李凌主編,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2009;
34.《中國信心:「改革開放」與金融危機下的33張面孔》,經濟觀察報編,青島出版社,2009;
35.《經濟熱點面對面Ⅰ》,《經濟熱點面對面》編委會編,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
36.《經濟熱點面對面II》,《經濟熱點面對面》編委會編,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
37.《經濟學:基本原理與熱點問題》,羅伯特·C. 蓋爾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38.《第二次革命:全球100名專家獻策中國改革:Global 100 top experts offer suggestions on China's reform》,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主編,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
39.《這才是經濟學:經濟學的誤解與真相》,(美) 納瑞蒙·貝爾拉夫什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40.《哈佛看中國:全球頂級中國問題專家談中國問題.經濟與社會卷》,主編張冠梓,人民出版社,2010;
41.《博弈論及其應用》,李幫義, 王玉燕編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42.《商務與經濟統計》,Paul Newbold, William L. Carlson, Betty M. Thorne,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3.《計量經濟分析》,(美) 威廉·H·格林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4.《國際商務:環境與運作:Environment and Operations》,John D. Daniels, Lee H. Radebaugh, Daniel P. Sulivan,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5.《經濟管理專業英語》,唐宇, 張米良主編,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46.《經濟文化英語》,杜耀梅編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47.《經濟法概論》,李正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8.《經濟法實用教程》,陳亞平,滿廣富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9.《經濟文書寫作概論》,陳登報編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50.《新編經濟應用文實用寫作》,蔣意春主編,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叄』 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對區際商品貿易與區際要素流動的一種替代,又可以促進勞動力、資本


(1)改革開放的政策;豐富而兼價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
(2)新產品的研發和營銷環節附加值高;產品的加工製造和裝配附加值最低。
(3)加大科技投入和技術創新,致力於高附加值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的研發;重視品牌營銷(注重銷售和售後服務,努力營造自己的品牌),使產業鏈盡力向 「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
(4)中國環保等相關法規不太完善,執法力度不夠;能源、原材料、土地和勞動力等價格低廉;治污成本低。
(5)會加快土地、森林、礦產等資源的消耗速度和能源短缺局面;會加劇局部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狀況;影響當地人民生活和身體健康;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我國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肆』 學貿易經濟後悔嗎

怎麼說呢,貿易經濟,說白了,就是高級銷售經理,分為內銷,外銷,貿易統計,貿易金融。我自己做過一年的外貿,三年的銀行,把自己的感覺說給你吧。
內銷,就是國內的買賣,首要靠關系,其次靠大環境,經濟政策,經濟好壞,行業好壞,再次靠艱苦,內銷開頭相當難的,尤其是沒關系的。
外銷,做國際貿易,最重要的是,學好英語,開始大概三年時間,基本很難獲得訂單,老外做生意很謹慎,都是試了又試,如果穩定,他們基本上不會換供應商了。所以要耐得寂寞。
貿易統計就沒什麼花頭了,相當於一些助理性質的,比如報關,跟單,需要考點證書,比如報關證,單證員之類的。
貿易金融,是在商業銀行內部,新生出來的一個部門,國際業務下掛的。是專門負責國際貿易結算的,它的獲利途徑是打的結售匯的差價,就是客人延遲或者提前結售匯,有一個差價,還有就是進行貿易外匯貸款,當然咯,他的公開名詞不是貸款。這裡面油水大,但是同樣需要國際貿易的金融結算途徑,有點復雜的。
怎麼說呢,還是可以的,開始的時候不要想著賺大錢,攢點經驗吧,對自己將來發展有好處的。
如果有志於做國際貿易,建議英語的六級一定要通過,最好有時候學學托福雅思,自己看看情況針對吧,最近幾年的南美,澳洲的國際貿易相對來講好做點,北美,日韓,印度,西歐難點。

『伍』 誰能幫幫我啊,我有一道國際貿易的題:論述H-O理論假設條件以及基本理論,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H-O理論
H-O理論(即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以要素分布為客觀基礎,強調各個國家和地區不同要素稟賦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產函數對貿易產生的決定性作用.要素合作型FDI是該理論的擴展,其基本原則是轉移可流動要素與不可流動要素的結合,提高各類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

一、赫克謝爾—俄林定理
李嘉圖從跨越國界的資本的相對穩定性發現了對外貿易的原因,用各國勞動生產率

長期存在的差別解釋了世界貿易的商品構成;根據相對商品價格隨相對勞動成本變動而

變化的假定,他表明了自由貿易將導致每個國家出口那些具有相對價格優勢的物品,而

這種貿易的結果將是各國都從中得到比自給自足國更多的好處。
李嘉圖的理論沒有試圖去解釋國際間生產率的重要差異,這種差異致使各國間比較

成本的不同,並由此引起國際貿易。在現代赫克謝爾—俄林理論中,這些生產率差異本

身被歸因於各國初級要素擁有量的差異,這種初級要素擁有量的差異實際上肩負了解釋

國際貿易的全部重任:比較明顯的對外貿易商品構成的原因,如要素質量的國際差異以

及同一產品生產函數的差異等,都通過假設前提而精心排除了。赫克謝爾—俄林的理論

最終形成了現在眾所周知的國際貿易模型的赫克謝爾—俄林定理(HOT):一個國家出口

用其相對富足的要素密集生產的那些物品,進口該國相對稀缺的要素密集生產的那些物

品。這個定理看似甚有道理,但卻也十分魯莽,它用供給條件解釋整個外貿商品的構成

如果(比如說)一國的進口需求傾向於用其富足的要素比較密集地生產的那些物品,那

赫克謝爾—俄林定理就沒法解釋了。
二、薩繆爾森的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對於現行形式的赫克謝爾—俄林模型,薩繆爾森在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發表

的一系列文章的功績,要比赫克謝爾1919年的開創性文章和俄林據此加工和發展而形成

的《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1933年)一書的功績要大。赫克謝爾和俄林對他們認為非

常重要的許多變數,如需求條件和規模經濟,均未作討論,而他們對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則在相當大程度上偏離了兩位先行者自己確立的解釋實際觀測到的外貿結構這一目標。

由於把國際貿易看作國際要素流動的一種形式,赫克謝爾和俄林均推測,自由貿易將使

要素稀缺程度、從而世界要素價格均等化,但不管怎麼說,俄林還發現了這種過程達不

到完全相等的許多原因。薩繆爾森則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HOT的推論上,即要素價格均等

化定理(

『陸』 試分析貿易差額對一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際貿易差額是區域經濟利益的重要方面,但研究很少。自古典經濟學提出絕對成專本學說和比較成本屬學說以來,到20世紀50年代新古典多區域增長分析,70年代以後進行的地區間投入產出分析,重心都是放在要素空間配置和區際流動的經濟影響方面,或者放在通過區際貿易等量要素投入所能帶來的財富量差異方面,對區際貿易差額的經濟影響很少涉及。這種狀況一是由於進行貿易利益分析需要假定區際貿易是以實物交換的方式進行,貿易平衡成為必然,區際貿易差額問題因分析方法而被忽略了。二是在一國范圍內強調利益的統一性和強調建立統一的市場較多,對一定財政體制約束下存在獨立的區域經濟利益不夠重視,區際貿易差額的經濟影響被淡化了。三是沒有引入時間因素,區際貿易差額的經濟影響不易被觀測到。

『柒』 工業區位論的發展過程

18世紀一些古典經濟學家就提出了區位論的思想。如愛爾蘭的R.坎特龍於1755年發表的著作中和英國的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的著作中,都論述過運費、距離、原料等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從理論上系統研究工業區位論首推德國的W.G.F.羅舍爾,他於1868年發表的論文,提出區位」就是為了「生產上的利益」,受原料、勞動力、資本的制約;原料地對區位發生的牽引力大小,依賴於原料加工過程中減少量的多少等等。用數學方法論證工業區位的是德國的W.勞恩哈德,他在1882、1885年發表了一系列著作,給區位論開拓了一條精密化、計量化的道路。直到目前工業區位論中所用的「運輸噸公里最小地點的區位決定公式」、「市場總需要量的計算公式」、「市場地域大小與運費之間關系的公式」等,都是勞恩哈德設計的。
創建現代工業區位理論基礎的是德國經濟學家A.韋伯,他於1909年發表《工業區位論》一書,為工業區位理論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並提出了嚴密的研究方法。但是韋伯的工業區位論是抽象的、孤立因素分析的靜態區位論。1924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弗特爾提出「貿易邊界區位理論」。他認為,貿易區的邊界是被該區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和單位運輸成本之和決定的。1924年,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在其《貿易理論》和1933年的《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等書中開始討論整個工業布局問題。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美國學者胡佛·伊薩德提出了工業區位的多種成本因素綜合分析的理論。這些理論探討的中心問題是: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潤的原則選擇廠址,因此,它屬於工業區位理論的微觀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宏觀經濟角度研究工業區位的理論逐漸發展,這種理論著重從全國范圍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增長率,資本形成特徵和投資率、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等的地區差異,以及環境經濟、生態平衡等方面進行研究。從德國經濟學家A.廖施1940年發表《經濟的空間秩序》開始,發展為多因素的對比研究,形成各種學派的動態區位論。著名的代表者有運輸費用學派的E.M.胡佛、市場學派的廖施和區域科學學派的W.伊薩德、行為學派的A.R.普雷德等。

『捌』 西方國家關於國際分工的理論有哪些它們的代表人物與代表著作有哪些

亞當·斯密的國際分工學說
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他反對重商主義的「貿易差額論」和保護貿易政策的重要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分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作業,可以節省與其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時間;分工有利於發明創造和改進工具。
斯密認為,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於比其他國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及增加物質財富。
這個理論是按各國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國際分工,也叫做絕對成本理論。 加入收藏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一)比較成本說的主要內容
李嘉圖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他的「比較成本說」是在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李嘉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進商品交換。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
李嘉圖認為,在資本與勞動力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按照比較成本理論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可使勞動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產總額,對貿易各國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須是完全的自由貿易。
(二)對「比較成本說」 的評價
1.比較成本理論在歷史上曾起過進步作用,它為自由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推動了當時英國資本積累和生產力的發展。
2.比較成本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成本、自然條件等因素對國際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惟一的和根本的因素。實際上,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條件等都對國際分工有重要的影響。
3.比較成本理論未能揭示出國際商品交換所依據的規律,即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
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比例說
古典學派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決定的。而以俄林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則反對這一學說。他們用在互相依賴的生產結構中的多種生產要素的理論代替了古典學派的單一生產要素的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認為國內價值理論不能適用於國際貿易,俄林則把國內價值理論擴大到區際貿易或國際貿易上。
古典學派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是各個國家生產各種商品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而且各國勞動生產率及其差異都是固定不變的。俄林則在他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中,假定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時所使用的生產技術是一樣的,因而排除了各國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一)要素比例理論的三個主要結論
1.每個區域或國家利用它的相對豐富的生產諸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反之,則處於不利地位。
2.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價格差別,即各個地區或國家間商品價格不同。
3. 商品貿易一般趨向於(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益的國際差別。
(二)赫―俄學說的一些假定
1.在各個域際或國家內部,生產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動的,在區域和國家之間,它們是不能自由流動的。
2.假定貨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假定只有商品貿易,貿易是平穩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進口。
4.假定生產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單位生產成本不隨著生產的增減而變化,因而沒有規模經濟的利益。
5.假定只有兩個區域或兩個國家。
6.假定兩國技術水平相同,生產函數相同。
(三)赫―俄要素比例說的基本內容
1.價格的國際絕對差
俄林認為各國所生產的同樣產品的價格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或直接原因,即國際貿易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價格的不同。當兩國間的價格差別大於商品的各項運輸費用時,則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出商品到價格較高的國家是有利的。
2.成本的國際絕對差
俄林認為價格的國際絕對差來自成本的國際絕對差。商品價格的國家之間的差別,主要是成本的差別。所以,成本的國際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一個原因。
3.不同的成本比例
俄林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二個條件是在兩國國內各種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
4.相同的比例成本
俄林認為.假如兩國成本比例是相同的,則兩國間只能發生暫時的貿易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是美國的小麥和紡織品都單方向英國輸出。而英國沒有任何產品可輸出。因美國對英國貿易出超,英國入超。英國需大量買入美元來補償,則美元匯價就會上升,英鎊就會下降。美元匯價的上升意味著以英鎊計價的美國商品價格的上漲,就會抑制美國的出口。在匯率達到一定水平時,雙方的進口值恰好會等於出口值,這就建立了貿易平穩。但在兩國成本比例相同時;兩國間均衡匯價就會按美元(或英鎊)計算,美國商品的單位成本完全等於英國的單位成本。因此,將不會再有貿易關系產生。比例中,美元匯價上漲一倍就會使兩國兩種商品的單位成本完全相等。由此可見,俄林認為比較成本差異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條件。
5.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
為什麼存在比較成本的差異呢?即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成本比例呢?俄林認為不同為各國國內的生產諸要素的價格比例不同。不同的商品由不同的生產要素組合生產出來的。由於各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比例不同,就產生了成本比例的不同。
那麼,每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呢?它們是由供給和需求所決定的。對一種要素的需求來自對其產品的需求。那麼兩國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的不同比例關系,也就是兩國諸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存在著不同的比例關系。
6.生產諸要素的不同供求比例
在生產要素的供給方面是不相同的,國際貿易就是建立在各個國家各種生產要素的多寡不同和價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礎上。即使生產諸要素供給比例相同,對這些生產要素不同的需求也會產生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從而為國際貿易提供一個基礎。
7.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礎和利益
俄林從價格的國際絕對差出發,分析了成本的國際絕對差。又探討了不同國家內不同的成本比例,進而探討了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最後分析了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供給需求比例。
俄林認為,在這個鏈條中,供給比例是最重要的環節,但沒有一個單一的環節是國際貿易的最終的基礎。各個環節之間的互相依賴的關系決定了每一個國家的價格結構,而各個國家的價格結構決定了它們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系中的比較利益,同時這也就構成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礎。
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最重要的利益是各國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因素。在國際分工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的最有效的利用將會比在閉關自守的情況下得到更多的社會總產品。
俄林還認為國際生產要素不能充分流動使生產達不到理想結果,但是商品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國際間生產要素缺少流動性的不足,即通過國際貿易可以部分解決國際間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四)對赫-俄學說的評價
1.赫一俄學說進一步發展了國際分工學說
(1)在各國參加國際分工、專業化生產的論述上,赫―俄學說比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更為深人和全面。
(2)正確地指出了生產要素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在各國對外貿易競爭中,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結合起著重要的作用。
2.赫一俄學說的缺陷
(1)赫一俄理論抹煞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2)忽視科學技術的作用。技術革新、技術進步可以改變要素成本和比例,從而改變比較成本。
(3)赫―俄理論與當代發達國家間貿易迅速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符。按照他們的理論,國際貿易應發生在要素稟賦不同和需求格局相異的工業國家與初級產品生產國之間。但當代貿易的一個特點卻是大量貿易發生在要素稟賦相似、需求格局接近的工業國之間,而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間貿易發展卻比較緩慢。
(4)抹煞了國際生產關系,抽象地談論對外貿易可以使各國收人均等論,這是不符合國際貿易實際情況的。
參考資料: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0-d1004429127.html

『玖』 為什麼比較成本是絕對成本論的繼承和發展

絕對成本說 比較成本說 要素稟賦論 一.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利益論」。絕對成本學說這一學說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際貿易只是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這種貿易分工互利的雙贏思想,到現代也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雙贏理念仍然是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貿易的指導思想。 二.比較成本說是對絕對成本說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古典學派的國際貿易理論。它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衛·李嘉圖創立。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並不限於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進而獲得比較利益。總之,比較利益學說,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國際貿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國際分工的必要性。它證明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就可能實現貿易的互利。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比較成本說揭示了人類分工協作的大道理。自其創立的一百多年來,它一直被西方國際經濟學界奉為經典,並成為國際貿易分工理論發展的主線。即使在當代,它也是研究國際貿易理論的邏輯起點。比較成本說的啟示:「各國應該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以保證參加國際分工和貿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這個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和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 三.赫克歇爾—俄林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俄林認為,商品價格的絕對差異是由於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是由於:第一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同,即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第二,不同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自創立以來,雖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學者的質疑,但仍被奉為當代國際經濟理論中的圭臬,西方經濟學界認為該理論構成了對古典學派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重大挑戰,奠定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俄林理論有助於我們分析,判斷和預測世界各國的貿易模式,並制定相應對策,在充滿風險的國際競爭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動權,此外,我們應認識到一國的生產要素實際是變數,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發展,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相應發生變化。當代技術革命已改變了要素的內涵,促進了人力資本,技術創新信息資本等無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賦於生產要素以全新的內涵。因此我們不能片面靜止地對待要素稟賦上的比較優勢,這是我們借鑒俄林理論應持有的科學態度。 任何一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都會受到其國內資源稟賦和比較成本的制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中的不利地位,表面上是它們的發展水平,進而產業結構,競爭力等等,實行上是它們的要素稟賦地位,即要素稟賦結構的弱勢地位。相對於已經走上信息化經濟的世界來說,發展中國家擁有的仍然是是代表成熟的夕陽產業的生產要素,缺乏代表知識經濟的核心要素,因而仍然處於要素的弱勢地位。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處於「初級階段」。從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按照傳統比較優勢進行生產和貿易還不能過早地放棄,繼續發揮傳統的以要素稟賦和比較成本為核心的比較優勢可以為新興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積累資金、技術,培養企業家才能,從而為技術創新、突破生產要素的投入瓶頸和促使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升級打下基礎。 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現有的建立在資源稟賦與比較成本基礎上的比較優勢將逐步減弱。一方面,中國人均佔有資源數量本來不豐裕,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國內資源消耗顯著上升,導致國內不少資源性產品(包括農產品)的價格已接近或甚至已超過國際市場。因此,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選擇必須著眼於享有貿易促進技術進步的動態利益。為此,中國今後在發展經濟中應注意應該重視國內的區際貿易,擴大開放,積極與國際上的跨國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並且重視用現代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入世」也將使我國參與國際分工提高到全方位水平:分工不但只是生產製造業的分工,而且要廣泛地延伸到廣義的第三產業。

與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