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位有俄林的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的英文版本
That is all still waiting at the gate, and no member of its
『貳』 國際商務專業需要讀哪些書籍
1.《國富論》,亞當〃斯密著,樊冰譯,山西經濟出版社,2010年;
2.《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著,李欣全 譯,南海出版社,2010年;
3.《微觀經濟學》,平狄克、魯賓費爾德著,高遠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4.《國際經濟學》(上、下),克魯格曼、奧伯斯法爾德著,海聞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5.《經濟學原理》(宏、微觀),曼昆著,梁小民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6.《國際貿易》,海聞、P.林德特、王新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閻志軍主編,科學出版社,2009年
8.《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瑞典)俄林 著;逯宇鐸等譯,華夏出版社, 2008年;
9.《國際技術貿易:技術貿易與知識產權》,王玉清,趙承璧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國際貿易實務與案例》,博斌,袁曉娜主編,戴瑾,劉偉,曾偉,高翔 副主編,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年;
11.《國際貿易實務》,黎孝先,石玉川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年;
12.《進出口合同條款與案例分析》,黎孝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年;
13.《商務英語900句》王偉,周樹玲 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年;
14.《國際貿易單證精講》,田運銀主編,中國海關出版社,2010年;
15.《國際貿易單證實務》(第二版),吳國新,李元旭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16.《國際服務貿易概論》,劉東升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7.《國際貿易結算》(第二版),李曉潔編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
18.《國際貿易金融服務全程通》,趙小凡主編,中國海關出版社,2010年;
19.《現代服務業:特徵、趨勢和策略:characteristics, trends and strategies》,高新民、安筱鵬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0.《貿易政策和市場結構》,(以) 埃爾赫南·赫爾普曼、(美) 保羅·R.克魯格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1.《貿易與投資戰略整合研究》,邢建國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22.《再見吧, 美國:後金融危機的全球趨勢》,(日) 大前研一著,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0;
23.《2010中國經濟預測與展望》,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科學出版社,2010;
24.《低碳經濟:綠色革命與全球創新競爭大格局》,蔡林海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5.《大國的衰落:金融危機啟示錄》,(美)弗雷德里克·艾倫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
26.《世界經濟解讀:2010:危機、對策與效果》,何新華, 劉仕國等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27.《危機應對之策與經濟轉型之道》,辜勝阻著,科學出版社,2010;
28.《經濟發展與轉型:思潮、戰略與自生能力:thought, strategy, and viability》,林毅夫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9.《中國進出口貿易分析與預測》,鄭桂環等著,科學出版社,2010;
30.《在超市遇見亞當·斯密》,(美)羅塞爾·羅伯茨(Russell Roberts)著,中信出版社,2009;
31.《經濟英語》,陳建平著,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32.《經濟學、公共財政與百姓生活》,范存會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33.《國際貨物貿易/胡涵鈞》,李凌主編,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2009;
34.《中國信心:「改革開放」與金融危機下的33張面孔》,經濟觀察報編,青島出版社,2009;
35.《經濟熱點面對面Ⅰ》,《經濟熱點面對面》編委會編,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
36.《經濟熱點面對面II》,《經濟熱點面對面》編委會編,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
37.《經濟學:基本原理與熱點問題》,羅伯特·C. 蓋爾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38.《第二次革命:全球100名專家獻策中國改革:Global 100 top experts offer suggestions on China's reform》,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主編,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
39.《這才是經濟學:經濟學的誤解與真相》,(美) 納瑞蒙·貝爾拉夫什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40.《哈佛看中國:全球頂級中國問題專家談中國問題.經濟與社會卷》,主編張冠梓,人民出版社,2010;
41.《博弈論及其應用》,李幫義, 王玉燕編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42.《商務與經濟統計》,Paul Newbold, William L. Carlson, Betty M. Thorne,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3.《計量經濟分析》,(美) 威廉·H·格林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4.《國際商務:環境與運作:Environment and Operations》,John D. Daniels, Lee H. Radebaugh, Daniel P. Sulivan,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5.《經濟管理專業英語》,唐宇, 張米良主編,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46.《經濟文化英語》,杜耀梅編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47.《經濟法概論》,李正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8.《經濟法實用教程》,陳亞平,滿廣富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9.《經濟文書寫作概論》,陳登報編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50.《新編經濟應用文實用寫作》,蔣意春主編,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叄』 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對區際商品貿易與區際要素流動的一種替代,又可以促進勞動力、資本
(1)改革開放的政策;豐富而兼價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 (2)新產品的研發和營銷環節附加值高;產品的加工製造和裝配附加值最低。 (3)加大科技投入和技術創新,致力於高附加值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的研發;重視品牌營銷(注重銷售和售後服務,努力營造自己的品牌),使產業鏈盡力向 「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 (4)中國環保等相關法規不太完善,執法力度不夠;能源、原材料、土地和勞動力等價格低廉;治污成本低。 (5)會加快土地、森林、礦產等資源的消耗速度和能源短缺局面;會加劇局部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狀況;影響當地人民生活和身體健康;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我國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肆』 學貿易經濟後悔嗎
怎麼說呢,貿易經濟,說白了,就是高級銷售經理,分為內銷,外銷,貿易統計,貿易金融。我自己做過一年的外貿,三年的銀行,把自己的感覺說給你吧。 『伍』 誰能幫幫我啊,我有一道國際貿易的題:論述H-O理論假設條件以及基本理論,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H-O理論 『陸』 試分析貿易差額對一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際貿易差額是區域經濟利益的重要方面,但研究很少。自古典經濟學提出絕對成專本學說和比較成本屬學說以來,到20世紀50年代新古典多區域增長分析,70年代以後進行的地區間投入產出分析,重心都是放在要素空間配置和區際流動的經濟影響方面,或者放在通過區際貿易等量要素投入所能帶來的財富量差異方面,對區際貿易差額的經濟影響很少涉及。這種狀況一是由於進行貿易利益分析需要假定區際貿易是以實物交換的方式進行,貿易平衡成為必然,區際貿易差額問題因分析方法而被忽略了。二是在一國范圍內強調利益的統一性和強調建立統一的市場較多,對一定財政體制約束下存在獨立的區域經濟利益不夠重視,區際貿易差額的經濟影響被淡化了。三是沒有引入時間因素,區際貿易差額的經濟影響不易被觀測到。 『柒』 工業區位論的發展過程 18世紀一些古典經濟學家就提出了區位論的思想。如愛爾蘭的R.坎特龍於1755年發表的著作中和英國的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的著作中,都論述過運費、距離、原料等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從理論上系統研究工業區位論首推德國的W.G.F.羅舍爾,他於1868年發表的論文,提出區位」就是為了「生產上的利益」,受原料、勞動力、資本的制約;原料地對區位發生的牽引力大小,依賴於原料加工過程中減少量的多少等等。用數學方法論證工業區位的是德國的W.勞恩哈德,他在1882、1885年發表了一系列著作,給區位論開拓了一條精密化、計量化的道路。直到目前工業區位論中所用的「運輸噸公里最小地點的區位決定公式」、「市場總需要量的計算公式」、「市場地域大小與運費之間關系的公式」等,都是勞恩哈德設計的。 『捌』 西方國家關於國際分工的理論有哪些它們的代表人物與代表著作有哪些
亞當·斯密的國際分工學說 『玖』 為什麼比較成本是絕對成本論的繼承和發展 絕對成本說 比較成本說 要素稟賦論 一.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利益論」。絕對成本學說這一學說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際貿易只是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這種貿易分工互利的雙贏思想,到現代也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雙贏理念仍然是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貿易的指導思想。 二.比較成本說是對絕對成本說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古典學派的國際貿易理論。它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衛·李嘉圖創立。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並不限於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進而獲得比較利益。總之,比較利益學說,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國際貿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國際分工的必要性。它證明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就可能實現貿易的互利。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比較成本說揭示了人類分工協作的大道理。自其創立的一百多年來,它一直被西方國際經濟學界奉為經典,並成為國際貿易分工理論發展的主線。即使在當代,它也是研究國際貿易理論的邏輯起點。比較成本說的啟示:「各國應該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以保證參加國際分工和貿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這個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和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 三.赫克歇爾—俄林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俄林認為,商品價格的絕對差異是由於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是由於:第一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同,即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第二,不同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自創立以來,雖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學者的質疑,但仍被奉為當代國際經濟理論中的圭臬,西方經濟學界認為該理論構成了對古典學派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重大挑戰,奠定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俄林理論有助於我們分析,判斷和預測世界各國的貿易模式,並制定相應對策,在充滿風險的國際競爭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動權,此外,我們應認識到一國的生產要素實際是變數,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發展,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相應發生變化。當代技術革命已改變了要素的內涵,促進了人力資本,技術創新信息資本等無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賦於生產要素以全新的內涵。因此我們不能片面靜止地對待要素稟賦上的比較優勢,這是我們借鑒俄林理論應持有的科學態度。 任何一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都會受到其國內資源稟賦和比較成本的制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中的不利地位,表面上是它們的發展水平,進而產業結構,競爭力等等,實行上是它們的要素稟賦地位,即要素稟賦結構的弱勢地位。相對於已經走上信息化經濟的世界來說,發展中國家擁有的仍然是是代表成熟的夕陽產業的生產要素,缺乏代表知識經濟的核心要素,因而仍然處於要素的弱勢地位。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處於「初級階段」。從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按照傳統比較優勢進行生產和貿易還不能過早地放棄,繼續發揮傳統的以要素稟賦和比較成本為核心的比較優勢可以為新興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積累資金、技術,培養企業家才能,從而為技術創新、突破生產要素的投入瓶頸和促使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升級打下基礎。 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現有的建立在資源稟賦與比較成本基礎上的比較優勢將逐步減弱。一方面,中國人均佔有資源數量本來不豐裕,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國內資源消耗顯著上升,導致國內不少資源性產品(包括農產品)的價格已接近或甚至已超過國際市場。因此,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選擇必須著眼於享有貿易促進技術進步的動態利益。為此,中國今後在發展經濟中應注意應該重視國內的區際貿易,擴大開放,積極與國際上的跨國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並且重視用現代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入世」也將使我國參與國際分工提高到全方位水平:分工不但只是生產製造業的分工,而且要廣泛地延伸到廣義的第三產業。 與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