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知道幾條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商路
⑴秦漢:以陸路為主。中國的絲綢等物品主要通過絲綢之路運到西歐各國。與此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已開辟。
⑵隋唐:分海、陸兩路。海路從廣州出發,經馬來半島、印度可到波斯灣,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朝鮮、日本。
⑶兩宋:陸地絲路中斷,夏、遼政府將歲幣經內蒙西運,出現了又一條北方絲路。特別是南宋造船業發達,促進了海外貿易,中國的絲綢、瓷器大量輸出日本、朝鮮和非洲的一些國家,換回外洋貨物。
⑷元明清:元朝水陸兩條絲路並進。明朝初期海運船隊遠達東非和紅海,中西貿易興旺一時。清朝康熙以後,閉關鎖國,只准廣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絲路不暢。
2.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主要從漢代、唐朝、兩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六個方面進行闡述。具體如下:
1、漢代
中國與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張騫通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綉沿著通道不斷西運。
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唐朝
對外貿易繁榮。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唐朝和朝鮮的貿易往來繁盛,朝鮮輸入唐朝的有牛、馬、麻、人參,唐朝輸入朝鮮的有絲綢、茶葉、瓷器、葯材、書籍等。
中亞、波斯商人足跡遍及各地,它們把胡椒、波斯棗、葯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也源源不斷運往波斯,並從那裡運銷西方。對外交通有陸路和海路;與朝鮮、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貿易頻繁。
3、兩宋
北宋政府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事務,徵收商稅。
南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南宋政府採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設有番坊,有外商長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國家眾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歲收稅高達200萬,超過北宋一倍多。
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
4、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此匯集和起運。高麗的土特產人參、水獺和虎豹皮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布在我國民間也很流行。我國的植棉、棉紡織和火葯技術在此時傳人高麗。
5、明朝
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寧波、福州。
6、清朝
政府實行閉關政策,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還幾次下令實行海禁。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出現貿易順差。由於長期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後面。
(2)它不僅是一條古代國際貿易線路擴展閱讀:
對外貿易的作用
1、通過進口我國短缺物資和商品,調節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2、通過出口,擴大國際市場,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3、通過出口提供外匯收入,為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和其它事業提供重要的物質條件。
4、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促進國內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5、通過外貿活動參與國際競爭,推動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
3. 中國古代外貿形成的標志性事件是什麼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1]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2]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4. 中國古代進出口的主要商品種類有哪些它們對於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絲綢,茶葉,瓷器等,古代沒有什麼「進岀口」,「進岀口」是相對於海關,海關在清末才由朝廷設置,其目點與職責在於課征關稅。
5.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發展的狀況及其特點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①秦漢時期,對外貿易主要以陸路為主。 ②隋唐時期,水、陸並進。 ③兩宋時期,陸地商路中斷,海外貿易發達。遼、夏、金政權將歲幣西運。 ④元朝時期,水、陸兩條商路並進。 ⑤明朝,海運發達,遠達東非和紅海。 ⑥清初,閉關鎖國,只准廣州一地接待外商。
目的:①貿易不以營利為主,而以加強友好往來或者宣揚國威為主。例如鄭和下西洋。 ②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例如絲綢之路。③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特點: ①先陸路貿易,後海路貿易。②外貿政策由開放到閉關。
拓展資料: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包含了中國從先秦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典籍中關於對外貿易的看法和主張。
從先秦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典籍中關於對外貿易的看法和主張。古代對外貿易在先秦時期主要指諸侯國間的貿易;秦統一中國以後,指對中國境外的陸路與海上貿易,以及境內各民族(如漢與匈奴)間的貿易。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由於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對外貿易在社會產品中所佔的份額很小,人們一般對外貿很不重視。特別在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以後,中國已成為泱泱大國,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於周圍國家,自然容易產生中國「百產豐盈,無物不有」的優越感,把對外貿易看成無足輕重之事。
誠然,在封建時代商品貨幣經濟比較發達的王朝,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張開放對外貿易,但多強調由官府控制,直到封建社會的後期,才有人主張開放海禁,允許民間進行海上貿易。
漢武帝時開通的「西北絲綢之路」,可以說是中國對外貿易興起的重要標志。漢朝時,中國對外貿易以陸道為主,兼行海市。當時的對外貿易通道已是四通八達,除了西北絲綢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緬甸、印度半島,與中亞大陸的古老商道相交會,稱為「西南絲綢之路」。
往東北朝鮮半島有「樂浪道」,不僅運往朝鮮半島的貨物行經此道,轉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轉運南行,被稱為「東北絲綢之路」。兩漢時,中國國際貿易業務是當時世界上走得最遠的。《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於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內屬,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里外,皆重譯貢獻。」可見,中國當時國際貿易能力之強大。
古代中國對外貿易長期採用「朝貢」方式,外國來的商品稱為「貢」或「獻」,中方交換出的商品則叫「賜」或「賞」。這實際上是一種不等價的官方貿易行為,中國的「賜」遠遠大於海外的「貢」。如張騫出使西域,雖然帶有軍事、政治目的,事實上卻是一次大規模的對外經貿活動。
6. 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目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唐宋對外貿易的特點:
①以海路為主;
②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
③外商來回華貿易空前增答多;
④創建了一套外貿管理制度,如市舶司等。
原因:
①南方地區農業手工業的迅速發展;
②海運貿易的發展和南方發達的水運;
③封建王朝的外商優待政策,招徠商販。
7. 圖8我國古代對外貿易路線圖中A,B兩條商路歷史上分別叫什麼
絲國,也稱塞里斯來(自Seres,Σηρες),古代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當因中國在西漢時期即向西方輸出蠶絲而得名。Seres這個名字被認為是源於中國字「絲」(繁體字:絲;簡體字:絲;漢語拼音:sī)。而Seres它本身又是拉丁文中的絲,serica的來源。
8. 我國古代有哪幾條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五個特點:
①先陸路貿易,後海路貿易。原因:其一,是西北少數民族政權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陸上絲路本身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點。陸上絲路位於我國西北,地處內陸,只能向西運輸商品,而我國傳統的外銷商品如絲綢、瓷器、茶葉等的產地都在東南沿海。陸路西運,遠離商品產區,既不經濟,又不方便。何況對於環太平洋各國,陸上絲路無法到達。陸上絲路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要越過蔥嶺和戈壁沙漠,風沙彌漫,行程艱巨,又只能靠駱駝運輸,運輸量有限,而且時間久,運費高。其三,與當時主要外貿商品有關,漢代對外貿易中絲織品占很大比例,而兩宋時期陶瓷製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適合於陸上長途運輸。其四,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地位提高,尤以海運為主。其五,宋代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航海經驗的積累。如南宋時,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促進了航海業的發展。②外貿政策由開放到閉關。③官方貿易不以營利為主,而以加強友好往來為主。不管是陸路還是海路,帶去的都是我國最精美的工藝品、絲綢和瓷器,雖然暢銷,但有不少是相贈送的,返航時不僅帶回貨物,而且常有外國使臣搭船來中國訪問。④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西亞商人帶來了西方宗教,中國科技相繼西傳。⑤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國定居,長期與中國人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時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商路的六次演變:
①秦漢時期,對外貿易主要以陸路為主。 ②隋唐時期,又開辟了海上商路,水、陸並進。 ③兩宋時期,陸地商路中斷,海外貿易發達。遼、夏、金政權將歲幣西運。 ④元朝時期,水、陸兩條商路並進。 ⑤明朝,海運發達,遠達東非和紅海。 ⑥清初,閉關鎖國,只准廣州一地接待外商。
9.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有那兩條分別是在哪一時期形成的其往來的主要物品分別
從長安出發一路西行到西域、中亞、地中海沿岸的路上絲綢之路,有一個分支是從洛陽出發北上燕山,達到蒙古草原和遼東、東北,朝鮮半島。在西漢時期形成從登州、泉州、廣州發出的海上絲綢之路,一路的、東行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半島。一路南下達到東南亞各國,穿過馬六甲進入印度洋到達印度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在唐宋時期形成。由於路途遙遠,主要貨物大多是奢侈品,如絲綢、瓷器、寶石、刀劍、美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