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人均gdp高達6.46萬元,人均GDP就是人均收入嗎
這段日子,中國公布了一些經濟數據,可以看到我們的人均GDP已經高達6.46萬元,那麼人均GDP就是人均收入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
人均GDP是生產概念,而我們的人均收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千萬不要搞混了。
B. 巴西人均GDP比中國高,怎麼還這么窮
巴西雖然同中國一樣都是發展中國家,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物價已經遠遠超過了普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拿巴西的前首都里約熱內盧來說,這座城市的整體物價概括起來就是:吃、穿,相當於國內物價的兩倍;行則相當於國內的三倍(住比國內一線城市貴那麼一些)。
巴西是陷入中產階級陷阱,產業轉型不成功,經濟發展停滯,失業人口增大,社會治安混亂,對前景沒有信心,抗議的自然增多。
同時與中國相比,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所以各種生活用品的價格水平自然就低,而巴西不是製造業強國,所以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就高.表面上雖然巴西人均收入比中國高,可是由於物價遠高於中國,所以實際生活水平反而低於中國。
實際上,大部分人均收入在1.4萬美元以下,1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實際生活水平都低於中國.以里約富人區萊布隆為例,這里的房價為15000美元一平米,租一套80平米的公寓價格約為2500美元一個月。
C. 為什麼中國人均收入和GDP差距這么大
與利潤進入富人口袋還是窮人口袋毫無關系 你可以想像一下啊 就算你把利潤全丟內入富人口袋容人均收入還是不會變的 這隻影響貧富差距 關鍵在於這個富人是哪國人 差距大的原因個人認為有兩個:
1.我國增長模式:就是政府、企業和外資主導投資,偏重特大型和大型企業發展,資本密集等等為主要動力推動。有學者作了這樣一番估算:外國投資商拿出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而「貼牌生產」更甚,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而我國最多隻能得到8%。外國投資者把GDP留下了 錢帶走了 沒錢了人均可支配收入自然低了 記得在哪裡看過我國比較發達的城市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差別最小的就是溫州 原因在於那是民營企業的天下
2.統計問題,中國處在高速增長期,就會不斷的擴大生產,投資遠遠大於消費,消費部分要計入可支配收入很容易,而投資的那部份資本,統計的時侯大概有一定難度,可能出現遺漏(這個是由當年突然多了2000萬GDP想到的猜測,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就應該從第一個原因下手)
D. 為什麼中國GDP全球第二,人均真實收入那麼低
其實很簡單的一個算數題而已,中國GDP很高么?如果中國只是一個一兩億人口的國家,那GDP絕對高,問題是14億人口基數就是低,舉2013年中國總GDP才9萬多億美元,除以14億人口人均GDP才6000美元左右,離發達國家人均一萬的最低水平還遠呢,2013年美國的GDP是16萬億美元,如果我們人均一萬的話總GDP就必須要超過美國,如有要達到美國人均5萬的水平那中國的總GDP差不多要佔全世界的一半水平才行。我不明白為什麼媒體要去攻擊總GDP高而人均低,人均低不是因為被誰誰誰吃了才那麼低,他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數學關系,我們人均6000多美元粗劣換算成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就只有2000美元左右,按現在的工資水平一年賺2000美元很正常吧,我們這種三線城市都可以,也就是說現在分配不均的問題不是研究怎麼分蛋糕就能解決的,主要矛盾還是因為我們現在的GDP相對於我們的人口基數還是很低的,所以ZF只能先不斷把蛋糕做大才去想分配。還有中國人均GDP約高佔用世界的資源會越多,所以奧8馬才會說中國富起來會是全世界的災難,我們資源越占越多,這嚴重威脅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所以現在宣揚攻擊中國GDP的人你就猜到大概是誰了吧。
E. 中國人均GDP突破6萬,人均GDP能直接反應出居民生活水平嗎
現在我們中國的人均GDP已經突破了6萬,非常的可觀,那麼人均GDP能直接反應出居民生活水平嗎,其實是不太准確的,但是人均GDP高生活水平一般也是高的,因為人均GDP和我們認為的每個人的收入其實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
總而言之,人均GDP只能從側面來顯示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並不能完全代表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過人均GDP非常高,那麼居民生活水平也是不會低的。
F. 人均GDP高代表人均收入高嗎
可以代表,Gdp是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就相當於人均生產了多少東西,生產越多,收入越高。
G. 為什麼中國喜歡比gdp從來不比人均收入
人太多了,雖然gdp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口卻是世界5分之一,真比人均收入比不過別人的。
H. 人均收入與人均gdp是怎樣的比例關系
兩者比例關系說明了兩個反應生活水平狀況的標准之間的差距。
以上述的深圳為例,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比例為1:6.33.說明人均實際收入反應的生活水平遠沒有達到人均GDP反應的生活水平程度。主要原因資源不能公平、平等、有效的配置。人們沒有享受到經濟迅速發展的紅利。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 總產出(即GDP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I. 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到底為多少
隨著中國這幾年的發展,「某些人」口中的這個收入比例從8%、11%、一直上升到了最近的22%,增速不可謂不迅猛。而(8%、11%、22%)這三個數字,這些年也無數次的出現在經濟領域的話題之中,被各路豪傑引用,成為了批判當局只會做蛋糕、不會分蛋糕的鐵證,也引得無數國人心中郁悶,甚至怒發沖冠。這其中就包括曾經初入網路的Ismaire,也不禁為自己的悲慘處境黯然神傷。。。
但本人有個毛病就是多疑,東西看得多了,問題和疑惑也就多了。對這幾個數字開始心生疑問。。。因為似乎明顯和身邊的例子不符,經過一番查證,對「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這個問題,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今天在這里隨便說一說:
如果簡單地說,人均收入佔GDP確實有一個大致的比例:市場經濟國家一般是40%-50%之間。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的100%。
這個比例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比例高一些,低的就少一些。以發達國家的美國為例,美國2011年人口普查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家庭中位收入為50054美元。那麼就算美國每個家庭平均為2個人(很難再少了),人均收入大概是25000美元,和美國人均50000美元的GDP相比較,佔GDP比例為50%。也大概符合這個比例。
那麼回過頭來看中國,2011年中國的人均GDP為5432美元,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http://www.gov.cn/gzdt/2012-01/20/content_2050056.htm):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稅後);201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而中國截至2011年,城鎮化比例已經超過50%,保守估計城鎮和農村人口比例也是基本持平。則中國的人均收入約為(21810+6977)除以2,為14393元,約為2281美元。佔GDP比例為41%。這個數字,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但也基本符合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說到這里各路精英先別急著拍磚頭,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人均收入和人均在崗工資是不一樣的的,在崗工資要明顯高於人均收入。道理很簡單:一個國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工作,西方有的家庭夫妻只有一個人上班,還有老年人、失業者、未成年的孩子。這些人沒有工作的人,會拉低平均數。而有的地區,在崗工資可以達到、甚至超過人均GDP的100%。
人均收入絕不等於人均GDP,也不等同於在崗平均工資。三者的關系應該是:人均GDP≥在崗平均工資,在崗平均工資>人均收入。
雖然有人故意混淆其中的差別,但即便以常識分析:一個國家產生的財富,也不可能100%轉化為國民收入,其中還要有相當比例進行再生產、科研、基礎建設、軍事開支等等。。。而每個國家公布的在崗工資和家庭年收入,則往往能更精確的反映出各個國家的收入水平。
J. 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到底為多少
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到底為22%。
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純收入的平均數只佔到人均GDP的45%,如果算人均家庭總收入來算的話也是只佔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