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1985年荊州GDP排名

1985年荊州GDP排名

發布時間:2020-12-25 03:22:25

⑴ 急尋中國1985年至今的人均GDP美元值,請表明出處!謝謝

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自己查唄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不過好像最早只能看到96年的數據回 那你在網上圖書館找找答論文什麼的看看類似的論文中或許會有吧
http://www.stats.gov.cn/ndsj/information/zh1/b101a

⑵ 解放前東北經濟gdp占整個中國百分之85嗎

是的,其實奉系軍閥時期,東北就富可敵國,日本佔領期間,東北實現了工業化。
戰後,東北是亞洲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日本已經變成一片廢墟

⑶ 求1985年中國GDP20強城市數據

1985年中國GDP20強城市襲是,〔包掛所管的縣市〕派名1.上海265億.武漢198億.北京165億荊州159億,沈陽156億,天津145億.南京139億,重慶126億.廣州124億.大連116億,蘇州105億.洛陽98億.長春89億,成都85億,哈爾冰81億,唐山75億.青島65億,鞍山63億.徐州59億,襄樊51億.大慶46億

⑷ 中國1985年GDP至2001年GDP

中國歷年GDP-中國歷年人均GDP(1978~2006)
年份 國內生 人均國內
產總值 生產總值
(億元) (元/人)
1978 3645.2 381
1979 4062.6 419
1980 4545.6 463

1981 4891.6 492
1982 5323.4 528
1983 5962.7 583
1984 7208.1 695
1985 9016.0 858

1986 10275.2 963
1987 12058.6 1112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 15931

數據來源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6/indexch.htm

⑸ 1985年中國人均收入是多少當年的GDP又是多少

GNP(Gross Domestic Proct)——國內生產總值(凡是在中國境內進行的都可以統計為該項)
GNP(Gross National Proct)——國民生產總值(只能統計擁有中國國籍的資產統計)

GN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國民在一定時期內新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GNP是按國民原則核算的,只要是本國(或地區)居民,無論是否在本國境內(或地區內)居住,其生產和經營活動新創造的增加值都應該計算在內。比方說,我國的居民通過勞務輸出在境外所獲得的收入就應該計算在GNP中。

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部最終成果。GDP是按國土原則核算的生產經營的最終成果。比方說,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創造的增加值就應該計算在GDP中。

GNP與GDP的關系是:GNP等於GDP加上本國投在國外的資本和勞務的收入再減去外國投在本國的資本和勞務的收入。以2001年為例,當年我國GDP為95933億元,GNP為94346億元,兩者差額為1587億元,也就是說2001年,外商來華投資和來華打工新增加的價值之和比中國人在國外投資和勞務輸出新增的價值之和多1587億元。

從1985年起,我國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正式採用GDP對國民經濟運行結果進行核算。目前,我們採用的是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方法,並採取國家統計局統一制定方法制度,各級政府統計局分別核算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分級核算方法。現在講經濟總量一般用的是GDP指標。

⑹ 四川省的經濟狀況在中國排第幾位在1985年的時候,四川省排在我國第幾

從全國數據來看,GDP總量在全國排名前列,但是人均GDP排名較低,應該還是算經回濟欠發達地區。
2018年,四答川省GDP大約4.07萬億元人民,在全國31個省市中排名第6,人均GDP大概7387美元,在全國31個省市中排名第20。
1985年,四川省GDP大約421億元人民,在全國31個省市中排名第8。
從本省內部發展情況來看,省會成都一枝獨秀,且把資源全部吸收,省內各地市經濟發展不均衡。

⑺ 為什麼85年的人民幣比現在值錢呢 但是現在的GDP和人民生活水平遠高於85年

貨幣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交換的工具。

一般而言,貨幣數量由待交換商品的數量和價值決定,有多少商品,則發行多少貨幣。按此,貨幣價值應是穩定的。

但現實情況是,一旦貨幣產生,就必然相對獨立於商品而存在。因為商品種類繁多復雜,各類商品數量變化和交換速率不同,貨幣數量和流動速度並不能做到與商品的數量和交換速率同比例變化,這就造成了幣值的變動。規律是:貨幣數量多於商品交換需求時,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反之,貨幣升值,物價下降。

問題再進一步,進入紙幣社會後,相對於金銀貨幣數量受制於礦產量的特徵,紙幣數量主要由政府決定,這必然造成貨幣貶值的剛性,即從長期來看,紙幣的數量必然是逐漸多餘商品交換需求量的。原因:一是經濟有周期性波動,當經濟處於上升周期時,需求增加導致商品價格上升,同時也導致交換行為增多,兩者都需要更多的貨幣,貨幣發行量會增大,而商品價格上升的另一面則是貨幣價值的相對下降;而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後,價格同步回調的彈性要小,即很難回到漲價前的水平;二是政府宏觀調控往往需要以政府購買方式介入經濟運行,而增發貨幣是政府加大購買的手段之一,這也會增加流通中貨幣供給,造成貨幣貶值。

至於是貨幣增多造成價格上漲,還是價格上漲造成貨幣增多,就像雞生蛋蛋生雞一樣是經濟學家爭論的話題之一。但無論如何從經濟史的趨勢來看,是貨幣發行持續增多和幣值的逐漸下調。

以上是針對封閉經濟而言。這一問題進一步擴大到開放經濟中,就更為復雜,因為開放經濟中還存在各國貨幣間比價即匯率問題,有時會造成幣值對內對外反向變動,比如我國當前就面臨貨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的共存。情況是:國內經濟幾年發展,物價有緩慢上漲,近來國際石油、鐵礦石等漲價有加大了輸入通貨膨脹壓力,造成國內物價漲幅加大,相應就是貨幣貶值;國際方面,則是美國等施壓造成升值,美元貶值進一步造成我國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大和對外升值壓力大。

至於所提問的問什麼85年的人民幣比現在值錢,實際從上面已有答案。當前我國GDP和人民生活水平高於85年,但貨幣數量和貨幣流動速度的增長量高於GDP增長量,因此購買同等的商品需要更多的人民幣,但老百姓手中人民幣所能購得的商品總量一定是多於85年的。

⑻ 1985-2005日本的GDP

1997:人均-28361美元(4)
2004:人均-36120美元(2)
2005:人均-46719美元
-.-|||
日本經濟在當今全球市場經濟中居第二位。年,日本創國內生產總值(GDP)481萬億日元(3.67萬億美元),1997年國民人均收入達28,361美元,居世界第四位。日本在90年代初期,由於受"泡沫經濟"的影響,GDP停滯增長;僅在1995和1996年有所好轉,而1998年的GDP實際上是收縮的。日本政府為了實現建立更有效經濟的目標,在各個經濟部門廣泛推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措施。相關領域的主要舉措包括:打破就業慣例,取消終身聘用制和按資歷定製工資級別的制度,從而提高各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快速增長時代日本的戰後經濟是建立在二戰損毀的產業結構廢墟之上,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
1952年,日本的人均消費量約佔美國的五分之一,是盟軍佔領國中的"不完全發達國家"。其後二十年間,日本年均增長率達8%,成為戰後第一個從"不完全發達國家"跨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包括:個人儲蓄和私有財產投資的高增長率,高度敬業的勞動力,充足的低價石油能源,不斷創新的科學技術和政府對私有企業的有效干預。戰後,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得益於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貿總協定(GATT)倡導的自由貿易原則。1968年,日本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1950-1970年間,日本城市人口比例從38%增至72%,導致工業勞動力的增加。60年代,日本工業的競爭力穩步提高,其年均出口增長率達18.4%。1965年後,除1973年爆發石油危機後的兩年,日本的經常帳戶資產平穩表的盈餘項每年都能完成目標。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由於日本產業結構的明顯調整而引發的私有財產投資熱潮(基於高比率的個人儲蓄)來支撐。日本的經濟結構由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向以重工業為主的結構轉化。鋼鐵業、船舶製造業、機械工業、汽車製造業和電子設備產業成為產業結構的中堅力量。1960年12月,池田勇人首相宣布了一項收入翻番計劃,該計劃制定了在1961-1970年,年均經濟增長率為7.8%的目標。政府以擴大工業生產為主的經濟計劃獲得了巨大成功,截至1968年,國民收入翻了一番,年均增長率達到10%。

成熟的經濟田中角榮首相倡導的基本經濟和社會計劃(1973年2月)預示著1973-1977年間日本經濟繼續保持高增長率。然而,截至1973年的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已經導致貨幣供應量的急劇增加,使房地產和國內商品市場出現了很多投機行為,日本也出現了兩位數字的通貨膨脹。1973年10月爆發的中東戰爭導致了全球的石油危機,日本的能源消費急劇增加,一向沒有反映其真實水平的日元匯率轉化為浮動匯率。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降低了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期望值,直接減少了私人投資。1974-1979年,經濟增長率由過去的10%降至3.6%,到了80年代,維持在4.4%的水平。盡管石油危機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日本的主要出口產業削減支出,保持了其競爭力,得到了持續發展。由於汽車市場對於降低能源消耗的呼聲越來越高,日本發展了輕型和經濟型轎車,擴大了在世界市場所佔的份額。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迫使日本的產業結構從重工業轉向例如VLSI(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的新領域。70年代末期,計算機、半導體和其他技術、信息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在70和80年代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出口在日本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伴隨不斷增長的國際收支盈餘帶來的貿易摩擦,日本必須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並且將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泡沫經濟1985年後,日元迅速升值,到1988年1美元兌換120日元,是1971年實行固定匯率制時期的3倍。
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而政府的財政措施拉動了內需。1988和1989年的公司投資激增。股票價格居高不下,新股市值攀升,成為各公司固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份。與此同時,銀行在房地產投資方面尋求出路。而公司方面以其所擁有的房地產作為投入股市的間接投機資本,從而使地價翻番,日經指數上升180%。1989年5月,日本政府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抑制了地價等資產價格的上揚,而高利率導致了股市價格螺旋形下滑。到1990年底,東京股市下跌38%,損失300萬億日元(2.07萬億美元),地價也從其投機的峰值一路狂跌,這就是所謂"泡沫經濟"的"破裂"。

1995年以後的經濟泡沫經濟的衰退期持續貫穿了90年代後半期。短暫的經濟復甦只發生在1995和1996年,部分原因一是日元貶值,二是1995年日本兵庫縣南部發生了大地震,震後的重建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市場需求。然而在1997年,消費稅的上漲,政府投資力度的減弱,主要金融機構的破產加速了經濟的衰退。持續下跌的地產價格增加了各大金融機構壞帳的數量,他們決定採取收縮貸款政策,迫使公司減少其廠房和設備投資。加上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出口減少,幾乎所有的產業均降低了收益。員工工資減少,消費需求下降,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1998年,日本政府建立了一項60萬億日元的基金框架,為公眾基金提供必要的支持,促進經濟復甦,同時分配額外的40萬億日元作為應對金融機構壓縮貸款而採取的緊急措施。1999年的國家財政預算中,公共事業工程項目投資大幅增加。最有效的例子是加強了購買新住宅的稅收抵免力度,從而減少了稅收。1999年2月,日本銀行實行短期的0%利率政策降低頭寸,3月,政府為15家主要銀行發放了公眾基金的7.5萬億日元。1999年底-2000年初,日本經濟出現復甦跡象,股票價格上揚,一些產業的利潤開始增加。除了上述政府政策外,亞洲經濟復甦期對於日本產品需求量的上升和工廠產業的迅速發展,同樣使日本經濟前景更加樂觀。雖然某些產業得到發展,但是大多數公司仍然為機構臃腫所累。多餘的員工和過多的債務使新千年的日本出現空前、大規模的歸並重組,包括一些主要機構的合並,與外國公司的聯合等舉措。為了生存而重組的公司不得不取消員工的終身聘用制,使日本的失業率從1990年的2.1%增至1999年3月的4.8%。除了需要應對諸如反常規和全球化的經濟趨勢,日本也需要面對21世紀人口老齡化對其產業造成的巨大影響。1998年,日本僅有16.2%的65歲以上老人,而這個數字將在2025年擴大至27%。屆時,產業工人將背負由稅收和維持社會保障體系帶來的沉重負擔,個人儲蓄的減少將影響到資本積累,勞動力的短缺將制約日本經濟的發展。產業部門9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的緩慢增長使很多人對日本產業的競爭力產生了懷疑。事實上,如今的美國公司已經站在了計算機和計算機軟體產業的前沿,美國的汽車產業也出現了強勁的回升勢頭。但是日本憑借其創新的科技在大規模機器製造業中佔了很大優勢,同時在半導體和汽車產業中保持著領先地位。 影響日本經濟復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日元的迅速升值,從1990年1美元兌換145日元漲至1995年4月的1美元兌換79.75日元。盡管日元升值,日本的很多關鍵性出口行業卻得到迅猛發展,尤其是把生產基地轉移到了海外的電子和汽車產業。例如在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其他亞洲國家建廠,利用當地的優秀廉價勞動力來生產電視機、錄像機、冰箱等電子產品。這些產品在日本進口產品中所佔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同類的國內產品。 這樣的產業和市場全球化行為使日本無論在出口零部件和提供資金方面,還是在進口成品方面均有所增長。具有強勢的汽車產業已將其產品銷往歐洲和北美市場。日本為海外市場製造的產品在1998年的全部產品中佔13.8%,但與美國的30%相比,仍然占較小的比例。

⑼ 1985年---2005年日本gdp

日本GDP數據奪目 美元未如預期般大跌

作者:佚名 轉貼自:新天期貨采編 點擊數:353

用「版璀璨奪目」來形權容日本經濟在去年4季度的表現似乎一點也不為過。

周五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受出口增長以及早已活躍的私人消費、資本支出的提振,日本05年4季度GDP在價格調整後季率增長1.4%——這一數字擊退了之前權威媒體調查得出的1.2%的中值預期。而GDP年率水平大增5.5%,為連續第4個季度實現增長,前一季擴張0.3%。

外部需求的提升為日本4季度GDP貢獻了0.6%的增幅,國內需求則為數據再添0.8%的提升。

2005年全年日本實際GDP實現了2.8%的擴張,相比較2004年2.3%的增幅又有了明顯的提高;名義GDP則提升1.4%,04年增幅為1.1%。

⑽ 能把歷年人均GDP換算成以85年為基期的嗎看到大家都說能以52、78、90為基期,那能以85年為基期嗎

這個是根據研究的不同定的基期,如果你想研究85年的經濟情況,完全可以,這只是研究的方向不同罷了

閱讀全文

與1985年荊州GDP排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