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什麼時候超過世界人均gdp
那麼,GDP的總量就來是世界第一。源
主要是中國人口基數大,如果人均GDP能進前10,如宋時的GDP能佔世界的70%世界各國人均GDP中國排名進不到前十,能進到前90都已經很厲害了,清時的GDP佔世界的40%以上,並且是第二名的好多倍。
這種情況在宋朝和清朝的時候出現過
⑵ 中國人均gdp已達到什麼水平
按人均GDP,我們是在世界80位以後。
李總理在回答中國日報記者提問時說,「中國是不是最大的世界經濟體。我在國外也經常聽到這種說法,總是有被忽悠的感覺。因為按照國際權威統計,中國也就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重要的是,按人均GDP,我們是在世界80位以後。」
中國國家統計局2015年2月26日發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2014年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636463億元人民幣。當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6782萬人。
按照「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1美元兌6.1428元人民幣」的標准換算可知,2014年,中國人均GDP已上升至7575美元。
「人均GDP應按年中人口數量計算,結果應該比7575美元略高,但也相差不遠」,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牛犁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在世界銀行劃定的標准中處於中等偏上位置,但離12600美元左右的高收入標准還有很大距離,而且甚至還沒達到世界人均平均水平。
亞洲開發銀行(ADB)在近期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說,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按人均收入衡量的話,中國香港的生活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國台灣和新加坡。
而中國大陸和印度人均收入仍然比較靠後。報告中說,相比於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中國居民實際消費支出的提高還有較大的差距。
亞洲開發銀行對亞太地區的2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調查,重點集中在實際人均消費支出的花費上,這一指標最能反映受調查者的實際生活水平。
調查發現,按人均消費支出衡量的話,中國香港在整個亞太地區生活水平最高,人均年消費支出高達125303港元(約合16019美元),緊隨其後的是中國台灣、新加坡、汶萊和中國澳門。
調查發現,盡管中國和印度已經成為亞太地區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但這兩個國家的人均收入並不算高。中國人均每年消費支出僅為1470美元,而印度僅為1202美元。
按上述標准衡量,亞太地區最貧窮的5個國家分別是:尼泊爾、孟加拉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而中國的人均生活支出水平排在世界第128位。
⑶ 全球人均GDP是多少,中國達到平均值了嗎
全球人均GDP是1.146萬美元,中國是1.03萬美元,已經超過全球人均的90%
⑷ 中國人均GDP何時能追上世界水平
美國2000年的GDP大約是10萬億美元,中國是1萬億美元,過去20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比美國高6個百分點左右,但是未來25年會降到5個百分點,2025年到2050年只比美國高4個百分點。以此推算大約到2050年,我國的GDP可以達到美國同期的9成,加上人民幣升值,應該可以達到甚至超過美國同期的水平。 至於人均GDP就要再等50年,大約2100年可以達到美國的水平。
⑸ 中國人均GDP達到多少時,能被世界公認為發達國家
那需要看GDP的構成成份而定。
如果GDP的結構和目前一樣,那肯定隨受不起。
但如果GDP的結構變化了,由基礎建設、房地產、資源出口變成了文化、商業服務、高技術開發應用等,那就一點問題也沒有的。
⑹ 世界各國人均GDP中國排名能排進前十
人均GDP,既取決於GDP總量增加多少,也取決於人口數量及增長,在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情況下進內入前容10並不容易,至少2050年之後延續多少年未知。
以2016年人均GDP處於第10位的澳大利亞看,其人均GDP為51257.338美元。即使其靜止不動,國內在人口沒有變化情況下GDP總量需要達到71.4萬億美元。而目前國內GDP總量才11萬億美元,你可以比較一下其數據差距有多大。
⑺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的排名,急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排第112,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
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意義作用:
首先,除資源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人均GDP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一方面,就中日比較而論,人均GDP雖不能正確反映中日兩國綜合國力,但確實表明日本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人口壽命以及環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要高於中國。
尤其是日本城鄉發展的相對均衡以及農村農業基本上「水旱無憂」的抗災能力與抗災水平,更是讓中國望塵莫及。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農業的滯後發展恰恰拖了我國人均GDP的後腿,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
最終也深刻影響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以閻教授提出的2009年人均GDP排名前八位的盧森堡等經濟體為例,盡管它們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能與排在第137位的印度相比,
但是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指標而言,盧森堡等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及其城鄉均衡發展程度卻是印度所不可企及的。
其次,人均GDP本身具有社會公平和平等的含義。人均GDP雖然不能直接等同於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構成了一國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
事實上,強調人均GDP的國家,一般也比較注重提高本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會公平程度。人均GDP觀念及其人均GDP狀況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會建設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與投入水平。
再次,人均GDP與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內在聯系。據亨廷頓分析,在一定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安定、社會和諧成正比。
發展理論也把人均1000-3000美元認定為工業化起飛階段,4000-6000美元為工業化中期。工業化起飛後,相對於傳統社會,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尤其在人均GDP達到4000-6000美元時,一些現代化進程中國家往往進入高危階段。
但人均GDP一旦達到6000-8000美元,尤其在8000美元以後,除阿根廷以外,基本都進入一種新的社會穩定狀態。閻文提到人均GDP在3萬美元以上的法國和義大利似乎並不比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36個國家更穩定,顯然混淆了國家基本政治穩定與領導更換政府更迭之間的巨大差別。
不論左派還是右派,只要不抱偏見,應該承認,包括西歐國家在內的這種民主政治條件下的某些不穩定表現,與轉型社會民主化進程中的社會不穩定,存在本質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在國內外知名的發展理論研究者中,即使最推崇人均GDP指標的人,也只是把人均GDP作為某種發展水平、狀況的重要參照指標之一,
並沒有誰把人均GDP簡單等同於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人均GDP雖然具有虛擬性,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虛擬經濟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全盤否定虛擬經濟,更不能由此把虛擬經濟作為否定人均GDP的依據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中國學界內外在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後,主流意識都強調人均GDP的重要性,是一種必要的戒驕戒躁、理性清醒和自覺,與日本強調人均GDP以自我安慰、自我肯定顯然具有不同的思想內涵。
⑻ 請問中國歷年人均GDP及世界排名的資料。
2013年排名排名 國家/地區 人均GDP(美元)
001 盧森堡 110424
002 挪威 100318
003 卡達 100260
—— 中國澳門 87306
004 瑞士 81324
005 澳大利亞 64863
006 丹麥 59191
007 瑞典 57909
008 新加坡 54776
009 美國 53101
010 加拿大 51990
011 奧地利 48957
012 科威特 47639
013 荷蘭 47634
⑼ 中國的人均GDP,何時才能超過美國
中國的人均GDP,在2035年前後可能超過美國。
2018年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已經達到了9732美元。一時間很多網友調侃「又被平均了」。實際上這些網友們都誤解了,人均國民總收入,是GNI,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GNP(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即便達到或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國人均GDP與發達國家還相差很大。比如,2018年美國的人均GDP高達6.26萬美元,能進入全球前十。德國的人均GDP也高達4.82萬美元,接近咱們目前水平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