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哪個朝代的人均GDP最高
人均GDP有兩個指標來,一個自是GDP,一個是人口基數。考慮到「朝代」限定所以答案是很顯然的。
一般小農經濟模式下,GDP產出是很低的。真正拉動GDP只有那些大項目,比如秦朝的修長城,開馳道,修運河。還有隋朝的修運河,修長城,修洛陽等。其他朝代這種大項目太少,對GDP沒有什麼影響。所以人均GDP最高的只有在秦朝與隋朝兩個裡面選。
雖然沒有嚴格的統計標准,但是秦朝時期實行的是一種古典軍國主義的路子,國有作坊和大項目非常多,而且人口應該是更少,畢竟戰國末期的戰亂規模太大了,所以我認為人均GDP肯定是秦朝最高。
當然如果不限定朝代的話,我認為陳勝的張楚政權人均GDP肯定更高,因為他們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而搶的東西又很多,統治的底盤和人口又非常少。當然太平天國初期也是有可能的。當然這些都不是正統朝代。所以不算。
㈡ 中國歷朝歷代的GDP和人口
秦代:晉代人皇甫謐在他的《帝王世紀》中稱:夏禹時人口總數為13553923 人,周成王時人口總數為13714923 人,周莊王時人口總數為11847000 人。《帝王世紀》中稱:「然考蘇張之說,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存五百餘萬。推民口數,尚當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在他看來,秦並吞六國之前人口總數當在千餘萬,到並吞之後,人口總數在千萬以下。
當代史學家研究認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秦代人口約3000-3600萬,是世上最多人口的帝國。當代史家葛劍雄在《中國人口史》中更是認為「秦始皇滅六國之初,秦朝的人口有4000 萬左右」;現代史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則稱「秦代時全中國人口約二千萬左右」;
西漢:公元2年,全國人口有5959萬人。據《通典.食貨志》
東漢:公元156年,全國人口有5006萬人。據《後漢書.郡國志》
西晉:公元280年,全國人口有1616萬人。據《晉書.地理志上》
隋朝:公元609年,全國人口有4601萬人。據《隋書.地理志》
唐朝:公元755年,全國人口有5291萬人。據《通典》
北宋:公元1110年,全國人口有4673萬人。據《宋史.地理志》
元朝:公元1290年,全國人口有5883萬人。據《元史.地理志》
明朝:公元1578年,全國人口有6069萬人。據《明史.食貨志》
清朝;公元1764年,全國人口有20559萬人。據《清史稿.食貨志》
公元1844年,全國人口有41944萬人。據《清續文獻通考》
民國:公元1933年,全國人口有47354萬人。據1934年《申報年鑒》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全國人口46,100.0000人。中華民國統計年鑒
1949年, 全國人口54100萬。增長率為8.33%
1954年,全國人口60266萬。增長率2.18% 何炳棣《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
清朝: GDP:1878億美元(3億人口時)
財政收入:最高8000萬兩白銀經常在6000-7000萬兩。還不包括康熙朝普免全國白銀1.4億兩,乾隆朝普免全國白銀1.2億兩加1000萬石漕運糧食
軍隊:八旗20萬,蒙古騎兵20萬,綠營20萬(乾隆嘉慶時期70萬人)。各類軍事及准軍事武裝力量總和120萬人。 幅員:1300萬平方公里,人口3-4億
明朝: GDP: 1393年339億美元 軍隊:200萬人
元朝: GDP:320億美元 軍隊:50萬人
北宋:宋哲宗紹聖年間GDP的數值約為40億貫,約值35200億美元。北宋朝稅峰值達到1億6000萬貫。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所以,1貫=5克。現在1克黃金=19美元,按黃金折價,現在約值152億美元。當時的稅率約為1/15,農民沒有額外負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尤為發達。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萬--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有40個,汴京、臨安、長安、洛陽、南京都是人口超百萬的城市,而同時期的歐洲國家3萬人的城市就稱大城市了。
唐朝: GDP:武則天時期239億美元,佔世界GDP比重:58% 軍隊:57萬人
幅員:領土775萬平方公里,人口800-900萬人
漢朝: GDP: 265.5億美元漢朝時佔全球財富26%的地位。和當時羅馬帝國稱霸東西,是世界東方的經濟中心。
秦朝: 幅員:領土400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3000萬人
說明:除非特殊說明,幅員、GDP為平均值,美元為2008年1月1日美元。
㈢ 清朝康雍乾 三朝 平均國庫收入是多少
在中國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時期,1750年,即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國GDP佔世界總回量的32%,幾乎是答1/3。
清朝稅峰值達到8000萬兩白銀。1兩黃金=10兩白銀=500克,所以,1兩=50克。現在1克黃金=20美元,按黃金折價,現在約值800億美元。
清朝時的稅率約為1/18,雖然不是歷史最低的但是不像宋朝有額外負擔。宋朝每年都要給西夏,金,遼大量進貢,名為賞賜實際上是交保護費,宋朝又是全民皆兵的制度軍費開支沉重,一有警報就是徵兵征糧哭聲震天,真實的百姓生活苦不可言,完全不是想像中《清明上河圖》這些裝飾太平的場面。而清朝就是到了帝國主義侵略的晚期也堅持永不加稅的制度,並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貿易是歷史最發達的,有人曾說:「世風日下,販夫走卒接著西服皮鞋絲襪」
由於其他賦稅不多,那麼GDP差不多是800*18=14400億美元。當時清朝 的人口差不多三億,因此也可以有4880美元的人均GDP。其實,換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為黃金的開采量有了極大的增長,所以,應該比4880美元高得多!
㈣ 有誰知道鴉片戰爭前,清朝的國民生產總值摺合成當時白銀是多少兩
1830-1840年之間,清朝的政局大體穩定,官府的財政收入在4300-5000萬兩之間。我們取平均數的話是4650萬兩。
清朝的財政收入占經濟總量的大約四分之一。大清的經濟總量應當是1.9億兩白銀,摺合當下83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978年的人民幣45億元,相當於1957年人民幣39億元,1949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按照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的話約為310億元。1840年的大清的經濟總量相當於新中國成立時的八分之一。
一直有「史料」認為1840年大清的GDP佔世界的三分之一,這點是荒謬的。因為當時中國是農業國,GDP是很低的,不能按照人口簡單的遞推或者機械的估算。1840年時清朝的經濟總量總體上比英國少一些。
(4)清朝時候人均GDP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對清朝國民經濟的影響:
1、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
2、原本佔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沖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
3、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經濟上,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同時也對外國開放了中國市場。
參考資料:網路-鴉片戰爭
㈤ 清朝時期中國gdp真的佔世界GDP的百分之八十嗎
清代我國的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比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不可能有百分之八十,早期在廣州十三行與西方通商,白銀大量湧入中國,貿易處於出超地位。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瘋狂掠奪我國,我國經濟總量佔有率稍微下降,以我國當時的生產總值8000萬兩白銀計算,在鼎盛時期為百分之三十左右,1900年我國經濟總量為世界百分之十左右。因此應該是百分之八的誤寫,庚子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相當於我國六年的財政總收入,人均分攤一兩白銀,西方列強想滅亡我國,徹底控制我國經濟命脈。
㈥ 清朝時中國GDP世界第一為何挨打
GDP統計,只是國力對比中的一個狹窄方面。是否擁有先進的生產力,具有現代化的經濟結構,往往比GDP更加重要。 來源:青年參考 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936年,中國的GDP遠高於日本,約為日本的1.9倍至2.8倍,但無論是日本政府、中國政府,還是西方的觀察家,都認為日本明顯強於中國。然而,中國近現代史告訴我們,如果國富而兵不強,即使GDP排名靠前也會挨打。 1.康乾盛世:中國GDP世界第一 按照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預測:中國可能在2015年恢復其世界頭號經濟體的地位,到2030年,中國佔世界GDP的比重可能增加到23%,那時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也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1/3。 麥迪森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經濟歷史數據考證與分析專家,他的多部著作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版。他為了盡量減少匯率和通貨膨脹等因素對統計真實的經濟規模的影響,採取了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並創造出「1990年國際元」作為衡量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的單位。下文引用的數據,除了特別註明的,都來自他的研究成果。 按照麥迪森的說法,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初,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在經濟上的表現相當出色。1700年到1820年,中國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從22.3%增長到32.9%。與此同時,中國人口從佔世界總量的22.9%增長到36.6%。 但是,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並擴展到法美等國,而中國仍停留在農業和手工業時代,經濟呈現出粗放型增長。 2.1895年,中國經濟總量被美國超越 我們經常說近代的中國「積貧積弱」,但如果按照近20多年來經濟史學家提供的數據,近代中國其實一直是個經濟大國。《大國的興衰》引用經濟史學者貝羅克的統計,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寶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國搶去。 麥迪森也認為:「中國在之前近兩千年的時間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到了19世紀90年代,它的這個位置被美國所取代。」他認為,中國GDP被美國超過的確切時間,是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的1895年。 從1840年開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中國卻在對外戰爭中連續失敗,領土日益縮小,國際影響力日趨低落。中國喪失了約12%的國土。無論從任何意義上,晚清的中國都不是一個強國,而是一個屢遭侵略、屢屢割地賠款的弱國,還是一個主權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國家。 3.朝鮮戰爭後才被稱為強國 直到1913年,遭受了八國聯軍侵華、庚子賠款和日俄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戰爭的破壞之後,中國的GDP仍居世界第二位。1950年,在經歷了多年戰亂的破壞之後,中國的GDP仍然僅次於美國、蘇聯、英國、德國,居世界第五位。可見,在民國時期,從經濟總量來看,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大國。然而,當時的列強並沒把中國看作大國。 1919年,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列強要求,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根本無視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合理要求。20世紀20年代,有的中國知識分子寫文章誇耀中國「地大物博」,魯迅先生就一針見血地寫道,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頭豬或一隻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 二戰中,為打敗日本法西斯,中國犧牲巨大。二戰後,中國獲得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在形式上被承認為大國,但此時蘇聯仍能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只有在朝鮮戰爭之後,中國才真正被國際社會看作大國。
㈦ 清朝乾隆時期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明朝中葉低還是高人均不是總數。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窮的朝代!畢竟已經是封建社會收官階段了。不要說人均,就是總量也比明朝低啊!
㈧ 清朝末年GDP佔世界第一,為何甲午慘敗
告訴你最主要的原因: 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的~!!
根據可靠數據記載 太平天國之前 我國GDP為世界第一 而經過太平天國的折騰 GDP暴跌 ~~!!
再加上賠款等 經濟就跟不上了
㈨ 中國在清朝的人均GDP排世界第幾
1840年時,按蘇聯式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約為英國的六倍,法國的十倍,日本的五十倍。但按照歐美式GDP演算法計算,中國的GDP僅為英國的40%。約與法國相當。約為日本的18倍。
1894年時,按蘇聯式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約與英國相當(不含英屬印度帝國),如包括印度,約為英國的70%。約為法國的2倍,日本的9倍。但按照歐美式GDP演算法計算,中國的GDP僅為英國的6%。法國的10%。約為日本的120%。
77事變時:GDP核演算法:日本工業總產值約合58億美元,中國為3.6億美元。(同為1948年美元幣值)其中重工業占工業的比重,日本為61%,中國為11%。以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農業產值約為日本三倍,而工業產值為日本一半。但以國民生產總值GDP演算法計算,中國農業產值約為日本的41%,而工業產值為日本的16%。原因在於,GDP演算法更科學的計算了實際的國力,將各種重復計算,和自我消耗剔除了。例如,農民自己生產然後自己作為口糧吃掉的糧食,GDP是不計算這些產量的。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以蘇聯式MPS演算法產值統計起來非常高,但嚴格以GDP統計起來實際上很低。包括許多准專家都有誤會。實際上這是一個轉換問題。在計算明清時期GDP的時候,正好是80年代後期,中國正在從蘇聯式產值統計向美式GDP統計過度。當時的中國經濟史學者按照他們用了幾十年的蘇聯產值統計整理出了一整套原始數據。但在見諸公開論文時,恰好中國開始改用GDP統計法了。西方一部分作者誤以為這是GDP的數據,而直接照抄。當出口轉內銷時,中國現在的記者們著書者們甚為浮躁,求名心切又崇洋媚外,於是又將外國人誤會造成的錯誤數據全盤照抄。而知道內情的人都是老教授,根本不上網。而網上轉帖再轉帖,把錯誤的內容復制了又復制,深入人心。PS 說1840年中國GDP佔世界三分之一其實極為可笑,稍微動動腦子就知道了,中國就占那麼多,那不比中國窮的印度呢?南美呢?北美呢?歐洲呢?俄國呢?全地球加起來豈不是超過100%了?
1870年法國打輸了普法戰爭,要賠給德國50億法郎,摺合白銀七億多兩。法國才用三年就付清了。清朝去英國德國買戰艦組織北洋艦隊,前後七八年加起來花了不到一千萬兩白銀,就大叫吃不消了,李鴻章只能停止購艦。
㈩ 我感覺清朝比民國GDP高,是這樣嗎
佔世界GDP比重 清朝乾隆時51% 清末慈喜23% 民國初孫,中,山時12%
GDP不代表什麼,清末GDP那麼高,還不是天天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