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二戰前土耳其人均gdp

二戰前土耳其人均gdp

發布時間:2020-12-22 14:45:28

Ⅰ 二戰時土耳其為什麼不參戰

土耳其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次俄土戰爭的教訓,不敢再次輕易捲入戰爭。

土耳其人從此開始了對自己政務的管理,他們進一步鞏固安卡拉,並將其設為首都,廢除了伊斯蘭教君主政體。穆斯塔法·凱末爾成為新建立的世俗共和國的總統以及共和國人民黨。之後,他被授予「土耳其之父」的姓氏。阿塔爾圖克建立起民主政體。

阿塔圖爾克的繼任人,伊斯梅特·伊納尼小心翼翼地不讓土耳其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戰爭結束後,土耳其卻發現自己成了美國的同盟國。

當時亞美尼亞邊境就是蘇聯邊界的標志,由於土耳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成為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故隨之開始接受美國援助。後來土耳其軍隊參加了韓戰,與美國的關系就更加密切了。此後不久,土耳其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

(1)二戰前土耳其人均gdp擴展閱讀

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土政體始終為議會共和制,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並無太多實權。總統授權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為總理,總理作為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

2017年4月16日,土耳其舉行修憲公投。計票結果顯示,支持修憲的比例為51.4%,修憲獲得通過,土政體將由議會制改成總統制,土耳其總理職位將被廢除,行政權完全移交給總統。總統可直接任命包括副總統和內閣部長在內的政府高官,還可以繼續擔任政黨主席。

此外,總統還可任命最高司法機關「法官和檢察官最高委員會」的多數成員。總統可以不經過議會批准頒布法令和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Ⅱ 二戰末期,蘇聯為什麼沒在巔峰時期拿下土耳其

看這篇文章
說到俄國和土耳其的關系,那可真是源遠流長。當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和沙俄死磕了很久,雙方一直圍繞著黑海地區的控制權反復較量。從沙俄到蘇聯,這個國家始終未能徹底獲得黑海地區的出海口。在二戰結束時,蘇聯擁有1300多萬軍隊,可蘇聯並沒有趁機拿下土耳其。政治高於軍事,不是什麼事情都是依靠軍隊解決的,這是憤青們需要明白的事情。

一、土耳其是標準的不見兔子不撒鷹
在一戰時,土耳其一念之差加入了同盟國陣營。結果在戰爭結束以後成了戰敗國,1919年,各國召開了凡爾賽會議,會議對德國、土耳其等戰敗國都進行了制裁。土耳其幾乎所有的歐洲領土都被瓜分,土耳其從一個准一流的大國降為了二流國家,徹底喪失了在歐洲的話語權。在二戰爆發以後,土耳其學精明了。這回它同時兩面下注,一方面為德國提供資源,另一方面為英軍提供駐泊港口。就這樣,雙方都不想動這個國家。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土耳其似乎看到了機會。戰爭初期,蘇聯真是大敗虧輸。土耳其厲兵秣馬,開始積極准備。一旦德軍攻入莫斯科,那它就趁機佔領高加索地區。這一點蘇聯方面也是清楚的,有一部分軍隊始終不敢調動,這些部隊就是警戒土耳其的。

誰知在美英的支援下,蘇聯越打越壯,後來直接開始了反攻。這回土耳其可真的無奈了,它立刻撤回軍隊,就當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可是兩國之間的梁子就這么結下了,要知道蘇聯是很記仇的。截止1945年年初,德國已經是敗局已定。英美聯軍從西部進攻德國本土,蘇聯軍隊也即將從東面攻入德國。這年5月,蘇聯軍隊最終佔領了德國首都柏林,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在此之後,就輪到日本了。一個多月以後,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在德國的波茨坦舉行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劃分各國的勢力范圍。斯大林在會議中直接提出了黑海問題,蘇聯的要求是徹底控制黑海。
二、在美英的壓力下,蘇聯做出了讓步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土耳其占據著黑海地區的出海口,只要土耳其願意,它隨時可以封死蘇聯黑海艦隊。對於蘇聯來說,黑海出海口就是自己的「蘇伊士運河。」只要控制了出海口,蘇聯艦隊就可以隨意進入地中海,那可是歐洲大陸的腹地。蘇聯人知道這個道理,美英兩國也不傻。兩國堅決反對蘇聯這么做,斯大林和丘吉爾甚至發生了爭吵。就在這個時候,英國大選的結果傳來,丘吉爾落選,艾德禮成為了新的當家人。艾德禮到達波茨坦以後,斯大林曾試圖與其談判,可這位新首相明顯業務不熟練。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總統杜魯門亮出了自己的殺手鐧。真是巧的很,美國的原子彈剛剛試爆成功。

杜魯門非常傲嬌的告訴斯大林:「美國已經擁有了一種威力驚人的炸彈。」蘇聯的原子彈也在研究之中,斯大林當然知道他說的就是原子彈。美國率先擁有原子彈,這等於直接占據了先機。對此,斯大林只能臉色煞白的回答:「那就用給日本人吧。」美國擁有原子彈做後盾,蘇聯方面當然要矮上一截。當時蘇聯的原子彈研究還出去前期研發階段,距離實際運用差得遠。美國出來為英國撐腰,蘇聯不得不做出讓步,黑海的出海口問題至今沒有解決。事情遠沒有結束,1946年年初,美國向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蘇軍在5月1日之前撤離伊朗,否則300枚原子彈炸平蘇聯。最終蘇聯選擇了讓步,從伊朗撤出了軍隊

Ⅲ 土耳其在二戰期間實行過 法西斯 一黨 獨裁簡要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謝謝~

土耳其共和國的獨裁統治是凱末爾時期建立起來的,凱末爾變革的成功得益於蘇聯的支持,其人甚至一度被稱為紅色將軍,但實際上凱末爾最終並理睬蘇聯的政治暗示。他基於軍隊的支持堅決實行一黨制和總統制,他創建的共和人民黨(也稱土耳其國民黨)所以在凱末爾時期就是絕對的獨裁統治。同一時期中國的蔣介石也被稱為東方凱末爾,兩人所信奉的政體出奇一致。都是受到蘇聯支持才具有並掌握較強的軍事力量,但兩人的思想有完全不同於蘇共紅色思想,並最終與蘇聯背道而馳。
到1938年凱末爾逝世,伊茲麥特就任總統,他並沒有變革凱末爾的政體制度,並且進一步促進了共和人民黨中的民族主義思想,在不斷增加的政治危機中,土耳其與倫敦、柏林甚至莫斯科都保持著適當的距離,直到1939年10月土耳其與英法簽署一份互助協議,從而打破了與蘇聯的友好關系。並積極挽回和德國的關系。1941年德國政府巴爾干,本有能力繼續進軍安卡托利亞,但是在土耳其的一再保證下。於同年6月土德簽訂一份互不侵犯協約。從這時起到45年土耳其唯一的執政黨即共和人民黨一直同德國保持友好關系,並且該黨內的原本就有的民族主義思想進一步猖獗,右翼勢力一度左右政局,甚至一度有人提議趁蘇聯軍隊大潰退的時機收復高加索。但是介於英法所屬的中東依然有不少兵力,土耳其一直秉持中立。
直到1944年德國戰局惡化,這股土耳其國內的納粹風才漸漸稀落,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對德宣戰搭上了瓜分二戰戰勝國成果的末班車。
此後,進入冷戰時期,土耳其倒向美國,土耳其的政治體制受到美國的極大影響轉變為多黨制和半總統制(即類似法國式的總統總理制度)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解的並不是很清楚,希望能夠幫助你。

Ⅳ 二戰期間,土耳其為何一直保持中立,直至雅爾塔會議後才對德宣戰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土耳其直接站隊,被列強瓜分了。所以在土耳其不確定哪邊會可靠一點的時候是不敢再輕易站隊的。但是土耳其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列強不會容忍土耳其這種模糊的態度,各方都在注意著土耳其,都想將土耳其拉到自己這一方。

但土耳其還在猶豫,直到實在不能再保持中立的時候,向德國宣戰,還趕在蘇聯前面。雖然蘇聯覺得土耳其很狡猾,但西方對土耳其比較寬容,土耳其最終倒向西方。

Ⅳ 二戰時期的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若不是在外交和軍事上艱難得取得了雙重勝利,土耳其這個國家幾乎無法繼續存在下去。
由於一戰的慘敗,後來凱末爾在遺囑中特別提到:如果將來世界大戰再次爆發,如果土耳其無法保持中立,就一定要加入英國所在的一方。因為從歷史上看,英國總是能站在勝利者的一邊。
1939年的初春,處於世界大戰前夕的歐洲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到處散發著火葯味。3月15日,希特勒兵不血心刃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此後英法兩國便慌忙不迭地向波蘭、羅馬尼亞和希臘等歐洲小國提供安全保證,並開始和土耳其進行緊急磋商。盡管土耳其政府對英法所作的種種承諾深表懷疑,也不願意單方面承擔任何義務,但為了在未來可能爆發的戰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仍和英法政府就簽訂一項互助條約達成了協議。5月12日,英方公布的英土聲明稱:「在具體協定完成之前,陛下政府和土耳其政府宣布,如果發生侵略行動從而導致地中海區域的戰爭,它們將准備進行有效的合作,並竭盡全力相互幫助和支持」〔1〕。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容相同的法土聲明也於6月23日發表。然而由於歐戰的爆發和土耳其希望有一個觀察時期,以便看看蘇德兩國究竟會對它和英法的接近作出何種反應,因此英法土三國互助條約拖到1939年10月19日才最終簽訂。
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土耳其力圖摸清蘇聯外交的新動向並與這個北方大國保持友好的關系,為此土外長薩拉若盧〔2〕便於9月22日前往莫斯科進行緊急磋商。但由於當時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恰好也在莫斯科,蘇聯方面自然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和德國的談判上,於是薩拉若盧受到了冷落,和莫洛托夫的會談只是時談時停,最後只得以毫無結果而告終。又氣又急的薩拉若盧只得在10月17日兩手空空地回到了安卡拉。既然不能指望從蘇聯身上得到更多的東西,土耳其遂於10月19日和英法最終簽訂了三國互助條約。該條約規定英法土三國在一、地中海地區因遭歐洲侵略而爆發戰爭;二、英法因援助羅馬尼亞和希臘而觸發戰爭;三、土耳其因遭歐洲侵略而爆發戰爭的三種情況下均應相互支持並提供一切必要的援助〔3〕。歐洲在這里既可以指德,也可以指包括蘇聯在內的所有歐洲大國,從而使這一條約具有廣泛的針對性。在互助條約簽訂的同時,三國還簽署了一項財政和經濟問題的特別協議,它規定英法應為土耳其提供總數為4500萬英鎊的貸款,其中的一部分是用來為土耳其購買軍火的。這一特別協議事實上便是三國互助條約的物質基礎,土耳其當然會視英法是否履行其承諾而見機行事。然而到1940年春天,英法卻聲明一時無法履行上述協議,於是三國互助條約也就自然成了一紙空文。
1940年初春,為支援遭到蘇聯進攻的芬蘭,英法一方面積極籌組一支前往北歐的遠征軍,另一方面又計劃對蘇聯的南方發動攻擊,其目標為高加索油田。3日,英國駐中東的空軍部隊已作好了轟炸巴庫油田的准備工作;與此同時,法國空軍參謀部也制訂了在6天內摧毀高加索30%至35%煉油設施的詳細計劃〔4〕。此後英法曾要求土耳其政府為它們執行上述任務的作戰飛機提供空軍基地,卻遭到了後者的拒絕。蘇聯在得悉英法的意圖後,曾對它們進行猛烈的抨擊,而土耳其則因確未捲入此事,得以躲過蘇聯的指責。
隨著歐洲局勢的日趨緊張,土耳其政府只得採取更加謹慎的政策。1940年5月,德國在西線發動大規模進攻後,土耳其方面只是輕描淡寫地發表了一個毫無實質性內容的聲明。6月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13日,英法方面正式要求土耳其與義大利斷交,為英法軍隊提供各種方便,並關閉黑海海峽,禁止軸心國船隻在那裡通過,但卻遭到土外長薩拉若盧的婉拒。6月22日,法國敗亡;7月11日,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只得故作大方地發表一項聲明,聲稱土耳其沒有站在英法一邊參加是可以理解的,並表示希望英土兩國的友誼仍能繼續保持下去。面對三國互助條約名存實亡的局面,英國只能打腫臉充胖子,吞下土耳其不履約的這一苦果。其實從英法方面也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因為它們並沒有按照特別協議所規定的那樣向土耳其提供任何物質上的支持。這樣,土耳其便得以十分體面地保持住了自己的中立。
1940年10月,義大利大舉進攻希臘,東地中海地區爆發戰爭。此時,英國固然沒有要求土耳其採取任何聯合行動,土耳其也心安理得地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樣,在歐戰爆發一年多,戰火不斷蔓延的情況下,土耳其仍能置身於戰事之外,不能不說是其外交政策的一個成功。
2
1941年春,巴爾乾的戰事已是一觸即發。土耳其在此時不得不採取一種更靈活的外交政策,即在德英蘇之間「走鋼絲」。它一方面和與德國極為接近的保加利亞在2月17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換取德國不入侵土耳其的保證;另一方面又在2月底向來訪的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承諾,一旦有必要,土耳其將毫不遲疑地參戰。在3月24日,經磋商,土耳其又和蘇聯同時重申:兩國在1925年簽訂,並在1935年得以延長的土蘇中立互不侵犯條約依然有效。這樣一來,土耳其又果然得以躲過在1941年4月爆發的巴爾干戰爭。
1941年6月18日,土耳其和德國簽訂了友好互不侵犯條約,才過了4天便爆發了蘇德戰爭,土耳其立即宣布在這場沖突中保持中立。但當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大舉進攻,屢屢得手時,土耳其便採取了明顯的親德仇蘇立場。土耳其報刊開始長篇累牘指責蘇聯企圖攫取黑海海峽,伊諾努總統則私下多次告訴德國大使巴本:土耳其最關心的便是「消滅俄國巨人。」土耳其還派出軍事代表團去蘇德戰場,為德國侵略軍助威。1942年初,因所胃德駐土大使巴本夫婦被刺而引起的一場風波導致蘇土關系的一度急劇惡化〔5〕。1942年夏秋之交,當斯大林格勒戰役揭開序幕,德軍開始大舉向頓河地區進犯時,新出任總理的薩拉若盧對巴本聲稱:「他本人希望消滅俄國,消滅俄國是元首的功績,只有把俄國境內的俄國人至少殺死一半,德國才能解決俄國問題。」
但到1943年初,當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遭到慘敗後,土耳其迅即調整自己的外交方針,開始緩和與蘇聯的關系。而正是在此時,歷來對土耳其去向很感興趣的英國也開始試圖拉攏土耳其參戰,英國的這一舉動是和丘吉爾當時朝思暮想的「巴爾干方案」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早在1942年春夏之交,當丘吉爾極力反對在法國北部開辟第二戰場,而力主在巴爾干大舉登陸時,便提出了他著名的「巴爾干方案」,聲稱「打擊鱷魚的下腹部和打它的口鼻部一樣有效」〔6〕。而要在巴爾干作戰,土耳其的支持自然又是必不可少的,為此便從過去的消極等待土耳其參戰,變成積極推動土耳其走上對軸心國作戰的道路。
1942年11月9日。丘吉爾在和蘇聯大使邁斯基的談話中便斷言,只要採取適當的步驟,那末他就有把握使土耳其在次年的春天或夏天參加反對德國和義大利的戰爭。在場的外交大臣艾登公開對丘吉爾的樂觀預測表示懷疑,以為土耳其可能因此開價過高,致使盟國無法滿足,土耳其的參戰自然也就成為泡影。然而這位一向很自信的英國首相卻表示他有足夠的政治遠見,對此事有絕對的把握〔7〕。在丘吉爾的勸說下,到了該年年底,羅斯福也表示希望土耳其能參加反軸心國的戰爭〔8〕。
1943年初的英土高級會談本擬在塞普勒斯舉行,但由於土耳其方面提出異議,於是丘吉爾只得屈尊親往土耳其南部的城市阿達納去和土耳其的最高領導人進行磋商。經過1月30-31日的會談後,丘吉爾立即告知斯大林,聲稱土耳其將在年底前參戰,並認為土耳其將提供空軍基地供盟國作戰飛機轟炸羅馬尼亞油田之用。然而斯大林對此卻深表懷疑,在給丘吉爾的回函中稱:土耳其很難把「它對蘇聯和英國的條約義務和它對德的條約義務結合起來」〔9〕。
後來的事實表明,艾登的疑慮和斯大林的看法都是正確的。根據阿達納會議的決定,英國將供應土耳其一批武器裝備,並加強土耳其的防空設施,在此基礎上開展雙方的軍事合作。然而事隔不久,當英國軍事代表團前往土耳其和土軍方商討各項具體事宜時,土耳其政府競以恐遭到德國報復為理由,拒絕和英國軍方達成任何協議。
到1943年春天,盡管土耳其的態度已很明朗,而美國也無意在地中海地區進行大規模戰役,並在蘇聯的敦促下,越來越傾向於盡早在法國的北部開路第二戰場〔10〕,但是丘吉爾卻仍醉心於他的「巴爾干方案」,極力想促成土耳其的早日參戰。
在美英對土耳其參戰表現出不同態度的時候,蘇聯卻一直保持著沉默。只有到1943年10月,在莫斯科舉行的美英蘇三大國外長會議上,蘇聯的態度才頓趨明朗,即堅決要求土耳其立即參戰。1943年10月19日,會議開始的第一天,蘇聯代表團便建議第一項議事日程應為:「審議縮短對德和它在歐洲同盟者作戰時間的措施」,其中包括「以三大國名義建議土耳其政府立即參戰。」庫爾斯克戰役後,蘇軍已經完全掌握了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但是德軍仍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要解放全部國土,最終擊敗德國法西斯,仍須付出極大的代價。為減輕自身所承受的壓力,蘇聯一方面積極謀求在法國的北部開辟第二戰場,另一方面也努力探求其它的可能性,其中包括爭取土耳其的參戰。
會議期間,斯大林在10月21日抽空會見英國外交大臣艾登,表示希望能促成土耳其盡快參戰,並指出:「同盟國為土耳其提供武器,現在需要它幫同盟國的忙了,否則向它提供武器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到明年,將不再需要土耳其參戰……」同時還強調過去對盟國有利的土耳其中立現在變得對德國有利,因為土耳其正在起著保護德國的巴爾干側翼的作用。斯大林認為,既然土耳其希望參加戰後的和會,那末就應當對反法西斯戰爭作出應有的貢獻,並且不無諷刺地說:「現在土耳其有著太多的友誼:它和德國有友誼,和英國結成同盟,又和美國人和蘇聯都有友誼」〔11〕。斯大林的這番話既表達了希望土耳其盡早參戰的心情,又發泄了蘇聯對土耳其長期保持中立地位的不滿。
10月25日,以艾登為首的英國代表團就土耳其參戰問題提出備忘錄,表示相信一旦土耳其參戰對盟國將是非常有利的,然而英國方面卻懷疑在當前情況下,土耳其是否會主動參加對德作戰。該備忘錄還指出,由於盟國無法為土耳其提供25中隊的戰斗機來保衛土耳其的領空,因此自然不能指望它在近期內參戰,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說服土耳其允許盟國使用它的機場,使它由「中立的立場轉向非交戰國立場」,然後再推動它積極參戰。艾登和丘吉爾不一樣,對土耳其的參戰歷來不抱有很大的熱情,在這個問題上,他比丘吉爾要現實得多,這份備忘錄事實上是反映了艾登的觀點。10月28日,美國代表團團長也提出了一份備忘錄,語氣更加謹慎,認為在一面進行義大利戰役和一面准備登陸法國北部的情況下,美英方面已無法對土耳其作出任何承諾,因此「在目前准備推動土耳其對德作戰是不合時宜的」。
10月28日下午,在三國外長第十次會議上,莫洛托夫和艾登、赫爾就土耳其問題進行了詳盡的探討。艾登和赫爾都重申了英美雙方在各自備忘錄中所陳述的觀點,艾登表示英國政府願意考慮所有可能促成土耳其參戰的方案,而赫爾則建議應由三國參謀部去研究這一問題。莫洛托夫則措辭強硬地陳述了蘇聯方面的意見,他認為三方存在的分歧並不在某些細節問題上,而在原則上是否要求土耳其立即參戰。他對盟國一方面向土耳其提供武器,而另一方面卻又不堅持要求土耳其參戰感到迷惑不解,建議「應以三國政府的名義要求土耳其立即參戰,以便對共同事業提供幫助」,假如土耳其拒絕,那末三國政府就有理由責問土耳其政府為什麼既接受盟國的武器,卻又不參戰。這位外長強調僅僅要求土耳其為盟國提供空軍基地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毫不含糊地要求土耳其現在就參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給盟國帶來好處,「以後我們沒有它也能獲得成功,到那時候就不再需要土耳其幫什麼忙了!」〔12〕
莫洛托夫的發言不僅強烈指責土耳其的遲遲不參戰,而且也流露出對盟國的不滿。據蘇聯軍方估計,如果土耳其在1943年底就參戰,那末還可從蘇德戰場上,吸引開15個德國師團,起一定的緩解作用,如拖到1944年,蘇德戰場上的形勢將繼續朝有利於蘇軍方面的方向發展,到那時候土耳其的幫忙將是多餘的。蘇聯固然對土耳其長期的暖昧態度感到不滿,然而更不樂意看到的是土耳其在參戰後只要花很小的代價便能分享勝利的果實,因此自然便會要求土耳其立即對德國開戰。此外蘇聯根據歷史的經驗也有理由擔心,如果盟國提供給土耳其的武器不用來打德國人,那末是否有一天可能用來打俄國人呢?因此,在三國外長會議上,蘇聯對美英兩國在土耳其參戰問題上所持的立場明確表示異議。經過多次協商,11月1日,蘇英雙方才達成協議,在雙方簽署的議定書中稱兩國政府將在最近時期內建議土耳其政府參戰。11月10日,美國也加入了這一協議。
緊接著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德黑蘭會議上,美英蘇三國首腦又在三國外長所達成協議的基礎上就土耳基參戰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在軍事方面,英國的布魯克將軍確認:如果土耳其參戰將給盟國帶來不少好處,首先是打通達達尼爾海峽的航線,並可能對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退出戰爭起很大的作用;其次是可以通過黑海和蘇聯建立直接的聯系;再次則是盟國可以利用土耳其的空軍基地對德國在巴爾乾的重要軍事設施進行空襲〔13〕。丘吉爾甚至煞有其事地詢問斯大林,如果土耳其因參戰而招致保加利亞的進攻,那末蘇聯是否會出面制止。斯大林明確答復:蘇聯將在土耳其參戰的情況下,制止保加利亞採取任何報復行動;同時又指出:土耳其問題「既是政治問題,也是軍事問題,土耳其是大不列顛的盟國,與蘇聯和美國都很友好。應該使土耳其不要再在我們和德國之間做游戲。」〔14〕
由於丘吉爾在會上大事兜售他的「巴爾干方案」,引起了斯大林的疑慮,擔心英國的真正意圖是在推遲,甚至取消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為此對土耳其參戰的興趣也大為減少。11月30日,莫洛托夫在和艾登、霍浦金斯會談時明確表示:「如果吸引土耳其參戰將意味著『霸王』戰役的延期,那末斯大林元帥將會反對吸引土耳其參戰。」霍浦金斯則希望吸引土耳其參戰不至於影響「霸王」戰役的實施。〔15〕最後,丘吉爾表示應要求土耳其參戰:「如果土耳其人拒絕我們的建議,我們應該對其闡明自己嚴肅的立場。我們應該告訴他們,這樣他們將不能參加和會……此外,我們將停止向土耳其提供武器。」〔16〕根據英國的建議,美蘇一致同意邀請土耳其總統伊諾努前往開羅和羅斯福及丘吉爾進行有關土耳其參戰問題的協商。
1943年12月4日至6日,美英兩國首腦和土耳其總統伊諾努在開羅進行了會晤。本應與會的蘇聯代表維辛斯基未能如約前來,甚至蘇聯駐埃及大使也沒有出席會議,表明蘇聯已不像一個多月前那樣望土耳其參戰了。在會上,盡管丘吉爾費盡口舌,但土耳其方面仍拒絕直接參戰,只是同意在1944年2月15日前,將可供盟軍使用的空軍基地准備就緒,而在這一時期,盟國應繼續向土耳基提供各種軍事物資。羅斯福對土耳其參戰並未寄託多大希望,甚至艾登也懷疑土耳其政府對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究竟懷有多大的誠意,挖苦伊諾努在臨別時擁抱丘吉爾是「15小時激烈爭辯的唯一收獲。」但丘吉爾卻興高采烈,以為已大獲成功,在寫給參謀長委員會的備忘錄中再三叮囑應及時滿足土耳其在武器裝備上所提出的各種要求〔17〕。
然而隨即開始的英土軍事談判卻很快陷入僵局,明知美英方面有實際困難的土耳其政府竟層層加碼,提出許多過份的要求,迫使英國軍事代表團只得在1944年2月離開土耳其。此後美英開始指責土耳其故意玩弄手段,哄騙盟國,而土耳其則毫不相讓,反唇相譏,嘲笑英國利令智昏,希望僅用幾個便士便把土耳其推入戰爭的火坑。4月14日;美英兩國警告土耳其不得再向德國提供戰略物資,過了六天,土耳其政府才表示同意。6月23日,美英又出面要求土耳其完全斷絕與德國的外交和經濟關系;此時第二戰場已經開辟,德國的全面失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在此情況下,土耳其才最終於8月2日宣布和德國斷交,此後又在美英的不斷敦促下,於1945年1月6日斷絕和日本的外交和經濟關系。
到1945年2月雅爾塔三巨頭會議召開時,自然已談不上什麼要求土耳其參戰的問題。三大國只得退而求其次,宣告如果土耳其在2月底前對德宣戰,那末仍將允許土耳其參加戰後的和會,按照丘吉爾的話,就是「給土耳其人最後一次悔過的機會」〔18〕。
得知此消息後,本在休假期間的土耳其議會只得於1945年2月23日匆匆召集特別會議,宣布向軸心國宣戰,此時離開歐戰結束只剩下兩個多月的時間了。

Ⅵ 二戰時土耳其是個什麼狀況

凱末爾死後,他的主要助手伊斯麥特伊諾努(smet nnü)於1938年當選為土耳其第二任總統和人民共和黨主席,執政直到1950年. 伊諾努剛當上總統就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納粹德國和美英都竭力爭取土耳其加入各自的陣營參戰.希特勒派特使游說伊諾努,而丘吉爾於1943年1月親赴土耳其的安達納,在一節列車車廂里密會伊諾努.同年4月,伊諾努密赴埃及,與出席第二次開羅會議的羅斯福和丘吉爾會晤. 在二戰初期,英美均覺得土耳其中立比較符合盟國利益,可以切斷德國與中東油源間的通道.但1942年盟軍戰事不利,丘吉爾一度希望土耳其參戰開辟中東戰線牽制德國,但羅斯福依然堅持土耳其中立較好.後來盟國考慮,土耳其一旦戰敗會造成無法收拾的災難性影響,因此還是決定讓土繼續中立. 而在土耳其方面,伊諾努雖然內心傾向盟國並且與美英領導人多次密晤,但他考慮,當時土耳其的凱末爾改革仍在進行中,經過多年戰亂的國民經濟並未完全恢復,仍需休養生息,而且土軍裝備與素質遠不能與德國相提並論,冒然與德宣戰將帶來一場民族災難.因此他決定繼續保護中立,同時與盟國保持友善關系和良好默契,以便在戰後獲得更多援助,以提防蘇聯染指海峽. 伊諾努的計劃無疑是非常符合土耳其的國家利益的聰明選擇,使土耳其在二戰中得到休養和發展,改革也繼續推進並獲得成功.二戰後,伊諾努就全面倒向美英並加入北約. 圖為1943年1月丘吉爾在安達納郊外一節列車車廂內密會伊諾努的照片.土耳其在二戰中保持中立但偏向盟國的立場可見一斑.

希望採納

Ⅶ 二戰西班牙和土耳其的經濟軍事實力,詳細的

我只知道從戰車的角度來說西班牙略強,有75毫米長身管炮的IV號H型。土耳其最強的坦克只有T-26,此外還有些R-35。
炮兵的話應該差不多,不過土耳其好像有從德國進口的長身管15cm炮。
別的不知道了。

Ⅷ 二戰中土耳其是什麼立場

土耳其其實來和納粹的關系不錯源,甚至差點加入軸心國。這樣怎麼興兵攻打? 原因是1據「考證」,他們都有雅利安人的血統。2土耳其因為近代史中的經歷跟西方的感情不好。不過德國當時是後起之秀,所以沒怎麼參與那些事,它是個例外。一戰之後,「同病相憐」的它們反而更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再一個,二戰爆發後,土耳其是中立國中對納粹抱有好感的少數國家之一。它有不少資源對納粹有利,而英國等在它周圍的軍事力量和國內的反納粹勢力讓他不敢加入軸心國。而土的中立國地位對納粹是有很多好處的。因為,納粹在中東沒有足以制衡英法等的力量(地中海的制海權始終在英國手裡)。那麼如果土加入了軸心國,英法蘇很可能就在中東會師了。而土不加入,中立國的地位使得同盟國勢力無法接壤。一旦大戰全面爆發,北非戰場和高加索戰場被割裂。

Ⅸ 二戰時期的土耳其

全面中立,初期向雙方買東西,44年8月才被迫停止向德國出口鉻鐵礦。
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再過5天,就要超過同盟國定下的有權在戰後加入聯合國的最後期限。

Ⅹ 二戰土耳其的經濟軍事實力

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交匯處,把守戰略要道。戰爭剛剛開始,各國使節就蜂擁而至,希望用各種陰謀詭計動搖這個年輕的共和國的中立立場。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時向德國和英國出口礦石等資源,換回武器和其他物資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並藉此機會尋求發展。德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道路和鐵路,英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機場和港口,兩國會相互競爭,各自提供最好的設備,而土耳其則允許兩國勢力在國內用各種陰險的伎倆明爭暗鬥。
土耳其利用自己的鉻鐵礦和銅礦石換回了先進的武器。由50個旅,80萬農民出身的士兵組成的步兵在古安納托利亞高原嚴酷的環境下鍛煉出來,足可以媲美歐洲任何一國的步兵。土耳其領袖伊諾努決心維護國家的獨立,他不希望依靠別國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因為那樣的代價就是本國的子弟兵也要為他國的利益流血犧牲。
土耳其同交戰雙方簽署了貿易和約,換來雙方對自己中立地位的承認。1943年1月30日,伊諾努與丘吉爾在土耳其南部城市阿達納舉行會談,並同意在聖誕節那天加入戰斗。隨後同盟國向土耳其提供了350輛坦克,48門自動炮,300門野戰炮,近3000門防空炮,大約100萬枚反坦克地雷和10萬把步槍,作為第一批軍事援助。但1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這三巨頭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的時候,土耳其依然拒絕與德國斷絕聯系,甚至不允許英國飛機使用盟軍幫助修建的空軍基地。
現在,只有丘吉爾對土耳其的參戰依舊感興趣,蘇聯對其徹底失望,決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巴爾干半島。在開羅會議上,伊諾努辯解稱自己沒有行動是因為需要和其他國家的部隊協同作戰,這需要周密的准備。而被要求現在就著手制定計劃的時候,伊諾努卻說軍事將領都留在安卡拉,所以無法討論。
1944年2月,駐土耳其的英國司令官回國;4月,英國要求土耳其停止向德國出口鉻鐵礦,否則就封鎖土耳其的口岸。8月,土耳其終於照辦,因為到這時,納粹德國已經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報復這樣一個國家了。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再過5天,就要超過同盟國定下的有權在戰後加入聯合國的最後期限。

閱讀全文

與二戰前土耳其人均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