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購買力平價和人均gdp,如果前者比後者低,說明什麼
如果沒什麼大事發生的話中國以後很難超過美國。因為盡管現在中國的經濟回增速、大,但前提是中國經濟的答基數比較小,美國的基數很大,所以增速很低。就如同一塊錢按照1倍的增速也就是二塊,比之前多出了 一塊,而四塊錢按照半倍的增速就是六塊了,比之前多出了 兩塊。由此可以比較~~況且中國的經濟增速並不會保持這樣的速度很久,所以`~`
Ⅱ 匯率與購買力平價在計算人均GDP中的差異
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利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Ⅲ 人均產值如何計算
為了更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 購買力平價 結合。計算方法是: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總產出 (即 GDP 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 / 總 人口 註: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即「 人均GNP 」,在統計口徑上與 人均GDP 略有不同,在大多數場合可以相互替䠣。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GDP總額,即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3)全球購買力平價人均gdp擴展閱讀
產值
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是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
表明工業企業工業生產總規模和總水平,反映的是生產總成果,並不說明經營狀況的好壞和經濟效益。企業是否增收,主要看利潤總額的增長。利潤總額是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利潤(虧損以「-」號表示)。它集中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各方面的效益,是企業最終的財務成果。
企業作為商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只有把生產的產品提供給社會,才能加速資金的周轉,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如果生產的產品很多,但銷售的很少,不能實現盡產盡銷,甚至根本銷不出去,就很難實現增收。
如果實現了盡產盡銷,但成本費用過高,利潤率很低,甚至虧本銷售,也不能實現增收,甚至造成虧損。因此,企業在報告期內工業總產值增長了,利潤總額不一定增長或不一定同步增長。
Ⅳ 知道中國某地區歷年的人均GDP(人民幣),怎麼才能計算出這個地區歷年的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人均GDP呢
GDP除以價格指數就行了。
Ⅳ 讀下列國家城市化水平與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得出)水平統計圖,完成4-6題:圖中反映的城市化與人
從圖中可以看出,城市化與人均GDP水平相互影響的程度不同,但沒有呈負相關的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快,並不意味著人均GDP水平高;故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
Ⅵ 購買力平價調整人均GDP演算法
P=eP*
變形後:e=P/P*
Ⅶ 人均GDP中的名義匯率和購買力評價計算方式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低迷、蕭條,許多西方國家面臨著通貨緊縮的巨大壓力。與一些發達國家情況正好相反的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和不斷增加的巨額外匯儲備成為推動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的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價」搶奪世界市場,因此要逼迫人民幣升值,並進而將這一經濟問題轉變為政治責難,向中國施加壓力。在國內外復雜的經濟與政治形式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外因
第一:日本叫囂
2002年12月2日,日本副財相黑田東彥及其副手河合正弘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署名為《全球性通貨再膨脹正當其時》的文章;2002年2月22日,日本財務大臣鹽川正十郎在OECD七國集團會議上向其他六國提交通過提案,要求逼迫人民幣升值,這是該組織自成立以來第一次公開討論成員國以外的經濟問題。2003年3月2日,《日本經濟新聞》發表文章稱「中國向亞洲國際輸出了通貨緊縮」。日本政府認為中國向全球特別是亞洲國家輸出了通貨緊縮,這是日本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原因。由於中國出口急劇增長,國內物價水平下降,以及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導致國際市場上廉價商品的供應能力大大增加,導致日本國內物價下跌,同時日本總需求的不足,引起物價的進一步下降,從而發生通貨緊縮的危險,中國正在向包括日本在內的全世界輸出通貨緊縮。日本政府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有責任為穩定世界經濟作出貢獻,也符合起自身利益,如果中國政府不能嚴格限制出口,那麼為了扭轉國內通貨緊縮局勢,應該採取擴張型的貨幣政策,或者是讓人民幣升值。
第二:美國施壓
2003年6月起,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外部壓力從日本轉向了美國。2003年6月合7月美國財政部長John Snow和美聯儲主席Alan Greenspan先後公開發表談話,希望人民幣選擇更具彈性的匯率制度,認為盯住匯率制度最終會損害到中國經濟。隨後美國的商務部長、勞動部長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此外,美國的一些利益集團,以健全美元聯盟為代表,在要求人民幣重估方面表現最為積極,美國方面有關情緒隨著斯諾9月的訪華而達到高潮,這次訪問也被稱為「匯率之行」。美國方面希望人民幣升值的主要理由是中國的貨幣操縱造成了美國嚴重的製造業失業問題。他們認為,中國、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為了獲得巨大的出口競爭優勢,故意操縱貨幣的匯率,尤其是中國人民幣存在著嚴重的低估現象。正是這一現象使美國的製造業發展出現萎縮,企業大量倒閉,帶來了嚴重的失業現象,到2003年6月美國的失業率已經達到了6.4%,其中90%的失業使製造業的失業,而且美國兌中國的貿易赤字在過去幾年裡也大幅增加,中國由此累積了巨額的外匯儲備,到2004年底已經達到了6099億美元。所以說,中國需要為美國的經濟下滑和失業增多負責,美國政府必須給中國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來督促人民幣升值。
內因
第一:實際有效匯率
據IMF估算,2002年人民幣相對於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名義有效匯率下降了6%,而根據胡祖六(2003)的測算,從2002年2月美元從其匯率的最高點貶值到2003年6月,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已經下降了11%。自1994年中國實施匯率制度重大改革以來,根據國際組織的測算結果,人民幣一直存在低估的問題。1980至1997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達9.98%,1998至2004年,盡管先後受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同時陷於衰退及非典的影響,但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著7%到9%的高速增長。這無論是與同期發達國家比較,還是同發展中國家相比,都是領先的。中國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與世界經濟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這就表明人民幣有升值的趨勢。
第二:購買力平價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一種重要的匯率決定理論。該理論認為,購買力平價(PPP),指一定時期內兩種貨幣的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在本國國內所能購買的商品與勞務的數量來決定的。也就是說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交換,實質上是本國貨幣和外國貨幣購買力的交換,長期均衡匯率是由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購買力對比決定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人均GDP按名義匯率計算為1352美元,但若按購買力平價方法折算則為5791美元,即名義匯率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民幣匯率低估4.06倍。一般來說,購買力平價的計算僅涉及到可貿易商品,並且沒有考慮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差異,因而容易高估發展中國家的幣值。但是,人民幣幣值即使沒有UNDP估算的那樣高,也不至於像現行的匯率那樣低。
第三: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決定論」認為,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影響匯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當一國有較大的國際收支逆差時,對外匯的需求大於外匯的供給,本幣對外貶值;反之則會造成本幣升值。從國際收支狀況看,我國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收支從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以來一直維持較大的順差。特別是近幾年,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流入國,每年FDI高達500億美元左右。這種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狀況使得我國近年來的外匯儲備節節上升,已經超過了滿足正常支付所需的儲備水平。所以,根據國際收支狀況,人民幣也會產生升值趨勢。
其實你可以去匯通網上的匯率查詢版塊查看的,不用問的
Ⅷ 中國經濟在全球的排行
2006年我國人均產值的世界排名
——陳明遠博客再次公布真實資料
陳明遠博客曾公布「1927年中國的國家財富已佔世界第3位」的資料,引起廣大博友的關注和熱烈討論。為了將80年前後的數據加以比較,我再引錄「2006年我國人均生產總值在世界上的排名」,供大家參考、思索。近年以來,世界銀行關於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統計和比較,出現了非常重要的新概念,就是「按匯率計算」還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若按匯率計算,我國 GDP 排名居世界第四位;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 PPP GDP,我國排名居世界第二位。
什麼叫做按「購買力平價(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算呢?它跟「按匯率計算」有什麼重大差別呢?
所謂「按匯率計算」就是按照國際牌價公布的銀行兌換匯率,1美圓=7.5元人民幣,或1元人民幣=0.133美元來換算。然而,由於各國物價很不相同,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跟實際購買力是有差別的、甚至可以相差好幾倍。1美元在美國可以買到的物品,只相當於2—3元人民幣在中國可以買到的物品;例如,在美國一個漢堡包賣4美元,在中國一個漢堡包只賣10元人民幣(不是按匯率7.5倍的30元)。實際上一國經濟水平的高低,決定於該國所擁有的實物產量的多少;因此,以購買力平價(反映貨幣實際購買力)來換算各國的經濟指標如國民生產總值GDP,能夠比較准確地反映一國實際擁有的經濟實力;而如果只按現行銀行匯率來換算,就會對實際經濟水平造成歪曲。在最近交稿付印的《何以為生——中國經濟狀況》一書中,我一如既往地致力於發掘真相:不空談、不懸想、不人雲亦雲;一切立論,必須以確鑿可靠的事實為根據。在寫作過程中,我盡力調查並考證出真實情況:
(一)2006年世界各國生產總值GDP按照匯率計算的排名順序
(根據世界銀行以及美國中情局所公布的數據整理)
按照匯率計算的GDP,我國排名仍居世界第四位。2006年生產總值GDP(單位美元)前10位排名如下——
1.美國 14.979萬億;2.日本 5.083萬億;3.德國 2.812萬億;4.中國 2.588萬億;5.英國 2.292萬億;6.法國 2.108萬億;7.義大利 1.728萬億;8.西班牙 1.069萬億;9.加拿大 1.057萬億;10.印度 0.778萬億。
然而許多經濟學家指出、並得到公認:僅按照匯率換算的GDP排名,並不能如實反映各國的具體(貨幣真實購買力)情況;於是出現了新的PPP 計算方法。
(二)按照「購買力平價」核算的我國目前生產總值(PPP GDP)已排名世界第二
目前在國際上分析一國的經濟實力和生存環境時,更經常使用的是「購買力平價」 產值(PPP GDP),也就是更接近真實情況的按照「本國貨幣實際購買力」來計算,而不是簡單片面地按銀行外匯匯率換算。(註:單位「平價元」。按照「本國貨幣實際購買力」計算的數字,比按照匯率換算相差約4倍)。
按照購買力平價 PPP 核算的結果。我國目前「購買力平價」 生產總值已經排名世界第二。而印度居第三位,緊接其後為日、德、英、法、俄、意——仍舊是一百多年前「八國聯軍」的陣容!下面的數據摘自OECD 2006 PPP GDP:
全世界總計 69.55萬億(單位:平價元)
1 美國 13.68萬億, (- 歐共體 13.54萬億), 2 中國 11.69萬億, 3 印度 4.28萬億, 4 日本 4.21萬億, 5 德國 2.69萬億, 6 英國 2.00萬億, 7 法國 1.99萬億, 8 俄羅斯 1.81萬億 , 9 義大利 1.79萬億, 10 巴西 1.76萬億, 11 加拿大 1.22萬億, 12 西班牙 1.20萬億, 13 墨西哥 1.19萬億, 14 印度尼西亞 1.146萬億, 15 韓國 1.145萬億, 16 中國台灣 0.72萬億, 17 澳大利亞 0.70萬億, 18 土耳其 0.65萬億,19 伊朗 0.64萬億,20 南非 0.638萬億……
按照購買力平價核算,中國、印度的排名躍升到第2、3位了,不過,再以巨大的人口基數一平均,中、印的人均排名,馬上又一落千丈。請看——
(三)我國人均PPP GDP 排名世界第74 位
按照各國人口實際數字平均計算以後,2006年全世界人均的 PPP GDP(單位:平價元)排名榜如下——
1盧森堡 76,215,2 挪威 45,449,3 美國 45,218,4 愛爾蘭 45,135,5 冰島 39,453,6 丹麥 37,406 ,7 加拿大 37,289 ,—並列:香港特別行政區37,236(亞洲第一),8 奧地利 36,409 ,9 瑞士 35,067 ,10 芬蘭 34,162 ,
11 比利時 33,908 ,12 澳大利亞 33,490,13 卡達 33,344,14 荷蘭 33,079,15 英國 32,993, 16 日本 32,980,17 德國 32,684,18 瑞典 32,517,19 法國 31,595,20 中國台灣 30,874,
21 新加坡 30,871,22 義大利 30,791,23 西班牙 28,810,24 阿聯酋 27,248,25 紐西蘭 26,661,26 汶萊 25,587,27 以色列 25,188,28 希臘 24,733,29 斯洛維尼亞 24,593,30 塞普勒斯 23,481,
31 韓國 23,331,32 巴哈馬 22,063,33 巴林 21,421,34 馬爾他 21,081,35 葡萄牙 20,673,36 捷克 20,597,37 匈牙利 19,597,38 愛沙尼亞 19,243,39 巴貝多 19,213,40 阿曼18,928
41 斯洛伐克18,705,42 St. Kitts and Nevis 17,353,43 赤道幾內亞 17,065 (非洲富國),44 科威特 16,864,45 立陶宛 16,756,46 沙烏地阿拉伯 16,514,47特列尼達多巴哥 16,195,48 阿根廷 15,509,49 拉脫維亞 14,933,50 波蘭 14,609,
51 模里西斯14,384,52 克羅埃西亞 13,734,53 智利13,588,54 南非 13,388,55 博茨瓦那12,918,56 俄羅斯 12,798,57 馬來西亞12,703,58 利比亞 12,672,59 安地卡及巴布達12,388,60 塞席爾群島 11,827,
61 烏拉圭 11,102.83,62 哥斯大黎加 11,102.55,63 墨西哥 10,993,64 保加利亞 10,844,65 羅馬尼亞 10,152,66 哈薩克 9,977,67 格瑞那達 9,434,68 突尼西亞 9,401,69 泰國 9,371,70 巴西 9,356,
71 土庫曼 9,219,72 馬爾地夫 8,957,73 伊朗 8,881,74 中華人民共和國 8,863,75 土耳其 8,839,76 白俄羅斯 8,695,77湯加 8,694,78 馬其頓 8,662,79 格列那達8,438,80 烏克蘭 8,404,
81 貝里斯 8,385,82 哥倫比亞 8,248,83 多米尼加7,914,84 巴拿馬 7,912,85 阿爾及利亞 7,895,86 亞塞拜然 7,578,87 納米比亞 7,509,88 維德角7,415,89 加彭 7,395,90 多米尼克 7,178,
91 黎巴嫩 7,120,92 斐濟 6,909,93 波斯尼亞 6,884,94 薩摩亞 6,824,95 聖露西亞 6,644,96 委內瑞拉 6,614,97 秘魯 6,609,98 蘇利南 6,154,99 塞爾維亞與黑山共和國 6,112,100 史瓦濟蘭 5,632。
以上數字是按照購買力平價指數計算。我國人均年產值(實際購買力)為 8,863 「平價元」,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或歐洲日本平均數的四分之一!而作為亞洲的「小龍」,香港特別行政區(亞洲第一)達到了西歐的水平,台灣和新加坡接近了日本的水平。……
公布這些確鑿的數字,首先為了認清現實真相,提醒國人:不用妄自菲薄!
其次要看到:我國人均即使按照平價指數計算也還是排名第74位,低於突尼西亞、泰國、巴西、土庫曼、馬爾地夫、伊朗(8,881平價元)等發展中國家,必須承認:相當落後!沒有絲毫驕傲的資本。
中國這樣佔世界人口22%的大國,要在經濟生活方面急起直追,盡快趕上發達國家,那是相當繁重、困難的歷史任務。
中央政府也認識到:2050年我國才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看來政府還是實事求是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文章引用自:
Ⅸ 在計算人均GDP時候,按「購買力平價」和「國際匯率」表示,分別意指什麼
國內生產總值GDP,除以全國人口,就等於人均GDP。
目前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都是已國際匯率計算的,即真實的統計數據!例如2013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568845億元人民幣,人均6767美元。
國際上還有一種評估一個國家總體經濟規模的評估方法,就是按照購買力平價評估的!關於什麼是購買力平價:
例如:中國一斤大米2元人民幣,美國一斤大米假設是1美元。那麼購買力就是1美元=2人民幣!
按照此種演算法,568845億元人民幣=284422.5億美元;而美國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6.8萬億美元。那麼我國人均GDP按購買力計算=(284422.5億/13.6億)美元=20913美元。
當然,上邊例子只是一個舉例!人民幣的購買力還沒那麼誇張能達到美元的一半。國際評估2013年中國按購買力計算的人均GDP為接近1萬美元
綜上所述:我國2013年人均GDP為:
上述的6767美元就是國際匯率的人均GDP
上述的10000美元就是按照購買力平價估算的人均GDP
Ⅹ 購買力平價和人均GDP的區別是
這兩來個根本沒有可比性。。談不自上區別,因為不是同一類的問題,不能比。。。
1.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相對購買力平價在表示一段時期內匯率的變動時考慮到了通貨膨脹因素。
購買力平價主要是把物價指數與匯率水平聯系起來進行研究。
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稱作「人均GDP",常作為 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
所以簡單說購買力平價是一種研究方法模型,研究方向是匯率問題。而人均GDP是一個計算指標,衡量生活水平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