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六安金安區三十鋪鎮經濟怎麼樣!
首先要說的是,這個地方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中,從合肥和六安兩市的城市發展方向看,此地的前景將是非常不錯的,下面看看現狀(大部分為官方資料)
三十鋪鎮地處六安東大門,東距合肥市50km,西距六安市區10km,屬江淮分水嶺丘陵地區,境內312國道,寧西、合武鐵路橫穿全鎮,淠史杭總乾渠自西向東流經鎮區,古皋陶墓、「雙墩漢王墓群」座落我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全鎮轄26個村,1個街道,總人口6.8萬人,耕地面積7.5萬畝, 201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9.28億元,實現財政收入(全口徑)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18元。我鎮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鎮,省首批文明小城鎮,省首批擴權強鎮試點鎮,省中心建制鎮,同時也是六安市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全鎮和開發區規模以上企業達53家,其中工業企業41家,農業企業4家,三產服務業8家。2010年全鎮和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17億元,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5.67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區及開發區總體規劃修編完成, 「一核一軸兩翼」的發展戰略初步形成,即以鎮中心區為核心,以312國道為主軸,以市產業集中區和金安經濟開發區為東西兩翼,打造六安市東城新區。2010年拓展鎮區面積2km2,全鎮建成區面積已達6km2,鎮區常住人口發展到4萬人;投入城鎮建設資金2.6億元,「八縱六橫」幹道全部實現了硬化、美化、亮化目標。以金利國際城項目為標志,三十鋪鎮將實現從農村集鎮向現代化新城區的轉變。園區平台建設快速推進。2010年開發區新建大華山路、勝利南北路等3條主幹道,道路建設總里程已達8.3公里;開發區水、電、通信、路燈、綠化、征地、拆遷和安置房建設等基礎設施當年完成投資1.8億元,新征道路和項目建設用地計2600畝,拆遷房屋面積10萬平方米。已建成的松林苑安置小區、三元河安置小區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招商引資成效卓著。2010年開發區累計引進項目162個,其中投資超千萬元的項目150個,竣工投產項目63個,續建23家,新建70家,簽約項目報建30家。金安經濟開發區已逐步形成以羽絨輕紡、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環保新材料和新型建材等為主導產業,其他加工業為補充的新型工業區。 2010年開發區共簽約招商項目38個,香港保威特梭重型織網機、江蘇崑山俊傑新型建材、安徽億家益衛生用品、安徽皖通管業等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新增協議引資總額13.76億元,在入園項目中,無錫日日升機械、崑山俊傑建材、餘姚新峰醫葯、福建永翔鋼材市場、東風悅達起亞、東風標致汽車4S店等一批項目建設進展很快,基本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開發區在建項目和新簽約項目共到位總投資9.59億元。和諧社會構建有力。教育文化,醫療衛生,計生殯改,民政優撫,文明創建,社會保障等各項工作均取得長足發展。
Ⅱ 安徽省六安市的經濟
六安是農業大市,是國家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盛產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產品,糧、油、麻、栗、茶、繭、肉、禽、水產等農副產品產量居安徽省前列。
民國8年(1919年),六安糧食總產25.3萬噸,1949年糧食總產75.78萬噸,經過土地改革,1952年增加到96.42萬噸,1957年達到127.7萬噸比1949年增長68.4%。1980年全市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有了生產自主權,1981年糧食總產達到228.38萬噸,1985年糧食總產215.93萬噸比1949年增長1.85倍。
六安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和芝麻,1949年油料作物種植29.88萬畝,總產1.26萬噸,1957年增加到76.28萬畝,總產4.81萬噸,1961年減少到30.29萬畝,總產只有0.67萬噸。1965年油料種植38.8l萬畝,總產回升到2.27萬噸。1978年擴大種植到60萬畝、總產3.19萬噸,1980年種植62.94萬畝,總產3.54萬噸,但仍未達到1957年生產水平,1985年種植148.71萬畝,總產11.19萬噸。
2012年農業總產值198.8億元,糧食種植面積1074萬畝,產量449.1萬噸;油料種植面積125.8萬畝,產量17.3萬噸;棉花種植面積19.2萬畝,產量17649噸;蔬菜種植面積94.8萬畝,蔬菜、水果在品種優化的基礎上平穩發展。肉類產量51.2萬噸,水產品28.1萬噸。基本形成了優質糧油、蔬菜、茶葉、生豬、家禽、水產品、繭絲綢、油茶、六安大麻、中葯材、草竹柳編等一批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2家,省級59家,市級266家。全市已通過申報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58個,綠色食品90個,有機食品31個。六安瓜片、霍山黃芽、皖西白鵝獲批國家證明商標,霍山石斛、六安瓜片、霍邱柳編、迎駕貢酒獲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擁有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省級著名商標農產品30個,26種農產品獲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全市有農副產品出口實績的加工企業40多家,創匯超過2億美元,佔全市出口總額的60%左右,出口企業涉及草竹柳編、羽絨、繭絲綢、果菜、水產、茶葉等行業。農業生態經濟建設開始起步,全市現已建成3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2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並分別獲得了歐盟、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家環保總局的認證。綠宜牌珍珠菜及天香菜、歸然牌野生葛粉、鶴蓮牌蓮籽汁等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六安地區工業基礎薄弱,民國前期,多為手工業匠鋪和作坊,主要產品為土陶、土紙、土紡織品、針織品、鐵鍋、糕點、白酒、蔑席、紙傘、黃煙、鐵竹木農具。
194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194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8%。1952年工業總產值達4153萬元,比1949年增長89.3%,其中輕工業增長93%,重工業增長24%。 1956年,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實現了生產資料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改造,同時繼續興辦一批地方國營企業。1957年,全區工業總產值8373萬元。1959年,工業總產值為18160萬元,比1957年增長1.27倍。其中重工業比重由1957年的12.5%,上升到28.24%。
1962年,工業總產值降到10670萬元,196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1597萬元,1985年,六安有工業企業2418個,全年實現工業產值98907萬元,比1949年增長44倍,占工農業總產值37.97%,上繳利稅8227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6個,產值50622萬元,佔全部工業產值51.18%;集體所有制企業2192個,產值27872萬元,佔全部工業產值28.18%。全民和集體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1990元、4038元;固定資產原值分別為53646萬元、13293萬元;固定資產凈值分別為39062萬元、10161萬元;定額流動資金年平均余額分別為11327萬元、6132萬元。
1949年以來,六安地區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至1985年,已有10多個工業門類,35個行業,初步形成以電力、化工、機械、食品、建材、紡織等骨幹行業為主體的地方工業體系。軸承、手扶拖拉機、機制紙、棉紗、麻袋、白廠絲、絲綢織品等產品,在全省同行業中,均佔有重要地位。1979年—1985年有7個產品,獲部優產品稱號;有29個產品獲省優產品稱號;有27個產品銷往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13]
六安工業經濟迅猛發展,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770戶,比上年增加98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54.8億元,增長17.7%。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57.2億元,比上年增長20.2%;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97.6億元,增長16.0%。
Ⅲ 六安市哪個縣經濟好
個人感覺還是霍山,那邊支柱性的產業比較多,釀酒也多
Ⅳ 中國六安經濟怎樣
不錯啊。
六安的經濟最近幾年發展的那叫相當迅速。
Ⅳ 安微六安在省內經濟排名多少人口有多少謝謝。
准確的說作為一個六安人我自己都不曉得︶︿︶
Ⅵ 安慶和六安哪個經濟發展好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底蘊。安徽共有16個地級市,其中安慶市和六安市一直以來都是安徽「巨無霸」一樣的存在。六安市總面積14990平方公里,安慶市總面積13590平方公里。
這兩座城市都很大,面積相差不多,且都是皖南城市,所以經常有網友將這兩座城市進行比較。
1、六安
六安是安徽最大的地級市,歷史悠久始於公元前121年的漢武帝時期。六安是大別山地區的中心城市,長三角城區群成員,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同時還是國家級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六安是安徽佔地面積最大的市,主要產於大米茶葉,工業經濟方面遠不如沿江一帶城市,六安的地理環境,六安是安徽邊緣城市,西是大別山。
六安在歷史上的地位不如安慶,經濟發展程度也相對落後。但是近些年六安變化很大,經濟實力與日俱增。2017年城市GDP總量達到1218億元,人均GDP突破2.5萬元,同比增長9%。
未來的發展,工業旅遊業交通都不如安慶市!
2、安慶
安慶是長江下游的第一個城市,也是萬里長江安徽段的第一個城市,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安慶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安慶曾經做了近200年的安徽省會,還是長江五虎之一。即使在近現代的安慶還是安徽最發達的城市,沒有之一。但是隨著後來省會地位的丟失,加上引以為傲的長江航運漸漸沒落,近些年的安慶發展較為緩慢。
可是即便如此,安慶在全省的排名還是相當靠前的。在去年的安徽各市GDP數據排行中排名第四,僅次於合肥、蕪湖和馬鞍山,全市一年GDP總量達1708億元,人均GDP近4萬(37243元)
Ⅶ 六安市金安區與裕安區相比,哪個區好一些
總體來說,是金安區要好點,因為,沃爾瑪超市、市政府、等大型商場,政府辦公都在金安區,,裕安區要比金安區落後些
Ⅷ 六安市金安區有哪些企業
六安市皖江水洗羽絨製品廠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安豐路3號華山工業開發區
六安市三安電器製造有限公司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寧平路10號
六安市曙光紙箱廠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解放北路301號
六安市利群鑄造廠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李家沖村
六安長安沖壓製品有限公司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寧平路10號
六安市香料廠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新河西路
六安市紅星靜電噴塑廠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大別山西路70號
安徽長安電子裝備有限公司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寧平路10號
六安市張店鎮大橋輪窯廠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張店鎮大橋村
椿樹鎮棚崗建材公司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椿樹鎮棚崗村
六安市豐源復合肥廠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張店鎮街道
六安市精工齒輪總廠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六和路楊小店路口
安徽明都電力設備製造有限公司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六安經濟開發區皖西大道
金安區長安塑料廠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猴棗樹村
六安英瑞針織服裝有限公司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皋城路32號
金安區雙河鎮正大新型材料廠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雙河鎮新堂村
六安市金賽特橡塑製品有限公司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椿樹街道楊桃路188號
六安市長紅拖拉機廠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城北鄉十五里墩
六安市龍興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孫崗鎮
六安市星星輕紡製品有限公司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私營經濟園3號
···· 等等
Ⅸ 六安的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六安市轄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四縣和金安、裕安、葉集三區;六安市有130個鄉鎮、8個街道、106個城市社區、245個農村社區,1831個行政村。
2018年7月31日,六安市行政區劃進行了重新調整,有4個地方即將撤鄉設鎮,撤銷了彭塔鄉、馮瓴鄉、宋店鄉、臨淮崗鄉4個鄉的建制以後,設立彭塔鎮、馮瓴鎮、宋店鎮、臨淮崗鎮,實行鎮轄村(社區)的行政體制,原行政區域不變,政府駐地不變。
撤鄉設鎮以後,有利於加速經濟社會開放發展;有利於加快城鄉一體融合發展;有利於提升政府建設管理水平;有利於爭取城鎮建設資金項目。對照民政部和安徽省設立鎮標准,彭塔、馮瓴、宋店、臨淮崗4個鄉人口指標、二、三產業發展已具備撤鄉設鎮的基本條件。
六安市行政區劃地理位置:
六安市位於安徽省西部,地處江淮之間,東鄰省城合肥市和巢湖地區;南接安慶地區和湖北省英山、羅田兩縣;西與河南省商城、固始毗連;北接淮南市並與阜陽地區隔河相望。
六安市總面積15451平方公里。東起舒城縣舒三鄉的太平村、西至金寨縣西河鄉余家灣;南自霍山縣太平鄉的掛龍尖、北至霍邱縣朱港。江淮分水嶺,由西南向東偏北橫貫全市。
Ⅹ 六安的經濟
六安是農業大市,是國家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盛產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產品,糧、油、麻、栗、茶、繭、肉、禽、水產等農副產品產量居安徽省前列。
民國8年(1919年),六安糧食總產25.3萬噸,1949年糧食總產75.78萬噸,經過土地改革,1952年增加到96.42萬噸,1957年達到127.7萬噸比1949年增長68.4%。1980年全市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有了生產自主權,1981年糧食總產達到228.38萬噸,1985年糧食總產215.93萬噸比1949年增長1.85倍。
六安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和芝麻,1949年油料作物種植29.88萬畝,總產1.26萬噸,1957年增加到76.28萬畝,總產4.81萬噸,1961年減少到30.29萬畝,總產只有0.67萬噸。1965年油料種植38.8l萬畝,總產回升到2.27萬噸。1978年擴大種植到60萬畝、總產3.19萬噸,1980年種植62.94萬畝,總產3.54萬噸,但仍未達到1957年生產水平,1985年種植148.71萬畝,總產11.19萬噸。
2012年農業總產值198.8億元,糧食種植面積1074萬畝,產量449.1萬噸;油料種植面積125.8萬畝,產量17.3萬噸;棉花種植面積19.2萬畝,產量17649噸;蔬菜種植面積94.8萬畝,蔬菜、水果在品種優化的基礎上平穩發展。肉類產量51.2萬噸,水產品28.1萬噸。基本形成了優質糧油、蔬菜、茶葉、生豬、家禽、水產品、繭絲綢、油茶、六安大麻、中葯材、草竹柳編等一批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2家,省級59家,市級266家。全市已通過申報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58個,綠色食品90個,有機食品31個。六安瓜片、霍山黃芽、皖西白鵝獲批國家證明商標,霍山石斛、六安瓜片、霍邱柳編、迎駕貢酒獲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擁有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省級著名商標農產品30個,26種農產品獲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全市有農副產品出口實績的加工企業40多家,創匯超過2億美元,佔全市出口總額的60%左右,出口企業涉及草竹柳編、羽絨、繭絲綢、果菜、水產、茶葉等行業。農業生態經濟建設開始起步,全市現已建成3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2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並分別獲得了歐盟、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家環保總局的認證。綠宜牌珍珠菜及天香菜、歸然牌野生葛粉、鶴蓮牌蓮籽汁等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六安地區工業基礎薄弱,民國前期,多為手工業匠鋪和作坊,主要產品為土陶、土紙、土紡織品、針織品、鐵鍋、糕點、白酒、蔑席、紙傘、黃煙、鐵竹木農具。
194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194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8%。1952年工業總產值達4153萬元,比1949年增長89.3%,其中輕工業增長93%,重工業增長24%。 1956年,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實現了生產資料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改造,同時繼續興辦一批地方國營企業。1957年,全區工業總產值8373萬元。1959年,工業總產值為18160萬元,比1957年增長1.27倍。其中重工業比重由1957年的12.5%,上升到28.24%。
1962年,工業總產值降到10670萬元,196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1597萬元,1985年,六安有工業企業2418個,全年實現工業產值98907萬元,比1949年增長44倍,占工農業總產值37.97%,上繳利稅8227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6個,產值50622萬元,佔全部工業產值51.18%;集體所有制企業2192個,產值27872萬元,佔全部工業產值28.18%。全民和集體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1990元、4038元;固定資產原值分別為53646萬元、13293萬元;固定資產凈值分別為39062萬元、10161萬元;定額流動資金年平均余額分別為11327萬元、6132萬元。
1949年以來,六安地區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至1985年,已有10多個工業門類,35個行業,初步形成以電力、化工、機械、食品、建材、紡織等骨幹行業為主體的地方工業體系。軸承、手扶拖拉機、機制紙、棉紗、麻袋、白廠絲、絲綢織品等產品,在全省同行業中,均佔有重要地位。1979年—1985年有7個產品,獲部優產品稱號;有29個產品獲省優產品稱號;有27個產品銷往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六安工業經濟迅猛發展,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770戶,比上年增加98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54.8億元,增長17.7%。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57.2億元,比上年增長20.2%;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97.6億元,增長16.0%。 安徽省六安市素有「白鵝王國、羽絨之都」美譽,是優質羽絨原產地和集散地。全市家禽飼養量1.5億只,其中皖西白鵝近3000萬只、鴨2000萬只,居全省第一。六安市擁有規模以上羽絨相關企業近千家。皖西羽絨以其絨毛飽滿、蓬鬆度高、透明度好而知名。2014年年產羽毛絨達萬噸,年加工產值近50億元。當地擁有羽毛絨交易市場20多個,羽毛絨收購站180個,吸引了全國20多個省、市的羽毛絨商家匯聚於此。羽絨服、羽絨被、鵝毛扇等各種羽絨和羽毛製品花樣繁多,遠銷美國、日本、德國、加拿大等國。
近年來,六安堅持用白色羽絨打造金字招牌,助推綠色發展,小小羽絨闖出了大天地。前四屆羽博會已經累計吸引客商3000餘人次,引來投資項目30多個,累計投資30多億元。中國(六安)國際羽絨博覽會現已成為羽絨企業開展經貿合作、拓展國內外市場、加強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屆羽博會的舉辦,進一步增進了國內外羽絨行業的交流,共同促進羽絨行業發展,同時也更好地展示六安對外開放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