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歐盟13個國家 哪個國家經濟最差
歐盟統計局21日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2009年歐盟27國居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跨幅較大,版貧權富兩極分化嚴重。這份統計數據假定歐盟平均水平為100,照此計算,地處西歐的盧森堡最富庶,居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68,位居第二的愛爾蘭為131,而最窮的保加利亞僅為41,不到盧森堡的六分之一。
Ⅱ 為什麼二戰後,北歐發展那麼快,人均gdp世界較高,而南歐,亞洲慢
得到美國支持(馬歇爾計劃),一些歐洲國家的聯合,本身的擁有人才技術鋼鐵等資源。亞洲大多數國家受到殖民侵略,很多國家剛剛獨立,貧窮落後,經濟發展的基礎很弱(除日本)。
Ⅲ 歐盟近50年gdp、人均gdp、人口變化情況
請致電歐盟委員會主席
他會給你准確權威的數據
聯系電話
可以咨詢外交部
Ⅳ 為什麼西班牙那麼落後,人均GDP還是能超過韓
西班牙那麼落後?我沒聽錯吧?西班牙經濟很差嗎?2017年世界GDP排行12,人均工資世界TOP前20,而2007年之前的時候GDP一直排在第六到第八左右,去年2017年是3%的經濟增長率,中國才6%,歐盟第五大經濟體,在怎麼也是高度發達國家,經濟差也差不到那去。而且西班牙做為老牌的發達國家,曾經是海上第一霸主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後期被英國搶佔了名號,不知道為什麼給你這種印象.....
Ⅳ 歐盟人均GDP雖然降低了,但是
你說的很對。建議這玩意兒放到網路裡面去。
Ⅵ 歐盟27國上半年GDP出爐,為何僅領先中國5000多億美元
2020年,隨著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的經濟巨大挑戰。各國之間的經濟復甦成了首要關注點。近日,歐盟統計機構公布了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據顯示歐盟27國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8萬億歐元,同比,下降6.5%。而我國上半年實現GDP摺合美元6.49萬億美元,與歐盟27國上半年GDP差距僅為5000多億美元。考慮到歐洲地區目前仍在處於疫情發展,我國GDP總量在下半年有望進一步縮小與歐盟27國的差距,甚至有可能反超。
我國目前與歐盟27國的經濟總量上距僅有5000億美元,我國在上半年經濟同比實際下降1.6%,大約完成美國的64%,是歐盟的92.8%。按照今年的經濟發展趨勢,我們趕上歐盟指日可待。雖然歐盟27國目前在GDP總量上領先我們5千億,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歐盟地區發展的主要經濟體為二、三產業,但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這兩大產業著實受傷嚴重。我們中國在二、三產業的復甦上要先人一步,在經濟總量上面已經全面超越歐元區19國,而我們在今年的抗擊疫情和恢復經濟上的卓越表現令世界側目。當然目前我們所需要做的在人均GDP上加快建設步伐。
Ⅶ 西班牙和葡萄牙經濟都很差,但兩國相比誰更強些
西班牙吧抄
至少看起來國土面積大啊
西班牙面積人口比葡萄牙大多了去了,
人雲亦雲?西班牙經濟很窮?
6、義大利 2.2萬億
7、英國 2萬億
8、加拿大 1.5萬億
9、西班牙 1.4萬億
西班牙巴塞羅那1541億美元,人均5萬多---歐洲前三。義大利米蘭和羅馬都比不過巴塞羅那。
西班牙比葡萄牙經濟強些。西班牙不是窮,只是在歐盟富國中排位有些靠後,特別是近年來經濟衰退,失業率劇增,但是分和誰比。
整個歐洲除了倫敦和巴黎,接下來就是巴塞羅那。
米蘭、柏林、利物浦、馬德里、慕尼黑、羅馬、曼徹斯特、馬賽經濟都比不過巴塞羅那。
如果比人均GDP,巴塞羅那人均比紐約、東京還高。轉
Ⅷ 為什麼歐洲國家的經濟增長這么慢
1、內部因素是歐央行將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自2014年歐央行推出量寬以來,歐元區的通脹率已經達到1.2%—1.3%,正在向2%的目標水平接近。
歐央行通過量寬改善了歐元區的流動性,推動了經濟復甦。尤其是歐央行購買歐洲南部國家的債券,減輕了這些國家的壓力,為它們進行結構改革贏得了時間。但隨著歐央行准備逐步退出量寬,給歐洲南部部分國家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特別是義大利和西班牙。大潮退後,誰是「裸泳者」,目前仍要打個問號。
2、外部因素則是美國內向化的貿易政策。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任後對美國貿易政策進行了大幅度調整,不僅退出了一系列貿易協定談判,同時還高舉單邊主義大旗,對主要貿易夥伴施壓。
歐盟是美國最大的商品貿易夥伴,2017年歐美貿易總額高達6320億歐元,其中美方逆差1197億歐元。對此,特朗普深為不滿,以國家安全為由發起對歐盟的鋼鋁產品加征關稅。此舉在歐盟引起了憤怒。
3、歐盟對美貿易順差主要聚焦在三個領域:農業、化工和汽車。這三個領域也是歐盟的出口強項。2017年歐盟對美貿易中,農產品順差82億歐元,化工產品順差278億歐元,機械交通工具類產品順差達552億歐元,其中交通工具順差361億歐元。
4、農業領域美國和歐盟都有巨額補貼,雙方勢均力敵。化工領域歐美雙方利益交融。汽車則成為雙方主要的關注點。德國因汽車產品首當其沖,賓士、寶馬和大眾在美國均投資設廠,所生產的汽車構成了美國向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
(8)歐盟人均GDP衰退擴展閱讀:
貿易是歐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商品和服務貿易出口佔GDP的比重從2005年不足40%提高到2017年的50%。
美國對歐盟發起的貿易制裁顯然將給歐盟經濟增長前景帶來不確定性。這也是為什麼歐盟在近日發布的預測報告中把美國列為經濟增長不確定的主要動因之一。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盟為了應對來自華爾街的危機傳導效應,出台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進而導致一些歐盟成員國財政不可持續,歐債危機爆發,歐洲因此失去了近十年的發展機遇。
Ⅸ 按照國際慣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將發生什麼變化
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這是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所處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繼實現了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跨越。從這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國際經濟發展軌跡來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在向高收入國家和地區行列邁進時,經濟發展有許多顯著的共性特徵。
1.發展方向特點:面臨經濟發展的「分水嶺」。歷史經驗和國際研究表明,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往往會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分水嶺,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往往存在較大變數。處理得當,通常會出現一個較長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並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人均GDP的更高突破;反之,則可能出現經濟震盪,徘徊不前,甚至倒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與拉美、東亞國家在相近的時期實現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突破,日本、韓國和歐美發達國家成功跨越這道「分水嶺」,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重工業,實施出口替代戰略,成功實現了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經濟普遍保持了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長,並很快實現人均GDP5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的突破。而處於大致相同起跑線上的拉美國家,由於實施耐用消費品進口替代,本國企業缺乏技術創新,增長方式難以向集約化過渡,導致農業衰退,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造成失業劇增,經濟發展艱難,有的國家,如巴西甚至出現倒退,直到本世紀初人均GDP仍徘徊在2000至3000美元之間。
2.產業結構特點:第三產業上升為主導產業。產業結構變化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內容。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將呈明顯下降趨勢,產業結構的重心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產業結構趨向高級化的規律。從第二產業內部結構看,重工業的比重逐步提升;從整體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將逐漸取代第二產業而居於主導地位。人均GDP在達到3000美元之前,經濟發達國家基本處於工業化時期,「投資主導—工業推動」的組合是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之後,由於消費快速擴張,服務業迅速崛起,「消費主導-服務業推動」的組合逐漸成為新的增長動力,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而成為主導產業,產業結構呈現高級化。
3.發展動力變化: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主要可劃分為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四大動力。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後,發達經濟體逐漸放棄「以資源促發展」、「以市場換技術」、「以利潤換資本」等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前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由以主要依靠投資驅動逐步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技術創新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4.企業格局變化: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實力的主要載體。企業實力是國家經濟實力的基礎。工業化初級階段,廣大中小企業是產業的重要支柱力量。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步入後工業化時代,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後,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大企業數量快速增加,跨國公司或企業迅速崛起壯大,成為發達國家經濟實力的主要載體,帶動人均GDP迅速向更高階段跨越。例如,從1965年到1980年,美國年營業收入在50萬美元以上的大型企業比重從2.4%上升到5.4%;資產在1億美元以上的大型、超大型公司從0.13萬個上升到0.61萬個,增長了3.69倍;資產排名前100名公司的資產集中度達到46.7%。
5.收入分配結構變化:中產階層崛起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後,經濟體發生的一個直觀明顯的變化就是中產階層迅速擴大。在現代發達國家中,中產階層人數眾多,如在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中產階層佔全社會家庭總數的比重都在70%以上。中產階層是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市場消費的主體,具有強勁的購買力,是消費需求持續擴大的主要來源。同時,中產階層的形成,是推動社會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中產階層是發達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對人均GDP向更高階段跨越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