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人均gdp與商業的關系

人均gdp與商業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0-12-19 08:16:28

1. 武清近十年來GDP、人均gdp、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率、人均消費性支出及增長率、商業供給狀況

寶雞2009年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GDP)21525.5元,比上年增長 15.5%,摺合 3152.4美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 6.8282)。2009全年全市生產總值 806.56億元,比上年增長 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85.18億元,增長 6.2%;第二產業增加值 491.12億元,增長 16.6%;第三產業增加值 230.26億元,增長 13.9%。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0.6: 60.9: 28.5。按全市常住人口計算,2009年末寶雞市常住人口為 373.14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01‰,死亡率為 5.84‰,自然增長率為 4.17‰。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346元,比上年增長 23.6%。農民人均純收入 4186元,增長 19.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 11516元,增長 20.7% ;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3557元,增長 17.1%。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 27.2平方米,增長 3.4%;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0.4平方米,增長 2.6%。

2. 蘭州市城市化率

按照西方商業業態的發展規律與人均GDP的關系,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GDP在1100美金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時,商業處於與農業經濟相匹配的原始狀態;當人均GDP從1100到2000美金,城市化在45%以下時,商業形態出現第一次升級,百貨商場、商業街、批發市場等傳統商業取代了農業時代的廟會、地攤、集貿市場,商品為工業化下的城市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當人均GDP從2000到4400美金時,為適應城市的發展,商業形態開始出現質的飛躍,多樣化、規模化的現代商業應運而生,如大型購物中心、超市、專賣店、精品店等;當人均GDP在4400美金以上,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時,超越商業范疇的廣義商業如SHOPPINGMALL、旅遊地產、商務地產、物流等綜合商業開始涌現,這一代商業成為推動城市發展和區域進步的新動力。
2009年蘭州人均GDP為1857美元,5年後,蘭州將初步形成約1000平方公里范疇、42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發展目標:2015年GDP力爭突破2500億元,十二五期間居民人均收入年增14%,到2015年,人均GDP9410美元。
2010年蘭州市GDP為1100.39億元,人口362萬,城市人口194萬,人均GDP4805美元。城市化率約54%。
2010年,蘭州人均GDP4805美元,城市化率將達60%。人均GDP超過4400美金,按照西方商業業態的發展規律:蘭州發展將會超越商業范疇的廣義商業如SHOPPINGMALL、旅遊地產、商務地產、物流等綜合商業開始涌現,這一代商業會成為推動城市發展和區域進步的新動力。由此可見蘭州將迎來地產發展「黃金時期」。

3. 北宋和南宋是怎麼回事

宋朝因沒能打退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被迫放棄北方,所以才被分成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開封,其創建者為宋太祖趙匡胤。金國入侵,徽欽二帝被俘,北宋亡,宋高宗趙構繼承皇位後定都浙江臨安,臨安在舊都汴京南,故史稱南宋。宋朝分裂成南北兩個階段,背後的元兇是宋朝廷。

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起,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民眾安居樂業,所以很少與朝廷發生沖突。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4. 我國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是

一,轉變發展觀念

1,在指導方針上,要改變城鄉發展中長期存在的「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傳統觀念,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全局意識,做到城鄉發展一盤棋,從思想上切實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2,在發展模式上,要扭轉局限在「三農」內部解決「三農」問題的思維慣性,確立用工業化富裕農民、用產業化發展農業、用城鎮化繁榮農村等綜合措施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觀念,以工業化的視角和系統工程的方法謀劃農業的發展。

3,在發展戰略上,要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重點做到「三個傾斜」。

二,加快改型進程

工業化、城鎮化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當前全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三,壯大集體經濟

村級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可採取以下途徑:

1,盤活存量資產。培育村級集體經濟增長點,開拓新的發展領域,首先要考慮的是集體經濟的原有資產積累,對其進行改造,以擴大規模。

盤活閑置存量資產,對集體原有閑置的辦公樓、廠房、祠堂和廢棄學校等設施,通過整修或翻建,提高存量資產的利用率,培育穩定、可持續收入來源。

2、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土地是農村集體資產中最重要的資源,在農村實行集體化道路的過程中,要全面開展村級土地、房屋資產的清查,積極開展宅基地、農用地整理,增加有效用地面積,拓展集體資源的運作空間。

3、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從當前全國所有富裕村來看,它們都具有雄厚的集體經濟,即村辦集體企業和第三產業。二、三產業的發展壯大是農村首先富裕的重要條件。

農村實行集體化以後,參加集體勞動的畢竟是少數,還有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需要解決,為此集體一方面要鼓勵、引導一部分有一定資金和技術的農民外出打工或經商,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讓農民就地務工,走「亦工亦農、工農並舉」的道路。

4、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集體發展農業產業化、山區開發、綠化造林、生態保護、農業綜合開發、小流域治理等財政資金的扶持力度,要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結合起來,提高扶持資金使用效益。

四,完善惠農政策

隨著國家財力不斷增強,國家政策開始偏向農村。從2004年開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但部分惠農政策實施的效果並不理想,需要進一步完善。

五,加強組織建設

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建設。堅持用人標准,體現時代要求,使領導班子在素質上有較大提高,年齡上形成梯次配備,知識和專業結構上有明顯改善。

2、切實推進基層民主。把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制度真正落到實處,進一步規范村務、財務公開。這方面重點要強調發揮好村幹部的「領頭雁」作用。

要發揮好村幹部作用,關鍵是我們要具備發揮作用的基本本領,包括知識水平、領導能力等方方面面的本領。

3、加強農村基層幹部的自身建設。廣泛開展對村兩委班子成員的知識培訓,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層次性、有效性,切實提高基層幹部隊伍的素質,努力把村班子幹部培養成政治堅定,具有市場觀念、科技頭腦、創新意識,善於調查研究、了解民意、勤懇服務的新型領導者。

4、加強作風建設,力戒無視群眾利益甚至是嚴重損害群眾利益的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急功近利、搞花架子的做法。

(4)人均gdp與商業的關系擴展閱讀:

「三農」問題在我國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來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此後逐漸被媒體和官方引用。實際上「三農」問題自建國以來就一直存在,只不過當前我國的「三農」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

一是中國農民數量多,解決起來規模大;

二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單方面獨進,「三農」問題積攢的時間長,解決起來難度大;

三是中國城市政策設計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比較效益短時間內凸顯,解決起來更加復雜。

5. 如何開家政服務公司

第一步:為家政服務公司取名

一個好的家政服務公司更容易讓客戶記住你的公司,對於家政服務我們盡量選擇比較溫馨的、能深入民心的名字。一定要起三到五個名字,用於注冊營業執照的核名。因為你想的名字有可能是在當地已經存在的或者是侵犯別人的商標。

第二步:開家政服務選址

有了一個辦公場所才可以辦理營業執照。你可以選擇在小區、繁華的街區、寫字樓等等地方。小編建議專業的家政服務公司辦公場所最好在60平米以上最佳。這也是最低去標准了。視各自的情況而定吧!資金條件好一點的可以選擇門面,資金條件薄弱的可以考慮在小區或寫字樓!

第三步:注冊家政服務公司的營業執照

現在注冊一個公司沒有之前那麼復雜,一般注冊一個家政服務公司的營業執照費用也比較低。正常情況下幾百塊錢就可以搞定,如果自己不會還可以請專業的工商代理機構為你辦理,費用也就一千塊左右。你需要提供的就是法人身份證,房產證,家政服務公司的名字。

一般到當地工商部門去告訴工作人員說你需要辦理一個營業執照,具體的東西也會告訴你。

第四步:家政服務公司店面的裝修

對於裝修這一塊我們一般直接交個裝修公司來做,同時進行的工作就是等核名之後設計廣告牌和logo之類的。印刷宣傳單、名片等可以同時進行。對於裝修風格,小編建議還是不宜過於復雜奢華!

第五步:物品的采購

包括辦公室所需要的辦公傢具,家政人員所需的工具、工作服的定製等等。在采購之前小編建議還是整理一份清單。避免浪費時間來回跑。

第六步:招聘家政服務人員

制定符合自己家政服務公司的招聘要求,對於家政人員的招聘,可以通過互聯網招聘,也可以通過張貼招聘廣告或親朋好友介紹適合的家政服務人員!

第七步:家政服務公司的業務宣傳

對於業務宣傳,方式方法也有很多,目前見效快的還是散發小廣告,散布互聯網廣告等等。也可以利用開業之際做一些有活動等等方式來獲取家政客戶。

(5)人均gdp與商業的關系擴展閱讀:

家政服務公司指的是由專業家政人員來提供室內外清潔、外牆清洗,清洗地毯、石材翻新 石材養護等服務、鍾點服務等家政服務,將部分家庭事務社會化、職業化的社會盈利組織。以此來幫助家庭與社會互動,構建家庭規范,提高家庭生活質量,以此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服務內容

(1)一般家務:製作家庭便餐、家居保潔、衣物洗滌、園藝等等,以器物的服務為主;

(2)看護嬰幼兒:對嬰幼兒的照料、看管;

(3)護理老年人:照料、陪護老年人;

(4)照顧病人:在家庭或醫院照料、看護病人;

(5)護理產婦與新生兒:護理產婦與新生兒,亦稱月嫂;

(6)家庭教育:主要是對幼兒或小學生的品德和良好習慣的培養、智力開發和學業輔導;

(7)家庭理財:對客戶日常生活開支的管理,包括采購、記賬等;

(8)家庭秘書:從事家庭或家庭企業的文書檔案處理、電腦操作、公關事務、汽車駕駛等;

(9)家庭安全員:一類是負責家庭器物的維修與安全,如負責水電、電器、電腦、住宅的維修服務與安全等,又稱家庭技術員;另一類是負責家人的安全,又稱家庭保安員;

(10)陪伴:陪同購物或聊天,主要滿足客戶舒緩情緒,排遣孤獨感,或通過其他陪伴方式滿足客戶的心理需求;

(11)管家:對客戶的家庭事務進行全面安排,具體安排其他家庭服務員的日常工作。能針對客戶家人的不同特點,調配膳食,美化家庭環境,科學體育鍛煉,安排家庭休閑娛樂、旅遊,迎送賓客,指導合理的作息等等;

(12)居家服務的家政從業人員(保姆)其服務項目一般是全面多項的,而鍾點工、計件工則有單項或多項的,其具體服務項目應以客戶與家政企業或家政從業人員所簽訂的合同內容為准。

(13)單位、社區的服務項目,如清潔託管、單位保潔等,因其後勤服務比較專業化,其項目一般以單項或幾項為主。

(14)家庭電器的維修、維護、清洗(包括:廚房電器,電視、電腦、空調等家用電器)。

參考資料:家政服務公司——網路

6. 什麼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7.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7)人均gdp與商業的關系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8.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有哪些

意見和建議:

1:強化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程度。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營造優美人居環境。

3:突出城市整治重點,打造城市良好形象。

4:完善投入保障機制,確保創建順利達標。

5:黨政機關廉潔高效,社會風氣健康向上;

6: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

7:組織領導堅強有力,創建工作機制健全;

8:思想教育深入細致,道德建設扎實有效;

9:創建活動蓬勃開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

10:黨政機關廉潔高效,社會風氣健康向上;

11:科教文衛體穩步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12:社會治安良好,社會秩序井然;

13: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生態環境優良;

14: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申報條件:

1、獲得並保持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榮譽稱號;

2、申報前連續兩年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3、申報前12個月內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無嚴重違紀、違法犯罪;

4、申報前12個月內未發生有全國影響的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

5、申報前完成國務院下發的節能減排任務;

6、未發生非法出版、制黃販黃、侵權盜版的惡性事件。

全國文明城市數據指標:

1、群眾對黨政機關工作的滿意度>90%

2、群眾對反腐倡廉工作的滿意度>90%

3、城市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完好率達100%

4、交通事故死亡率(人/萬台車)<10

5、群眾安全感>85%

6、虐待、不贍養老人案件發生率<1.5%

7、家庭暴力投訴率(起/萬戶)<1.5%

8、侵犯殘疾人合法權益事件(遺棄、虐待、侮辱等)投訴率(起/萬戶)<1.5%

9、全民法制宣傳教育的普及率≥80%

10、依法直選的社區居委會≥80%的選民參與選舉

11、市民對政府誠信的滿意度≥90%

12、行業風氣滿意度>85%

13、「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知曉率≥80%

14、大於等於80%的街道建立市民學校,社區居委會普遍建立教學點,有效開展活動

15、形成崇尚先進的濃厚氛圍,市民對本市重大典型的知曉率≥80%

16、人均教育經費支出>420元

1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0%

18、全市性科普教育活動≥3次/年

19、每百人互聯網用戶(戶/百人)>8

20、城市電話主線普及率(線/百人)>35

21、每百人公共圖書藏書量>160冊

22、市屬各區文化館40%以上為二級館

23、每個街道都有多功能的室內文化活動場所,總面積每萬人≥500平米

24、大於等於80%的社區居委會有群眾業余文化活動輔導員,並能正常開展活動

25、業余群眾文體活動團隊數量(支/街道)>15

26、區級大型廣場文化活動次數(次/年)>8

27、每萬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人/萬人)>8

28、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45%

29、文化遺產定期保護,保存完好率≥95%

(8)人均gdp與商業的關系擴展閱讀:

1、創建文明城市對市容市貌有哪些要求?

⑴規劃合理,公共建築、雕塑、廣告牌、垃圾桶等造型美觀實用,與居住環境相和諧,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⑵街道整潔衛生,無亂張貼(包括牛皮癬)現象。

⑶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場所氣氛祥和。

2、創建文明城市對市民在公共場所道德方面有哪些要求?

⑴公共場所無亂扔雜物、隨地吐痰、損壞花草樹木、吵架、斗毆等不文明行為;

⑵所有室內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全面禁煙,並有明顯的禁煙標識;

⑶影劇院、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會場等場所安靜、文明,無大聲喧嘩、污言穢語、嬉鬧現象。

3、創建文明城市市民應具備哪些交通意識?

⑴車輛、行人各行其道;

⑵機動車讓行斑馬線,車輛、行人不亂穿馬路、不闖紅燈;

⑶自覺保持交通暢通、不人為造成交通阻塞;

⑷車輛、行人服從交警指揮;

⑸在交通站點遵守秩序,排隊侯車,依次上下車。

⑹禁止酒後駕車。

4、建立公共場所人際互助關系有哪些要求?

⑴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孕及懷抱嬰兒者主動讓座;

⑵友善對待外來人員,耐心熱情回答陌生人的問訊;

⑶公共場所主動幫助老、殘、弱或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5、創建文明城市對市民的滿意度有什麼要求?

⑴群眾對黨政機關行政效能的滿意度>90%;

⑵群眾對反腐倡廉工作的滿意度>90%;

⑶全民法制宣傳教育的普及率≥80%;

⑷市民對政府誠信的滿意度≥90%;

⑸市民對義務教育的滿意度≥75%;

⑹市民對見義勇為行為的贊同與支持率≥90%;

⑺市民種綠、護綠等公益活動參與率≥70%;

5、創建文明城市對窗口服務行業有哪些要求、有哪些行業?

對窗口行業進行實地考察、隨機暗訪,主要內容包括:服務是否文明規范,投訴機制是否便捷有效等。這些行業包括:燃氣、供熱、自來水、供電、公交、出租汽車、鐵路、長途汽車客運站。

9. 開平市的人均GDP,人口,流動,商業區有那些 工業區狀況如何 交通如何

開平地處五邑僑鄉中部,總面積約1659平方公里,人口約68萬(2004年統計數字),轄2個街道和13個鎮。共有2個市區,分別為三埠及長沙兩條街道,面積約108平方公里,人口約21萬。因原開平縣縣城三埠鎮被潭江分割為長沙、新昌和荻海三個區域,與武漢三鎮有相似之處,故有「小武漢」之稱。開平是全國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華僑及香港、澳門、台灣胞,約有75萬人,均分布在68個國家和地區。
目錄[隱藏]

二.城市名稱
基本概況 開平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面。總面積1659平方千米。總人口68萬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駐長沙街道長沙光華路1號,郵編:529300。代碼:440783。區號:0750。拼音:kāi pínɡ shì。開平是中國著名的華僑之鄉、建築之鄉和藝術之鄉,國家園林城市、更是聞名遐邇的碉樓之鄉. 【位置·面積】 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面,毗鄰港澳,北距廣州市110公里.地跨東經112°13』 ~112°48』,北緯21°56』 ~22°39』;東北連新會,正北靠鶴山,東南近台山,西南接恩平,西北鄰新興。全市總面積1659平方公里,境內南北西部多低山丘陵,東、中部多丘陵平原,潭江自西向東橫貫市腹,地勢自南北兩面向潭江河各地帶傾斜,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面積佔全市面積的69%,丘陵面積佔29%,山地面積佔2%。潭江、蒼江相會,穿流而過,水深河寬,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素有「小武漢」之稱,歷來是重要商埠和貨物散集地。 【民族】全市民族以漢族為主,佔全市總人口98.18%(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其餘為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布衣族、滿族、瑤族、土家族、黎族、高山族。【語言】開平人的主要語言為開平語(屬台山話的類別),多數人懂聽廣東語,但說廣東話則可能會有差異。另外,開平各地方言差異亦頗大,例如開平內大沙、馬崗、龍勝等地的口音,說開平話的人也未必能聽清楚。【華僑、港澳台同胞】開平市是全國著名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共75萬人,分布在世界上67個國家和地區。多年來廣大旅居海外鄉親熱心支持家鄉建設,興辦教育、衛生、慈善公益、文化和福利等公益事業,為家鄉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景點名勝】開平市屬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區,年均氣溫21.5度,年降雨量1700-2400毫米,是旅遊度假勝地。開平市的名勝古跡游覽景點有開平碉樓 、立 園 、赤坎歐陸風情街、 南樓紀念公園 、梁金山風景旅遊區、孔雀湖旅遊區、 開元塔公園 、風采堂 、旅遊購物街、 加拿大村、 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等。 【土特產】樓崗狗肉、 馬岡鵝、水口白菜、潭碧冬瓜、水口腐乳、金雞番葛、金山火蒜、金山靈芝、陂頭桂味荔枝、等。【交通】開平市水陸交通方便,開陽高速,325國道橫貫全境地,全市通車水泥公路800多公里,市區通各農村鎮的道路全部水化。三埠港列為國家一級口岸,有客、貨輪直抵香港、廣州各沿海各地,其中2艘往返香港的豪華客輪,5小時可達目的地,計程車200輛,公交車線路1—10、13路。全市實現了城鄉電話程式控制化[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工農業出口產品達380多種,土特產金山火蒜、廣合腐乳行銷世界,經久不衰;嘉士利餅干、嘉士利五香味花生等系列產品質優價廉,揚名中外。開放改革以來,開平堅持工業興市,興辦了一批具有八、九十年代先進水平的企業。目前,全市形成了化纖、紡織、制衣、食品、電子、明膠等支柱產業,嘉士利餅干、花生和廣合腐乳等30多個產品獲部優獎。年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有20家,其中滌綸企業集團達25億元,成為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之一。嘉士利、依利安達、味事達、鋁業集團等7家企業分別進入全國同行業百強,依利安達、凱德電器、平順織布等企業被評為全國500 家最大外商投資企業之一,依利安達、簾子線等6家企業被廣 東省定為高新技術企業。 開放改革以來,開平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近年開平市委、市政府堅持「團結發展」的主題,積極營造「安全、賺錢、開心」的投資環境,越來越多的外商對開平投資辦實業充滿信心,目前,香港、澳門、台灣、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義大利、法、德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均在開平投資設廠,全市現有「三資」、「三來一補」業700多家。國際大企業如美國聯信公司、法國GBI公司、新加坡匯 亞公司、香港依利安達公司等均在開平辦有高科技企業,它們成為開平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市開辟了幾個工業園區,用水、用電、用地成本及各項收費均比周邊城市低,有利於投資者的初始創業。營造優質的投資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使開平形成了化纖、紡織、食品、電子、醫療、新材料等六大支柱產業。全市經濟 發展迅速,國內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出口總值、實際利用外資等每年均以10%以上的幅度增長,開平市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華僑文化氣息。 聞名於世的開平碉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平人文地理的濃厚,區位特點,珠三角經濟發展擴張和開平在珠三角的「城郊型」位置,決定了開平廣闊的發展規律空間和強勁的後發優勢,也使開平成為粵港經濟圈的重點組成部分,為港、澳、台及海外實業家投資辦實業展示了廣闊的前景。開平市第三產業發展很快,商業貿易繁榮,擁有全國第一家縣級五星級酒店--潭江半島酒店,還有四星級和三星級酒店,可為客商提供吃、喝、玩、樂的優質服務,開平已逐級發展成為粵西最大的涼果批發市和水暖衛浴器材市場,目前在開平水口鎮籌建的水口衛浴器材展覽中心,將成為以後定期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的水暖衛浴產品展銷會的主會場;水暖衛浴器材貿街也在2001年開始興建。開平作為全國水暖衛浴器材生產王國和商貿王國的地位已逐步確定,發展前途遠大。 開平金融體系穩健齊全,銀行分支機構遍布城鄉,可為顧客提供多方多樣的金融服務,包括外匯貸款、結售匯業務、外匯買賣業務、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國際結算業務等。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等金融公司機構均在開平開設分支機構,形成了一個國強大的金融服務網路。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法治社會、和諧社會建設。全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保持較快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綜合 2007年,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運行質量平穩發展,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健康發展。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49.85億元(當年價),比上年增長11.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46億元, 增2.29%;第二產業增加值76.79億元,增長13.32 %;第三產業增加值59.60億元,增長11.33%。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0 : 51.2 : 39.8。按戶籍人口計人均生產總值21934元。 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是:產業結構不夠優化,經濟競爭力不強;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食品、居住類價格漲幅偏大;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旅遊業未形成產業鏈,對住宿餐飲業等第三產業的拉動力仍不夠。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 2007年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7.11億元,農業發展速度101.61%。全年糧食總產量23.54萬噸,減0.78%,其中稻穀21.84萬噸,增0.81%;水果總產量3.63萬噸,增20.47%;蔬菜總產量28.58萬噸,減22.07%;花生總產量0.63萬噸,減43.25%;甘蔗(含果蔗)總產4.60萬噸,減13.24%。 2007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68.97萬畝,減3.33%,其中水稻種植面積59.94萬畝,減0.25%;蔬菜播種面積23.34萬畝,減18.79%;花卉種植面積1.31萬畝,減1.72%。 2007年林業生產項目有增有減,全年跡地更新面積56527畝,同比增40.62%。零星(四旁)植樹22.05萬株,幼林撫育54750畝,同比減9.35%。木材砍伐117468立方米,同比減0.24%。 畜牧業生產成果顯著,肉類總量5.81萬噸,增15.08%;全年生豬出欄量35.61萬頭,家禽出欄量2903.43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5.46%和27.46%;禽蛋全年總產量9360噸,比上年減12.43%;水產養殖產量增長較快,全年水品產量3.49萬噸,增8.94%。 三、工業和建築業 2007年全市工業穩步發展,經濟效益增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72.03 億元,比上年增長13.04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58.86億元,比上年增長12.30%。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34.94億元,比上年增長12.83 %。按企業經濟類型分: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累計完成139.78億元,比上年增長19.26 %;國有企業累計完成6.18億元,比上年增長12.92 %;集體企業完成0.99億元,比上年減55.57%;股份制企業完成26.99億元,比上年減19.20 %;私營企業完成46.46億元,比上年增長30.81 %;股份合作企業完成0.56億元,比上年增長44.88 %;聯營企業完成1.04億元,比上年減22.19 %;有限責任公司完成12.64億元,比上年增長44.20 %。 生產規模擴大,經濟效益繼續向好。2007年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4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產值225.71億元,產品銷售率96.0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31.16億元,增長21.47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3.54%,實現利稅總額16.54億元,比上年增13.63 %,其中利潤總額7.68億元,比上年增長14.89 %。 建築企業有較大的發展。全年建築安裝總產值15.49億元,比上年增15%。工程結算收入13.05億元,比上年增2.03%。實現利稅總額0.28億元,增33.33 %。 四、固定資產投資 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帶動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全市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2.54億元,比上年增長16.82%。其中:基本建設完成14.31億元,增長42.48%;更新改造完成投資8.20億元,增長54.44%;房地產完成投資4.28億元,增長4.66%;其他項目完成投資12.89億元,減0.48%。全年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資施工項目206個,比上年增加42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49個,全投項目69個。民資投資穩步增加,全年民資直接投資20.73億元,同比增長25.94%。 鎮級投資項目增加,2007年全市鎮級固定資產完成投資20.28億元,比上年增長38.44%。 商品房價格上漲。2007年商品房施工面積59.55萬平方米,比上年減3.33%;竣工面積11.60萬平方米,比上年減28.97%;住宅銷售面積20.58萬平方米,比上年減3.24%;住宅銷售額3.23億元,增長3.92%。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業 2007年全社會完成客運量2531萬人,比上年增0.04%;客運周轉量98809萬人公里,比上年減0.21%;港口貨物吞吐量20.45萬噸,比上年減0.04%。 車輛擁有量增長較快。2007年汽車擁有量34103輛,比上年增長9.78%,其中小汽車29573輛,比上年凈增3339輛,增長12.73%。摩托車180719輛,比上年增長4.72%。 全年郵政業務總量4774萬元,比上年增長13.1%,全市人均年函件用郵量11.55件/人,比上年增21.71%。全市固定電話21.18萬部,比上年增0.86%,固定電話普及率31部/百人。行動電話用戶58.1萬部,行動電話普及率為85部/百人。 六、國內貿易 國內市場銷售穩步增長,城市市場消費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44億元,比上年增長17.23%。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5.71億元,增長23.15%;農村消費品零售額31.73億元,增長11.02%。 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53.31億元,比上年增長17.16%。其中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實現零售額9.97億元,增長18.81%。餐飲業全年實現零售額13.13億元,增長17.50%。 七、對外經濟貿易和旅遊業 出口貿易穩步增長。全市海關進出口總值154513萬美元,同比增9.72%。外貿出口總值117328萬美元,比上年增14.42%。其中國有企業出口產值12243萬美元,比上年減11.19%;外資企業出口產值82471萬美元,比上年增21.66%,私營企業出口產值22615萬美元,比上年增7.83%。進口總值37185萬美元,同比減2.88%。實現對外貿易順差80143萬美元。 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13302萬美元,比上年增18.03%,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152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51%。全年合同利用外資1972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8%。外向型企業592家,三資企業440家,來料加工企業152家。 旅遊業進一步發展。2007年6月28日在紐西蘭基督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順利通過表決,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4處世界遺產,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全市擁有星級酒店5家,其中五星級酒店1家,四星級1家,三星級1家,二星級2家。2007年全年總共接待遊客218.9萬人次,比增25.79%;其中國內旅遊者177.03萬人次,比增25.91%,國際旅遊者41.87萬人,比增52.53%。旅遊總收入11.02億元,比增58.11%。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19億元,按省統一口徑增長14.7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8.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04 %。 金融穩定。全年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08.84億元,比年初增長5.11 %,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58.75億元,比年初增長2.53%。各項貸款余額54.00億元,比年初增12.97 %,其中短期貸款37.92億元,比年初增19.93 %;中長期貸款15.03億元,比年初減3.62%。僑匯收入9102萬美元,比上年增112.37 %。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取得較好成就。全年獲得科技進步獎32項,其中地級市以上科技進步獎3項。全年專利申請量530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31家,其中省級25家,江門市級6家;民營科技企業59家,其中省級42家,江門市級17家。2007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產值2.5億美元。 教育事業持續發展,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水平穩步提高。2007年全市有中小學221所,其中完(高、職)中15所,初中27所,小學 17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 5 所。全市在校學生共 132545人,其中小學生71017人,初中生37159人,高中階段在校生15395人。幼兒園37 所,在園兒童19568人。電視大學1 所,在校本科生1067人,大專學生1306 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小學畢業生升入學率100 %,非正常流動率為0 ;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與上年持平; 17周歲人口中等教育完成率99.8%,與上年持平;初中入學率99.8 %,與上年持平,畢業率99 %,與上年持平,非正常流動率0.7 %,比上年下降0.3 個百分點。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97 %,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普九」五率連續第十八年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標准要求。全市初中畢業生11294人,升學率為94 %,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完成江門市下達的「普高」指標。全市高考錄取人數3869人,,比上年增加102人,其中本科錄取人數1528人,報考錄取率69.19 %,高中升學率為79.5 %,全年投入5338 萬元,新建改建校舍97586萬平方米。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全市有文化館1間;文化站15個;博物館1間;美術館1間;圖書館6間,總藏書量28.3萬冊,其中鎮圖書館藏書量15萬冊;粵劇團2個;市(鎮)影劇院5座。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共有衛生機構25個。其中醫院5家,衛生院15家;婦幼保健院1家;專科防治所、站2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病床床位1428張,其中醫院1016張,衛生院352張。衛生技術人員2300人,其中執業醫師588人,執業助理醫師200人。 體育事業有新的突破。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唱響「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主旋律,推動全民健身發展。積極組團參加江門市第六屆運動會,我市體育代表團憑借較強的實力 ,在參賽的四市三區共7個代表隊中,以78.25枚金牌、總分2315分的成績首次位列金牌榜、總積分榜的第三位。成功承辦2007年全國武術散打冠軍賽。舉行了中國女排VS開平男排公開賽。2007年開平市招商洽談會暨傳統龍舟賽。 十一、人口、就業與社會保障 戶籍人口有所增長。2007年年末全市總人口683171人,其中男性341967人,女性341204人。非農業人口246056人,占總人口的36.02%。全年出生人口7006人,出生率為10.28‰。死亡人口5259人,死亡率7.71‰。全市凈增人口1747人,自然增長率2.56‰,比上年下降3.29個千分點。 勞動就業壓力有所緩和。年末全市社會從業人員372978人,比上年增1.60 %。其中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79017人,減8.1 %。失業人員人數292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859人。 社會福利保障事業日益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56583人,參加養老保險的有86558人,參加醫療保險的有44902人,參加工傷保險44377人,參加生育保險29549人。20275名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到基本養老金。 社會安全問題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重視。2007年,全市共發生工礦企業事故3宗,比上年減少25%,工礦企業事故死亡4人,與上年持平,十萬從業人員事故死亡0.21人。道路交通事故597宗,比上年減少21.8%,交通事故死亡人數69人,同比下降14.8%,萬車事故死亡3.15人。全年發生火災事故2宗,比上年減少98.9%,死亡人數0人。億元GDP事故死亡0.49人。 十二、人民生活與環境保護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7年城鎮職工人均工資15978元,比上年增長14.97 %;農村人均純收入5659元,比上年增長4.99%。居民住宅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竣工住宅面積11.60萬平方米;住宅銷售面積20.58萬平方米。 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繼續改善。以創建「文化先進市」和「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大力推動僑鄉文化建設,各級文明單位、文明村繼續增加。2007年新增開平市標兵文明單位5個,廣東省文明單位1個;開平市標兵文明村14條,廣東省文明村1條。自1991年以來,已創建各級文明村(單位)463個,其中廣東省文明村6條,江門市標兵文明村30條,開平市標兵文明村267條;廣東省文明單位(窗口)8個;江門市標兵文明單位16個。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開平市管轄小區從一開始的長沙和新昌兩個管區發展到如今9個管區(長沙、新昌、靳頭、荻海、港口、沖橙、簕沖、祥龍)、13個鎮(月山、水口、赤水、金雞、蜆岡、百合、赤坎、塘口、大沙、馬岡、龍勝、蒼城、沙塘、樓崗、三埠)以及翠山湖工業區和蒼城工業區。
開平規劃用地面積達2000多公頃,為企業投資發展提供良好平台。 在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中,京津冀區域發展規劃中是第一個專門規劃,也是十一五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京津冀區域發展規劃逐步實施。 河北以接軌國際市場為目標,加強接軌京津,實現京津冀六大融合,即觀念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交通融合,人才融合和規劃融合。將河北建成京津外資流轉擴散基地,產業轉移成在基地,高科技產業配套基地,現代物流倉儲基地,休閑旅遊度假基地和農副產品供應基地。位於京津冀經濟圈腹地的唐山市,依託曹妃甸和京津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開平區作為唐山的中心區,正面臨前著所未有的機遇。 開平區礦藏豐富,煤炭,礬土,陶土,鋁礦石,紅沙,白沙等已探明儲量均達到數百萬噸。其中石灰石儲量達到3.48,可謂物華天寶之地。 經過多年不斷發展,開平已初步形成農業產業化、工業現代化、三產物流規模化的產業發展格局。 農業以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養殖加工業為主導,都市型現代農業初具規模。 全區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逾萬畝,特色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千畝,養殖業以牛、豬、禽、魚為主,佔大農業的比重達56%。 工業以鋼鐵、陶瓷、水泥、煤炭、耐火保溫材料等行業為支撐,主要產品達500多種。鋼鐵行業全部實現高爐煉鐵、轉爐煉鋼、全連鑄、連軋生產工藝,主要產品有螺紋鋼、帶鋼、角鋼、棒材、線材、焊管等,年生產能力500萬噸;陶瓷行業全部實現天然氣、煤氣燒成工藝,主要產品有建築衛生陶瓷,年生產能力1.5萬噸,日用骨質瓷,年生產能力1200萬件;耐火保溫行業全部實現天然氣、煤氣燒成工藝,主要產品有普通耐火保溫材料、炭化硅、氮化硅等,年生產能力100萬噸;水泥行業向高標、特種水泥發展,主要產品有礦渣硅酸鹽水泥,年生產能力200萬噸;煤炭行業主要產品為煙煤及精洗煤,年生產能力240萬噸;機械製造行業主要產品有冶金設備、礦山設備和鐵路器材等。 物流業主要有鋼材市場、陶瓷市場、建材市場、汽車貿易市場及蔬菜批發市場。 唐山寶業集團、寶新集團、灤河集團為全國知名企業;銀水集團、陡河集團均為全省知名企業;唐山華岐焊管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高頻焊管生產企業;唐山隆達骨質瓷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日用骨質瓷生產基地,產品在2001年被上海亞太經合首腦會議(APEC)指定為宴會用瓷。開平商貿繁榮,以冀東汽車交易中心、開平溫州商城、華北建材市場等為代表的專業化、規模化市場物流發達,在華北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閱讀全文

與人均gdp與商業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