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1950中國人均gdp

1950中國人均gdp

發布時間:2020-12-19 06:36:15

❶ 介紹香港的資料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HK),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1)1950中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香港的名稱來歷: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

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

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

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❷ 日本1950年至1990每年的GDP和人均GDP各是多少。(美元計算)

90年我們人均GDP只有343.7美元,
1991年中國人均GDP為1450美元
1994年中國人均GDP為2100美元
2000年中國人均GDP摺合美元為856美元
2003年人均GDP為1087美元
2004年中國人均GDP為1490美元。「
200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703美元。
2006年是2017.6美元
07年中國 總 30100 人均 2280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單位:%
國家和地區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世 界 2.7 0.3 0.6 1.5 2.9 2.4
低收入國家 1.9 2.7 1.5 5.1 5.5 5.6
最不發達國家 1.8 2.7 2.1 2.7 3.7 3.7
重債窮國 0.6 1.9 0.6 1.2 2.7 2.5
中等收入國家 4.6 2 2.7 4.2 6.3 5.4
下中等收入國家 5 3.8 4.8 4.9 6.6 5.9
上中等收入國家 4.1 -0.2 0.1 3.3 6.1 5
中、低收入國家 3.9 1.8 2.3 4 5.9 5.2
東亞和太平洋 6.6 5.7 6.9 7.9 8.1 7.8
歐洲和中亞 7 2 4.7 5.8 7.1 5.9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2.4 -1.1 -2.2 0.6 4.5 3.1
中東和北非 1.3 1.4 1.9 1 3.7 2.8
南 亞 2.4 2.9 1.8 5.7 6.2 6.4
撒哈拉以南非洲 0.8 1.1 1 1.7 2.9 3.1
高收入國家 2.8 0.4 0.7 1.4 2.6 2.1
非經合組織成員國 4.4 -1.7 0.6 2.7 4.6 3.9
經合組織成員國 2.8 0.6 0.8 1.4 2.6 2.1
歐元區 3.3 1.5 0.5 0.2 1.6 0.9
中 國 7.6 7.5 8.4 9.3 9.4 9.2
中國香港 9.2 -0.3 0.9 3 7.3 6.3
中國澳門 2.8 0.7 9.2 14.2 27 7.2
孟加拉國 3.9 3.2 2.4 3.3 4.3 3.5
印 度 2.3 3.6 2 6.7 7 7.1
印度尼西亞 3.5 2.5 3 3.3 3.6 4.2
伊 朗 3.5 2 7.3 3.7 3.8 4.9
以 色 列 4.9 -2.6 -3.1 -0.1 2.8 3.5
日 本 2.2 … -0.5 1.2 2.5 2.5
哈薩克 10.1 13.7 9.8 8.9 8.8 8.4
韓 國 7.6 3.1 6.4 2.6 4.2 3.5
馬來西亞 6.4 -1.8 2.3 3.4 5.2 3.4
蒙 古 0.2 0.1 2.8 4.2 9.2 4.6
緬 甸 8.5 9.9 10.7 12.5 1.9 3.9
巴基斯坦 1.8 -0.6 0.8 2.5 3.9 5.2
菲 律 賓 3.9 -0.2 2.5 2.6 4.1 3.3
新 加 坡 8.2 -5 3 2.6 7.3 3.7
斯里蘭卡 4.3 1.8 2.5 4.7 4.5 4.4
泰 國 3.7 1.2 4.4 6.1 5.3 3.6
土 耳 其 5.6 -9 6.2 4.2 7.4 6
越 南 5.4 5.6 5.8 6.2 6.6 7.4
埃 及 3.4 1.5 1.2 1.1 2.2 2.9
奈及利亞 1.8 0.7 -0.7 8.3 3.7 4.7
南 非 1.6 0.9 2.5 1.9 5.2 5.6
加 拿 大 4.3 0.8 2.5 1.1 1.8 2
墨 西 哥 5.1 -1.2 -0.2 0.4 3.1 1.9
美 國 2.5 -0.3 0.8 2.2 3.2 2.5
阿 根 廷 -1.8 -5.4 -11.8 7.8 7.9 8.2
巴 西 2.8 -0.1 0.5 -0.8 3.5 0.9
委內瑞拉 1.8 1.5 -10.5 -9.3 15.8 7.5
白俄羅斯 6.1 5.1 5.5 7.6 12 9.8
保加利亞 7.3 6.1 5.4 5.1 6.5 5.8
捷 克 4 3.1 1.7 3.2 4.5 6.2
法 國 3.6 1.5 0.5 0.1 1.7 0.9
德 國 3.1 1 -0.1 … 1.6 0.9
意 大 利 2.9 1.7 0.4 0.3 1.4 0.2
荷 蘭 2.7 0.7 -0.1 -1.3 1.1 0.8
波 蘭 4.2 2.2 1.5 3.9 5.3 3.3
羅馬尼亞 2.2 7.2 6.7 5.5 8.7 4.4
俄羅斯聯邦 10 5.3 5.2 7.9 7.7 6.9
西 班 牙 3.6 2.9 1.4 1.1 1.4 1.7
烏 克 蘭 7 10.3 6.2 10.3 13 3.3
英 國 2.1 2.7 2.1 1.7 2.6 1.2
澳大利亞 0.8 2.5 2 2.6 1.8 1.5
新 西 蘭 1.7 2.9 3.1 1.8 3.1 0.7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資料庫。

❸ 中國1950年GDP

1952至2018年,GDP從679.1億元躍升至抄90.03萬億元,實際增長174倍;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累計超過8000萬人;1949至2018年,糧食總產量從2000多億斤增加到1.32萬億斤;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

70年來,全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增長近3000倍;2018年末,銀行業總資產268萬億元,規模居全球第一。

(3)1950中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大事,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大事。70年來,我國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正如寧吉喆所說,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實現飛躍。

7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此外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作用也在凸顯。

❹ 求日本1950-2006年的人均GDP數據

日本人均Gdp僅僅是美國的十四分之一!

❺ 求1950年1976年2009年的中日韓台人均GDP對比。

中日韓台1950,1976,2009人均GDP變化(美圓)

1950年 1976年 2009年
中國 29.2 163 3678
日本 50 6589 39731
韓國 41 1000 17074
台灣 140 1159 16392

對比僅做一參考;

❻ 1950年到2012年中國各省市的人均GDP。

  1. 你直接到統計局網站去查就好了

  2. 如果國家統計局沒有,就逐一查各省統計局網站。

  3. 祝你查閱愉快!此工作需要20人工作一年時間。

❼ 解放初中國與印度經濟對比

去年印度經濟提速,增長率超過8%,這立即在中印兩國乃至世界上激起討論。「印度將超過中國」、「21世紀是印度世紀」等言論和認為印度經濟積重難返不可能趕上中國的言論形成了一次小論戰。今年印度大選,執政以來取得經濟高增長的人民黨政府卻「意外地」敗選下台,兩國與世界又是一陣議論。 ( http://www.tecn.cn )
然而以中印這樣兩個歷史悠久的大國,展望前景豈能以一日論短長?漫道印度不能僅以一兩年的時段、IT軟體等一兩個產業而樂觀,就是中國已持續20年的高增長也只是歷史之一瞬。比較這樣兩個大國,不能不「風物長宜放眼量」。

一、中印農業:百年興衰

如今中國人到了印度,總會對那裡的「落後」印象深刻。簡陋的基礎設施、堵塞的交通、滿街低檔國產車、大城市的貧民窟、隨處可見的乞丐,加上德里大街上悠閑自得的「神牛」,作為孟買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大洗衣場……都給人以一種「窮國」的強烈觀感。與文化歷史背景差異較大的西方國家和地狹而殊、人稠而不眾的東亞龍虎相比,印度作為我們的鄰邦,同為第三世界中的大國,人口眾多文明古老、當代政統(印度獨立與新中國誕生)也幾乎同時建立,不是更好的比較對象嗎? ( http://www.tecn.cn )
於是國內通行如下說法:1949年時印度的經濟水平明顯高於中國,後來由於兩國選擇了一「資」一「社」的不同發展道路,結果中國很快超過了印度,而且現在已經把印度遠遠甩在了後面。於是在不少場合人們都看到這樣的論戰模式:你要與東亞新興工業化地區相比嗎?我就以與印度的對比來反駁你。 ( http://www.tecn.cn )
無疑,就上述說法而言,有兩點的確是事實:1949年時中國的經濟狀況的確不如印度。而在改革開放時代的經濟高速增長中,我們現在在經濟的基本面上(盡管不是在所有方面)已經明顯地超過了印度。但這兩個事實如果不加以如下的兩個補充,那是很容易導致誤解的:第一,1949年時中國十餘年戰爭廢墟上的經濟不如印度,但這在中印經濟比較史上只是個短暫的插曲,而在長時段歷史中,不僅農業時代中國經濟一般都超過印度,就是在工業化問題上,雖然英國殖民印度要早於中國的洋務運動一個世紀,因此印度的近代工業起步也早,但是從清末到抗戰前的中國工業起步後發展就比印度快,民國時期中國工業水平已經一度高於印度,只是後來陷入毀滅性戰禍才又垮了下來。第二,中國經濟如今的確趕上並超過(確切地說是再次超過)了印度,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改革時代,而不是在改革前達到的成績。換句話說,民國時代中國經濟曾經領先於、至少不亞於印度。而改革前中國經濟是否領先於印度,是大可懷疑的。 ( http://www.tecn.cn )
1980年代中國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門關於民國史上相對和平時期中國農業經濟水平曾經有過一個估價。當時由杜潤生班子中的研究人員完成的這項研究表明:如果把戰亂中的生產劇降與戰後的恢復性劇升排除不計,以1921-1936年15年間中國糧食產量平均每年增長1.76%視為比較正常的狀況,則這個增長率要比同期未經戰禍的印度高得多。民國時期正常(即相對和平)年份中國農業雖然遠遠稱不上發達,與先進國家無法相比,但多數指標並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更不低於發展中國家一般水平,尤其是明顯高於印度。1936年中國人均佔有標准糧529斤,當年世界平均水平為502斤,而印度僅為309斤,相當於中國水平的58.4%。1934-1938年間中國糧食平均畝產213斤(標准糧,下同),世界平均為163斤,而印度僅為86斤。如果以勞動生產率計,則中國每個農業勞動者產糧在1921-1936年間增長了35.2%,增幅高於總產增長。1936年中國勞均產糧1725斤,比1951年還高出14.3%(盡管1951年的總產已經超過1936年)。這個生產率低於當時的世界平均水平,但位次是趨於上升的:在11個對照的發展中國家中,中國1926年的水平占第九位,1936年第八位,1946年第七位。而且中國這一水平通常高於印度:按每個男性農業勞動者平均年產食物摺合百萬凈直接卡路里計,1934-1938年中國平均為5.3,印度僅3.9;考慮到印度在牛奶等若干畜產品中的優勢,中國在糧食生產中對印度的優勢應當更高。(註:文潔、高山:《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糧食生產效率和水平》,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編:《農村·經濟·社會》,第1卷,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326-335頁。) ( http://www.tecn.cn )
總之,只要沒有大戰亂,中國農業從傳統時代以來,無論在什麼制度下一直都是領先於印度的。這種領先不僅體現於人均、畝均與勞均糧食產量,而且體現於包括牧漁諸業在內的大農業綜合指標如總卡路里生產率。 ( http://www.tecn.cn )
而1949年以後到改革前的命令經濟時代,中國農業生產的總量雖有一定的增長,但在最能反映經濟進步本質的勞動生產率方面表現很差:由於中國農業產量與農業勞動者數量在此期間幾乎同步上升,因而勞均產值在這二十多年中幾乎沒有任何增長:從「一五」時期到「四五」時期,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年產值僅由263元微升至276元。1966年時,中國農業勞均產糧僅1162.8斤,遠比1936年低;時至1975年,勞均產糧也只有1931.5斤,比1936年高不了多少。(註:趙德馨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58頁。) ( http://www.tecn.cn )
當然,由於印度的農業從來就不行,這樣的水平仍然高於印度——即使在戰爭廢墟上的1949年,中國的工業固然是毀得不如印度了,而農業雖然比抗戰前明顯衰退,仍然還比印度強。因此新中國的農業水平一直高於印度是毫不足奇的。 ( http://www.tecn.cn )
但是在改革前的20多年間,中國農業對印度的優勢不是在擴大,而是在縮小。中國放棄了城市化,把農民禁錮在農村,靠人海戰術增加了產量,卻犧牲了勞動生產率。而印度這期間城市化比中國快(當然,大量農民進城也擴大了貧民窟,就像我們這次在孟買和浦那看到的那樣),並且靠綠色革命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總產量的增長也快於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國世界經濟研究領域的一批學者在莫干山舉行「中印經濟發展比較研究討論會」,會後發表的《紀要》提出以下共識:解放後至改革前,印度糧食年總產量與人均產量一直低於中國(按:這實際上是延續民國時代已經形成的局面),但兩項差距都在縮小,即印度的兩項增長率都高於中國:1952-1981年間,中國糧食總產增長1.04倍,年均增長2.5%,而印度增長1.19倍,年均增長2.75%。1952-1978年間,中國年人均糧食產量增長15.2%,年均遞增0.55%;而印度年人均增長23.7%,年均遞增0.8%。而且這三十年間中國糧食生產商品率在下降,印度則在提高。50年代中國糧食凈征購量占總產量17.4%,1982年則降為15%左右。印度同期的糧食商品率卻從7%上升到33%。結果,中國從50年代的糧食出口國變成70年代的糧食進口國,而印度則相反,從五六十年代的糧食進口國到70年代破天荒地變成了糧食出口國。(註:王紅生:《關於1950-1980年間中印糧食生產狀況的一些思考》,2002年北京大學《中國現代化論壇》創刊學術討論會論文。) ( http://www.tecn.cn )
至於非糧食作物,這一時期中國棉、油增長快於印度,印度乳產品及水果增長高於中國。綜合而論,據印度學者斯瓦米《中印的經濟增長:1953-1970》一書計算,也是印度增長更快:1952-1965年間,印度非糧食作物生產年均增長2.9%,中國只有2.3%。合計糧食與非糧食作物,整個農業的純新增價值增長率,在此期間中國也低於印度。(註:SubramanianSwamy.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1952-1970:a comparative appraisa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 http://www.tecn.cn )
最後,在農業方面,甚至不僅關乎農業而且實際上涉及基本人道的方面,改革前中國與印度之比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阿馬蒂亞·森提到的那個著名的事實:改革前中國發生過慘絕人寰的和平時期大飢荒,而歷史上飢荒比中國更頻繁的印渡,獨立後盡管農業產量仍然低於中國,卻在憲政民主體制下成功地消除了飢荒現象。 ( http://www.tecn.cn )

二、中印工業:世紀沉浮

在工業方面,其實中國超過印度也並不始於解放後。中國近代工業盡管起步晚於殖民地印度,但在正常條件下(即沒有大戰亂時)的發展速度卻快於印度,到30-40年代民國時期絕大多數工業品最高年產量均已明顯超過印度在1949年達到的水平。而這期間印度並無大的動亂,工業基本是持續發展的。中國卻在1949年前受到毀滅性的戰爭破壞,1949年當年的產量自然低於印度。但這與農業的情況類似:「產量的下落並不是由於經濟原因所致,而是由於戰爭的摧殘。一旦這些不正常的外生因素消除後,情況馬上就得到了扭轉」。 ( http://www.tecn.cn )
從那時到中國改革前的20世紀70年代,在工業與交通運輸業方面,筆者能夠找到的24種主要製造業產品產量,和7項運輸指標,它們展示了一幅復雜的圖景:(參見表1) ( http://www.tecn.cn )
表1民國年間與1970年代中印工交經濟發展對比(註:除註明者外,本表中中印民國時數據據馬洪主編:《中國工業經濟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0、11頁各表數據合編;1970年數據,中國見汪海波:《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經濟史》,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年,第857-874頁;國家經貿委編:《中國工業五十年》,第五部,下卷,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第1258-1259頁。印度見(無署名)《世界經濟統計簡編》,三聯書店,1974年,第72-121頁;《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7》,東方出版社,1990年,第128-265頁;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和社會統計資料匯編,1992》,中國統計出版社,1992年,第180-183頁;本書編輯小組:《國外經濟統計資料》,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79年;以及魯達爾·達特、K ·P ·M ·桑達拉姆:《印度經濟》,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各章附表。) ( http://www.tecn.cn )

a 1965年數字b 1969年數字c 1978年數字
(註:②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編:《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7》,東方出版社1990年,第9頁:1970年中國人口82992萬,印度53396萬,計得印中之比為0.643.) ( http://www.tecn.cn )
(註:③殷永林:《獨立以來的印度經濟》,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27頁。)
其中,在民國年間可比的14種產品中,中國佔有優勢的10種到1970年時都仍然保持優勢,而且除2種(純鹼、燒鹼)外,有8種優勢擴大。而4種民國時代印度佔有優勢的產品,到1970年除糖一項外,餘三項優勢都轉到中國一邊。(但按人均產量則布的生產仍是印度為多,印度產糖的優勢也擴大了)因此在上列基礎工業領域,改革前中國的發展總的來說是明顯快於印度的。這使得民國相對和平時代中國已經存在的優勢在經歷戰亂一度失去後,隨著新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僅重新得到恢復,而且似乎進一步發展了。 ( http://www.tecn.cn )
但同表也顯示了事情的另一方面:在民國時期不列入統計的10項製造業產品與7項交通運輸業指標中,1970年中國只有3項產品與一項運輸指標產量高於印度,而且如果按人均產量,鐵路貨車製造與石油加工也是印度領先,只有塑料產量與鐵路貨運的優勢屬於中國。此外的9種工業品和6項運輸指標印度的人均產量都高於中國,其中有的(如核電)中國當時還是空白。有12項指標按人均計印度超過中國都達一倍以上,其中民航客運、電氣化鐵路、電冰箱、乙烯等印度都超過當時的中國十倍乃至數十倍。公路、鐵路、航空、家電、汽車、石化等等印度不是總量領先,就是人均領先。而這些產業大都是20世紀下半葉的新興產業。可見當時印度工交部門的產業結構實比中國先進。今天印度軟體業之類的新興產業活躍,或許是有其傳統的。 ( http://www.tecn.cn )
其次,同表還顯示印度工業中,低附加值的上游產業、初級產品相對落後,而高附加值的下游產業、終端產品相對發達,而改革前中國工業則有相反的特徵。例如:1970年中國人均原油產量差不多是印度的三倍,但人均石油加工量卻只有印度的四分之三,而新興石化產品如乙烯的人均產量還不到印度的十分之一。中國棉紗的產量是印度的兩倍多,而棉布產量卻與印度大致持平。中國生鐵產量是印度的236%,而鋼產量只是印度的190%。1970年印度成品鋼材產量是原鋼產量的75.6%,(註:殷永林:《獨立以來的印度經濟》,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27頁。)而同年中國成品鋼材產量只有原鋼產量的66.8%。(註:國家經貿委編:《中國工業五十年》,第五部,下卷,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第1259頁。)尤其是高檔軋材的數據表中闕如,但據筆者了解,當時中國在這方面對印度基本上沒什麼優勢。 ( http://www.tecn.cn )
由於當時中國優勢明顯的基礎工業初級產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工業品的生產中國卻很少乃至並無優勢。加之當時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極為落後,交通運輸、高等教育、通訊、電影、旅遊等等都比印度差得很遠,因此當時雖然中國的著述常以鋼煤油電等基礎工業的優勢傲視印度,並引以為體制優越性的證明,實際上其總體經濟水平是很難說比印度領先的。 ( http://www.tecn.cn )

三、中印經濟:200年間總體水平比較

綜上所述,由於傳統優勢,即使在1949年中國農業生產總量仍然大於印度,國民經濟恢復後更是如此,但自國民經濟恢復至改革前,20多年間中國農業發展慢於印度,導致優勢變小。工業則因戰爭破壞,1949年時中國一度喪失曾取得的優勢,變得不如印度。後來在和平時期中國恢復了原有優勢,而且與以往的和平年代一樣,基礎工業發展快於印度,使這方面的優勢有所擴大。但是改革前中國工業產業結構比印度落後,基礎產品以外的深加工、高增值、消費品與新興產業大都屈居印度之下,因而整體工業水平與印度相比是否領先尚難斷言。而第三產業的發展,改革前中國不如印度應當是眾所周知的。這樣,綜合各部門而言,當時的中國國民經濟在總體上比印度如何? ( http://www.tecn.cn )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的研究似乎有兩種判斷,一是認為中國經濟水平當時不如印度。中國的經濟起飛和把印度甩在後面都是改革年代的事。二是認為歷史上和平時期的中國經濟一向強於印度,20世紀50-70年代也如此,但是這個時期中國經濟比此前及此後的和平年代都更糟,因此成為中國經濟相對於印度而言優勢最小的時期,或者說是印度經濟最接近於追上中國的時期。不過上述兩個說法也有一個共識,即這個時期是中國近兩百年來和平時期經濟與印度相比最不利的時期。 ( http://www.tecn.cn )
第一個說法來源於世界銀行。近年來,以購買力平價(PPP )計算的國內總產值日益受到重視,它被認為可以矯正以往用官方匯率美元計值的GDP.不少人根據這項指標興奮地認為中國實際經濟水平比過去流行的說法要高。但是,這個新演算法算出的印度經濟指標比過去的演算法高得更多。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總產值作為總體經濟指標來衡量,在整個改革前時期中國經濟實際上始終明顯落後於印度: ( http://www.tecn.cn )
據表2,改革前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的國內總產值只相當於印度的五分之四不到。再考慮到當時中國人口不僅多於印度,而且(由於那時中國尚未厲行計劃生育)多出的幅度比今天為大,人均GDP 之低於印度就更加明顯了。按照這一指標,甚至在改革之初的1980年,中國總體經濟仍然落後於印度,只是差距已經很小。隨著1980年代中國改革對舊體制積弊的逐步消除,此後的中國經濟逐漸轉為領先於印度,而且由於印度的市場化改革舉步維艱,中國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到1995年,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的國內總產值已經高出印度77%了。 ( http://www.tecn.cn )
表2中印按購買力平價計的國內總產值變化(註: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1.New York :Oxford,轉引自胡鞍鋼:《中美日餓印有形戰略資源比較——兼論旨在「富民強國」的中國大戰略》,《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2期,第28頁。) ( http://www.tecn.cn )

第二個說法可以麥迪森為代表。近年來國外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出現所謂「加州學派革命」。一些學者以高度評價亞洲傳統經濟來批判過去強調歐洲先進的所謂「西方中心論」。這些學者「重新面向東方」的眼光也包括印度,看看他們的中印比較是頗有意思的。其中,A ·麥迪森的《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1820-1992》據說曾被行內評價為:「經濟學家們都將死去,惟有這本書是不朽的」(註:見該書中譯本卷首,「譯者的話」。)。該書在以若干方法(主要也是購買力平價等)對現有的各種統計作了一番考證修訂後給出如下情況: ( http://www.tecn.cn )
表3中印經濟長時段相關數據比較(註:A ·麥迪森:《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1820-1992》,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109-144頁。中印之比值為筆者算出。) ( http://www.tecn.cn )

從上表看,中國經濟總量自清代、民國以迄新中國200年來一直大於印度,但1980年代以前其比值並沒有明顯的升高趨勢。尤其與1820年及1936年的比值相較,改革前中國對印的相對比較優勢明顯地低了一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比值相對最低之時不在清末也不在民國,甚至不在戰後廢墟上的1950年(當年中國GDP 為印度的156.6%),而是在三年飢荒之後的1962年(當年僅為印度的139.9%)。只是在改革後,這個比值才持續上升,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達到三倍於印度。 ( http://www.tecn.cn )
但由於中國人口更多,人均產值與印度相比優勢要小許多。上表顯示清代中國的人均產值略少於印度,到清末則開始超過印度,1936年中國這項指標比印度要高出26.3%。進入大規模戰爭時代後,中國經濟滑坡,但根據麥迪森的計算即使在百廢待興的1950年,中國人均GDP 仍略高於印度,而到1956年,中國在人均GDP 方面相對於印度的優勢恢復到1936年的水平。然而很快中國經濟又陷於混亂,到1962年人均GDP 一度低於印度,甚至低於清代的中印比值,是兩百年間中國經濟相對於印度而言最糟的時期。以後中國經濟復甦,人均GDP 自然又超過了印度。但直到改革前夕的70年代中期,中印之間的這項比值才達到與超過1936年水平。而進入改革時代後,中印的距離才明顯拉開,到90年代中國的人均GDP 已超過印度一倍以上。當然,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經濟的提速,另一方面也與中國此期內嚴格計劃生育而印度則保持著高於中國的人口增速有關。 ( http://www.tecn.cn )
就純粹反映經濟增長速度的GDP 指數而言,上表顯示清代中國經濟增長率明顯低於印度:以1913年水平為100,印度從1820年的55.8增至這一水平,中國只從66.2增至這一水平。進入民國後,在1913-1936年間中國經濟增長明顯快於印度:中國增長了將近四成,而印度增長還不到兩成。1936-1950年間,中國經濟因戰爭而大滑坡,印度經濟仍保持增長,GDP指數也出現印度高於中國的局面。1952年後,中國GDP 指數再度領先於印度,但大躍進的後果與文化大革命使這一趨勢再次逆轉,60年代印度的GDP 指數又高於中國。70年代雖然中國又一次恢復領先,但直到改革前夕的1977年,中印GDP 指數之比仍然沒有達到1936年時的水平。只是在改革年代,中國的GDP 指數才穩定地超過印度,而且超過的幅度也大大突破了1936年水平。 ( http://www.tecn.cn )
總而言之,無論是麥迪森的計算還是世界銀行的統計,都顯示出中國長時段(例如200年)的經濟發展能力明顯優於印度,但1950年後至改革前這一時段的經濟發展績效,則不能說比印度更好。 ( http://www.tecn.cn )

❽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8)1950中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❾ 我國1950—2011年三次產業各產業國內生產總值GDP、勞動力數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

國家統計局網站自己查噻。三次產業各產業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肯定有,勞動力數量沒注意過,好像沒有。

閱讀全文

與1950中國人均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