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洛陽GDP在中部六省所有城市中排第幾
洛陽GDP目前在中部六省之中
僅次
武漢,長沙,鄭州,合肥
位列第五位
2010年GDP
武漢5515.76億
長沙4547.06億
鄭州4000.00億
合肥2702.50億
洛陽2321.20億
2. 中部六省那個省經濟最好 中部六省,哪個省經濟
中部崛起戰略所包含的省份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河南
其中河南總專量最強,全國第五,屬就城鎮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來說,湖北相對較好,人均的各項經濟數據在中部六省中相對領先,但是就生活水平來說,都差不多,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相差不大。
就2011年的GDP總量來排是這樣的: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山西
3. 平頂山的經濟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幾位
平頂山的經濟在河南省排第四吧,看車牌號就知道了,平頂山車牌號豫D,中部六省專是指:河南省 山西省屬 湖北省 安徽省 湖南省 江西省,你要問平頂山在中部六省的排名你讓我情何以堪啊!平頂山是工業城市。經濟還是可以的。。。。
4. 中部六省那個省經濟最好
最近,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對《中部六省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比較研究》的結果顯示:河南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已走在中部前列,基本實現了中央領導和省委提出的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的指示精神,但要保持領先優勢還需加快發展。
此項研究是在國家統計局、河南省政協、河南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河南省統計局、鄭州大學、河南財經學院等單位專家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建立了一套中部六省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從人口與勞動力、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四個方面,38個具體指標,並採用當今比較成熟的因子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兩種方法相互驗證,對中部六省的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進價測算評價的。評價指標數據為2005年度,主要取自《中國統計年鑒2006》。
一、綜合評價結果
為便於比較和直觀,我們採用百分制,滿分為100分。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河南得分84.5分,位於第一;湖北83.8分,位於第二;湖南76.8分,位於第三;山西70.7分,位於第四;安徽69.9分,位於第五;江西68.2分,位於第六。
中部六省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層級明顯,不同層級之間存在較大落差,而同層級內部落差很小。在總體得分中,河南、湖北綜合得分在80分以上,屬於第一層級;湖南綜合得分76.8,位於70-80之間,屬於第二層級;山西、安徽和江西綜合得分位於60-71之間,屬於第三層級。從同層級內部看,第一層級內的河南與湖北之間僅相差0.7分,第三層級中的安徽與江西之間僅相差1.6分。從層級之間對比看,第一層級的河南與第三層級的江西之間最大落差16.3分,第二層級的湖南綜合得分明顯高於第三層級,但與第一層級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差7分左右。
二、分類評價結果與分析
由於中部六省人口、經濟、文化、區位條件等存在較大差異,致使各省在各個子系統中優劣明顯。
(一)人口與勞動力。具有較強優勢的是河南和湖北(80分以上),具有一般優勢的是湖南和安徽(75-77分),處於較後的是山西和江西(72分以下)。
人口和勞動力是區域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與區域經濟、社會、文化、衛生、資源、環境等各個子系統構成一個龐大的綜合性區域系統,它一方面受到區域內各子系統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對各子系統又具有推動作用。彼此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共同影響著區域的總體發展。對人口和勞動力評價,我們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進行。從數量方面看,中部六省之間相距懸殊,差異明顯。2005年年底總人口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河南(9380萬人),湖南(6326萬人),安徽(6120萬人),湖北(5710萬人),江西(4311萬人)和山西(3355萬人),居首位的河南高出第二位湖南3054萬人,是末位山西的2.8倍;就業人員河南為5662萬人,湖南3658萬人,安徽3485萬人,湖北2676萬人,江西2108萬人,山西1476萬人,居首位的河南高出第二位湖南2004萬人,是末位山西的3.8倍。河南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就業規模都具有明顯的優勢,排第一位,其次是湖南,其餘依次為安徽、湖北、江西和山西。從結構優化方面看,居於首位的是湖北,無論是城鎮化水平還是就業結構層次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其餘依次為山西、江西、湖南、安徽和河南。分指標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湖北為43.2%,山西42.1%, 江西37.0%,湖南37.0%,安徽35.5%,河南30.7%,據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2.5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比重,湖北為57.6%,山西56.5%, 江西54.1%,安徽49.0%,湖南46.4%,河南44.6%,據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3個百分點。
(二)經濟發展。具有較強優勢的是河南和湖北(80分以上),具有一般優勢的是湖南和安徽(70-80分),處於較後的是江西和山西(70分以下)。
經濟發展是區域發展的基礎保障,雄厚的經濟基礎有利於加快區域的社會發展與進步。它將為資源環境的維護與開發利用提供必要的科技條件與物質基礎,從而有助於推動資源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能力越高,相應區域內總體發展能力也越強。我們把經濟發展能力子系統分解為四個方面,即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發展速度和綜合效益,然後運用這四個方面的若干具體指標來綜合評價該子系統的優化程度。
1、在經濟規模方面,河南以其龐大的經濟規模居中部六省之首,緊接其後的是湖北,其次分別是湖南、安徽、山西和江西。從具體指標看,河南地區生產總值、地區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等主要經濟規模指標都位於第一位,與其餘五個省份相比都存在著顯著的優勢,如地區生產總值10587億元,高出第二位湖北62.4%,是末位江西的2.6倍;地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38億元,高出第二位湖南36.2%,是末位山西的2.1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4312億元,高出第二位湖北61.1%,是末位山西的2.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358億元,高出第二位湖北13.3%,是末位江西的2.7倍, 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7435億元,高出第二位湖北31.6%,是末位江西的2.5倍。在對外經濟中,居於首位的是湖北,外貿進出口總額、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分別達到91億美元和281億美元,其次依次為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處於末位的是山西。末位與第一位的湖北相比,外貿進出口總額相差39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相差了181億美元(僅相當其60%)。
2、在經濟結構方面,選用了第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依此來測度各省的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層次的優化程度。2005年第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高到低排列,山西93.7%、湖北83.4%、河南和江西同為82.1%、安徽82.0%、湖南80.4%。由此可以看出,山西具有顯著的優勢,超出第二位10.3個百分點,其餘五省工業化程度雖然存在一定差距,但基本處於同一個層次上,處於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階段。
3、在發展速度方面,近幾年全國各省,一直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中部六省也不例外。2005年與上年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河南增長14.2%、江西12.8%、山西12.6%、湖北12.1%、湖南和安徽為11.6%。總體看,增長速度都處於較高水平,彼此差異不是很大。但是若把基礎規模考慮進去,從增長的絕對量去考察,河南、湖北和湖南與其餘三省相比,則具有顯著的優勢。
4、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們選用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農業產出率、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和單位GDP能耗五個指標,從整體和不同側面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量。在整體效益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處於首位的是山西(12495元),其次分別為湖北(11431元)、河南(11346元)、湖南(10426元)、江西(9440元),處於末位的是安徽(8675元);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處於首位的是山西(28320元/人),其次分別為湖北(24365元/人)、江西(19246元/人)、河南(18698元/人)、湖南(17799元/人),處於末位的是安徽(15423元/人)。在農業效益中,處於首位的是湖南,農業產出率為(2.4萬元/公頃),其次分別為河南(2.2萬元/公頃)、湖北(1.9萬元/公頃)、江西(1.7萬元/公頃)、安徽(1.37萬元/公頃),處於末位的是山西(0.6萬元/公頃)。在工業效益中,處於首位的是河南,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81.8), 其次分別為湖北(166.1)、湖南(165.2)、安徽(157.9)、山西(151.7),處於末位的是江西(147.3)。在能源產出率上,處於首位的是江西,單位GDP能耗為(1.06標准煤/萬元), 其次分別為安徽(1.21標准煤/萬元)、河南(1.38標准煤/萬元)、湖南(1.40標准煤/萬元)、湖北(1.51標准煤/萬元),處於末位的是山西(2.95標准煤/萬元)。由此看出,在經濟效益指標中,中部六省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不均衡。綜合評價結果,河南、湖北、湖南具有相對優勢,安徽、山西和江西處於較後。
(三)社會發展。具有顯著優勢的是湖北(93.7分),具有一般優勢的是山西和湖南(80-90分),處於相對靠後的是江西、河南和安徽(80分以下)。
社會發展主要從居民生活質量、教育和科技水平、社會安全和社會保障等幾個方面來考察。
1、在生活質量方面,居於首位的是山西,其次分別為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處於末位的是安徽。從具體指標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湖北,為5556元,其次分別是湖南(5488元)、山西(5427元)、江西(5161元)、安徽(4711元),處於末位的是河南(4651元);消費結構(恩格爾系數)由於不同區域居民的飲食習慣不同,造成南北省份的巨大差異,山西(39.2%),河南(42.0%)、湖北(44.7%)、安徽(44.9%元),湖南和江西,都為46.0%;住房條件最好的是湖北,城鄉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4.5平方米,其次分別為湖南(34.4平方米)、江西(33.3平方米)、河南(26.6平方米)、安徽(25.1平方米),山西(24.5平方米);醫療衛生條件最好的是山西,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為44人,其次分別是湖北(38人)、湖南(34人)、河南(31人)、江西(27人),安徽(26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山西,每百人擁有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數達到53部,其次是湖北(46部),湖南、安徽和河南同為39部,最低的是江西(38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是江西,差異系數為2.75, 其次分別為湖北(2.84)、河南(3.02)、湖南(3.05)、山西(3.08),處於末位的是安徽(3.21)。
2、在教育科技方面,六省之間相差懸殊。最具優勢的是湖北,其次依次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領域,每十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湖北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別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處於末位的是河南(91人);科技領域,三種專利授權量居第一位是湖北,達3860項,其次分別是河南(3748項)、湖南(3659項)、安徽(1939項)、江西(1361項),處於末位的是山西(1220項)。
3、在社會安全方面,處於第一位是江西,每萬人擁有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立案數僅19件,其次分別為山西(22件)、湖北(26件)、河南(32件)、安徽(33件),處於末位的是湖南(34件)。
4、在社會保障方面,保障覆蓋率最高的是湖北,為44.3%,緊隨其後的是山西(44.2%),其餘依次為湖南(31.8%)、江西(29.5%)、河南(24.7%),處於末位的是安徽(23.6%)。
(四)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具有顯著優勢的是河南(84.5分),具有一般優勢的是湖北和湖南(70-80分),處於相對靠後的是安徽、山西、和江西(70分以下)。
基礎設施和環境在當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既是開展區域合作、擴大外來投資的先決條件,又是保持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該子系統主要從設施和環境兩個方面來考察。
1、在基礎設施方面,綜合評價結果是:河南48.1分、湖北38.3分、安徽36.6分、湖南36.1分、山西34.7分、江西29.1分。分指標看,鐵路交通最發達的是河南,區域內鐵路營業里程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其餘依次為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處於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發達的是安徽,區域內公路密度得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其餘依次為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處於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農業水利設施最完備的是湖南,區域內有效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比重得到68.1%,其次是江西(61.2%),其餘依次為河南(60.0%)、安徽(55.8%)、湖北(41.7%),處於末位的是山西(23.7%)。通訊設施最高的是河南,區域內局用交換機容量達到2266萬門,其次是安徽(1623萬門),其餘依次為湖北(1606萬門)、湖南(1562萬門)、山西(1122萬門),處於末位的是江西(1096萬門)。電力設施能力最強的是河南,年發電量達到1429億千瓦小時,其次是山西(1273億千瓦小時)、湖北(1257億千瓦小時)、安徽(646億千瓦小時)、湖南(630億千瓦小時),處於末位的是江西(349億千瓦小時)。
2、在環境保護方面,綜合評價結果是:湖北38.5分、湖南37.5分、河南36.4分、山西30.5分、安徽30.4分、江西29.8分。分指標看,對污染治理投資力度最大的是河南,項目本年完成投資額為20.7億元,第二位的是山西19.8億元,其餘依次為湖北14.8億元、湖南14.1億元、安徽4.5億元,處於末位的是江西4.2億元。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最高的是湖北46.2億元,第二位的是河南33.9億元、其餘依次為湖南26.4億元、山西25.0億元、安徽18.8億元,處於末位的是江西17.9億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最高的是安徽80%,第二位的是湖北74.4%,其餘依次為湖南70.9%、河南 68.7%、山西44.7%,處於末位的是江西27.1%。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最高的是安徽97.4%,第二位的是江西92.1%,其餘依次為河南91.9%、湖南89.7%、山西88.9%,處於末位的是湖北87.6%。森林覆蓋率最高的是江西55.86%,第二位是湖南40.63%,其餘依次是湖北26.77%、安徽24.03%、河南16.19%,處於末位的是山西13.29%。
三、問題與建議
從上述比較分析結果看,河南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省份之一,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處於領先的位置。但縱觀中部六省發展特點,河南面對的壓力和問題嚴峻,要保持領先優勢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一)主要問題
1、總體發展水平領先的優勢並不是十分突出。總體評價得分河南84.5,僅高出第二名湖北0.7分,彼此差距甚微,基本處於同等水平。
2、主要領域之間發展不均衡。在四大主要領域,人口與勞動力、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與環境三方面處於中部領先的位置,而社會發展方面卻處於倒數第二。縱觀其餘各省,四大領域的發展水平在中部比較結果中基本處於同等位次,表明河南在主要領域協調發展方面欠缺、今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應加強教育、醫療、社會治安和保障等相關社會發展方面的投資力度,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3、同一領域內部,總體發展規模與結構優化程度不對稱,矛盾突出。如在人口與勞動力方面,人口和勞動力總量規模龐大、位居之首,而反映結構優化的城鎮化水平、就業結構層次則相對低下,處於末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湖北為43.2%,山西42.1%, 江西37.0%,湖南37.0%,安徽35.5%,河南僅為30.7%,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河南12.5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比重,湖北為57.6%,山西56.5%, 江西54.1%,安徽49.0%,湖南46.4%,,河南44.6%,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河南13個百分點。在經濟領域,主要經濟規模、發展速度指標都居中部六省之首,但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則相對低下,如工業化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單位GDP能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等在中部六省處於中等水平。在社會發展領域,城鄉居民收入、接受高等教育水平、治安和保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不足,處於六省靠後的位置。
(二)建議
河南的城鄉結構、就業結構層次低,工業化水平和社會發展相對滯後,一方面受制於龐大的人口壓力、農業大省的基本省情和國家發展政策調整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思想相對保守、開拓創新意識不強,政府部門辦事效率相對低下,導致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結構優化遲緩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近年,省委和政府在這些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思想意識的更新,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非短時之功。河南只有立足省情,首先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用發展工業的思路去改造和提升農業,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工業的發展應以優化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由粗放經營切實轉變為集約經營,由追求總量轉變為提升質量。其次,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應堅持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發展的觀點,加強薄弱領域的建設力度,實現科學發展。第三,應把人文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文化交流與協作,提高居民的誠信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和改革開放意識,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外來投資,實現借力發展。(來源: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
5. 中國中部最經濟最崛起的城市排名
1.上海
這座21世紀中國最受寵愛的城市,其釋放的巨大經濟活力令人吃驚。上海被喻為中國再次經濟起飛的龍頭,或者是箭尖,人們寄希望於它能引領起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航船。
上海有中國城市裡管理和服務水平最好的地方政府,有最便利的區位和運輸優勢,也聚集著中國素質最高的一批白領階層。上海是經理人的絕佳誕生地,一個標準的上海產的經理人,應該是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或者哈佛,在跨國公司美國總部呆過,在麥肯錫等咨詢公司做過,然後回國任跨國公司的中國區總經理或者首代。
盡管上海的人才培養能力、人才吸納能力與北京相比稍遜一籌,但其整體商業和人文環境方面的優勢,使其在爭奪優秀人才方面魅力獨具。而由此所表現出來的人才的價值創造能力和對城市經濟的貢獻也是顯而易見的。這里成為跨國公司中國區和亞太區總部的新的選擇地,上海是中國大陸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浦江東岸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如今已經成為中國知識最密集的高科技聚集地,而其崛起的速度同樣令人驚駭。
總人口:1341.8萬人
高校數量:57所
科研人才數:3.5萬人
科研成果情況: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08項
高新企業數:1916家
技術交易: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73萬項;合同金額142.78億元。
專利: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22374件
全市GDP:6160億元
GDP增速:11.8%
著名高校有:復旦大學、上海交大、上海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23億
2.北京
北京是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傳統居住地,在這個城市裡,有中國最密集的大學群和科研院所。僅僅一所北大、一所清華已經證明了這個城市不凡的人才培養能力和傳統。在外省人眼中,北京代表著一座城市所能擁有的寬廣胸懷和容納度,盡管北京的戶籍制度改革落後於上海和廣州,但這並不妨礙307.6萬外省人在2003年仍然選擇在這里生活、創業。
所有繁華的大城市都有不適合居住的一些特徵,比如擁擠、嘈雜、污染和交通不便;而北京尤其在這些方面令人心懷不滿。但是,重視政府關系和商業環境的跨國公司在過去的20年裡,仍堅持把中國區總部設立於此,因此,北京在人才競奪能力方面仍顯現出令其它城市膽寒的特質。
總人口:1456.4萬
高校情況:73所
科研人才數:27.4萬人
技術交易:技術合同登記32173項,成交總金額265.4億元,技術交易額226.6億元
專利: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17003件
全市GDP:3611.9億元
GDP增速:10.5%
著名高校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457.5億元
3.廣州
廣州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毗鄰香港的特殊地位,在吸引港資和三來一補中,廣州及其周邊地區迅速流動起大量資本。近年來,珠三角地區活躍的私營經濟又使得廣州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先受惠的地區。但是,商業貿易的發達和低層次製造業的繁榮未能支撐廣州進一步的發展,在對高級人才的競奪能力方面,廣州明顯不如上海和北京,甚至不如深圳。
總人口:994.30萬
高校數量:44所
科研人才數:1.79萬人
高新企業數:270家
技術交易:廣州地區共認定技術合同4324項,合同金額31.644億元。
全市GDP:3466.63億元
GDP增速:15%
著名高校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等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40億元
4.深圳
深圳曾被譽為中國最有希望的現代化城市,它從一開始就是按照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模式進行建設的。一張小小的邊防證,讓所有進出該城市的人都對其「特區」身份印象深刻。這座移民城市,曾經在很短時間內聚集了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靈活的政策,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使其成為新興企業的創業首選地。
但是今天,深圳面臨著找不到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定位困惑,城市整體商業環境的先發優勢已被趕超,而金融之城的地位又受到了上海的威脅,深圳的人才競爭力已被大大削弱。
總人口:557.41萬
高校數量:42家(含高校駐深分校)
科研人才數:全年共引進戶籍人才3萬餘人,海外留學生1200多人
高新企業數:673家
專利:全年受理專利申請12361件
全市GDP:2860.51億元
GDP增速:17.3%
著名高校有:深圳大學等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3.18億元
5.蘇州
閑適、優美的園林城市蘇州,因中國與新加坡共建的蘇州工業園而成為中國新的高科技製造業聚集地,蘇州工業園的成功,被認為是中國最成功的開發區建設的範例。這里有著中國素質最高的產業工人,並成為蘇南地區最引人注目的城市明星。
總人口:590.97萬人
高校數量:17所
科研成果情況:全市組織實施科技項目437項,147項科技成果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高新企業數:555家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860億元
全市GDP:2802億元
GDP增速:18.0%
著名高校有:蘇州大學等
6.杭州
杭州首先是中國最佳人居城市的範例。江南才俊的經濟創造能力在這個城市得以集中表現,自南宋以來,浙江就是國家最穩定的財稅之源,這里富饒而優美。浙江私營經濟的發達,又使得杭州理所當然地成為該地區經濟活動的重鎮,雖近鄰上海,仍無掩其光彩。
總人口:642.78萬
高校數量:35所
科研成果情況:省級科技進步獎25項
高新企業數:506家
技術交易:簽訂各類技術合同32286項,成交額42.75億元
專利:申請專利3400件
全市GDP:2090億元
GDP增速:15%
著名高校有:浙江大學等
7.天津
天津為跨國公司提供了比北京低廉得多的勞動力,而且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較早形成了集聚優勢。一個摩托羅拉成就了天津此前10多年的輝煌,而現在,是三星電子。但是天津的光芒多少還是被北京所遮蔽,毫無疑問,一個地區最多隻能有一個「區域中心」,尷尬的天津,因與北京比鄰而在人才競奪能力方面,甚至輸於深圳、蘇州、東莞等二線城市。
總人口:1011.30萬人
高校數量:37所
科研人才數:48.1萬
科研成果情況:全年取得市級科技成果1203項、屬於國際領先水平59項
高新企業數:4000家
技術交易:簽訂技術合同7278項,合同成交額42億元
全市GDP:2386.94億元
GDP增速:14.5%
著名高校有: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
8.成都
成都盛開在四川盆地上。從李冰造都江堰起,這里就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的歷史名城。川中多才俊,成都傲然於重慶、昆明、貴陽等城市之外。它成為跨國公司在考慮西部據點時的首選之城。但是,現代化的斷裂感也在成都表現得更為明顯,與長江流域的龍頭上海相比,成都與之彷彿還相錯一個年代。
總人口:1044.3萬人
高校數量:60所
科研成果情況:年內新上科技項目565項,其中國家級146項,省級95項
高新企業數:165家
專利:申請專利4169件
全市GDP:1870.8億元
GDP增速:13.0%
著名高校有:四川大學等
科技投資情況:117億元
9.武漢
武漢的區位優勢相比鄭州、長沙這幾個中部城市來說,更為明顯。而且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也起步較早,並且高校集中,經濟活動也相對發達。但是,武漢整體商業環境與中國一線城市的差距,使得這座人才充裕的城市卻未能在人才吸納能力、競奪能力和人才創造能力方面表現優異。
總人口:781.19萬
高校數量:48所
科研成果情況:260項
高新企業數:1751家
技術交易:全年技術市場成交技術合同2963項,合同成交額30.31億元
全市GDP:1680億元
GDP增速:12.1%
著名高校有: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大學等
科技投資情況:2.43億元
10.東莞
東莞令人奇怪的地方是,這座與香港形成「前店後廠」關系的城市,一直保持著旺盛的製造能力,並未因中國出現多經濟中心而衰落。與人們想像中的「血汗工廠」不同,東莞的城市綜合薪酬競爭力位居前列,在所調研城市中排第5.難能可貴。
但是,要想成為中國的「潛力之都」,東莞還必須考慮自身的產業升級和培育本地名牌企業之途。
總人口:158.96萬人
高校情況:5所
科研人才數:12.49萬人
高新企業數: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50家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30億元
技術交易:全年簽訂各類技術貿易合同58項,技術合同金額700萬元,技術交易額680萬元
專利:2858件
全市GDP:947.53億元
GDP增速:19.5%
科技投資情況:科技活動經費使用總額3.73億元
6. 中部六省各地級市GDP的中位數應該怎麼排
應該是河南省 河南GDP總量與增速均居中部首位,其中GDP總量佔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達14.1%。河南不僅是農業大省,也是工業大省。河南省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村。河南省是全國鄉村數量最多、農村人口數量最大的省份,也是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的省份之一。 湖北經濟快速發展,GDP總量居中部第二位。2002至2005年間湖北GDP平均年增長8.6%,處於較快的發展水平,2005年GDP總量居中部6省第2位,處於靠前的位次。但是發展優勢並不明顯。GDP在全國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為第12位,2004年甚至達到第13位。總的來說,湖北省經濟快速增長,但經濟總量排位後移,「凹陷」特徵明顯。 湖南省工業增長緩慢,工業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工業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2005年湖南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卻居中部最末位。 安徽GDP總量居中部第四位縣域經濟滯後成制約。人均GDP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其中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成為重要因素。 山西經濟發展居中下水平 GDP總量位居中部第五位。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在中部地區居中下水平等。 江西經濟發展處於滯後水平 GDP位列中部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 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在正確的發展戰略指導下,在"十五"時期,江西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實現了在全國和中部地區的位次前移。所以從縱向看,江西的發展是令人矚目的
7. 中部六省哪個省更富一點(GDP、綜合實力等方面)(六省:山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
應該是河南,然後是湖北,湖北除了武漢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城市了。相對來說,河南的城市除了鄭州比不上武漢,第二等級的城市比湖北要強的多。gdp也是河南
8. 中部六省哪個省最富
應該是河南省
河南GDP總量與增速均居中部首位,其中GDP總量佔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達14.1%。河南不僅是農業大省,也是工業大省。河南省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村。河南省是全國鄉村數量最多、農村人口數量最大的省份,也是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的省份之一。
湖北經濟快速發展,GDP總量居中部第二位。2002至2005年間湖北GDP平均年增長8.6%,處於較快的發展水平,2005年GDP總量居中部6省第2位,處於靠前的位次。但是發展優勢並不明顯。GDP在全國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為第12位,2004年甚至達到第13位。總的來說,湖北省經濟快速增長,但經濟總量排位後移,「凹陷」特徵明顯。
湖南省工業增長緩慢,工業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工業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2005年湖南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卻居中部最末位。
安徽GDP總量居中部第四位縣域經濟滯後成制約。人均GDP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其中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成為重要因素。
山西經濟發展居中下水平 GDP總量位居中部第五位。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在中部地區居中下水平等。
江西經濟發展處於滯後水平 GDP位列中部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 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在正確的發展戰略指導下,在"十五"時期,江西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實現了在全國和中部地區的位次前移。所以從縱向看,江西的發展是令人矚目的。
9. 中部省份的經濟排名
看你怎麼定義根據早些年的全國三大經濟帶劃分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內湖南,湖北容,江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這10個省為中部經濟帶但是,近幾年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很多時候,是指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江西,山西,這六省。。。當然,還有地理位置上的中部。。。但是說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