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材料一: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到2000年底,我國GDP超過10000億美元,人均達到1000美元,超過800美
(1)材料一中描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總體小康版。材料二權描述的小康是較高標準的、共同富裕與精神文明相統一的小康。 (2)①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準備。②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振興中華,積極為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適應時代發展。 |
② 中國GDP增速有沒有水分
國新辦在2009年1月2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介紹了2008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00670億元,比上年增長9.0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0.6%,二季度增長10.1%,三季度增長9.0%,四季度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4000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46183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20487億元,增長9.5%。1. 農業生產繼續穩定發展,糧食實現連續五年增產。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2850萬噸,比上年增產2690萬噸,增長5.4%,連續5年增產。 2.工業生產增長放緩,企業利潤增速回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9%,增速比上年回落5.6個百分點。分所有制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9.1%;集體企業增長8.1%;股份制企業增長15.0%;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9.9%。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長13.2%,輕工業增長12.3%。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11.6%、15.8%和15.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7%。 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4066億元,同比增長4.9%。在39個工業大類中,31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實現利潤最多的5個行業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3. 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結構有所改善。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2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個百分點。 4.國內市場銷售增長較快,城鄉消費旺盛。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488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個百分點。 5. 價格漲幅前高後低,下半年逐步回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9%,漲幅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5.6%,農村上漲6.5%。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上漲14.3%,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4.65個百分點;居住價格上漲5.5%,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0.82個百分點;其餘各類商品價格有漲有落。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6.9%,12月同比下降1.1%,全年漲幅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0.5%,漲幅比上年提高6.1個百分點。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上年上漲6.5%,12月同比下降0.4%,全年漲幅比上年回落1.1個百分點。6.進出口全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四季度增速回落較多。全年進出口總額2561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出口14285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1331億美元,增長18.5%。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295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28億美元。受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國際初級產品大幅下跌等因素影響,四季度進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增長4.3%。全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23.9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6%。年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95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3%。 7.城鎮新增就業總體穩定,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1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上年末提高0.2個百分點。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上年增長14.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長1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年末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1.8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5353億元。8.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加快,貸款增加較多。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47.5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8%,加快1.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16.6萬億元,增長9.1%,回落12.0個百分點。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03468億元,比年初增加49114億元,比上年多增12792億元;各項存款余額466203億元,比年初增加76863億元,比上年多增22985億元。全年貨幣凈投放3844億元,比上年多投放541億元。 對2007年GDP進行修訂以後,有媒體發布說中國的GDP進行修訂以後,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對這件事情我想說兩點。第一,中國是一個大國,隨著我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中國經濟總量自然而然會增長,這是客觀的趨勢、歷史的趨勢,是客觀和自
我認為中國GDP增速有沒有水分?非常復雜,我都這么辛苦作答了,給個最佳答案把,謝謝啦!
③ GDP是如何計算的詳細點,謝謝
GDP(Y)=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NX)。
生產法是把GDP從產業的角度,分成第一、二、三產業,分別計算增加值然後進行加總,當然還要從最終產品和中間投入兩方面扣除通脹因素。
經濟學家在計算GDP時,投資並不意味著購買股票和債券的支出,而是企業為了經營下去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支出。比如建造工廠所購買的的材料或承包服務,為了讓公司高效運轉所購買的的設備和軟體。
(3)國家統計局人均gdp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GDP核算,只核算生產經營性活動,股票債券基金等不計入。只核算生產出來的數量,不考慮是否成功售賣出去,因為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還不能確定。
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故GDP為貨幣概念。從中也可知,GDP必然是市場活動導致的,家務勞動、自產自用、地下交易、黑市交易不計入GDP。
④ 2016年中國人均GDP今年國家統計局為什麼沒有給報出來是不是因為是你太難看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經過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744127億元(約為回112028.51億美元),比答2015年增長6.7%。按照年平均人口(2016年年末人口13.83億人)計算,2016年中國大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3974元(約為8126美元)。
⑤ 我國基尼系數不斷上升的原因
中國基尼系數居高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小企業發展不充分,中等收入人群太少;二是從產業結構上看,農業領域中很多的人分很少的「蛋糕」,平均收入太少,而第三產業中的服務行業發展也很不充分。
我國當前基尼系數過大的主要原因,不是來自腐敗和壟斷,而是來自所有制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不合理。所有制結構的不合理,表現為非公有制經濟過度膨脹;生產力布局的不合理,表現在城鄉之問、東西地區之間生產力發展不平衡。迴避我國基尼系數過大的主要原因的事實,會嚴重誤導輿論和當局尋求解決基尼系數過大問題的正確途徑。
我國當前基尼系數過大,在學術界基本上已形成共識,現存在的分歧是:形成基尼系數過大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意見是吳敬璉先生最近在《中國改革》雜志2007年第九期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發展新階段需要研究的若乾重大問題》一文中提出的觀點。該文很明確的把我國基尼系數過大的主要原因歸結為腐敗和壟斷兩點。他說:「主要由於腐敗和壟斷等非市場的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後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全體居民的基尼系數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突破了0.4公認的警戒線。」
我認為把腐敗與壟斷視為基尼系數過大的原因,並非全無道理,但把它視為主要原因就未必恰當。因為按照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經濟運行的規律,在生產、交換、分配各個再生產環節的相互關繫上,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而不是交換,也不是分配;盡管交換、分配對生產有反作用,交換對生產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從根本上說制約和決定交換與分配的是生產,是生產資源的分配條件或生產資源的所有制形式決定產品的交換和分配的條件和形式。馬克思說:「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為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恩格斯也說:「生產和交換是兩種不同的職能。沒有交換生產也能進行;沒有生產,交換——正因為它一開始便是產品的交換——便不能發生」,「隨著歷史上一定社會的生產和交換的方式和方法的產生,……同時也產生了產品分配的方式和方法」,清楚地表明了生產決定交換和分配的觀點。所以從理論上講,產品分配的方式和結果如何,歸根到底是由生產的條件和方式決定的,吳敬璉先生把我國基尼系數過大的主要原因歸結為腐敗和壟斷的根本缺陷,就在於違背了馬恩的分析方法,沒有從生產環節上去分析導致分配環節出現的問題的根源,而別出心裁地把它主要歸咎於所謂「非市場的原因」的腐敗與壟斷問題。其實,吳敬璉所說的腐敗與壟斷,也並非完全是「非市場」的問題,至少不是與市場沒有密切關系的問題。比如腐敗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商業行賄就與市場直接有關;壟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市場交換領域體現出來的,即無論是賣方壟斷,還是買方壟斷,其本身就是市場交換的問題。因此,我們即使承認腐敗、壟斷是影響基尼系數過大的一個原因,但把它們視為「非市場的原因」的說法也不確切。
那麼,我國基尼系數過大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我們必須從生產環節上去尋找,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主要的問題就出在所有制的結構和生產力的布局這兩個方面:
第一,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上,非公有制經濟過度膨脹,乃是導致基尼系數過大的根本原因。我們首先應肯定,建設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實行以公有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製度同時並存的方針,隨著經濟增長。在人們生活收入水平總體上提高的同時又適當拉開收入差距是完全合理的,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若削弱或動搖,甚至改變了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讓資本主義經濟因素過度膨脹,使私營、外資經濟的比重過大,貧富差距的合理界限也就勢必難保了。
據全國工商聯2006年3月發布的《『十五』民營經濟形勢分析報告》提供的數據,截至2005年,內資民營經濟(基本上是私營經濟)在GDP中的比重約為49.7%,外資和港澳台經濟比重約為15.16%,二者共占約65%,比2000年增加了約10個百分點。若按此非公有經濟所佔比重5年累計增長10個百分點,即平均每年增長1.58個百分點推算,到2006年全國CDP中,公有經濟與非公有經濟的比重分別為33.42%和66.58%。這就是說,近些年來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已逐漸為非公有經濟所代替。如果就工業產值來看,私營經濟更明顯地佔居主體地位。原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日新同志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在剔除重復計算部分後測算出2003年我國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產值的比重僅26.6%,其餘73.4%都是由股份合作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的非公有企業生產的。難怪在2006年3月「新西山會議」上有的人說,現在「經濟改革實際上已經結束了」。即在他們看來,以非公有經濟代替公有經濟主體地位的目標已基本達到了。在非公有經濟中,除有一部分個體經濟外,占居主體和主導地位的是私營和外資(包括外商和港澳台資本)經濟,它們實質上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在資本主義企業中,由於廣大工人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全部剩餘價值被資本家(企業主)所無償佔有,除資本家外,極少數資本家的代理人或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也能通過高額年薪等方式分享一部分。因此,企業主和高管人員與廣大職工之間的收入必然存在明顯差距,甚至很懸殊。如根據國家工商管理局和全國工商聯公布的材料,2003年私營企業職工人均年工資8033元,而根據第三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的數據,還在更早一些的2000年每個私營企業主平均年總收入為110470元,即全國資本家與職工之間收入差距按平均計算,至少有12.75倍!少數大型民營企業的高管人員年薪與普通職工平均工資的差距,更是高達幾十倍,上百倍甚至幾百倍之巨。例如2006年平安保險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稅後總收入分別高達1338萬、1115萬、1710萬之多!而同年金融業一般職工平均工資只3萬多元,高低相差500多倍!若以財產計算,按「2007年胡潤百富榜」公布的材料。極少數富豪更是擁有天文數字的財富,2006首富有270億元,估計2007年將增至800億元;2006年8億元以上的富豪500個,今年將激增至800個,可見目前社會財富有迅速向少數人集中之勢。受此影響,國有企業的高管人員也紛紛效仿,普遍推行高額年薪制,進一步拉大企業高管人員與廣大職工之間的收入差距。據《中國企業家價值報告》2007年5月28日公布的數據,2006年在上市公司中,902家國有企業薪酬最高的高管平均年薪34.4887萬元,而463家民營企業的這一數字為31.6803萬元,超過了一般職工平均工資30倍以上。在此情況下,中央企業也不示弱,從2004年起,企業老總平均年薪25萬元;2005年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行長年薪都在100多萬至幾百萬元之間。
這些活生生的事實說明,在企業內部,收入差距的擴大都無不直接、間接地與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包括高額年薪在內)的成長壯大有關。如果我們進一步擴大視野還可以看到,在依靠所謂「三套馬車」(私企收購、管理層收購-MBO、境外合格投資者-QFⅡ收購)來參與國企改制(私有化、外資化)的「國退民進」浪潮中,有大批職工下崗失業,形成大量新的貧困群體,從而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的現實,就會更加清楚地看出基尼系數增長的原因何在了。
第二,從生產力布局上看,在城鄉之間、東西地區之間,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高低的差別所形成的經濟收入上的差別乃是導致基尼系數過大的又一重要原因。在企圖淡化或為貧富懸殊辯護的學者中,一般也不否認城鄉差別和東西地區差別對基尼系數的影響。但又認為這兩個差別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人類三大差別之一」,需要到共產主義時才能解決,特別強調目前人們對這兩個差別的計算方法有誤,如未將進城的農民工收入算到農村收入之中,和未考慮地區物價水平的差異,以致人為地誇大了這兩個差別。我們承認這兩個差別是人類「歷史遺產」,需要長期才能解決,計算方法也可以有各種考慮,但論者完全忽視了從動態角度來考察這兩個差別還有擴大的趨勢,從而加劇了全國的基尼系數的問題。統計資料顯示,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差距,在計算方法不變的前提下,1985年為1,86:1,到2005年擴大為3.24:1,即20年之間擴大1.38倍,東西部人均CDP的差距從1978年的2.22:1擴大到2001年3.01:1,即23年間,東西部的經濟水平差距擴大了36%。不僅如此,進入本世紀後,縱然中央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東西部經濟水平差距依然還在繼續擴大之中。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資料,按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所佔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來計算,1990年尚有92%,到2000年則降到87%,2003年又進一步降到85%。說明近幾年西部人均實際收入水平已愈來愈落後於全國人均實際收入水平,當然更落後於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水平。例如2003年經濟發達的長三角15個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646.13元,而同年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235.39元。後者只及前者的62%。很明顯,形成上述城鄉差別、東西差別擴大的原因既非歷史留下的遺產,也非計算方法上的不同(因計演算法是不變的)。那麼究竟原因何在?我認為主要是與我國過多強調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和外資進入的分布不平衡有關。因為在強調用市場配置資源的情況下,利潤乃是資源流向的主要風向標,資源流向自然會向最有利可圖的城市、東部傾斜;同樣外資進人我國最主要目的是賺取利潤,當然是熱衷於向最能賺錢的城市、東部投資,形成外資分布不平衡的局面,從而擴大了城鄉之間、東西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形成基尼系數過大的原因,除上述所有制結構和生產力布局兩方面的問題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原因,如某些壟斷性行業的壟斷性經營等,也是我們應該考慮到的。我們同吳敬璉先生的分歧,不在於是否承認腐敗和壟斷是形成基尼系數過大的因素,而在於應否把腐敗、壟斷視為主要原因,從而應否迴避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上,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被削弱,甚至被取代,而非公有經濟卻過度膨脹這個最主要的問題。
就腐敗而言,確實現在腐敗成風,我們應該堅決反對,但是它不是對基尼系數影響的主要因素。因為我們揭發出來的腐敗分子基本上被罰得傾家盪產了,成不了富人;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被揭發出來,但是我們在計算基尼系數的時候沒有統計他們,因為他們的財富是秘密的。所以腐敗現象對基尼系數過大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就壟斷而言,我們首先要區分資本主義性質的壟斷和社會主義性質的壟斷。我們反對的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壟斷。反對私人壟斷,因為它確實妨礙了自由競爭,損害了人民的利益,拉大了貧富差距。但是我們不能一概地反對社會主義性質的壟斷,有的要反對,有的不能反對。有兩個概念必須搞清楚,一個是經濟資源佔有的壟斷,一個是企業經營行為的壟斷。經濟資源佔有的壟斷,就是生產資料被國家或少數資本家佔有了,生產高度集中。企業經營行為的壟斷,包括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幾個企業聯合抬價、壓價。對社會主義來說,我們不能反對國有經濟對經濟資源佔有的壟斷,要反對企業經營行為的壟斷。
反對壟斷,不但我們要區分為經濟資源佔有的壟斷和經營行為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反對壟斷實際上也是做了這種區分的。1890年美國第一個制定了《反托拉斯法》,以後還不斷地發展。殊不知資本主義反壟斷是假的,所以它越反越壟斷。現在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是國內壟斷,還國際壟斷,跨國公司統治世界了,怎麼回事?原因在於原來作為帝國主義國家政權基礎的壟斷資本當然會受到該政權的保護和扶持,盡管有《反托拉斯法》存在,但當局對壟斷的出現和發展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是表面反對,實際支持。張海濤同志寫了一本著作,詳細分析過這個問題。當局雖然也反對經營行為的壟斷,但有的也是假的。1998年美國司法部控告微軟公司,指控它捆綁銷售瀏覽器和視窗操縱系統,造成經營行為壟斷,比爾·蓋茨不服也上告。小布希2001年上台,司法部的指控就撤了,決定不拆分微軟,因為它壟斷對美國有利。可見他們反壟斷是假的,我們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資本主義國家的反壟斷。
社會主義的經濟資源佔有的壟斷,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我們去反對這個壟斷,是給自己拆台。但是經營行為的壟斷要反對,因為掌握了經濟資源就有可能抬價,損害群眾的利益。抬價行為的結果,如果是上繳國家了,不涉及到社會分配不公;如果不上繳國家,自己作為獎金分了,那就影響壟斷性行業和非壟斷性行業職工收入的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如我國典型的壟斷行業。電力、熱力供應業,職工平均工資2005年為27037元,同年沒有壟斷的權力的餐飲業職工平均工資12898元,二者相差一倍。同年,收入最高的壟斷性金融業職工平均工資為32228元,與餐飲業職工平均工資相比也只相差1.5倍。而城鄉差別是兩倍以上,所涉及的人又廣泛得多,若與私營經濟的企業主與職工之間有十幾倍、幾十倍、上百倍、幾百倍的收入差距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相對來說,壟斷對基尼系數的影響是比較小的。據楊承訓教授的計算,近20多年來在影響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各種因素所佔「綜合重度」的百分比例:壟斷業只佔2.37,而城鄉差距佔32.94,區域差距18.15,私有經濟佔46.54。可見,把壟斷視為形成貧富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是沒有道理的。過去的實踐也能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這個問題。改革前生產資源高度集中,國有經濟佔75%左右,卻並未產生貧富懸殊現象,基尼系數還不到0.2。
⑥ 本人現需要做一個全國市場力調查,請問哪裡可以查到各大城市的人口數、GDP、人均GDP、財政支出等數據
國家統計局可以查到省一級的,然後你可以訪問各個省的統計局的網站,相關統計年鑒中會有你要求的市一級的有關GDP與人口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