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涼山州各縣的經濟排名是怎麼樣的
最好的是西昌市。
涼山州17個縣市(截至2018年6月):
西昌市、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木里藏族自治縣。
截至2018年6月,涼山彝族自治州轄17個縣市,542個鄉鎮(其中404個鄉(民族鄉13個)、138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123個社區、3745個行政村(9304個自然村)、19845個村民小組。
(1)2019會理GDP擴展閱讀:
西昌市,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地處四川省西南部安寧河谷地區,幅員面積2655平方公里,轄7個街道、11個鎮、5個鄉、2個民族鄉。西昌是全國糧食大縣、全國生豬大縣,中國洋蔥之鄉、中國花木之鄉、中國冬草莓之鄉,是舉世聞名的太陽城、月亮城、航天城,是「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2017年年末常住總人口為77.72萬人,城鎮化率為58.92%。
西昌屬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素有小「春城」之稱,冬暖夏涼、四季如春。西昌旅遊資源豐富,是大香格里拉旅遊環線、川滇旅遊黃金線上的重要節點。境內及周邊有邛海-瀘山、邛海國家濕地公園、螺髻山、瀘沽湖、靈山寺、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知青博物館、黃聯土林等旅遊景區。
近年來,西昌先後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十大最美古城、中國最美的五大養生棲息地、中國旅遊最令人嚮往的地方、中國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㈡ 會理的GDP為什麼那麼高,求解
會理縣礦產資源富集,品種多,儲量大,埋藏淺,易開采。已探明的礦藏60多種,300多處。這些礦主要以鐵銅鉛鋅為主,鐵礦石保有儲量3.5億噸;其中釩鈦磁礦2.8億噸;銅金屬量117萬噸;鉛鋅金屬量112萬噸;錫金屬量6萬噸;鎳金屬量3萬噸;黃金金屬量6560公斤。此外,煤、高磷土、石英岩等非金屬礦的儲量也十分豐富。
五年來,會理GDP年均分別增長23.8%;增速連續35個月在全州安寧河流域縣市保持第一。快,來自於做強工業與產業支撐兩翼齊飛。
「十一五」以來,會理工業發展路徑日益明晰,形成了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產業園區同步加快發展的格局,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通過發展擁有了一批市場競爭力強、地域標志明顯、縣強民富的工農業產品,到2009年底,會理已形成了年價值近百億元以上的「會理製造」,會理GDP四年增長100.7%,提前一年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
做大經濟總量和優勢產業的崛起,是「十一五」會理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加快建設全州南部區域中心城市,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是會理「跑步奔小康」的動力。
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環境顯著改善。農田水利建設上,大海子水庫、水窖等水利工程陸續開工或建成。交通建設上,完成會皎路、會攀路、施魚路、和大路、洪團路、「兩會」快速通道試驗段等幹道公路改造,硬化一批通鄉通村公路,加快魚鮓大橋建設,打造全州南部區域交通樞紐,全縣新增道路里程2972公里。電力建設上,完成鹿廠220KV和黎溪、小黑箐、河口3個110KV輸變電工程建設,組建縣供電公司,城河電站開工建設,加快大草壩電站技改擴容,老鷹岩電站竣工發電。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各類用戶數激增。生態環境建設上,創建四川省綠化模範縣通過檢查驗收,森林覆蓋率達52.1%,較「十五」期末提高10.5個百分點;大力實施生態強縣戰略,全縣有省級環境優美鄉鎮3個、省級生態村1個,縣級環境優美鄉鎮14個、縣級生態村18個。
加快建設全州南部區域中心城市,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規劃引領,完成縣城18平方公里控制性詳規、縣城防震減災規劃、黎溪和通安集鎮災後重建規劃等45個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按照「保護好一個古城、建設好一個新城」的思路,修訂完善《會理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並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施行,制定《會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完成古城保護治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共實施道路、消防、管網、供水、排污、照明等治理工程50餘個;建成元天街,縣城南北街、科甲巷、東明巷和西成巷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為全省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通過專家評審上報國務院。完成「春天花園」小區、鑫源商業城、麒芝寓、華龍苑等房地產開發項目,啟動5000套改善型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打造區域房地產中心;以舉辦中國會理首屆國際石榴節為契機,建成濱河園、石榴文化廣場、城北廣場和金葉大廈、匯源大廈、瀛洲園商務酒店、體育中心等一批標志性建築,推動城市提檔升級,著力打造全州南部區域中心城市。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活力與後勁持續增強。完成水務管理體制、集體林權制度、糧食流通領域等改革,成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會理縣南閣村「土地銀行」,積極探索「海溪」、「九榜」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完成15戶縣屬國有企業改制工作;以資源入股方式,加快開發城河、益門河和冷水河流域水電資源;堅持市場化配置資源,收取各類資源拍賣價款3.58億元;完成縣城礦產品運銷監督管理中心站和小黑箐片區5個站點建設;深化「五統十分」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構建績效財政、公共財政、陽光財政;建立統一的國有資產監管和營運體制,加強縣國資公司、信用擔保公司等投融資平台建設,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大力開展殯葬改革,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文化體制、醫葯衛生體制改革。
「十一五」,會理靠加快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贏得未來
「十一五」期間,會理在做牢基礎、做強產業、做大城市、做好新村、做實民生、做活流通、做優科教、做精文化等八個方面尋求突破,統籌推進全域會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會理的巨變證明,找准歷史方位,抓住戰略機遇,是一個地區掌握主動、贏得優勢、擁有未來的關鍵所在。
會理堅持「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總體取向、「鞏固回升、加快發展」工作基調,突出投資拉動、產業支撐重點,大力實施提速增量、提質增效「雙提升」戰略,抓大產業、抓大項目、抓大開放,在加快發展中促轉變,在加快轉變中謀發展,全縣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勢頭。
五年來,會理努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社會和諧、有利於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和共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增強發展的動力,打造活力會理。
——深化改革。構建促進轉變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公用事業領域,改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體制環境,使民營經濟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經濟。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形成覆蓋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統一、有機銜接的政府預算體系。深化融投資體制改革,規范國有投資公司、中小企業擔保公司、農業發展擔保公司、市政投資發展公司管理,擴大BT、BOT等融資方式的覆蓋領域。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在依法自願有償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大戶承包、土地銀行、「海溪公司」、「九榜試驗園區」等土地流轉模式,辦好農村村鎮銀行。
——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區域合作,主動參與成涼、昆涼、攀涼合作,主動融入成都經濟圈、昆明經濟圈、攀西經濟圈,躋身東盟大市場。發展開放型經濟,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加大招商引資、招財引智力度,加強優勢資源開發與保護,吸引世界500強、亞洲500強、國內500強進入會理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建設製造基地。
——優化政務環境。積極探索投資項目、建設項目和市場准入並聯審批的高效運行機制,構建重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對重點企業和重大招商項目,從「項目引用、項目落地、項目審批、項目開工」全過程實行特事特辦,「只設路標、不設路障」,「超常規服務、零障礙推進」,切實創造良好的政務環境。
全縣各級各部門增強乘勢突破、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只爭朝夕扎實苦幹,舍我其誰主動擔當,「全縣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各方一股勁」,咬定目標不放鬆,狠抓落實不松勁,堅韌不拔、敢破常規、勇闖新路,緊跟全縣擊鼓奮進的發展步伐,唱響主旋律、打好總體仗,始終把重大項目突破作為會理發展的最強音,著力營造「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的濃厚氛圍,爭當「項目書記」、「項目鄉(鎮)長」、「項目局長(主任)」,突出投資拉動、項目牽引、產業支撐、招商選資等各項工作重點,力拚大投資、快上大項目、發展大產業、建設大基地,推動經濟發展提速增量、提質增效,書寫會理開發開放、跑步跨越的更加精彩篇章。
會理大抓產業抓大產業,「三化」聯動支撐增長。以「一主三化」為主導,以園區建設為主載體,立足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品牌,放大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品牌優勢,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
一是大力實施產業園區「2665」發展戰略,辦好省級有色產業園區、縣級特色工業園區兩個園區,打造銅鎳、鉛鋅、釩鈦鐵、電煤、特色農產品加工、生物化工六大產業集群,做到資源高效整合、產業鏈高效整合、招商引資高效拓展、要素聚集高效保障、經營管理高效運作、協調服務高效到位六個高效,增強園區企業項目集中度、投資強度,提高投入與產出比,走集約聚集發展之路。省級有色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投入11.65億元,實現「五通一平」;建成投產面積419公頃,投資強度100.7萬元/畝;規模以上企業51戶,佔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的68.2%;2010年預計實現工業增加值65億元,增長87.9%,上繳稅金8.9億元,增長89.95%,爭創省級成長型產業園區完成各項申報工作。縣級特色產業園區正在規劃建設之中。全縣已形成年產粗銅10萬噸、鋅金屬3萬噸、鉛金屬3000噸、釩鈦鐵精礦450萬噸、球團200萬噸、電煤120萬噸、鈷金屬150噸、鉬精礦1300噸、鎳金屬1000噸、石榴濃縮汁5000噸、石榴酒2000噸、打葉復烤90萬擔的生產能力。
二是依託特色產業優勢,提升黃(烤煙)、紅(石榴)、黑(豬羊)、綠(生態農業)四大特色產業的規模和效益,助農增收。2010年全縣種植烤煙21萬畝,實際收購煙葉61.04萬擔,
2006年—2010年,會理縣萬眾一心、砥礪奮進、攻堅破難、堅韌不拔,譜寫了「十一五」化危為機、穿越災難、擊鼓奮進、爬坡上坎、跳起摸高、加快發展、推進跨越的輝煌篇章。
「十一五」期間,會理縣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抗震救災取得全面勝利,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基本完成,黨的建設得到加強,為「十二五」時期科學發展新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一五」成為會理縣經濟增長最快、發展質量最好、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5年。
煙農現金收入4.62億元;種植石榴25.38萬畝、果品產量24.8萬噸,新增3.4萬噸,現金收入9.1億元,新增1.1億元;預計出欄生豬110.84萬頭、羊52.4萬只,肉類總產量10.43萬噸,畜牧業現金收入13.75億元,增長7.2%;糧食產量28.82萬噸,增長2.97%,現金收入4.9億元;蔬菜產量25.55萬噸,現金收入3.6億元;特色品牌建設力度加大,會理被省政府列為全省現代農業基地縣20強;「會理石榴」正在申報中國馳名商標、創建全國綠色食品(石榴)標准化基地縣一次成功;2010年12月25日,國家質檢總局正式發布2010第145號公告,批准對會理黑山羊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通過產業支撐,品牌帶動,預計全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增長9.4%。
三是依託城市改版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城鎮化水平,縣城建成區面積6.81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4.88萬人,城鎮化率達32.39%,縣城由「鄉村版」向「城市版」過渡。大力培育旅遊產業,加強景區景點建設,會理會議遺址旅客接待中心主體工程,皎平渡景區開工建設;拓展旅遊客源市場,成功舉辦了「榴花紅會理風情游」活動,節慶旅遊、生態旅遊、休閑觀光游、民族風情游持續火爆,2010年預計接待遊客76萬人次,同比增長6%,旅遊經濟總收入1.2億元,同比增長7.1%。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切實加強城鄉流通體系建設,不斷擴大物流規模,加快發展金融信息業,推進「誠信會理」品牌建設,創建省級「金融生態示範縣」通過復查驗收,元天街成為全州農村地區首條「銀行卡刷卡消費無障礙示範街」,工商銀行進駐會理;加快構建金融、保險、信息、通信、郵政和電子商務等公共服務平台,各種業態發展勢頭良好。
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擴大投資拉動增長。堅持抓發展既要強產業又要壯項目的理念,按照「四個一批」的思路,全力推進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項目建設,擴大項目投資的乘數效應。預計2010年底完成固定資產總投資73億元,增長15.7%,其中,續建和開工重大建設項目共18個,完成投資23.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