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東部人均gdp。和中部GDP西部gdp相差多少。
貧富差距很大啊! 根據《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結果,2008年有12個省市區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個直轄市人均GDP超過5萬元,其中上海72,536元,北京63,029元,天津55,473元,依次列第1至3位。浙江、江蘇、廣東、山東、內蒙、遼寧6省市區人均GDP超過3萬元,其中浙江42,214元,江蘇39,112元,廣東37,588元,山東33,083元,依次列第4至7位。除貴州人均GDP低於1萬元以外,其餘21省區人均GDP超過1萬元。 ——2008年人均GD按美元折算: 2008年31個省市區人均GDP均超過1千美元。 1、人均GDP超過5千美元6省級行政區:上海過1萬美元,北京過9千美元,天津過7千美元,浙江過6千美元,江蘇、廣東2省過5千美元。 2、人均GDP超過4千美元4省級行政區:山東、內蒙古、遼寧、福建。 3、人均GDP超過3千美元3省級行政區:吉林、河北、黑龍江。 4、人均GDP超過2千美元14省級行政區:山西、新疆、河南、湖北、陝西、江西、重慶、寧夏、湖南、青海、海南、四川、廣西、安徽。 5、人均GDP2千美元以下4省級行政區:西藏、雲南、甘肅、貴州。
❷ 世界四大超級城市都市是哪四大
四大超級城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美國紐約、日本東京
1、英國倫敦
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英國)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和香港並稱為「紐倫港」。
2018年,倫敦在世界城市規模的排名中與紐約並列位居首位。 2018年10月,第十七屆「全球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發布,倫敦排名第三。 2018年11月,倫敦被GaWC評為Alpha++級世界一線城市。
(2)中部人均gdp排名擴展閱讀:
世界城市的特徵:
1、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主要表現為經濟總量大,人均GDP程度高,以現代產業體系為核心的後工業化經濟結構明顯,國際總部聚集度強。
2、具有巨大的國際高端資源流量與交易。某種意義上說,世界城市就是一個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形態的流動空間、流動過程。這種國際高端資源的流量與交易主要表現為高端人才的集聚,信息化水平,科技創新能力,金融國際競爭力和現代化、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
3、全球影響力。影響力是軟實力的外在表現,是引領時代潮流的主導力量。世界城市的影響力既有文化和輿論的力量,也有組織和制度的力量。主要表現為城市綜合創新體系,國際交往能力,文化軟實力和全球化的治理結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全球城市
❸ 山東的經濟怎麼樣
山東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產值僅次於江蘇和廣東,位居全國第三。在2018年山東工業增加值3.4萬億,佔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工業增加值的8.9%。
在一般工業部門中,山東的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產品、化學與醫葯產品、金屬及其製品的產值分別佔全國31省市自治區總產值的15.6%、14.3%、16.2%、10.6%,分別位列全國第三、第二、第二和第二。
從出口依賴來看,山東的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產品、化學與醫葯產品出口分別佔全國總出口的11.7%、7.0%和13.5%,位列全國第四、第三和第三,在製造業上,山東的機器裝備、電子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和其他製造業的出口分別佔全國總出口的5.1%、2.5%、0.2%和2.4%,位列全國第五、第六、第十八和第八位。因此,若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進口需求大幅降低,山東的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產品、化學與醫葯產品等一般工業產品因出口依賴為嚴重而直接受到沖擊,出現產品「滯銷」問題。
雖然山東製造業出口依賴程度相對較小,受到的貿易直接沖擊相對較低,但是由於廣東、江蘇和浙江等製造業出口大省的出口受阻,通過國內產業鏈的傳遞,也將對山東製造業造成顯著沖擊,出現較嚴重的產品「滯銷」問題。
❹ 中國十大窮省排名是怎樣的
中國十大窮省排名: 江西省、安徽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山西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黑龍江省、雲南省、甘肅省。
3、西藏
地理環境太惡劣了,同時環境不行,人口又超級少,是整體人均都不行。 國家每年還是很重視,投了不少錢,但GDP還是偏低,可能和與世無爭的宗教信仰也有關吧,雖然人均GDP不行,但估計幸福指數還是很高的。未來還是需要國家大力扶持的。
❺ 關於湖南省部分城市的人口數量和人均GDP
統籌投資與消費 促進湖南發展
(決策咨詢43期)
湖南省統計局 2007-05-21 08:52:47
投資、消費和凈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湖南屬於中部地區,現階段投資需求、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兩大驅動因素。分析並研究解決湖南省投資與消費需求存在的問題,對於促進湖南省經濟社會全面快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 投資、消費需求現狀不適應湖南省實現中部崛起目標的要求
衡量投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一般以「投資率」或「消費率」來表示。資本形成總額佔GDP的比重稱為投資率,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稱為消費率。消費率高,一般認為經濟增長受消費需求驅動為主;相反,受投資需求驅動為主。
縱向觀察,湖南省投資率較低,消費率較高。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多數年份消費率維持在70%以上水平。從1996年以來,雖然湖南省投資率呈逐年升高,消費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但總體上消費率一直在60%以上,最高年份達67.8%。到2003年,湖南省消費率下降為62.2%,投資率上升為37.5%。
這種較低的投資率和較高的消費率給人一種錯覺,即認為湖南省消費市場活躍,投資有效程度高。事實上,卻表現為兩個低增長。一是80年代以來,湖南省最終消費增長速度絕大多數年份低於GDP增長速度,也較大幅度低於資本形成的增速。從1997年以來的情況看,最終消費增速一直低於資本形成增速和GDP增速。低於資本形成增速最高年份達6.2個點,最低年份也有1.4個點;低於GDP增速最高年份達3.4個點,最低年份為0.4個點。二是投資增長近年來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也低於中部地區的平均水平。2002年湖南省全社會投資增速為12%,比全國平均增速17.1%低5.1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的江西、吉林、山西和安徽投資增速均高於湖南省。特別是江西,增速居全國第一,為46.3%。吉林、山西和安徽投資增速分別為18.8%、18.4%和17.7%,位居第7位、第9位和第11位。而湖南省投資增速由上年的第14位下降到第22位,位次在河南(增速為11.8%,位次第23位)、黑龍江(增速為11.5%,位次第24位)和湖北(增速為9.2%,位次第29位)前。2003年湖南省全社會投資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繼續擴大,增速為14.8%,低於全國12.8個百分點。增速位次繼續下降,為第26位,比上年下降了4位,僅比中部地區的黑龍江(增速為12%,位次第29位)和湖北(增速為11.1%,位次第30位)稍前。河南省2003年投資增長26.9%,增速較大幅度反超湖南省,居第13位。江西、山西、安徽和吉林投資增速高於湖南省,分別為49.3%、33.2%、30.4%和19.5%,位居第3位、第7位、第8位和第21位。相對較低的投資增長速度與相對較高的消費率和較低的消費增長速度導致經濟增長速度在全國處於落後地位,這種投資與消費需求現狀與湖南省實現追趕型的崛起目標不相適應。
二、目前湖南省經濟發展階段,投資率、消費率合理比例關系的基本判斷
1、世界各國投資率和消費率變動趨勢的歷史經驗。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看,投資率存在一個從低到高的上升、然後再從高到低並趨於相對穩定的演變過程,整個演變過程類似一條平緩的「馬鞍型」曲線;消費率演變過程則呈現與投資率相反的「倒『馬鞍型』曲線」。投資率和消費率這一演變進程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逐步提升所引起的。在經濟起飛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投資率一般較高。日本70年代投資率達39%,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個別年份投資率高達40%。新加坡1983年-1993年平均達39.7%。
2、東部先進省市及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中部省份的啟示。
上表顯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投資率一般卻在40%以上,消費率明顯低於湖南省,而這些省市的消費增長速度卻明顯高於湖南省。近年來中部地區的山西等省份正是以較高的投資率和較快的資本形成增長速度,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而與湖南省支出結構類似的安徽,資本形成增長速度較低,而消費增長速度也偏低,GDP增速僅為9.2%,遠遠落後於東部先進省市,也落後於其他中部省份。這說明高積累推動投資的高增長仍是現階段我國各省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3、當前湖南省經濟發展階段投資率宜保持在40%-45%的區間。重化工業階段具有投資率高和消費率低的特徵。湖南省屬於中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初級階段,已由輕紡工業階段過渡到重化工業發展階段,重化工業階段表現為行業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加工度高、中間產品多、增長持續時間長等,在這一階段要求固定資產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率較高有其合理性。因此,近年來,投資率呈現總體上升、消費率呈現總體下降的態勢也是與湖南省經濟發展階段想對應的。根據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和我國先進省市、中部崛起省份的發展經驗,湖南省當前到今後5—8年左右的時間內應該保持40%--45%的投資率為宜。
4、投資率提高,消費率下降,並不意味著消費水平下降。在一定的經濟總量前提下,較高的投資率,一般意味著較低的消費率,反之亦然。提高投資率適應湖南省現階段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由於經濟總量的擴大,雖然消費率下降了,但不意味著消費水平的下降。通過增加人們的收入,人均消費水平應該得到提高。東部先進省市投資率比湖南省高、消費率比湖南省低,人均消費水平卻大大高於湖南省。2003年湖南省人均消費水平3284元,僅相當於上海的20.7%、北京的31%、浙江的50.9 %。
三、從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看,目前湖南省投資與消費需求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協調的具體表現
(一)投入偏少,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連續下滑,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支撐能力不協調
湖南省經濟增長相對落後,投資率歷來偏低,直接原因就是投入偏少。湖南省是一個擁有6600多萬人口的大省,人口總量居全國第7位,1998-2003年累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81.7億元,僅相當於同期廣東的32.6%、江蘇的33.6%、山東的37.8%,只有人口相當於湖南省五分之一的上海的56.6%,比北京還少2143.7億元。2003年,湖南人均投資2337元,僅相當於全國的55%,在全國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24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27位,與全國人均投資的差額由946元擴大到1928元,3年內擴大了1倍多。
基礎行業和基礎設施對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環境的改善,對外開放、招商引資能力的提高和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至關重要。對於湖南省努力推進「三化」進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來講,我們現有的電力、能源、交通、市政建設等基礎設施是不足的。然而值得關注的是,由於中央擴張性財政政策力度的減弱,從2001年開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開始下降,且回落幅度大,由2000年的14.8%回落到8.5%。2002年、2003年更是連續出現負增長,增速分別為-2.7%、-19.3%。今年以來,湖南省經濟承襲上年快速增長的慣性繼續攀高,基礎行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減緩與經濟快速增長的落差更為明顯,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凸現,煤電油運供求趨緊,原材料、能源需求增加,經濟發展的支撐平台受到挑戰。
(二)從統籌區域發展來看,消費水平與東部先進省市差距大,與湖南省實現中部崛起目標不協調
湖南省消費率比東部先進省市高,並不是湖南省投資與消費關系演進階段超過東部先進省市,而是湖南省總投入不足,低水平的消費由較大的人口總量放大後形成的總消費大於總投資的結果。湖南省消費率雖然一直較高,但實質上受收入水平較低等因素制約,湖南省居民消費水平同東部先進省市比較,差距很大,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消費。2003年湖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4元,僅相當於同年上海的51.6%、北京的55.3%、浙江的58.2%;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差距更大,僅相當於上述三省市的38.1%、44%和47%。收入水平的較大差距直接導致消費水平存在較大差距。2003年湖南省人均消費水平遠遠落後於東部先進省市。與中部省份比,湖南省人均消費水平位居第5位,屬於中下水平,比黑龍江、吉林、湖北和安徽低,比河南、山西和江西高。湖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村居民占總人口70%左右,較高的消費率主要依靠較大農村人口數量來放大支撐。由於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近年來增長緩慢,導致湖南省居民消費(最終消費的主體)增長緩慢,從而導致最終消費增長緩慢。2003年湖南省人均消費水平增長6.4%,居民消費增長6.5%;最終消費增長7.8%,增速低於GDP增速1.8個百分點,比資本形成總額增速低4.9個百分點。東部先進省市和中部經濟發展比較快的省份消費水平增長速度均高於湖南省。2003年,北京人均消費水平增長11.5%、浙江增長13.8%、江蘇增長9.9%、中部的山西增長11.3 %。湖南省這種層次的消費水平無法引導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也制約了投資結構的合理調整和優化升級,最終導致經濟快速發展後勁不足。
(三)從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來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城鄉之間投資、消費發展水平不協調
1、城鄉收入增長不協調,城鄉收入差距逐年擴大,直接導致明顯的消費斷層。
有關資料顯示:從1985年以來,大多數年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高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特別是近幾年來城鎮各項改革取得成效,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企業效益穩步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明顯加快,2001年至2003年三年平均增長9.7%。同時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增長4.9%。2003年湖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數(以農村居民為1)為3.03:1,而2000年為2.83:1。
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導致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與城市居民消費的巨大斷層。2003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是2227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是7040元,後者是前者的3.2倍。從消費構成看,農村居民食品消費占其總消費的比重明顯高於城鎮居民。2003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是51.9%,而1992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就為50.9%。由此可見,從消費構成看,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比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至少落後10年。
2、城鄉投資不協調。
從歷史年份分析,湖南省農村投資佔全社會投資比重一直偏低,增長速度也大大低於全社會投資平均增長速度。1996年農村完成投資227.40億元,佔全社會投資33.5 %,到2003年農村完成投資355.06億元,佔全社會投資22.8%,比重下降10.7個百分點。1997年以來完成投資年均增長6.6%,增長速度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年均增速低6個百分點。按鄉村年平均人口計算,2003年湖南省農村人均投資額為794元。同年,按市鎮年平均人口計算,湖南省市鎮人均投資額為5522元,近70%的鄉村人口僅佔有20%多的投資額。從國有經濟對農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來看, 1996年-2003年中,湖南省國有經濟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占國有全部投資的比重一直偏低,最低年份僅為0.26%。2003年比例提高到1.97%,仍遠遠低於當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佔比重。
(四)投資偏重經濟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
湖南省社會事業基礎相對落後,當前湖南省正處於消費結構轉型階段,對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的需求特別旺盛。雖然近年來湖南省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較快,但仍存在發展與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不利於湖南省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特別是農村教育和衛生醫療條件較差,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弱勢群體看病難,子女就學難的問題仍較普遍。2003年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8.56%,此前連續3年下降,1999年為98.79%,到2002年降為96.76 %。農村有醫療點的村占總村數的比重為94.4%,仍未達到100%。城鄉弱勢群體的生存與發展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而從2003年湖南省低保人數來看,月均享受低保的有148萬人,居全國各省區首位。全省補差水平一直停留在月人均43元左右,遠遠低於全國平均補差水平。主要原因是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預算支出不足。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在加大對經濟領域的投資力度時,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但從國有經濟各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分析,湖南省社會事業投資比例偏小。2003年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國有投資佔全省比例僅為6.55%。
(五)投資粗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不協調
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在追求GDP增長的過程中,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湖南經濟在較快增長的同時,資源的消耗也在高速增長,環境受到破壞。經濟的較快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資源的高消費實現的,根據湖南投入產出表測算分析,1997-2002年間,GDP總量由2993.01億元上升到4340.94億元,增長1.45倍, 而同期各產品部門對能源的消耗(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鋼材的消耗(鋼壓延加工業)、水泥的消耗(水泥、石灰和石膏製造業)、電力(電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水資源(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消耗分別增長了1.78倍、2.04倍、1.32倍、3.19倍、2.32,各部門對資源消耗的增長大都快於經濟總量的增長。這種增長方式直接導致資源消耗過快,據《湖南省截至2002年底礦產資源儲量統計匯總表》統計,2002年與上年相比,表中的81種礦產中,資源儲量發生變化的共33種,其中資源儲量減少的礦產共29種,占資源儲量發生變化礦種的87.9%,銻礦減少幅度最大達8.5%,煤炭資源減少幅度達0.8%,減少幅度在0.2%以上的礦產共12種,資源儲量增加的礦產僅4種。環境污染日益嚴重。2003年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4603億標立方米,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2754萬噸,分別為1990年的1.7倍和1.4倍。
(六)湖南省政府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偏高,消費構成與經濟發展需要的良好環境不協調
按照國民經濟核算原理,消費由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部分組成,兩者比例大約在4:1之間比較合理。而湖南省最終消費構成中,政府消費比重相對較高,2003年居民消費與政府消費的比重為2.32:1。
從政府消費的增長速度看,從1996年到2003年,除1998年外(8.2%)均為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除少數年份外(1996、1998年外),大大高出當年GDP增長速度。與居民消費的增長速度比較,僅1996年比居民消費增速低,其他年份均高出。
從「以人為本」的要求看,湖南省政府消費比重偏高,增長速度偏快,不利於居民消費的增長,也不利於湖南省的經濟建設。由於用於政府消費的資金主要靠財政撥款和各種規費,而各種規費收入主要來自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而企業負擔過重必然影響經濟效益,造成職工收入減少,不利於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消費比重偏高也與湖南省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初級階段,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財政能力又十分有限的現狀不相適應。
四、按科學的發展觀的要求,抓住「中部崛起」戰略機遇,全面統籌,加大投入,提高消費水平,促進湖南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快速發展
第一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盡快使湖南省投資率達到40%
當前應以泛珠江三角區域整合為契機,發揮湖南省資源、地理位置、科技、人力、市場以及在鋼鐵、冶金,化工等材料和工程機械製造、軌道交通設備、電機、建材等產業的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品牌轉移、資產重組、產權轉讓、投資參股等方式引入資金、技術和項目,並把重點放在具有較強關聯帶動效應、在已有一定優勢的製造業等優勢產業上,加強與泛珠江三角區域省份的合作,力爭在一些重大項目上有所突破,盡快使湖南省投資率達到40%,以較高水平的投入,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快速協調發展的需要,促進湖南經濟總量快速增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帶動就業和消費。
第二 抓住國家宏觀調控的契機,錯位發展,改善投資結構
首先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有利於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行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投入,改善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環境。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湖南省作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的地位。加大交通、能源和原材料等產業的發展力度,緩解湖南省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瓶頸制約。其次注重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加快投資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投資的有效持久增長。再次政府要集中財力,加大教育、文化和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和公共建設投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旺盛需求,特別是滿足城鎮弱勢群體和農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三 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村投資增長,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努力改善「二元經濟」結構
(1)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大力提高農村投資佔全社會的比重,逐步改變農村投資過少的狀況。當前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和消費環境。當務之急湖南省今年要完成為老百姓辦的「八件實事」之一----加快縣鄉公里建設,今後還要加快郵政通訊及信息網路建設、農村醫療衛生網點建設,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
(2)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消費水平。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促進農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見》,確保農民的增收。城市要以擴大投資為契機,積極增加就渠道,努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同時逐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通過財政、稅收手段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收入轉移支付力度,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預期支出,增加即期支出,提高農村居民和城市弱勢群體的消費水平,從而提高全省居民的整體消費水平。
第四 實現投資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由於湖南省已步入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增長較快。當前必須逐步改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實現投資增長方式的轉變。要加大對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產業投資力度,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和企業的投資行為。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經濟增長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實施「開源」與「節流」並重的戰略方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破除資源約束瓶頸;防止走不顧成本,高耗能、污染重、破壞資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的老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應,人與自然相和諧。
❻ 除了東部省份也就算了 為什麼中部省份也在那說蘇北窮
蘇北其實並早就不窮了。
首先說一下傳統意義上的蘇北八市,即長江以北的八個市。徐州,宿遷,淮安,鹽城,連雲港,南通,泰州,揚州。(最近省內還流行蘇中一說,但對於外省人來說,好像只說蘇南蘇北)確實,在江蘇省,這幾個城市在經濟上都不怎麼靠前,但是別忘了,江蘇經濟在全國是一個什麼位置,她以僅佔全國1%的土地,生產出了佔全國10%還多的GDP。當然,其中蘇南五市創造了五分之三的GDP,蘇北八市貢獻了五分之二。在省內,蘇北確實是個薄弱地區,但是,就因為這個就能說蘇北在全國也是個落後地區嗎??
先說GDP,2012年,江蘇全年GDP為5.4萬億,蘇北地區的GDP為2.24萬億,在全國差不多290個市當中,江蘇13市有12個市都在百強之列,還有一個排102,看這幾年的增速,今年13市全部躋身百強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把蘇北看作一個省,那麼GDP總量高於蘇北的只有8個,有23個落後於你們眼中貧困欠發達的蘇北。人均GDP,江蘇已經破一萬美元,遙遙領先,蘇北是4.8萬RMB,摺合成美元七千六,除了京津滬,沿海的廣東,山東,福建,浙江,遼寧,江蘇,還有內蒙這個資源大戶過了5萬RMB,其他省份也就兩萬多三萬多。麻煩下次嘲笑蘇北的時候,先掂量掂量自己有這個資格沒。。。
再來看看人均收入情況,江蘇的人均收入,城鎮人均: 蘇南3萬5, 蘇北2萬5。除去京津滬三個直轄市,城鎮收入也就是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這幾個省強於蘇北。 再看看農村人均收入,這個是江蘇的強項,不管是蘇南還是蘇北在全國都是很靠前。農村人均:蘇南1萬7, 蘇北1萬1。除了三個直轄市外,也就剩浙江,江蘇高與蘇北了。
❼ 廣東最窮的十大城市排名是怎樣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廣東是全國經濟最強的省份,尤其是珠三角經濟區,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經濟實力引領全國。不過,雖然廣東的經歷實力強,但是發展也是相當不平衡的,有些縣區的經濟也十分落後。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幾個經濟實力比較落後的縣區:
第三個縣是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屬於廣東省韶關,也是廣東省一個少數民族縣,因為這里聚集的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乳源縣面積有2299平方公里,總人口也只有22.66萬人口左右。不過,現在乳源縣主要還是依靠著農業和旅遊業。
總而言之,以上幾個縣都非常落後。
❽ 中部省份中,哪個省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為什麼
與大多數老師觀點不同,我認為中部六省,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是河南省 ,很多人把綜合經濟實力,誤以為就是GDP的排名,其實不然,衡量一個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要從八個方面來看,分別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客運總量、貨運總量、各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產總值、地區生產總值、地區財政收入。第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中部六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排名依次是:1,河南省 43890億2,湖北省 31872億3,湖南省 31328億4,安徽省 28816億5,江西省 21770億6,山西省 5722億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來看,河南省毫無疑問,領先其他五個省,湖北省和湖南省相差不大,安徽省處於中間位置,江西省偏低,山西省最低,只有5722億。
綜上所述:從以上八個指標來看,河南省在五個指標,湖北省領先兩個指標,安徽省領先一個指標。所以,很清晰的知道,河南省的經濟實力,在中部排第一。
❾ 2009江西人均gdp排名是中部倒數第一嗎
2009年中國各省區GDP排名2010年01月08日 星期五 下午 02:29註:此數據系2010.1國家統計局提供
名次 GDP(億元) 增長(%) 常駐人口(萬人) 人均GDP(元)
1 廣 東 37775.49 5.83% 9449 39978
2 山 東 33621.32 8.20% 9367 35893
3 江 蘇 33478.76 10.45% 7625 43907
4 浙 江 22716.98 5.73% 5060 44895
5 河 南 19724.73 7.16% 9360 21073
6 河 北 17067.99 5.44% 6943 24583
7 遼 寧 14696.23 9.18% 4298 34193
8 上 海 14344.73 4.72% 1858 77205
9 四 川 14050.78 12.35% 8127 17289
10 湖 北 12566.05 10.91% 5699 22050
11 湖 南 12299.85 10.25% 6355 19355
12 福 建 11855.08 9.14% 3581 33106
13 北 京 11469.28 9.36% 1633 70234
14 安 徽 10191.48 14.85% 6118 16656
15 內蒙古 8967.52 15.55% 2405 37287
16 黑龍江 8257.24 -0.63% 3824 21593
17 廣 西 7903.47 10.21% 4768 16576
18 陝 西 7752.20 13.8% 3748 20497
19 吉 林 7072.25 10.09% 2730 25906
20 天 津 7068.56 9.52% 1115 63395
21 山 西 7050.38 1.62% 3393 20779
22 江 西 6954.12 7.32% 4368 15921
23 雲 南 6178.25 8.39% 4514 13687
24 重 慶 5693.58 11.73% 2816 20219
25 新 疆 4005.41 -4.70% 2095 19119
26 貴 州 3662.43 9.88% 3975 9214
27 甘 肅 3373.78 6.23% 2619 12882
28 海 南 1585.19 8.65% 845 18760
29 寧 夏 1198.15 11.98% 610 19642
30 青 海 1012.69 5.38% 552 18346
31 西 藏 434.34 10.80% 284 15294
這里很全 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