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廣東GDP倒數第一的城市,為何卻被譽為「天下客都」
我們知道廣東有很多方言。很多外地人去了廣東聽不懂當地的方言,尤其是說慣了普通話的北方人。而且廣東每個地方的話也是不同的。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粵語。除此之外,廣東人還有潮汕話,客家話等等。 今天咱們就來談一談客家方言。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民系。他在古代的時候是漢族人南遷的移民群體。現在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是廣東省梅州市。在很早的時候梅州市被稱為“梅縣”。我們知道台灣也有很多人說客家話,其中台灣有500萬的客家人,他們當中有180萬的祖籍在梅州。而梅州的GDP在廣州的排名屬於倒數第一。但是由於客家人很多,所以被稱為天下客都。
讓我們來看看客家人的住宿的建築。他們的建築非常有特色。這個建築是清光緒28年建成。橫屋有五個大門形成,看起來十分壯觀。在這個古村裡漫步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韻味。
Ⅱ 梅州以後的發展怎樣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邁上了一個大台階,尤其是沿海地區的變化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然而梅州作為較發達省份的一個城市,其發展卻是相當的緩慢。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只是佔了全省的5.8%,1.3%,1.5%,而工業總產值也只才佔了全省的0.9%。
從上述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梅州的工業發展遠遠落後於珠三角地區。居民的人均純收入水平還達不到省內的平均水平。制約著梅州的經濟發展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基礎設施差,尤其是缺乏極為重要的條件——方便的交通運輸環境;二是缺乏產業聚集效應,梅州不論在農業內部結構或整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方面與珠三角、全省都存在明顯差距。2002年梅州的三次產業結構為29.1∶36.2∶34.7,第一產業幾乎佔了1/3,而同期全省平均水平是8.8%。就梅州農業內部結構看,種植業特別是糧食作物佔有主導地位,經濟作物以及市場適銷對路、高效農作物所佔比重較小;三是梅州缺乏營商所需的「城市氛圍」。「城市氛圍」包括:法律秩序、人文條件、行政效率、分工與協作體系等內容。盡管梅州的經濟發展困難重重,但是近幾年來,梅州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抓住新機遇,謀劃新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經濟發展顯現好勢頭,去年梅州市GDP實現了自1995年以來的首次兩位數增長,今年經濟發展又實現了「開門紅」。招商引資取得成效,工業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梅州是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的。
在地理位置上,梅州是閩粵贛三省的結合部,梅州位於泛珠三角東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的區位優勢。在地圖上,底邊靠著廣州、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沿海開放城市,背面依的是江西等內陸地區。可以說,在泛珠三角經濟圈東部區域,梅州處於連結沿海內地,承接東西的樞紐位置,這里是發展配套產業的好地方。如在梅州投資汽車零配件產業,既可以為廣州的汽車工業提供配套,也可以為閩東南的汽車廠商提供配套。在交通方面,過去交通一直落後的梅州後來居上,全市鐵路營業里程達371公里,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已全線投入運營。目前梅州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區市之首。梅州至福建龍岩高速公路即將動工,梅州至江西贛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也已在規劃之中。在這4條高速公路建成後,梅州將成為閩粵贛邊區通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交通樞紐。其次,是產業梯度轉移。沿海地區製造業在升級,梅州處於沿海和內陸過渡地帶,生產成本低、資源豐富、靠近市場等,對沿海產業轉移有較大的吸引力。在自然資源方面,擁有豐富的地下資源豐富,礦藏點多面廣,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的有煤、鐵、銅、錳、鉛、鋅、銀、銻、稀土、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等48種,530多處礦床。 其中煤儲量2.7億噸,佔全省第二位;錳、 鐵儲量分別佔全省的20%和30%。梅縣的銅、蕉嶺的石灰石、大埔的瓷土、興寧的煤、平遠的鐵,以其儲量豐富、品位高而頗負盛名。水資源豐富,境內多年平均降雨量250.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28.7億立方米,產水量259.7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發電量77.5萬千瓦,地下溫泉多、水溫高、水量大,還有豐富的礦泉水資源。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有較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始建於唐代的千年古剎靈光寺、陰那山五指峰、鬆口元魁塔、泮坑瀑布、蕉嶺長潭一線天、興寧合水水庫、神光山、大埔豐溪自然保護區、平遠南台山、五指石、五華益塘水庫、豐順溫泉等景點,均以其雄、奇、幽、秀之特色吸引許多遊客。此外,梅州還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稱譽。近年隨著梅州社會各行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開發性農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梅州又有了「單叢茶之鄉」,「山歌之鄉」, 「金柚之鄉」的「新三鄉」之稱。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對接,區域內物流將增加,將為梅州帶來發展商貿物流業的機遇,概括地說有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文化優勢、僑鄉優勢、生態優勢等。所以我們說梅州山區潛力巨大,梅州發展充滿希望,投資梅州充滿商機!
所謂「無工不富」,工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匹快馬。當前珠三角等地區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其產業發展規模不停狀大。「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推進與加強,梅州的經濟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拓寬,後發優勢將進一步顯現,梅州將成為新一輪加快發展過程中外商投資廣東的一片熱土。梅州正好此機會,利用各方面的優勢,加快工業發展進程,抓住省、市高速公路開通和廣州對口幫扶梅州的契機,大搞招商引資、外引內聯,主動承接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發展配套產品,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還可以充分利用僑鄉優勢,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加快第二產業發展,趕上工業發展的「未班車」。另外,利用廉價的勞動力,結合當地各種資源,發展農副產業和各類手工加工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此類工業的發展成本低,就地取材,市場靈活,風險低,收益快。既能給當地人們提供廣闊的就業機會,又能很好的激活市場,繁榮經濟。如今,梅州已有不少地方品牌,如梅縣的金柚、五葉神香煙、雁南飛的茶田、五華的長樂燒酒、大埔的陶瓷等。在此基礎上,應注意引進高新技術,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求發展,力爭打響品牌,使梅州成為連接各地商品交換的中介市場。
從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口號的提出,可以看出發展特色經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沒有特色和優勢的經濟,是沒有競爭力和發展後勁的經濟。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旅遊業發展日益興旺,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快速增長點。梅州正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憑借山區的秀麗風景,參照江南水鄉的旅遊發展經驗,發展生態旅遊、綠色旅遊、鄉趣旅遊,開發一套具有梅州客家特色的旅遊服務業!雁南飛的「旅遊與農業齊飛」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對於旅遊業而言,依託利用農業、林業、水利、城市建設等進行開發,可以減少投資,縮短建設周期,推出更多各具特色的新產品。
以興寧為例,興寧的渡田河位於興寧市羅浮鎮西北部,離興城68公里,離羅浮鎮13公里是清澄碧綠的東江河的源頭。因楓樹壩水庫的興建,渡田河就象是「高峽出平湖」。它長約30多公里,最寬處2公里。北接江西尋鄔縣,南連楓樹壩水庫,是龍川至興寧的水上運輸線。渡田河區,藍天祥雲,湖光山色,景色十分迷人,春秋時節,到處可風流泉飛瀑,鳥語花香;秋冬季節,層林盡染……是一個極具開發價值的地區。政府可採取與民間共同投資合作的方式,把附近的村落納入旅遊區范圍內,投入大量資金,搞好公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把客家的風土人情,鄉村生活與大自然的秀麗風光組合起來,創造一個英國式的鄉村花園!
隨著地球村的發展,世界上眾多國家的多元文化不停地互相碰撞與交融著,正走向大同的趨勢。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千萬種風俗習慣,在此種情況下實在有必要保持自己獨立的民族風格。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地方歷代流轉下來的文化習俗正逐漸逐漸地淹沒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的。而梅州是客家聚居之地,還保存著眾多的特色文化,就如客家的圍龍屋,舉世聞名,還有客家的婚禮習俗、客家的山歌、客家的小吃,如鹽局雞、釀豆腐、砸棕、田艾板、琴花、珍珠紅、雞炒酒等等。因而興寧要發展特色的旅遊業,可以在旅遊區內重建圍龍屋,用發展的目光,把古代特色與現代元素融合一起,建造一座座山上城堡,讓遊人享受別具一格的賓館服務,盡現梅州人們的聰明才智。為適應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村民可以將自家房子改造成「家庭客棧」,面向廣大遊人,不但可以讓旅客享受方便實惠的服務,更可以體驗梅州人濃濃的人情味。每逢節假日,或約四五知己,或帶家人同來渡田河,日間可隨同主人到田間耕作,到果林里採集,到山坡上放牛羊;日落在河上泛舟捕魚,高歌一曲;晚間圍坐一起,吃上幾味地道農家菜,品嘗幾口美酒,欣賞動聽山歌,遠離塵囂,一家大小,樂也融融。如此創造一個鄉村的「世外桃源」,使遊人享受一種真正回歸自然,回歸純朴的田園生活!當地政府還可以統一規劃布局村裡的農田、果林、漁業,竹林,招引外商投資,在附近建造加工廠,引進先進技術,製造各種健康食品,打造綠色品牌,製造出另一個「雁南飛」,走上一條集工業、農業、旅遊,生態四位一體的經濟大道!發展獨樹一幟的旅遊業。
在梅州的不少縣鎮都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由於不同區域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必然存在的差異,要加快梅州地區整體的經濟發展,就有必要實施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加快重點區域的開發建設。因而可將此種形式的旅遊業首先在梅縣、豐順、興寧、大埔等地推廣。然後再以點帶動面,推動整個梅州的經濟發展!把梅州建設成為一個集工業、旅遊、悠閑、娛樂於一體的度假觀光聖地!使梅州走出廣東,面向全國!
Ⅲ 梅州市梅江區經濟發展怎樣
,廣東省,梅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梅州市梅江區。
三鎮管轄下的長江,西郊,金山3個街道辦事處和長沙,城北,三角,共有54個村民委員會和38個社區居委會。
Ⅳ 梅州市的哪個縣經濟最好
梅縣
Ⅳ 梅州市在廣東省的排名是指經濟排名
2008年廣東省各市gdp
排名城市總量(億元)增長率%
1廣州820012
2深圳780712.1
3佛山430015.4
4東莞371014
5中山140911.1
6惠州128011.5
7江門127711.03
8茂名120010.1
9湛江105010.1
10珠海992.19
11汕頭97710.5
12清遠75718.2
13肇慶72014
14揭陽68316
15韶關521.210.5
16陽江49812.5
17梅州48310.2
18潮州43512
19河源368.911
20汕尾35516.2
21雲浮328
gdp重量排在全省17名
可是人均gdp是全省最後一名
樓主看完了應該明白了?梅州市山區市欠發達
Ⅵ 梅州哪個縣的經濟、城市建設最好
在梅抄州最好的就是梅江區和梅縣了,因為這兩地的城區都是連成一片的。其次是興寧市,這是不爭的事實。城市建設就是梅城的最好,然後就是蕉嶺縣城和興寧市區都不錯
08年各縣區
地區 GDP 增長率 人均GDP
梅 州 4778840 10.2 11500
梅 縣 1011242 10.2 19000
蕉嶺縣 339665 10.1 16800
平遠縣 280808 9.6 13000
豐順縣 473334 8.5 10200
大埔縣 350670 10.3 9700
興寧市 776528 10.2 8900
五華縣 560095 10.7 6400
梅江區 207800 10.5
Ⅶ 梅州市經濟如何,哪些縣市比較發達
1.
梅江區:市政府所在地。
2.
梅縣:與梅江區並為梅城,文化中心。
2.
興寧:最靠近廣州的縣,近幾年發展比較快。
3.
五華:比較有名的縣。但近幾年發展一般。
4.蕉嶺,大埔,豐順,平遠
經濟就差一些。
Ⅷ 廣東省梅州市與四川省成都經濟那個好
肯定是成都啊,成都作為西南三省最大的城市,已經是一線了,後續發展可期
Ⅸ 梅州2005年的GDP是多少
2005年GDP達到314.04億元
梅州,古稱嘉應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是廣東、江西、福建三省的交界處。是汕頭、深圳、廣州連接閩西、贛南內陸腹地的中間地帶。梅州市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積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稱「八山一水一分田」。
梅州南齊(479~502年)是縣治,南漢乾和三年(945年)升為州府,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梅州是千年古城,名勝古跡多,雖經歷代滄桑湮沒,今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人境廬、孔子廟、千佛塔、狀元橋、呂帝廟、安定書室、嘉應古橋、曾井等古跡。城東的文化公園毗連體育場,園內花木與嶺南園林建築頗具特色。新建百花洲影劇院與劍英公園、劍英圖書館都吸引海內外遊人。
梅州是近代客家人集散中心,有「客都」之稱。梅州城區人口近30萬,佔地26.1平方公里,以梅江河為界分江北、江南。客家,是中華民族中漢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兩千多年來,中原地區的漢人因逃避戰亂、飢荒、迫害或因政府調遷大量南遷,集中定居在閩、粵、贛地區,又進而擴散至四川、廣西、海南、台灣、香港、東南亞等各地。相對於這些地區的原居民而言,他們是客,因而稱為「客家人」。
梅州具有風格獨特的客家民俗文化。以中原古漢語為基礎的客家話,是我國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山區百姓服飾仍有漢唐遺風;優美雋永的客家山歌蜚聲海內外。還有形式多樣、布局嚴謹的客家大圍樓、圍龍屋、五鳳樓等民居,是我國民宅建築之瑰寶,堪稱世界建築之一絕。這些民居一個群落一個群落地屹立在青山綠水之中,構成一幅幅絢麗的畫卷,形成了客家獨具的人文景觀。
1994年國務院公布梅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Ⅹ 關於梅州經濟的詳細描述
隨著梅州地區以高速公路為主的道路建設全面鋪開,梅州市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2004年經濟總量為271.45,增速達1995年來新高。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4913萬元,同比增長36.5%,增速位居全省地級市第二位。其中縣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1699萬元,平均增速達20.8%。
2004年全市進出口總值35914萬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外貿出口總值24876萬美元(不包含我市企業經保稅區出口合計金額5323萬美元),同比增長19.6%;進口總值11038萬美元,同比增長24.2%,實現貿易順差13838萬美元,同比增長16.2%。
2004年全年全市新批准利用外資項目103個,比去年同期增加14項,合同外資金額24598萬美元,同比增長26.2%;實際利用外資21125萬美元,同比增長33.1%。實際利用外資占合同外資總額85.9%。
2004年全市工業生產完成總產值280.99億元,比上年增長24.5%,實現工業增加值96.39億元,增長23.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56.55億元,比增29.5%,工業增加值55.87億元,比增26.6%。全市市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有25個,涉及十七個大類行業,生產主要工業產品9種。一年來市直工業生產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取得良好成效。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4.49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6.55億元的28.4%,與去年同期比增80.3%,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3.6個百分點,實現工業增加值21.40億元,與去年同期比增83.8%,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5.87億元的38.3%,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個百分點。在全市地區GDP中佔有7.9%的份額,比上年升高3個百分點。
目前, 全市五家民營企業入選廣東民企百強,她們是梅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明珠集團有限公司、寶麗華集團有限公司、梅州市龍祥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私營企業情況:
到2004年底,全市有2640戶私企,投資者680人,僱用員工32568人,注冊資本64.37億元。其中:農業企業50戶、采礦業38戶、製造業844戶、建築業125戶、電力企業57戶、交通運輸業40戶、批發零售業1019戶,居民服務業189戶,信息軟體業8戶。
個體經營戶資料:
到2004年底,全市個體工商戶64137戶,從業12萬多人,注冊資金10.55億元。主要分布如下:
批發零售業40429戶,其中住宿餐飲業5397戶,租賃商務服務221戶,咨詢調查業9戶。
居民服務業5562戶,其中理發美容保健業2024戶。
農林類142戶。
采礦業385戶。
製造業7195戶。
農副食品加工業822戶。
服裝靴帽百貨業664戶,印刷媒介475戶。
電力燃氣323戶,電器器材181戶。
交通運輸600戶。
信息傳輸互聯網服務245戶,租賃商務服務221戶。
2004年度,新發展私營企業665戶,新增注冊資金20.5億元;新開個體戶9277戶,新增注冊資金10.5億元。本期注銷個體戶8829戶,實際新增442家個體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