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2017年中部gdp

2017年中部gdp

發布時間:2020-12-13 07:31:57

⑴ 中國中部最經濟最崛起的城市排名

1.上海
這座21世紀中國最受寵愛的城市,其釋放的巨大經濟活力令人吃驚。上海被喻為中國再次經濟起飛的龍頭,或者是箭尖,人們寄希望於它能引領起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航船。
上海有中國城市裡管理和服務水平最好的地方政府,有最便利的區位和運輸優勢,也聚集著中國素質最高的一批白領階層。上海是經理人的絕佳誕生地,一個標準的上海產的經理人,應該是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或者哈佛,在跨國公司美國總部呆過,在麥肯錫等咨詢公司做過,然後回國任跨國公司的中國區總經理或者首代。
盡管上海的人才培養能力、人才吸納能力與北京相比稍遜一籌,但其整體商業和人文環境方面的優勢,使其在爭奪優秀人才方面魅力獨具。而由此所表現出來的人才的價值創造能力和對城市經濟的貢獻也是顯而易見的。這里成為跨國公司中國區和亞太區總部的新的選擇地,上海是中國大陸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浦江東岸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如今已經成為中國知識最密集的高科技聚集地,而其崛起的速度同樣令人驚駭。
總人口:1341.8萬人
高校數量:57所
科研人才數:3.5萬人
科研成果情況: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08項
高新企業數:1916家
技術交易: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73萬項;合同金額142.78億元。
專利: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22374件
全市GDP:6160億元
GDP增速:11.8%
著名高校有:復旦大學、上海交大、上海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23億

2.北京
北京是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傳統居住地,在這個城市裡,有中國最密集的大學群和科研院所。僅僅一所北大、一所清華已經證明了這個城市不凡的人才培養能力和傳統。在外省人眼中,北京代表著一座城市所能擁有的寬廣胸懷和容納度,盡管北京的戶籍制度改革落後於上海和廣州,但這並不妨礙307.6萬外省人在2003年仍然選擇在這里生活、創業。
所有繁華的大城市都有不適合居住的一些特徵,比如擁擠、嘈雜、污染和交通不便;而北京尤其在這些方面令人心懷不滿。但是,重視政府關系和商業環境的跨國公司在過去的20年裡,仍堅持把中國區總部設立於此,因此,北京在人才競奪能力方面仍顯現出令其它城市膽寒的特質。
總人口:1456.4萬
高校情況:73所
科研人才數:27.4萬人
技術交易:技術合同登記32173項,成交總金額265.4億元,技術交易額226.6億元
專利: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17003件
全市GDP:3611.9億元
GDP增速:10.5%
著名高校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457.5億元

3.廣州
廣州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毗鄰香港的特殊地位,在吸引港資和三來一補中,廣州及其周邊地區迅速流動起大量資本。近年來,珠三角地區活躍的私營經濟又使得廣州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先受惠的地區。但是,商業貿易的發達和低層次製造業的繁榮未能支撐廣州進一步的發展,在對高級人才的競奪能力方面,廣州明顯不如上海和北京,甚至不如深圳。
總人口:994.30萬
高校數量:44所
科研人才數:1.79萬人
高新企業數:270家
技術交易:廣州地區共認定技術合同4324項,合同金額31.644億元。
全市GDP:3466.63億元
GDP增速:15%
著名高校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等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40億元

4.深圳
深圳曾被譽為中國最有希望的現代化城市,它從一開始就是按照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模式進行建設的。一張小小的邊防證,讓所有進出該城市的人都對其「特區」身份印象深刻。這座移民城市,曾經在很短時間內聚集了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靈活的政策,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使其成為新興企業的創業首選地。
但是今天,深圳面臨著找不到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定位困惑,城市整體商業環境的先發優勢已被趕超,而金融之城的地位又受到了上海的威脅,深圳的人才競爭力已被大大削弱。
總人口:557.41萬
高校數量:42家(含高校駐深分校)
科研人才數:全年共引進戶籍人才3萬餘人,海外留學生1200多人
高新企業數:673家
專利:全年受理專利申請12361件
全市GDP:2860.51億元
GDP增速:17.3%
著名高校有:深圳大學等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3.18億元

5.蘇州
閑適、優美的園林城市蘇州,因中國與新加坡共建的蘇州工業園而成為中國新的高科技製造業聚集地,蘇州工業園的成功,被認為是中國最成功的開發區建設的範例。這里有著中國素質最高的產業工人,並成為蘇南地區最引人注目的城市明星。
總人口:590.97萬人
高校數量:17所
科研成果情況:全市組織實施科技項目437項,147項科技成果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高新企業數:555家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860億元
全市GDP:2802億元
GDP增速:18.0%
著名高校有:蘇州大學等

6.杭州

杭州首先是中國最佳人居城市的範例。江南才俊的經濟創造能力在這個城市得以集中表現,自南宋以來,浙江就是國家最穩定的財稅之源,這里富饒而優美。浙江私營經濟的發達,又使得杭州理所當然地成為該地區經濟活動的重鎮,雖近鄰上海,仍無掩其光彩。
總人口:642.78萬
高校數量:35所
科研成果情況:省級科技進步獎25項
高新企業數:506家
技術交易:簽訂各類技術合同32286項,成交額42.75億元
專利:申請專利3400件
全市GDP:2090億元
GDP增速:15%
著名高校有:浙江大學等

7.天津
天津為跨國公司提供了比北京低廉得多的勞動力,而且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較早形成了集聚優勢。一個摩托羅拉成就了天津此前10多年的輝煌,而現在,是三星電子。但是天津的光芒多少還是被北京所遮蔽,毫無疑問,一個地區最多隻能有一個「區域中心」,尷尬的天津,因與北京比鄰而在人才競奪能力方面,甚至輸於深圳、蘇州、東莞等二線城市。
總人口:1011.30萬人

高校數量:37所
科研人才數:48.1萬
科研成果情況:全年取得市級科技成果1203項、屬於國際領先水平59項
高新企業數:4000家
技術交易:簽訂技術合同7278項,合同成交額42億元
全市GDP:2386.94億元
GDP增速:14.5%
著名高校有: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

8.成都
成都盛開在四川盆地上。從李冰造都江堰起,這里就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的歷史名城。川中多才俊,成都傲然於重慶、昆明、貴陽等城市之外。它成為跨國公司在考慮西部據點時的首選之城。但是,現代化的斷裂感也在成都表現得更為明顯,與長江流域的龍頭上海相比,成都與之彷彿還相錯一個年代。
總人口:1044.3萬人
高校數量:60所
科研成果情況:年內新上科技項目565項,其中國家級146項,省級95項
高新企業數:165家
專利:申請專利4169件
全市GDP:1870.8億元
GDP增速:13.0%
著名高校有:四川大學等
科技投資情況:117億元

9.武漢

武漢的區位優勢相比鄭州、長沙這幾個中部城市來說,更為明顯。而且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也起步較早,並且高校集中,經濟活動也相對發達。但是,武漢整體商業環境與中國一線城市的差距,使得這座人才充裕的城市卻未能在人才吸納能力、競奪能力和人才創造能力方面表現優異。
總人口:781.19萬
高校數量:48所
科研成果情況:260項
高新企業數:1751家
技術交易:全年技術市場成交技術合同2963項,合同成交額30.31億元
全市GDP:1680億元
GDP增速:12.1%
著名高校有: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大學等
科技投資情況:2.43億元

10.東莞
東莞令人奇怪的地方是,這座與香港形成「前店後廠」關系的城市,一直保持著旺盛的製造能力,並未因中國出現多經濟中心而衰落。與人們想像中的「血汗工廠」不同,東莞的城市綜合薪酬競爭力位居前列,在所調研城市中排第5.難能可貴。

但是,要想成為中國的「潛力之都」,東莞還必須考慮自身的產業升級和培育本地名牌企業之途。

總人口:158.96萬人

高校情況:5所

科研人才數:12.49萬人

高新企業數: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50家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30億元

技術交易:全年簽訂各類技術貿易合同58項,技術合同金額700萬元,技術交易額680萬元

專利:2858件

全市GDP:947.53億元

GDP增速:19.5%

科技投資情況:科技活動經費使用總額3.73億元

⑵ 洛陽GDP在中部六省所有城市中排第幾

洛陽GDP目前在中部六省之中

僅次
武漢,長沙,鄭州,合肥

位列第五位

2010年GDP
武漢5515.76億
長沙4547.06億
鄭州4000.00億
合肥2702.50億
洛陽2321.20億

⑶ 中部六省哪個省更富一點(GDP、綜合實力等方面)(六省:山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

應該是河南,然後是湖北,湖北除了武漢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城市了。相對來說,河南的城市除了鄭州比不上武漢,第二等級的城市比湖北要強的多。gdp也是河南

⑷ 1985年中國GDP前十名城市湖北佔了3個,現在為什麼在中部只拍第三

可能那個時候,國家整體經濟實力都不好

⑸ 中國東部人均Gdp。和中部GDP西部gdp相差多少。

貧富差距很大啊! 根據《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結果,2008年有12個省市區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個直轄市人均GDP超過5萬元,其中上海72,536元,北京63,029元,天津55,473元,依次列第1至3位。浙江、江蘇、廣東、山東、內蒙、遼寧6省市區人均GDP超過3萬元,其中浙江42,214元,江蘇39,112元,廣東37,588元,山東33,083元,依次列第4至7位。除貴州人均GDP低於1萬元以外,其餘21省區人均GDP超過1萬元。 ——2008年人均GD按美元折算: 2008年31個省市區人均GDP均超過1千美元。 1、人均GDP超過5千美元6省級行政區:上海過1萬美元,北京過9千美元,天津過7千美元,浙江過6千美元,江蘇、廣東2省過5千美元。 2、人均GDP超過4千美元4省級行政區:山東、內蒙古、遼寧、福建。 3、人均GDP超過3千美元3省級行政區:吉林、河北、黑龍江。 4、人均GDP超過2千美元14省級行政區:山西、新疆、河南、湖北、陝西、江西、重慶、寧夏、湖南、青海、海南、四川、廣西、安徽。 5、人均GDP2千美元以下4省級行政區:西藏、雲南、甘肅、貴州。

⑹ 我國中部五省中哪個省的綜合實力最強

五個省排名
1.河南 GDP18200 全國第五 GDP1000Y以上的城市有鄭州3002 洛陽 1919 南陽 1620 許昌 1050 平頂山1050 安陽回 1036 焦作 10319(7個)
2.湖北 GDP 11380 全國第答10 GDP1000Y以上的城市有 武漢 3960 宜昌1060 襄樊 1020 (3個)
典型的省會獨大
3.湖南 GDP11156 全國11 GDP100Y以上的城市有長沙 3001 岳陽 1140 常德 1050 衡陽1020(4個)
4.安徽 GDP8874 全國14 GDP1000Y以上的城市有合肥 1664 一個
5.江西。GDP6480 全國21 GDP1000Y以上的城市南昌 1650 一個

⑺ 連續幾年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一的是哪個省份

河南GDP總量與增速均居中部首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中部六省中,河南GDP總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總量佔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達14.1%。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05年全國GDP為1823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9%。同年河南GDP為10535.2億元,佔全國的5.8%,增長14.1%,高於全國4.2個百分點。從總量上看,河南GDP總量在全國居第5位。GDP總量高於河南的省份是廣東(21701.3億元)、山東(18468.3億元)、江蘇(18272.1億元)、浙江(13365.0億元)。中部六省中,河南GDP總量和增速均居首位。2005年中部六省GDP總量為37046.5億元,河南佔中部六省的28.4%。河南不僅是農業大省,也是工業大省。 河南省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村。河南省是全國鄉村數量最多、農村人口數量最大的省份,也是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的省份之一。2004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83元。以行政村為單位看,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元以下的村有2217個,佔全省行政村總數的4.6%;人均純收入1000至2000元的村有16854個,佔34.8%;人均純收入2000至3000元的村有22587個,佔46.6%;人均純收入3000至4000元的村有5767個,佔11.8%;人均純收入4000元以上的村有1105個,佔2.2%。總體來看,河南省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水平低,低收入戶多,貧困面大,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湖北經濟快速發展,GDP總量居中部第二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2至2005年間湖北GDP平均年增長8.6%,處於較快的發展水平,2005年GDP總量居中部6省第2位,處於靠前的位次。但是發展優勢並不明顯。 2005年,湖北GDP總量為6484.5億元,2002至2005年間平均每年增長8.6%,經濟增長的絕對速度還是較快的。但是GDP在全國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為第12位,2004年甚至達到第13位。2001年末湖北GDP總量約為廣東44%,2005年這一比例下降為不足30%,表明與沿海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2005年湖北GDP總量居中部6省第2位,仍然處於靠前的位次,但是優勢並不明顯。2005年湖北GDP總量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4年增長11.4%,為1998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與中部地區其他省份相比,增長率卻最低。 藍皮書認為,總的來說,湖北省經濟快速增長,但經濟總量排位後移,「凹陷」特徵明顯 湖南省工業增長緩慢工業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工業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2005年湖南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卻居中部最末位。 藍皮書認為,工業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環節,現在湖南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初始階段,盡管經過多年的努力,工業比重還是較低,而且上升得比較緩慢。2005年,湖南的工業總產值為4341.88億元,居中部第3位;全部工業增加值為2199.91億元,低於河南的4923億元、湖北的2404億元,列中部的第3位;其增幅為15.3%,位居中部六省的最末位。2005年,湖南省規模工業增加值為1535.92億元,增長20.6%,其增加值和增長速度均處於中部六省的第4位。可見,工業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 安徽GDP總量居中部第四位縣域經濟滯後成制約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安徽GDP總量和增長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是人均GDP卻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其中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成為重要因素。 2005年,安徽全省地區生產總值53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GDP總量和增長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四位,但從人均GDP來看,卻居中部最後一位,低於倒數第二位江西約842元。 有研究表明,中東部地區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經濟上,而是體現在縣(市)域經濟上。在近幾年的經濟強縣評選中,百強縣有向東部地區、向長三角地區集中的趨勢: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三大經濟圈集中了84個百強縣,而其中的47個位於長三角地區,佔56%。浙江省從2001年開始,憑借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強縣遍地開花,進入百強縣的數量不斷增加,4年間增加了8個縣,2004年總數達到30個,主要分布在錢塘江流域、沿海一帶,其中有21個縣排在前50名。江蘇省4年來百強縣數量略有增長,2004年達到16個,但在前十名中,江蘇憑借強勁的蘇南板塊佔了6個席位,綜合指數都超過80分。而中部地區只有河南2個,湖北、湖南、山西各1個,安徽省已連續4年無1個縣入選。與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比較:全國百強縣平均有近400家規模以上企業,安徽省10強縣規模以上企業平均也只有80~100個。2003年,安徽61個縣國內生產總值平均為28.81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370元,分別只及百強縣平均水平的17.7%和1/3。安徽10強縣平均地方財政收入1.855億元,人均水平249.21元,分別是百強縣平均水平的21.6%和46.2%。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縣城經濟的發展,而且是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2003年,全國百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395元,人均在崗職工工資收入15960元,城鄉收入之比為3∶1。同期,安徽十強縣平均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529元,只及百強縣平均水平的46.9%。 山西經濟發展居中下水平GDP總量位居中部第五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山西GDP總量居中部第五位,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在中部地區居中下水平等。 2005年山西全省GDP為4121.2億元,佔全國比重2.26%,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人均GDP為12283元,在中部居第1位;財政總收入757.9億元,增長4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68.2億元,增長40.8%,在中部居第4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914元,在中部排第2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91元,在中部排第4位;總人口3355萬人,就業人口1475萬人,總人口就業率44%,在中部排第6位;進出口商品總額為55.5億美元,佔全國比重0.39%,在中部排第5位;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8億美元,佔全國比重0.46%,在中部排第6位;對外經濟合作2.2億美元,佔全國比重0.83%,在中部排第5位。可見,在中部加快崛起、全國競相發展的形勢下,山西加快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江西經濟發展處於滯後水平GDP位列中部第六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江西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中部仍處於滯後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為4070億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 藍皮書認為,在正確的發展戰略指導下,在「十五」時期,江西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實現了在全國和中部地區的位次前移。所以從縱向看,江西的發展是令人矚目的,但從橫向看,仍有較大差距,江西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中部仍處於滯後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為4070億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財政收入425億元,列中部6省之末,只有湖南的57%,山西的56%,湖北的40%。從區域發展戰略上看,湖南與珠三角、安徽與長三角、河南和山西與京津唐經濟區的對接與融合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武漢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已見雛形,逐漸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而江西城市群構建卻尚在規劃之中。

⑻ 湖北經濟全國第幾

河南GDP總量與增速均居中部首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中部六省中,河南GDP總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總量佔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達14.1%。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05年全國GDP為1823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9%。同年河南GDP為10535.2億元,佔全國的5.8%,增長14.1%,高於全國4.2個百分點。從總量上看,河南GDP總量在全國居第5位。GDP總量高於河南的省份是廣東(21701.3億元)、山東(18468.3億元)、江蘇(18272.1億元)、浙江(13365.0億元)。中部六省中,河南GDP總量和增速均居首位。2005年中部六省GDP總量為37046.5億元,河南佔中部六省的28.4%。河南不僅是農業大省,也是工業大省。

河南省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村。河南省是全國鄉村數量最多、農村人口數量最大的省份,也是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的省份之一。2004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83元。以行政村為單位看,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元以下的村有2217個,佔全省行政村總數的4.6%;人均純收入1000至2000元的村有16854個,佔34.8%;人均純收入2000至3000元的村有22587個,佔46.6%;人均純收入3000至4000元的村有5767個,佔11.8%;人均純收入4000元以上的村有1105個,佔2.2%。總體來看,河南省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水平低,低收入戶多,貧困面大,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

湖北經濟快速發展,GDP總量居中部第二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2至2005年間湖北GDP平均年增長8.6%,處於較快的發展水平,2005年GDP總量居中部6省第2位,處於靠前的位次。但是發展優勢並不明顯。

2005年,湖北GDP總量為6484.5億元,2002至2005年間平均每年增長8.6%,經濟增長的絕對速度還是較快的。但是GDP在全國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為第12位,2004年甚至達到第13位。2001年末湖北GDP總量約為廣東44%,2005年這一比例下降為不足30%,表明與沿海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2005年湖北GDP總量居中部6省第2位,仍然處於靠前的位次,但是優勢並不明顯。2005年湖北GDP總量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4年增長11.4%,為1998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與中部地區其他省份相比,增長率卻最低。

藍皮書認為,總的來說,湖北省經濟快速增長,但經濟總量排位後移,「凹陷」特徵明顯

湖南省工業增長緩慢工業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工業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2005年湖南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卻居中部最末位。

藍皮書認為,工業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環節,現在湖南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初始階段,盡管經過多年的努力,工業比重還是較低,而且上升得比較緩慢。2005年,湖南的工業總產值為4341.88億元,居中部第3位;全部工業增加值為2199.91億元,低於河南的4923億元、湖北的2404億元,列中部的第3位;其增幅為15.3%,位居中部六省的最末位。2005年,湖南省規模工業增加值為1535.92億元,增長20.6%,其增加值和增長速度均處於中部六省的第4位。可見,工業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

安徽GDP總量居中部第四位縣域經濟滯後成制約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安徽GDP總量和增長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是人均GDP卻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其中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成為重要因素。

2005年,安徽全省地區生產總值53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GDP總量和增長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四位,但從人均GDP來看,卻居中部最後一位,低於倒數第二位江西約842元。

有研究表明,中東部地區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經濟上,而是體現在縣(市)域經濟上。在近幾年的經濟強縣評選中,百強縣有向東部地區、向長三角地區集中的趨勢: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三大經濟圈集中了84個百強縣,而其中的47個位於長三角地區,佔56%。浙江省從2001年開始,憑借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強縣遍地開花,進入百強縣的數量不斷增加,4年間增加了8個縣,2004年總數達到30個,主要分布在錢塘江流域、沿海一帶,其中有21個縣排在前50名。江蘇省4年來百強縣數量略有增長,2004年達到16個,但在前十名中,江蘇憑借強勁的蘇南板塊佔了6個席位,綜合指數都超過80分。而中部地區只有河南2個,湖北、湖南、山西各1個,安徽省已連續4年無1個縣入選。與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比較:全國百強縣平均有近400家規模以上企業,安徽省10強縣規模以上企業平均也只有80~100個。2003年,安徽61個縣國內生產總值平均為28.81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370元,分別只及百強縣平均水平的17.7%和1/3。安徽10強縣平均地方財政收入1.855億元,人均水平249.21元,分別是百強縣平均水平的21.6%和46.2%。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縣城經濟的發展,而且是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2003年,全國百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395元,人均在崗職工工資收入15960元,城鄉收入之比為3∶1。同期,安徽十強縣平均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529元,只及百強縣平均水平的46.9%。

山西經濟發展居中下水平GDP總量位居中部第五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山西GDP總量居中部第五位,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在中部地區居中下水平等。

2005年山西全省GDP為4121.2億元,佔全國比重2.26%,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人均GDP為12283元,在中部居第1位;財政總收入757.9億元,增長4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68.2億元,增長40.8%,在中部居第4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914元,在中部排第2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91元,在中部排第4位;總人口3355萬人,就業人口1475萬人,總人口就業率44%,在中部排第6位;進出口商品總額為55.5億美元,佔全國比重0.39%,在中部排第5位;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8億美元,佔全國比重0.46%,在中部排第6位;對外經濟合作2.2億美元,佔全國比重0.83%,在中部排第5位。可見,在中部加快崛起、全國競相發展的形勢下,山西加快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江西經濟發展處於滯後水平GDP位列中部第六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江西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中部仍處於滯後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為4070億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

藍皮書認為,在正確的發展戰略指導下,在「十五」時期,江西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實現了在全國和中部地區的位次前移。所以從縱向看,江西的發展是令人矚目的,但從橫向看,仍有較大差距,江西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中部仍處於滯後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為4070億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財政收入425億元,列中部6省之末,只有湖南的57%,山西的56%,湖北的40%。從區域發展戰略上看,湖南與珠三角、安徽與長三角、河南和山西與京津唐經濟區的對接與融合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武漢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已見雛形,逐漸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而江西城市群構建卻尚在規劃之中。

⑼ 近年來,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放緩,從GDP總量上來衡量,中部與東部之間的差距已拉大到6倍。中部發展牽動全局


①整體和部分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2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2分)③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2分)④中部地區作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濟發展放緩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2分)

⑽ 中部六省各地級市GDP的中位數應該怎麼排

應該是河南省 河南GDP總量與增速均居中部首位,其中GDP總量佔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達14.1%。河南不僅是農業大省,也是工業大省。河南省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村。河南省是全國鄉村數量最多、農村人口數量最大的省份,也是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的省份之一。 湖北經濟快速發展,GDP總量居中部第二位。2002至2005年間湖北GDP平均年增長8.6%,處於較快的發展水平,2005年GDP總量居中部6省第2位,處於靠前的位次。但是發展優勢並不明顯。GDP在全國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為第12位,2004年甚至達到第13位。總的來說,湖北省經濟快速增長,但經濟總量排位後移,「凹陷」特徵明顯。 湖南省工業增長緩慢,工業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工業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2005年湖南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卻居中部最末位。 安徽GDP總量居中部第四位縣域經濟滯後成制約。人均GDP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其中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成為重要因素。 山西經濟發展居中下水平 GDP總量位居中部第五位。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在中部地區居中下水平等。 江西經濟發展處於滯後水平 GDP位列中部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 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在正確的發展戰略指導下,在"十五"時期,江西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實現了在全國和中部地區的位次前移。所以從縱向看,江西的發展是令人矚目的

與2017年中部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