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均gdp是怎麼算的
人均國內生產總抄值(襲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② 作為發達國家,人均GDP多少才算是
對於發達國家的定義,有多種說法,但公認的標準是: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總量)和社會發展水平。按1995年前後的標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義匯率計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會發展水平就可基本定義為 發達國家。近10年的發展,使8000美元這個標准已經落後了,2005年應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這個定義,在這10年,有8個國家已經加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這8個國家是:塞普勒斯、巴哈馬、斯洛維尼亞 、 以色列、 韓國 、馬爾他、匈牙利 和捷克 。
另外,阿聯酋、科威特等產油國人均GDP很高,但社會發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發達國家之中;摩納哥、列支敦斯登等微型國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灣、荷屬安的列斯等未獲國家地位的經濟體也不列入其中。
2005年世界發達國家新名單(括弧裡面的是按名義匯率計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發達國家(共24國):
歐洲(18國): 盧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愛爾蘭 (46,335) 丹麥(45,015) 冰島 (44,133) 瑞典 (38,451) 英國 (36,977) 奧地利 (35,861) 荷蘭(35,393) 芬蘭 (35,242) 比利時 (34,081) 法國 (33,126) 德國 (33,099) 義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臘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國):美國(42,076) 加拿大 (32,073)
亞洲(2國):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國):澳大利亞(29,761) 紐西蘭(23,276)
新增的發達國家(8國):
塞普勒斯 (19,008) 巴哈馬 (18,190) 斯洛維尼亞 (17,660) 以色列(16,987) 韓國 (14,649) 馬爾他(13,144) 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從新增的8個發達國家來看,大多是原有發達國家的近鄰,如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匈牙利、捷克、塞普勒斯是歐盟成員國的近鄰,韓國是日本的近鄰,巴哈馬是美國的近鄰。只有以色列是例外。
在發達國家之中,盧森堡仍位居榜首,而且與第二名的差距繼續拉大 ;愛爾蘭的人均GDP在20年前只是發達國家中的中下水平,2005年已躍居世界第5名,是過去20年中經濟最成功的發達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東歐國家在經歷了90年代初轉型期的陣痛之後,在過去10年間紛紛走出低谷,成為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國家。東歐國家中轉型最順利且最靠近歐盟的斯洛維尼亞、捷克、匈牙利已經進入發達國家行列,而愛沙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立陶宛、波蘭、拉脫維亞等國也發展勢頭良好,已經加入了發達國家的預備梯隊中。
在人均GDP 的下一梯隊中(5500-9000美元),有下列國家:
塞席爾(8,892) 愛沙尼亞 (8,885) 斯洛伐克 (7,963) 克羅埃西亞(7,764) 立陶宛(6,796) 墨西哥(6,566) 波蘭 (6,373) 拉脫維亞 (6,150) 智利(5,742)
如能保持發展勁頭,它們有可能在未來10多年內成為新增的發達國家。
人的眼光都向前看的,人們都看到了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但有幾個人注意到最貧窮的國家呢?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新聞公報宣布,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已達49個。它們是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寮國、馬爾地夫、緬甸、尼泊爾、葉門;安哥拉、貝南、布吉納法索、蒲隆地、維德角、中非、查德、葛摩、剛果(金)、吉布地、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甘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索托、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尼日、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蘇丹、多哥、烏干達、坦尚尼亞、尚比亞;薩摩亞、萬那杜、吐瓦魯、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拉丁美洲1國:海地。
世界最窮國是莫三比克,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0.2美元,約為瑞士的1/500。瑞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6410美元,人均每天近100美元。1996年5月17日,世界銀行發表的統計資料表明,盧安達成為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年人均收入為80美元。
這些數字中惟獨沒有提到中國的情況,那是因為,中國既不是最發達的國家,也不是最貧窮的國家。中國仍然屬於經濟欠發達國家,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綜合經濟水平相當於2002年美國的水平,進入世界前40名;然後再用50年,進入世界前10名。中國從經濟欠發達國家邁向發達國家仍任重道遠。
③ 人均GDP是怎麼算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專有效工具,即「屬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④ 為什麼應當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如何計算?為什麼應當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人均GDP是一定時期內GDP與同期人口平均數的比值。按照國際標准,人口平均數應當採用同期平均常住人口,我國在核算制度中也規定,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計算人均GDP都應以常住人口作為分母。
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戶籍管理比較嚴格,流動人口規模很小,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數值十分接近,因此,採用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對於客觀地反映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和富裕程度影響不大。隨著改革開放的迅速推進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地區之間的人口流動日趨頻繁,各地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採用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已經難以准確地反映客觀實際,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區,人均GDP容易被高估;人口大量流出的地區,人均GDP又往往被低估,影響了地區人均GDP的可比性和准確性。因此,為了准確反映各地人均GDP水平,保證地區之間數據的可比性,應當使用人口統計中的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
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常住人口數據的取得比較困難,主要依靠逢0年份的人口普查、逢5年份的1%人口抽樣調查和每年一次的1‰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獲得,而抽樣調查只對國家和省級有代表性,省級以下地區大多數年份提供不出常住人口數據。因此,各地區在計算人均GDP時,使用的人口數據口徑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講,國家及省採用常住人口,而省級以下地區按照戶籍人口計算。2003年,國家統計局出台文件,改進和規范地區人均GDP的計算方法,文件規定從2004年1月1日起,各地區要統一使用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並對歷史數據作同口徑調整。作為過渡性措施,可在兩年內同時計算兩種口徑的人均GDP,兩年後取消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GDP。
2005年開展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為了增強省級以下地區的代表性,各地都對調查樣本進行了擴充,我市實際調查的比例超過總人口的2.5%。本次調查將為修正、測算2003年、2004年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前各年份的常住人口數據,科學准確地計算包括人均GDP在內的人均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提供客觀依據和基礎數據。
⑤ 知道人均收入,怎樣計算人均GDP
沒有辦法,GDP和國民收入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固定的。
⑥ 求廣州人均實際GDP數據(1978-2011),或者根據GDP怎麼計算
本幣 美元
907 527
1003 647
1160 779
1258 708
1402 728
1524 779
1840 835
2302 784
2536 734
3092 831
4205 1130
4953 1316
5418 1133
5956 1119
7521 1364
10481 1819
13264 1539
16207 1941
18066 2173
19744 2382
21300 2573
23007 2779
25626 3096
28537 3448
32339 3907
38398 4639
45906 5546
53809 6569
62495 7840
69673 9163
76440 11006
79383 11621
87458 12919
以上分別是1978——2010年廣州的人均gdp,2011年的由於未知道具體人口,所以還沒有
⑦ 人均GDP佔比怎麼算
人均GDP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
計算方法:
人均GDP= 總產出(即 GDP 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 總人口
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⑧ 我國如何計算人均GDP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總產出(即 GDP 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 總人口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也稱作「人均GDP",常作為 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⑨ 人均GDP怎麼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即GDP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一方面,在國內外知名的發展理論研究者中,即使最推崇人均GDP指標的人,也只是把人均GDP作為某種發展水平、狀況的重要參照指標之一,並沒有誰把人均GDP簡單等同於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人均GDP雖然具有虛擬性,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虛擬經濟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全盤否定虛擬經濟,更不能由此把虛擬經濟作為否定人均GDP的依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