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1981年日本人均gdp

1981年日本人均gdp

發布時間:2020-12-12 12:42:45

㈠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1)1981年日本人均gdp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㈡ 世界主要國人均GDP都是什麼時候到達4000美元的,也就是今天中國現在水平的。例如,像美國,日本。

美國在1970年的時候,人均gdp為4084美元;
日本在1969年的時候還沒到4000美元,1970年統計數據已經4000多美元了。

㈢ 世界人均GDP是多少

世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Per Capita GDP)
1.01萬美元(2015年內)
11311美元
7682.75美元
4052.75美元
422.75美元
1960年1974年1988年2002年2015年
1981年全年
人均容GDP2511美元
增長0.64%

㈣ 日本經濟發展現狀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與現狀

一、戰後經濟恢復〔1945-1955年〕
1.戰爭對日本經濟的嚴重破壞
日本帝國主義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與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國民經濟和生產能力的下降情況是:實際GNP為62%,人均實際GNP為55%,人均實際個人消費為57%,製造業實際工資為30%(1947年),工礦業生產為31%,(其中煤炭53%、鋼材10%、紡織品7%),農業生產為79%。
由於戰敗,對外貿易幾乎完全中斷了,與戰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為7%,進口下降為14%。
2.戰後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經濟恢復
盡管戰後的經濟恢復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曲折,但從總體上看,無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經濟增長率為9.9%,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22.8%;1951-1955年度,經濟增長率為8.7%,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11.3%。
日本經濟企劃廳1956年的《經濟白皮書》有一句名言:「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其含義是戰後經濟恢復階段已經結束了。經濟白皮書這樣寫道:「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局面。在恢復中求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後的發展要靠實現現代化」。這標志著到1955年為止,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到了戰前的最高水平,從此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經濟高速增長〔1955-1972〕
1.重新趕超的出發點
1955年日本經濟恢復和超過了戰前水平以後,重新開始了趕超歐美的歷程,這是一個新的出發點。
戰前,日本經濟雖然達到了與歐美各國並駕齊驅的水平,但由於戰爭的影響和破壞,與美國相比,日本經濟的發展整整停滯了20年,與歐美各國特別是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1955年雖然已經不是戰後了,但從國際比較看,日本在經濟方面已淪為三流國家,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二流半的國家。從位於先進國家和後進國家之間的意義上說,日本當時還是一個中進國。1955年,日本的GNP只為美國的1/15,西德的1/2;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20美元,在西方各國中列第35位。其次,從產業結構方面看,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仍為40%,出口商品結構也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為主,主要是靠紡織品和日用雜貨來賺取外匯,在重化學工業方面,還沒有與歐美各國相競爭的能力。由此看來,還不能說日本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
因此,在戰後時代宣告結束以後,按《白皮書》所說的現代化,趕超歐美發達國家,日本經濟就馬不停蹄地奔向了新的目標,急急忙忙地開始了新的征程。
2.三大景氣
神武景氣(1954年11月-1958年6月)
景氣持續了31個月,實際經濟增長率1956年度6.4%、1957年度7.5%。
岩戶景氣〔1959年4月持續到1962年10月〕
景氣持續42個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11.2%、12.2%和11.7%。
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
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為11.8%,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3.高速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
1955-1972年,是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在這18年間,日本經濟實際增長率年均為9.7%,其中,1955-1960年度為8.5%。1960-1965年度為9.8%,1966-1970年度為11.6%,呈不斷提高的態勢。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大多數年度的經濟增長率都超過了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這不僅是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跡。在整個60年代,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為11.1%,其中工業年均增長14.1%;與美歐各國相比,前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2.7倍、英國的4倍、西德的2.3倍、法國的1.9倍,後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3.1倍、英國的5倍、西德的2.4倍、法國的2.3倍。
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因戰爭和戰敗而拉開了的日本和美歐各國間的經濟差距不僅迅速縮小了,而且還重新超過了西歐一些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開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為240億美元,落在英國、西德和法國的後面,只相當於美國的6.0%。到 1967年,日本GNP超過了英國和法國,1968年又超過了西德,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在經濟高速增長達到頂點的1973年,日本GNP增加到4170億美元,分別相當於西德的1.21倍、英國的2.30倍,對美國的比重也提高到了35.1%。這樣,日本在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就進一步鞏固了。

表1 主要發達國家實際經濟增長率的比較
(1950-1975年,單位:億美元、%)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日本 GNP 110 240 430 891 2042 2313 3060 4170 4633 5013
增長率 11.2 10.8 12.5 5.7 8.3 5.3 9.7 5.3 -0.2 3.6
美國 GNP 2862 3993 5060 6881 9824 10634 11711 13066 14129 15288
增長率 8.7 6.7 2.3 5.9 -0.3 3.0 5.7 5.5 -1.4 -1.3
西德 GNP 430 721 1146 1855 2166 2594 3443 3814 4206
增長率 11.9 8.5 5.5 5.9 3.3 3.6 4.9 0.4 -1.7
英國 GNP 415 542 720 1009 1237 1405 1595 1812 1966 2336
增長率 3.2 3.7 4.7 2.5 2.3 2.9 2.1 7.9 -1.2 -0.7
註:1,英國1950年攔內數據為1951年的統計。2,實際經濟增長率按實際國民生產總值(1975年價格)計算,其中英國是按當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
資料來源:司楚、訾嘹祖譯、矢野恆太郎紀念會編《日本100年》,時事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77-79頁。

三、低速增長〔1973-1990年〕
1.日本經濟的三大轉折
〔1〕由高速增長向低速增長的轉折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1997和1978 年度各為4.8%、5.3%和5.2%,與高速增長時期比,只相當於1965年經濟危機時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為此,《經濟白皮書》在總結這種現象時說:雖然是4%-6%的經濟增長,但卻有經濟景氣的感覺,這意味著日本經濟今後將進入「新的成長軌道」。與高速增長時期10%左右的增長率相比,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雖然是低速增長,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3%左右的增長率相比,卻依然高出一截,所以就被稱之為中速增長。中速增長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參見表3-1),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表2 1975-1990年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
(實際經濟增長率,單位:%)
年度 日 本 美 國 英 國 西 德 法 國 義大利 加拿大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7
4.8
5.3
5.2
5.3
4.3
3.7
3.1
3.2
5.1
4.9
2.4
4.1
6.2
4.8
5.1 -1.3
4.9
4.7
5.3
2.5
-0.2
1.9
–2.5
3.6
6.8
3.0
2.9
3.4
3.8
3.4
1.2 -1.3
4.1
0.1
3.9
2.2
-2.3
-0.4
1.1
4.0
2.5
3.4
3.6
4.8
5.2
2.1
0.6 -1.4
5.6
2.7
3.3
4.0
1.5
0.0
-1.0
1.9
3.3
2.0
2.5
1.5
3.7
3.6
5.7 0.2
5.2
3.0
3.3
3.2
1.6
1.2
2.5
0.7
1.4
1.7
2.1
2.3
4.5
4.3
2.5 -3.6
5.9
1.9
2.7
4.9
3.9
0.2
-0.5
-0.2
3.5
2.9
2.9
3.1
3.1
3.9
2.1 5.5
11.7
1.7
4.6
3.9
1.5
3.7
-3.2
3.2
6.3
4.3
3.3
4.2
5.0
2.4
-0.2
資料來源:〖日〗東洋經濟新報社《經濟統計年鑒》1980、1985、1995年版。

〔2〕由資源能源消耗型經濟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經濟的轉折
第一次石油沖擊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最沉重的打擊,使日本經濟陷入了負增長和惡性通貨膨脹的險惡境地。然而,第二次石油沖擊卻並未對日本經濟造成多大的打擊,1979年,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為5.3%,比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1980年也只略降至4.8%。相比之下,1980年美國和英國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西德和法國經濟增長率也驟然下降到了1.5%和1.6%,連上年的一半也不到。另外,1980年日本的物價上漲率為3.0%,1981年也只提高到5.0%,大大低於美國的9.5%和10.0%、英國的19.3%和14.5%,與西德的4.8%和4.0%大體相當。這樣,日本經濟就由第一次石油沖擊後的「劣等生」,轉而成了第二次石油沖擊後的「優等生」。

在兩次石油沖擊中,日本經濟之所以出現這種從劣等生到優等生的轉變,是由於第
一次石油沖擊暴露了日本經濟的脆弱性,日本從第一次石油沖擊中學習了經驗,汲取了教訓,在節省資源、節省能源方面採取了積極的對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973年以前,原燃料進口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GNP的增長速度,而在1974年-1985年的12間,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60%,而原油進口量卻從29000萬千升減少到19600千升,減少了1/3。這樣,日本生產每單位GNP的原油消耗量在12年間就下降了40%左右(參見表3-2)。
〔3〕從「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的戰略轉變
「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大搞加工貿易,從國外大量進口廉價的資源和能源,向國外大量出口工業製成品和機械設備,廉價買入,高價賣出,使日本的經濟財富迅速增加,經濟實力也空前強大起來。
「技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由於「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日本重化學工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並改善了出口結構,提高了貿易條件和國際競爭力,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好處。盡管如此,但由於重化學工業發展嚴重地依賴海外的資源和能源,易於污染環境,產生公害問題,因此,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一些消耗資源和能源多的產業就出現了優勢下降的趨勢。特別是第一次石油沖擊以後,「貿易立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局限性已開始顯露出來了。為此,在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經濟轉移的同時,日本政府就根據世界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提出了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換的設想。1980年3月,日本政府明確提出了「通向技術立國之路」、「創造性的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1981年也被稱之為「技術立國元年」。
技術立國並不是對貿易立國的否定,而是貿易立國的繼續。就是說,在新的條件下,日本的出口貿易已開始減少資源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產品,而轉為增加資源能源節約型的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密集型產品。這種轉換,不僅沒有降低對外貿易的重要地位,反而有利於提高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由於推行技術立國戰略,日本經濟不僅順利地實現了從高速增長到穩定增長的轉變,而且在80年代繼續保持了世界經濟優等生的地位,把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發展成了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
2.平成景氣-日本經濟發展的頂點

表3 1985-1990年度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情況(%)
年 度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名義GDP增長率
實際GDP增長率
內需貢獻度
民需貢獻度 6.2
4.5
3.7
4.0 4.3
2.7
4.1
3.6 4.6
5.2
6.2
5.8 6.4
5.1
5.8
6.6 6.7
4.5
5.2
5.0 7.5
5.1
5.1
4.5
工礦業生產指數
製造業開工率指數
製造業設備投資增長率 100.0
100.0
18.4 99.8
95.4
-9.5 103.1
95.5
-6.5 113.1
101.0
19.8 119.7
103.0
15.1 124.5
104.1
25.5
全產業經常利潤增長率
製造業經常利潤增長率 3.9
-2.0 -2.0
-16.8 31.9
34.5 29.6
33.9 8.4
12.3 -2.0
-3.8
生產者批發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 100.0
100.0 94.6
100.0 93.1
100.5 92.5
101.3 95.0
104.2 96.2
107.5
實際工資指數
完全失業人數(萬人)
完全失業率 100.0
158
2.6 102.5
171
2.8 104.4
170
2.8 107.8
150
2.4 109.2
139
2.2 110.6
134
2.2
家庭實際收入增長率
家庭消費支出增長率
個人住宅開工戶數(萬戶)

125.1 1.8
1.4
140.0 1.8
0.7
172.9 4.6
4.1
166.3 2.9
3.0
167.3 5.3
4.7
166.5
出口數量指數
進口數量指數
貿易收支(百萬美元)
日元匯率(年均日元/美元) 100.0
100.0
55986
238.54 98.7
108.4
92827
168.52 99.8
117.8
96386
144.64 106.2
141.9
95012
128.15 109.7
149.6
76917
137.96 116.3

㈤ 中國gdp何時趕上日本

2025
中國去年到來日本52%,到美國源15%
中國科技落後是因為技術會給就業帶來沖擊。
科技 軍事 經濟是硬實力,民族凝聚力是更硬的實力。
畢竟中國1800年GDP還30%呢。
樂觀,悲觀,不如客觀。
愛國從我做起,比如2.14 12.25這種小事。
中國有底蘊,底蘊是什麼?是精神是必勝的信念!
希望採納

㈥ 我國近幾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世界各國消費率演變反映全球經濟發展形勢。按照國民經濟支出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由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的,三者在 GDP中所佔的比重分別構成投資率、消費率和凈出口貢獻率。由於世界各國人均收入水平和經濟制度等方面的差異,世界各國消費率高低不一、特點各異。與此同時,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的影響,世界各國消費的相互聯系也在日益加深,並在總量上和結構上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和趨勢。總體上看,世界各國消費率的增長與GDP同步或略高於GDP的增長,平均世界各國消費率穩中趨升。絕大多數國家在經濟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後消費結構升級加速,消費率通常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上升,然後穩定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與國際消費率比較,我國的消費率顯然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並長期呈下降趨勢,明顯偏離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趨勢和標准結構。因此,積極擴大消費需求,逐步提高消費率,是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世界各國消費率變化的基本趨勢與特點

縱覽世界各國消費率的演變,大體呈現以下基本趨勢與特點:

一是消費同步或略高於GDP增長,消費率穩中趨高。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1986-1995年,發達經濟體實際GDP年均增長3%,私人消費增長3.1%;1996-2005年,發達經濟體實際GDP年均增長2.8%,私人消費增長2.9%。在這兩個10年中,私人消費均高於實際GDP增速0.1個百分點,反映了私人消費略微超前於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同樣,在前後兩個10年中,最終國內需求分別增長3%和2.9%,也都保持同步或略高於實際GDP的增長速度。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也呈現了類似的趨勢。由於私人消費占據全部最終消費的絕大部分,其增長速度整體上快於GDP的增速,世界平均消費率因此總體趨於上升。近年來,這一趨勢更為明顯:2000年世界平均消費率為77.2%,2001、2002年分別上升到78.3%和 79.6%。

世界投資率的變化也可以反襯出消費率上升的趨勢。1990年以來,世界平均投資率已從24%降至2002年的19.9%,按照世界最終國內需求基本同步於GDP增長的趨勢可以判斷,此期間世界平均消費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在14個代表性國家中,只有中國投資率呈不斷提高趨勢,澳大利亞、紐西蘭、奈及利亞、巴西和美國等5國基本穩定,而英國等其他8個國家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同樣,儲蓄率指標也可以反襯即期消費傾向和消費水平的變化趨勢。世界平均儲蓄率總體上同樣在低走,2000年為22.8%,2001、2002年分別降為21.7%和20.4%。

二是居民消費增長快於政府消費。發達經濟體在1986-1995年和1996-2005年期間,私人消費即居民消費年均增速比公共消費即政府消費分別高0.9和0.8個百分點。其中,美國居民消費增速更高於政府消費,即分別高1.4和1.8個百分點;歐盟居民消費增速也分別比政府消費高0.6和 0.4個百分點。只有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以後,居民消費疲軟,而政府為振興經濟極力擴大公共消費,導致政府消費年均增速分別高於居民消費0.1和1.3個百分點。發展中經濟體總體上居民消費增速也快於政府消費。正是由於居民消費增速較快,其佔GDP的比重即居民消費率穩中趨高,大多數經濟體都達到較高水平,成為最終國內需求的主體或絕對主體。

三是消費率在人均GDP達到1000-3000美元階段會有顯著上升,此後基本趨於穩定。根據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等在《發展的模式 1950-1970年》中採用多國模型所給出的標准結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不同水平時的消費變化呈動態分布。以1964年的美元來衡量,居民消費率在人均GNP低於100美元時(中值70美元)為最高,達到77.9%,為貧困型高消費。此後,隨著人均GNP提高到1000美元,居民消費率開始直線下降,累計下降16.2個百分點。但是,當人均GNP邁過1000美元門檻以後,居民消費率的圖景出現了轉折性變化,開始步入上升階段。本文分析中大多採用GDP數據,由於人均GNP與人均GDP的數值差距不大,因此一般認為,消費率與人均GDP的關系與上述結論接近。通過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實證考察,在人均GDP從1000美元通向3000美元左右的工業化中期階段,通常都伴隨居民消費率一定程度的攀升。比如,美國1942年人均GDP首次超過 1000美元,到1962年達到3144美元,20年間年均經濟增長4.9%,GDP總量相應從1618億美元提高到5865億美元,增長2.62倍;同期,人口增加5167.8萬人。按照支出法核算,同期美國居民消費率從1942年的54.9%提高到1960年的63%,18年間提高了8個百分點,從占 GDP的一半多一舉上升到接近2/3的水平。

四是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以後,消費結構升級顯著加快。根據錢納里等的標准結構,在人均GNP超過1000美元以後,食品和衣著類等生存型消費比重下降,發展享受型消費比重迅速上升。代表居民食品、飲料、煙草等消費支出比重的恩格爾系數,從100美元以下時的53.2%下降到1000美元時的28.4%,降幅達24.8個百分點。在人均GNP達到1000美元以上(中值1500美元)時,恩格爾系數降幅趨緩,僅下降1.6個百分點。另據對17個主要國家、地區數據的分析,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階段,恩格爾系數平均從41%下降到32%。其中衣著類消費小幅下降,平均下降 1.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發展享受型消費總體上呈上升趨勢。

五是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大多消費率偏低。多數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是明顯的例外,其消費率居於較低水平,而且沒有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明顯提高。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03年韓國、香港地區、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消費率與1985年各自的消費率相比,均有一定幅度下降,其中泰國和馬來西亞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只有印尼和菲律賓消費率居較高水平,並總體呈上升趨勢。日本盡管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消費率有明顯上升,但在人均GDP處於 1000-3000美元階段,消費率也不升反降。日本人均GDP從1965年的1071美元增至1973年的3372美元,年均增長15%;但 1965-1973年,日本消費率卻下降了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率也同步下降了5個百分點。

消費率變化的國際比較

通過與國際平均水平和各國消費率的廣泛比較,可以發現我國消費率居於世界較低水平,明顯偏離了世界消費率變化的一般趨勢和標准結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近20年我國最終消費與居民消費年均增速低於GDP年均增速,與此期間世界消費同步或略高於世界GDP增長的基本趨勢相悖。據計算,1986-2004年,我國名義GDP年均增長15.74%,而最終消費和居民消費年均名義增長僅為14.55%和14.48%,最終消費和居民消費分別低於GDP年均增長1.19和1.26個百分點。考慮價格因素,1979-2004年最終消費實際增幅更低於GDP增幅2.4個百分點;進入20世紀 90年代後,消費增長低於GDP增長的幅度進一步擴大。

第二,我國消費率大大低於國際平均水平。與國際平均消費率高位穩定並趨於微升的趨勢相比,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我國消費率僅在 1978-1981年有一定幅度上升,即從62.1%上升到67.5%,居民消費率從48.8%升至53.1%;此後長期趨於下降,1997年最終消費率降至58.2%,居民消費率降至46.5%;2003、2004年最終消費率又進一步降至55.4%和53.6%,居民消費率則降至43.3%和 41.9%。與此同時,世界平均消費率卻從2000年的77.2%上升到2003年的79%。與錢納里等的標准結構中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消費率65%相比,我國目前消費率也要低12個百分點。

第三,世界銀行關於各大洲26個代表性國家的數據顯示,1985-2003年間我國消費率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也低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多數歐洲國家平均消費率在70%-80%之間,由於它們均屬於高收入國家,其最終消費率的一般趨勢是高位穩定或略有提高。比如,英國從1985年的 80.71%提高到2003年的86.63%,提高將近6個百分點。只有盧森堡是例外,其消費率從1985年的77.93%降到2003年的 61.11%,下降近17個百分點,從較高水平行列降到中低水平行列。北美洲三國都在高位穩定的基礎上略有提高,其中同一時間美國和墨西哥的消費率分別提高2.35和8.1個百分點。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都穩居高位並略有提升,2002年消費率分別達78.47%和78.17%。非洲的埃及和南非也是穩中趨升,2003年消費率分別達到84.77%和81.43%的高位。拉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四國的平均消費率也分別在70%-80%之間,雖有一定波動,但始終穩定在高於70%的水平。與上述國家相比,我國的消費率大約要低10-20個百分點。

第四,我國消費率在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中位列較低。2003年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我國內地最終消費支出在GDP中所佔比重為53.05%,比日本的74.43%低21個百分點,比韓國、香港地區和泰國分別低15個百分點左右,比馬來西亞低4.6個百分點,比新加坡低0.26個百分點。

第五,與印度相比消費率也有較大差距。印度同是人口大國,其消費率絕大多數年份一直穩定在77%-78%之間的較高水平,最低為1995年的74.67%,最高為1998年80.31%。而同一時期,我國平均水平不超過60%,比印度低近20個百分點左右。

幾點啟示

世界各國消費率演變的一般趨勢和標准結構反映了各國經濟的普遍規律和要求。在如何對待和培育消費需求方面,世界各國各地區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我們從中可以吸取很多有益的啟示:

第一,逐步提高消費率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趨勢。我們應當遵循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工資性收入,優化消費的制度環境,使消費保持同步或略高於GDP的增長率,穩步提高消費率,使居民消費逐步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第二,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過於依賴外需和投資,其本身明顯的脆弱性不利於經濟的持續發展。盡管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在一定歷史階段內,由於出口高增長和高投資率的支撐而實現了更快的經濟增長,但亞洲 金融危機 的教訓表明,單純依賴高投資率,國內消費需求狀況長期得不到改善,必然加重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的過度依賴,一旦國際金融市場出現風吹草動或出口下降,就有可能引發國內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乃至金融經濟危機。

第三,經濟貿易大國尤其應該內需外需同時並舉。日本採取"貿易興國"戰略,在經濟高速成長階段,形成了"高積累、高投資、高出口"的增長模式,國內居民消費處於受壓抑狀態,消費率不升反降,加重了對外需的依賴。由於過於依賴外需,日本在日美貿易談判中被迫步步退讓。"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大幅升值,出口下降,並引發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破滅後,由於擴大內需政策前後反復,收效甚微,居民消費更趨疲軟,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陷入"失去的10 年",至今仍未完全走出通貨緊縮的泥潭。而德國,由於市場開放度較高,高出口與高消費率並舉,其受外部打壓和抗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強,自身適應和調整的靈活性大,所以貿易摩擦相對較少,馬克升值並未給德國經濟帶來大的沖擊。

第四,擴大居民消費有利於增強經濟的穩定性。2000年美國在"新經濟"泡沫破滅後,次年又遭遇"9·11"事件的巨大沖擊。為了應對危機,美國一方面連續多次降低利息,另一方面大幅度減稅,有力地促進了居民消費,在投資和出口下降的情況下,居民消費的較快增長為支撐美國經濟走出危機、實現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他發達國家也有類似的促進消費以穩定經濟的經驗,值得借鑒。

第五,低消費率不一定與人口大國直接相關,關鍵取決於工資收入水平和消費制度環境。印度消費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其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較高,伴隨經濟的增長勞動工資水平增加較快;二是其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制度較為健全,政府公共消費發展相對平穩,勞動者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較完善。

第六,順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3000美元階段,居民吃穿類消費比重顯著下降,住用類比重顯著上升,住房、汽車、交通、通信、教育、旅遊、文化娛樂和服務性消費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應當順應這一趨勢,促進住房、汽車等產業的健康發展,大力發展服務業,使上述新興消費熱點成為拉動居民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

㈦ 最新亞洲各國人均GDP排名

2009年亞洲各國人均GDP
排名 國家 IMF
1 卡達 59990
2 阿聯酋 45615
3 日本 39740
4 澳門 39500
5 新加坡 36379
6 香港 29803
7 塞普勒斯29620
8 科威特 27835
9 以色列 26874
10 汶萊 25386
11 巴林 19817
12 韓國 17074
13 台灣 16372
14 阿曼 15996
15 沙特 14745
16 黎巴嫩 8951
17 土耳其 8711
18 世界 8587
19 馬來西亞6950
20 哈薩克6930
21 亞塞拜然4798
22 伊朗 4399
23 約旦 4199
24 馬爾地夫4154
25 泰國 3941
26 中國 3735
27 土庫曼3451
28 敘利亞 2615
29 亞美尼亞2615
30 喬治亞2450
31 印度尼西亞2329
32 伊拉克 2108
33 斯里蘭卡2085
34 不丹 1881
35 菲律賓 1748
36 蒙古 1551
37 朝鮮 1200
38 烏茲別克1176
39 越南 1068
40 葉門 1061
41 印度 1032
42 巴基斯坦989
43 寮國 886
44 吉爾吉斯851
45 柬埔寨 768
46 塔吉克 667
47 孟加拉國583
48 緬甸 571
49 阿富汗 501
50 東帝汶 499
51 尼泊爾 462

數據來源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㈧ 美國近10年人均GDP是多少

對於發達國家的定義,有多種說法,但公認的標準是: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總量)和社會發展水平。按1995年前後的標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義匯率計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會發展水平就可基本定義為 發達國家。近10年的發展,使8000美元這個標准已經落後了,2005年應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這個定義,在這10年,有8個國家已經加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這8個國家是:塞普勒斯、巴哈馬、斯洛維尼亞 、 以色列、 韓國 、馬爾他、匈牙利 和捷克 。

另外,阿聯酋、科威特等產油國人均GDP很高,但社會發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發達國家之中;摩納哥、列支敦斯登等微型國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灣、荷屬安的列斯等未獲國家地位的經濟體也不列入其中。

2005年世界發達國家新名單(括弧裡面的是按名義匯率計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發達國家(共24國):

歐洲(18國): 盧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愛爾蘭 (46,335) 丹麥(45,015) 冰島 (44,133) 瑞典 (38,451) 英國 (36,977) 奧地利 (35,861) 荷蘭(35,393) 芬蘭 (35,242) 比利時 (34,081) 法國 (33,126) 德國 (33,099) 義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臘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國):美國(42,076) 加拿大 (32,073)

亞洲(2國):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國):澳大利亞(29,761) 紐西蘭(23,276)

新增的發達國家(8國):

塞普勒斯 (19,008) 巴哈馬 (18,190) 斯洛維尼亞 (17,660) 以色列(16,987) 韓國 (14,649) 馬爾他(13,144) 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從新增的8個發達國家來看,大多是原有發達國家的近鄰,如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匈牙利、捷克、塞普勒斯是歐盟成員國的近鄰,韓國是日本的近鄰,巴哈馬是美國的近鄰。只有以色列是例外。

在發達國家之中,盧森堡仍位居榜首,而且與第二名的差距繼續拉大 ;愛爾蘭的人均GDP在20年前只是發達國家中的中下水平,2005年已躍居世界第5名,是過去20年中經濟最成功的發達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東歐國家在經歷了90年代初轉型期的陣痛之後,在過去10年間紛紛走出低谷,成為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國家。東歐國家中轉型最順利且最靠近歐盟的斯洛維尼亞、捷克、匈牙利已經進入發達國家行列,而愛沙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立陶宛、波蘭、拉脫維亞等國也發展勢頭良好,已經加入了發達國家的預備梯隊中。

在人均GDP 的下一梯隊中(5500-9000美元),有下列國家:

塞席爾(8,892) 愛沙尼亞 (8,885) 斯洛伐克 (7,963) 克羅埃西亞(7,764) 立陶宛(6,796) 墨西哥(6,566) 波蘭 (6,373) 拉脫維亞 (6,150) 智利(5,742)

如能保持發展勁頭,它們有可能在未來10多年內成為新增的發達國家。

人的眼光都向前看的,人們都看到了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但有幾個人注意到最貧窮的國家呢?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新聞公報宣布,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已達49個。它們是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寮國、馬爾地夫、緬甸、尼泊爾、葉門;安哥拉、貝南、布吉納法索、蒲隆地、維德角、中非、查德、葛摩、剛果(金)、吉布地、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甘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索托、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尼日、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蘇丹、多哥、烏干達、坦尚尼亞、尚比亞;薩摩亞、萬那杜、吐瓦魯、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拉丁美洲1國:海地。

世界最窮國是莫三比克,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0.2美元,約為瑞士的1/500。瑞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6410美元,人均每天近100美元。1996年5月17日,世界銀行發表的統計資料表明,盧安達成為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年人均收入為80美元。

這些數字中惟獨沒有提到中國的情況,那是因為,中國既不是最發達的國家,也不是最貧窮的國家。中國仍然屬於經濟欠發達國家,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綜合經濟水平相當於2002年美國的水平,進入世界前40名;然後再用50年,進入世界前10名。中國從經濟欠發達國家邁向發達國家仍任重道遠。

㈨ 1992-2007年世界各國的人均GDP,要全部國家的,寫論文急用,謝謝謝謝

http://pub.club.163.com/223/1113120824213.html
只有這個,看看版吧權

㈩ 求2001-2008年中國的人均GDP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 (元/人)
1978 3645.2 381
1979 4062.6 419
1980 4545.6 463
1981 4891.6 492
1982 5323.4 528
1983 5962.7 583
1984 7208.1 695
1985 9016.0 858
1986 10275.2 963
1987 12058.6 1112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57306.0 18268 (2009.01)
2008 300670.0 22674.92 (2009.02.26)
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gb/

閱讀全文

與1981年日本人均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