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為什麼被稱為基建狂魔
中國的基建能力到底有多強
1.這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僅2016年,中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為11.89萬億人民幣,差不多是世界第三經濟大國日本2015年GDP總量的41.6%。在巨額投入下,全國各地的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一座座「世界之最」拔地而起。很多外出打工或上學的人感觸最深:三年五載不回家,可能連當年回家的路都摸不著。
2.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是全球基建業當之無愧的「老大」。從同一時期看,古羅馬帝國首都和漢朝首都長安城相比簡直就是小兒科:漢長安城的城牆內面積為36平方公里,是古羅馬城面積的2.63倍;如果加上城牆外的建築,漢長安城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是古羅馬城面積的4倍。
3.一說到基礎設施建設,必然避不開道路和橋梁。而一談起道路,就不得不提到堪稱「高速公路鼻祖」的秦馳道。著名的秦馳道有9條,有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秦嶺通四川的秦棧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秦直道等。這9條道路,以咸陽為核心輻射各地,構成了一個全國性交通網路。漢朝賈山在《至言》中寫道:「(秦始皇)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4.秦直道為例,整個秦直道遇山開山,逢壑填土,全長約700多公里,路均寬30米,最寬處80米。利用這條寬闊的大路,僅需3天,秦國騎兵部隊就可以從長安直達北部邊境。
② GDP增長約8.4%什麼概念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港台地區有翻譯為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
在不同國家GDP增長約8.4%的概念是不同的:
1、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在近20年裡GDP增長沒超過5%,8.4%增長就意味著絕對的繁榮,但這幾乎不可能。
2、像金磚四國和土耳其、墨西哥、南非、阿根廷等大型或較大型發展中經濟體這樣的8.4%增長意味著快速發展,擺脫農業佔主導地位,步入全面工業化,實現信息化的正常發展速率,若低於4%的增長率 ,那麼對於這些國家就意味著倒退,在近50到100年裡追趕不上發達國家。而像中國這樣的超級發展中國家,低於8%的增長率就可能導致投資信心不足、消費指數下降、出口減緩、大面積失業、社會不穩定等等問題。
3、像上世紀50~70年代的西歐、日本、美國,60~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80~90年代的亞洲四小虎,GDP增長8.4%或以上,也是正常的,那時候他們也處於我們這樣的快速發展階段。
4、還有一些小型的經濟體發張也很快,但持續時間短暫對所在地區或區域產生的影響較小就不一一說明了。
③ 中國相當於發達國家的哪個階段人均GDP接近70年代的美國
中國生活水平相當於美國什麼時候,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如果單單從生活水平上看,大致相當於美國的六十、七十年代比較合適: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生活用品過剩,房子和車子成為基本的追求;如果從中國經濟走勢上分析,大致相當於美國20世紀初、經濟危機之前的年代——也就是段子所言的20世紀10年代:發展處在高速狀態,但晃晃悠悠,經濟危機的火種此起彼伏,充滿隱患;但如果從人們的精神狀態來分析,中國人的精神狀態,恐怕要落後美國百多年以上的:或許相當於美國19世紀中期水平,法治在建設,犯罪率居高不下,社會群情涌動,貧富差距大造成社會群體撕裂,彼此對立情緒嚴重(權貴與平民階層的嚴重對立)。
當然,僅僅這么硬性地進行數據的、現象的對比並沒有什麼說服力的,因為彼此的政治制度不同,其實還有個發展潛力的問題是不好對比的。比如,美國是憲政民主制度,當社會出現了問題,輿論能夠充分揭示出來,人們具有憲法賦予的表達和抗議的權利,並擁有選舉權等等方面的政治權利,可以對社會規則進行修正,這在中國,幾乎都是零,所以沒法對比的。這就好像拿著中東最富裕的國家對比美日歐一樣,只要不是傻子,誰都知道他們之間,誰才真正具有發展潛力和應對困境的能力的。美國在20世紀初曾發生過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狀告一名記者的誹謗事件,一名記者說他曾在巴拿馬運河建設中有貪腐嫌疑,引發老羅斯福的不滿,憤而狀告,但最後美國法院判決了總統敗訴——這種情況,能跟今天的中國對比么?別忘了,這可是段子所言的美國20世紀初的10年代!
即使如此,因為我們跟美國生存在共同的世界,不發生此類的對比,也是不可想像的,不管怎麼說,人們總是要拿著兩個大國進行對比的。可絕大部分人的對比,都是對比的社會現象以及生活水平,卻忘記了至關重要的一點:政治制度根本性的差異。對比社會現象和生活水平,總會找到相似的歷史階段,這很容易理解;但社會總是發展的,發展還有個潛力的問題和發生危機的隱患問題。我們其實明白,找到一個社會產生危機的根源是相當重要的,於美國而言,他們的社會危機,多是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嚴重問題而引發,比如生產過剩引發的經濟危機,投資泡沫引發的金融危機,等等。這是市場經濟社會經常遭遇到的,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日本,恐怕都無法避免,能做的,就是提前預警,靠政策、法律和國際市場合作給予及時調整。
但對我們而言,我們的社會危機根源,又是什麼呢?
很明顯的是,我們的社會危機,不會是美日歐那樣的市場危機——即使我們出現過那樣的危機,但並沒有形成他們的狀態,也沒有出現類似他們的解決過程。比如,90年代初,我們曾發生了出口下滑導致經濟疲軟的嚴重經濟問題,大批企業被迫關停,國人收入急劇下降,表面上看,是經濟層面的問題,其實誰都明白,那個危機的引發,正是政治問題導致的結果——認真地說,如果不發生那場政治問題,那次的經濟危機是不可能發生的。再比如,美國並沒有發生過權貴逃往國外的問題,你怎麼比較,恐怕也難比較這個權貴外逃問題的,因為美國就沒發生過此類社會問題的,而權貴外逃,就是典型的制度性問題,並非經濟運行本身的問題。
④ 70年代撫順的GDP比當時的湖南省高嗎
70年代,撫順的GDP在全國領先,肯定比湖南省要高。
⑤ 美國70年代gdp實際增長
最低出現過負數,最高達到百分之五以上。
⑥ 中國相當於發達國家哪個階段
中國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接近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
70年代末,歐共體和日本也曾相繼開展了鋼鐵等重化工業的去產能計劃。去產能與大宗價格、PPI和相關行業股價關系如何?以日本為例,我們發現,78年後鋼鐵行業表現以及拐點,均與通脹走勢密切相關。日本鋼鐵行業的產能去化較慢,在去產能政策推出初期到產能真正向下拐點之前,鋼鐵行業股價迎來三波上漲行情,且漲幅明顯優於大盤。這一期間PPI走勢與PPI鋼鐵分項走勢較為一致,股價的走勢則呈現一定的滯後。產能向下拐點前夕,鋼鐵股曾迅速下跌,隨後表現顯著弱於大盤。
對環境污染與單位能耗的國際比較
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往往呈現倒U型關系,即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從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人均排放量看,中國和英美日等發達國家均已經進入EKC曲線右側下滑區域,中國相比英美日等發達國家進入EKC右側通道晚20-30年。我們認為中國總體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即將迎來拐點。中國的單位能耗相當於全球平均單位能耗1993年的水平,中等收入國家2000年左右能耗水平,高收入國家80年代水平。2017年政府預計全年單位GDP能耗環比下降3.4%,與2016年目標保持一致。十三五期間單位能耗比2015年下降15%。
⑦ 中國自70年代2009年的gdp 以及消費佔gdp的比重
去這個網站,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版究所數權據庫
http://ifb.cass.cn/jrtj/
⑧ 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左右世界各國GDP總量排名
2008年2009年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前15位排名如下(單位:萬億美元): 國 家 GDP 實際增長率 2008年 2009年預計(根據各國GDP增長率)[--]歐盟 18.93 1.5% 18.55 —2.0%[1]美國 14.33 1.4% 14.62 2%[2]日本 4.844 0.7% 4.69 —3.0%[3]中國 4.222 9.0% 4.601 9.0%[4]德國 3.818 1.7% 3.779 —1.0%[5]法國 2.978 0.9% 2.918 —2.0%[6]英國 2.787 1.1% 2.703 —3.0% [7]義大利 2.399 0.0% 2.327 —3.0%[8]俄羅斯 1.757 6.0% 1.827 4.0%[9]西班牙 1.683 1.3% 1.683 0.00%[10]巴西 1.665 5.2% 1.732 4.0%[11]加拿大 1.564 0.7% 1.548 —1.00%[12]印度 1.237 7.3% 1.311 +6.0%[13]墨西哥 1.143 2.0% 1.143 0.00%[14]澳大利亞 1.069 2.1% 1.069 0.00%[15]韓國 0.953 4.3% 0.972 2.00%2008年世界各國GDP排名及分析2009-02-19 20:34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網站世界概況欄目發表了2008年各國最新的GDP數據,前15名如下:美國、日本、中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亞、韓國。 1. 美國遙遙領先,其領先地位至少還要保持二三十年。 美國2008年GDP14.33萬億美元,繼續居世界首位。但其實際經濟增長率僅為1.4%,是其近十多年來最低的,而2009年則會陷入負增長,表明美國經濟衰退已不可避免,什麼時候能復甦尚不能確定。名義增長率方面,2008年美國GDP僅增長了3.9%,而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漲4.2%,其PPI則是負增長,說明美國通縮的趨勢已經顯現。由於美國GDP總量比第2名日本、第3名中國、第4名德國的總和還多1.4萬多億美元,表明美國的領先優勢未來二三十年內不可動搖。 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經突破5萬億美元,接近6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50%,但是此後卻是連續十多年陷入滯漲期,如今與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其人均GDP已是西方七國中最後一名。美國自1894年超過英國躍居世界首位以來,已經114年了,在今後的20-30年內,還將繼續占據世界經濟總量頭名的位置,總共可能要保持150年吧,超越美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一的任務也就只有指望中國了。 2.日本繼續穩居第二位,但領先第三名的優勢大大縮小。 2008年以美元計算的日本GDP為4.844萬億,名義增長了11.5%,這主要因為去年下半年最後幾個月日元對美元大幅度升值,因而拉高了日本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實際增長率日本2008年僅有0.7%,接近於零增長,因為2007年日本經濟實際增長率還有2.1%。日本2007年的實際GDP為5608164億日元,名義GDP為5158048億日元(日本自2000年以來進入通貨緊縮期,因此各年的名義GDP都要低於當年的實際GDP),2008年實際增長0.7%,CPI上漲1.8%。
⑨ 中國科技有哪些
1.、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圓滿成功
國防科技工業局宣布,2014年11月1日6時42分,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順利著陸,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得 圓滿成功。
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於2014年10月24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科研人員將對飛行試驗獲得的數據進行深入研究,為優化完 善嫦娥五號任務設計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器服務艙將繼續在太空飛行,並開展一系列拓展試驗。首次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 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關鍵技術,為確保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實施和探月工程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2、量子通信安全傳輸創世界紀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和清華大學合作,通過發展高速獨立激光干涉技術,結合高效率、低雜訊超導納米線單光子 探測器,將可以抵禦黑客攻擊的遠程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距離擴展至200公里,並將成碼率提高了3個數量級,創下新的世界紀錄。
2014年11月7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這一重要成果,審稿人評論認為「實用量子密鑰分發的重要里程碑」和「物理和技術上的重大進展」,並被選為「編輯推薦」論文。同時,歐洲物理學會下屬網站《物理世界》也以《安全的量子通信傳輸到遠距離》為題,對其進行了報道。
3、 超級稻畝產首破千公斤
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團隊牽頭的國家 「863」計劃課題「超高產水稻分子育種與品種創制」取得重大突破。
2014年9月24日和10月10日,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任組長的專家組和農業部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等專家,在牛形村和紅星村現場測產,平均畝產分別達到1006.1公斤和1026.70公斤,首次實現了超級稻百畝片 過千公斤的目標,創造了一項里程碑式的世界紀錄。
這是農業部首次針對超級稻千公斤攻關品種組織的國家級測產驗收。2014年,「Y兩優900」在全國13 個省市自治區的30個示範片開展高產示範攻關,在較為不利的氣候下仍獲得豐收。
4、光通信技術取得新突破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基礎研究」國家「973」項目在武漢通過驗收,在國內首次實現一根頭發絲般粗細的普通單模光纖中以超大容量超密集波分復用傳輸80公里。
傳輸總容量達到100.23Tb/s,相當於12.01億對人在一根光纖上同時通話。這一項目由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牽頭,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參與,實現了我國光傳輸實驗在容量上的突破。
網路傳輸容量是衡量國家網路承載能力和水平的關鍵性 指標。這一項目致力於打造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傳輸網路,為下一代光傳輸網路進行的技術儲備,推動我國在光通信領域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5、首架國產大飛機下線
2015年11月2日,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客機C919首架機在上海正式下線。C919飛機自主創新有5個標志,包括飛機總體方案、氣動外形、飛機機體設計與製造、系統集成及工程項目管理等。
研製人員針對氣動布局、結構材料和機載系統,實現先進材料首次在國產民機上的大規模應用、數百萬零部件和機載系統研製流程高度並行。在研發的集成創新過程中,全產業鏈上有將近20萬人參與研發製造,其採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輻射拉動了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基礎學科進步及航空工業發展。
業內專家認為,C919總裝下線對於中國民機產業發展、基礎工業實力提升、發展製造強國具有深遠的意義。按計劃,該飛機將於2016年首飛。
⑩ 怎麼把一個國家的經濟由出口導向型轉變成消費型
一、美國雙赤字背後的雙輸入戰略
經歷了近200年的民主制度建設和工業化進程的積淀,以及憑借在二戰中贏得的經濟、政治、軍事和科技的地位和實力,戰後美國迅速成長為超級大國,並一手操辦成立各種國際經濟組織,操控各種規則的制定,迅速樹立起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進一步利用美元霸權地位推行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戰略,在全球范圍內按生產力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進行產業和生產布局,形成了以美國為資本形成和技術創新發源地和消費的最終場所,世界其他國家為生產車間的格局。這樣,美國就必須從國外大量進口消費,大量赤字形成的資本又回到美國國內進行投資獲取利息和支援技術創新。國外獲得的僅僅是一個封閉經濟體系中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工資,就連保護環境的公共支出部分也被美國拿走。
1、布雷頓體系下的美元霸權奠定了美國長期貿易赤字的基礎
二戰期間美國經濟得到空前發展。1945年美國GDP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60%,黃金儲備相當於世界黃金儲備的75%。為了使各國能夠購買重建的物資,避免出現一戰後的競相貶值、貿易保護局面,1944年在美國的主導下建立了國際金融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體系是一套以固定匯率和資本管制為特徵的匯率管理和國際收支調節機制,體系規定的雙掛鉤是以美元為中心,或者說本位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這樣,作為本位貨幣的美元其實就是國際結算和儲備的手段,地位等同黃金。從而,形成了美元赤字的基礎。
首先,由於美元是結算手段,美國不用儲備外匯,這給美國的赤字提供了條件。其次,由於美元是世界通貨,美國可以通過大量發行美元,坐享鑄幣稅不用擔心美元的貶值。這種國際貨幣制度的安排顯然是對美國有利的,美國通過各種對外援助、投資等方式大量輸出美元,美國的貿易帳戶自上世紀60年代以後基本都是逆差,70年代,美國的經常性賬戶余額佔GDP的百分比尚且還能勉強維持在零水平周圍,自 80年代後則處於不斷下降的通道,一度到達-3%至-4%的水平,從90年代開始美國的經常性賬戶余額佔GDP的百分比再次開始下降,一路下跌到2004年年底接近-6%的水平。
由於特里芬難題的存在,美元的雙掛鉤是不可能持續的。由於美元的世界通貨地位,各國都努力地保持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千方百計地增加美元的流入,這就必然造成美國的持續逆差,而且數額越來越大。最後,美國不得不放棄美元兌換黃金的承諾,並最終走向了黃金的非貨幣化。但由於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各國和美國的貿易量巨大,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儲備貨幣。
2、美元的霸權地位為美國的財政赤字提供可能
美元的霸權使得美國具有無窮的貨幣創造能力,由於全球對美元的需求使得美國不用為貨幣的貶值擔憂。相反,美國大肆採用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的發展,並導致經濟過熱進而出現滯脹,經濟波動較大。
由於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又使美國長期處在低利率周期中,這樣,美國政府就可以很輕松地從貨幣市場上獲得大量的資金,來支持財政支出。這就是美國財政赤字的現實基礎。美國的財政赤字政策又為美國的低稅率提供了可能,美國可以通過財政赤字來減少稅收。這種低利率、低稅收的金融環境顯然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
3、美國利用發達的金融市場實現雙赤字向雙輸入的轉換
為了對付美國的貿易和財政雙赤字,使美元不至於由於巨額的逆差而出現過度的貶值,美國利用其強大的經濟為後盾,採用大量發行國債和吸引國外資金來美國投資的方式,使大量資本流入美國,這樣貿易逆差的資金又迴流到美國,維持美元低利率的寬松貨幣環境,促進經濟的增長。
美國一方面將大量的落後產業轉移到了國外,大量輸出資本獲取美元霸權地位的特殊利益,即通過美元的輸出換取資源、商品和大量的真金實銀,滿足國內的過度消費;另一方面,利用其資本市場使花出去的錢又流回美國,使得美元得以維持。美國還可以將從海外賺取大量的利潤和鑄幣稅,用於支持國內的產業升級、技術研發以及教育等,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和競爭力,以及推進產業升級和轉移,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這樣,就形成了美國大量的商品進口和資本的流入,美國的貿易和財政「雙赤字」便轉變成了「雙輸入」,這就是美國的赤字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