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昌市的人均gdp是多少啊!
南昌市2011年相關的經濟統計數字如下:
市統計局公布了2011年南昌經濟「成績單」。去年,南昌地區生產總值達2688.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1元,這也是南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
工業經濟增長加快
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761.23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製造業實現增加值705.59億元,增長18%。
分經濟類型看,集體企業和股份合作企業增長較快,增速分別達到48.1%、29.9%;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長快於輕工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5.1%、21.1%。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1.5%
一直以來,投資都是拉動南昌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去年,南昌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到2002.66億元,同比增長26.1%。
按國民經濟行業分,工業投資完成846.37億元,增長34.4%。其中,製造業完成投資817.32億元,增長36.6%,占工業投資比重達96.6%;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79.66億元,增長21.5%。
資金到位情況良好。去年,全市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小計為2184.98億元,增長25.2%。其中,利用外資45.92億元,增長54.5%;自籌資金1658.54億元,增長36.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0億元
南昌經濟要保持穩定的發展,積極拉動內需非常重要。去年,全市消費品市場運行態勢良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950.74億元,同比增長19.8%。
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844.29億元,增長20%;住宿和餐飲業實現106.45億元,增長18.3%。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實現899.43億元,增長19.8%;鄉村實現51.30億元,增長20.4%。
城鎮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1元
對於普通市民來說,也許更關心居民人均收入有多少。
數據顯示,去年,南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484元,增長1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741元,同比增長13.5%。通過增幅可以看出,這是南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記者注意到,南昌城鄉居民收入增幅均高於全市GDP的增幅。
此外,去年,江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49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892元。可以看出,南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246元,南昌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92元。
全年CPI同比上漲5%
物價方面,2011年,南昌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自7月達到近三年最高的6.8%以後,逐月回落,12月份為3%,全年CPI同比上漲5%。
分類別看,八大類商品價格指數呈「七升一降」。其中衣著漲幅居首,食品和居住其次,分別上漲9.5%、8.7%和4.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4.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2.9%,煙酒上漲1.9%,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0.4%,交通和通信下降0.1%。
利用外資佔全省37.7%
作為江西的省會城市,成為「帶動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是南昌承載的使命和責任。數據驗證,2011年,南昌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核心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省比重分別為19.5%、22.9%和26.8%,海關出口總值、實際利用外資佔全省比重分別為25.9%、37.7%
Ⅱ 香港澳門的概況
香港概況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7 日 | 文章來源: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網站
一、地理、人口和語言
【地理】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口東側,東、南瀕南海,北隔深圳河,陸地面積1103平方公里,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及260多個離島組成,香港島及九龍半島是香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區域。香港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3℃。
【人口】截止2003年中,香港人口總數為682萬,其中94.4%為中國人,5.6%為外國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320人。
【語言】根據《基本法》的規定,香港特區行政、立法、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中文和英文均為正式語文。廣東話是香港最通用的口語。
二、歷史
【三個不平等條約】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又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個大小島嶼(後統稱「新界」),租期99年。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1980年代初,在鄧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國兩制」方針指導下,中國政府就解決香港問題開始與英國政府展開談判。自1982年10月始,中英兩國政府就香港問題舉行了22輪正式談判,最終於1984年9月18日達成協議。12月19日中國總理與英國首相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1985年5月27日,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批准書,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香港進入了中國恢復行使主權前歷時12年的過渡期。
【香港回歸】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區第一屆推選委員會選舉董建華為香港特區第一屆行政長官人選。獲中央政府委任後,董建華於1997年1月24日任命特區第一屆行政會議成員。2月20日,中央政府根據董建華的提名,任命特區第一屆政府23名主要官員。1997年6月30日午夜,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同時抵達香港各營區執行有效防務,標志著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隨即成立。
三、政制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是行政長官,代表特區向中央負責。特區政府是香港特區的行政機關。特區政府各決策司局負責制定政策及提出法案。各署、處則負責執行法例和政策,為市民提供直接服務。行政會議負責就重要決策向行政長官提出意見。
立法會是特區的立法機關,負責根據基本法規定和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根據政府的提案審核通過財政預算,批准稅收和公共開支,以及監察行政機關的表現。同時特區還設有非政權性區域組織,即18個區議會,接受香港特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它事務的咨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服務。
香港特別行政區各級法院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司法機關,行使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審判權。香港特區的司法機關包括終審法院、高等法院、區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它專門法庭。高等法院設上訴庭和原訴庭。
特區政府自2002年7月1日起實行主要官員問責制。根據這一制度,特區政府原有3司16局調整為3司11局,三位司長和11位局長均是問責制主要官員,不再是公務員,由行政長官「政治任命」,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各司、局長以合約形式聘任,任期與建議任命他們的行政長官的任期相同。
行政長官可隨時終止他們的合約;所有問責制主要官員均為行政會議成員;問責制主要官員須為其主管范疇內的政策負責,如出現嚴重失誤、或個人操守等問題,他們可能需要離職。
四、法律制度
香港屬普通法系。根據基本法,香港原有法律除與基本法抵觸或經香港特區立法機關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現香港特區適用的法律為基本法、列於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國性法律、香港原有法律和特區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香港特區享有立法權。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但香港特區法院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無管轄權;原在香港實行的陪審制度的原則予以保留。
五、經濟情況
香港是一個經濟高度外向型的城市,過去20年來,整體經濟增超過兩倍。人均GDP(2003年為23,030美元)在亞洲僅次於日本。香港的經濟實力雄厚,截至2004年8月底,外匯儲備為1,185億美元,居世界第五。香港的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分別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業、房地產業、貿易及物流業比重較大,佔GDP的35%左右。
香港是亞太地區主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旅遊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貿易實體、第十二大銀行中心、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及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擁有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亦是主要的黃金交易中心。香港是世界上經濟最開放的地區之一,商品、資金進出自由,連續多年被國際機構評為全球經濟最自由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
香港的政府一向奉行市場主導的自由經濟政策,創造有利的營商環境,鼓勵公平競爭,並在國際上捍衛和促進香港的商業利益。自1983年10月起,香港實施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把港元匯率固定於每7.8港元兌1美元,目的是維持貨幣匯率穩定。
香港實行簡單低稅制,採用地域來源稅制概念,即只有來自香港的收入才需交稅。主要稅種有利得稅、薪俸稅及物業稅、博彩稅、物業及股票買賣印花稅、以及對若干指定商品如煙、酒、碳氫油等徵收的稅款。政府其它收入來源還有政府服務各項收費、差餉、土地基金、物業及投資回報、來自土地交易的收入等。
香港的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金融服務業主要表現在發達的銀行業,世界前100 家大銀行中有74家在港營業,業務以對外為主,約55%以外幣為單位,主要從事零售及批發性銀行業務;香港同時還是全球最開放的保險業中心之一。服務貿易主要包括民航、航運、旅遊、與貿易有關的服務及旅遊服務,以服務出口總值計算,香港在亞太區內僅次於日本排名第二,在世界則排名第九。香港的服務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67%上升至2002年的87%。目前,香港共有27萬多家服務業機構,約佔全港商業機構總數的94%,僱用約195萬名工人,約佔全港商業機構雇員總人數的89%。
自1978年祖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系日趨密切,貿易及投資均大幅增長。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香港也是內地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除提供直接投資外,還在為內地籌措資金,籌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及股票等方式。直接投資方面,截止到2004年6月底,香港在內地的已實現直接投資金額達2,330億美元,占內地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44%左右。內地在香港也有巨大的投資,目前,經國家正式批準的在港中資企業有2000多家,總資產2,200億美元。中資企業已經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業務幾乎涉及各個領域,中資企業在航運和旅遊業的市場份額約佔25%左右。中資銀行的存款額佔香港銀行存款總額的23%,而貸款額則佔22%,中資建築行業的市場份額約佔15%。到2003年10月底,共有247家內地國有企業和駐港中資企業在港上市,佔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24%;市值約為14,398億港元,佔香港股市總市值的28%。
2003年6月,內地與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協議(CEPA),該協議於2004年1月1日起實施,香港地區多種產品和服務進入內地享受優惠待遇,其中273種香港產品可享受零關稅,18個服務行業可享受市場進一步開放優惠。2004年年中,內地與香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第二階段協議。2003年8月開始起,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及江蘇、浙江、福建三省中的九個城市的居民可以個人身份來香港旅遊(即「自由行」)。 (註:截至2004 年 11 月) (補充資料:自2003年7月28日以來,經國務院批准,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福州(限市區)、廈門、泉州市,江蘇省南京、蘇州、無錫市,浙江省杭州、寧波、台州市,天津市、重慶市(限15個區縣),遼寧省沈陽、大連市,山東省濟南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等省、市陸續開辦了居民個人赴港澳地區旅遊。從2006年5月1日開始,增加江西省南昌市、湖南省長沙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海南省海口市、貴州省貴陽市和雲南省昆明市。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審批內地居民個人申請赴港澳地區旅遊達2105.2萬人次,其中赴香港1159.7萬人次,赴澳門945.5萬人次。資料來源:中新網 2006年04月20日)
六、公共交通與大眾傳媒
香港具有發達的立體式水、陸、空交通系統,公共交通十分發達。香港交通道路全長1,936公里,現有12條行車隧道(包括三條海底隧道),其中7條是政府隧道,另外5條為私營隧道。主要交通工具包括鐵路、巴士及小型巴士、計程車,此外還有電車、渡輪、纜車等交通工具。本港公共交通工具的平均每日載客量約占總體載客量90%。領有牌照的私家車佔香港車輛總數的64.8%。
香港傳播媒介事業和資訊科技發達,是亞太傳媒中心和國際信息中心。約96家國際傳媒機構在香港設有辦事處。香港共有注冊刊物854份,其中報紙44份(中文報紙21份),期刊雜志810份(中文雜志556份),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刊物中心,也是亞洲讀報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香港有逾200條本地和非本地電視節目頻道,分別以不同語言廣播。兩家免費電視服務持牌機構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無線」)和亞洲電視有限公司(簡稱「亞視」),五家收費電視服務持牌機構及14家非本地電視服務持牌機構可為近210萬個家庭提供收費節目服務,逾72萬戶處於住宅或商用大廈的人士可以利用衛星電視公共天線系統,收看免費的衛星電視節目。此外,香港鳳凰衛視作為一家國際華語衛星電子傳媒,其衛星節目覆蓋亞、歐、北美、大洋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香港有三家電台,香港電台為公營電台,香港商業廣播有限公司和新城廣播有限公司為私營電台。
特區政府新聞處擔任政府的公共關系顧問,負責政府的出版、宣傳及新聞工作。該處是政府與傳播媒介之間的橋梁,並透過傳媒讓市民可以對政府的政策、工作和服務有更清楚的認識。( 註:截至2004 年 11 月)
七、香港同外國的聯系
香港特區在外國共設有十個經濟貿易辦事處,分別設在日內瓦、布魯塞爾、倫敦、多倫多、東京、新加坡、悉尼、華盛頓、紐約和三藩市。除駐日內瓦經濟貿易辦事處的主要職責是代表香港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的事務外,其它經貿辦事處的職責主要為促進香港在有關國家或地區的經貿利益。各經貿辦事處就促進對外貿易關系、公共關系及投資促進三個范疇上均擔當重要職能。
現在,共有111個國家向香港派駐了領事機構,其中總領館56個,名譽領事55個。目前,還有一些國家正與我國商談在港設領協議,外國駐港領事機構仍將繼續增加。
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聯合國難民署、國際金融公司等5家國際組織在香港設立了分支機構;截至2004年6月份,外國及內地企業在港設立地區總部數目達到1098家,創歷史新高。
香港回歸前,外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一般以工作、過境或私人性質到香港訪問。香港回歸後,截至2004 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已接待50餘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高級部長正式訪問香港。
Ⅲ 合肥市與南昌市gdp和人均gdp多少
從 2105年中國城市GDP數據可以看到,2015年合肥市GDP5660.3億元,人均GDP7.99萬,南昌市4000.01億元,人均7.93萬元。
Ⅳ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的人均GDP是多少註:是霸州市的人均GDP。
相關的經濟統計數據,2011年南昌如下:
市統計局公布的2011年南昌經濟成績單。去年,南昌地區的的GDP達到二百六十八點八八七十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3%,按可比價格計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1元,這是南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過200萬。
??的工業經濟加速增長
??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額的附加值七十六點一二三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比增長18%。製造業工業增加值70.5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
??經濟型,集體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快速增長,增速達到48.1%,29.9%,分別分為輕,重工業,重工業增長快於輕工業,輕,重工業增長15.1%,21.1%。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1.5%
??投資一直是拉動南昌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南昌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去年首次突破200億元人民幣,200.266十億人民幣,比去年同比增長26.1%。
?按部門,工業投資84.6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4%。製造業完成投資八十一點七三二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6%,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96.6%;完成房地產開發和投資27.9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5%。
??良好的資金情況。去年,全市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小計二百一十八點四九八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2%。其中,利用外商投資4.59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4.5%,自籌資金165.8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1%。
?95億元人民幣的零售總額社會消費品
??南昌經濟保持穩定發展,積極拉動內需是??非常重要的。去年,全市消費品市場發展態勢良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九十五點〇七四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19.8%。
??按行業劃分,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84.42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住宿和餐飲業實現10.6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3%。銷售單位的位置,全鎮實現89.94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8%,農村達到5.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4%。
??城鎮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1元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可能更關心居民的人均收入的數量。
??的數據顯示,去年,南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484元,同比增長1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1元,比去年同比增長13.5%。增加可以看出,南昌人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0000元。記者注意到,在南昌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高於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
??此外,去年,在江西1749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892元。從圖中可以看出,南昌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246元,南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592元。
??全年CPI上漲5%
??價格方面,在2011年,南昌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升七月至近三年來最高的6.8%,12月下降3%,每月,每年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了5%。
?雖然分類,八大類商品價格指數下降7升。禮服或頂部,其次是食品和居住類,分別上漲9.5%,8.7%和4.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4.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2.9%,酒類飲品及煙草上漲1.9%,娛樂教育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4%,交通和通信下降0.1%。
??利用外資佔全省的37.7%
??是南昌作為江西的省會城市,成為「帶動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承載的使命和責任。數據驗證,2011年,南昌作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更加突出。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在整個一年中,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省的比重為19.5%,22.9%和26.8%,分別海關出口值,實際利用外資在全省投資比重為25.9%,37.7%
Ⅳ 蘇州,無錫,常州分別為幾線城市
蘇州、無錫為新一線城市,常州為二線城市。
一線城市
上海市。
北京市。
廣東省:深圳市。
廣東省:廣州市。
新一線城市
四川省:成都市。
浙江省:杭州市。
重慶市。
湖北省:武漢市。
江蘇省:蘇州市。
陝西省:西安市。
天津市。
江蘇省:南京市。
河南省:鄭州市。
湖南省:長沙市。
遼寧省:沈陽市。
山東省:青島市。
浙江省:寧波市。
廣東省:東莞市。
江蘇省:無錫市。
二線城市
雲南省:昆明市。
遼寧省:大連市。
福建省:廈門市。
安徽省:合肥市。
廣東省:佛山市。
福建省:福州市。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山東省:濟南市。
浙江省:溫州市。
吉林省:長春市。
河北省:石家莊市。
江蘇省:常州市。
福建省:泉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貴州省:貴陽市。
江西省:南昌市。
江蘇省:南通市。
浙江省:金華市。
江蘇省:徐州市。
山西省:太原市。
浙江省:嘉興市。
山東省:煙台市。
廣東省:惠州市。
河北省:保定市。
浙江省:台州市。
廣東省:中山市。
浙江省:紹興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山東省:濰坊市。
甘肅省:蘭州市。
三線城市
廣東省:珠海市。
江蘇省:鎮江市。
海南省:海口市。
江蘇省:揚州市。
山東省:臨沂市。
河南省:洛陽市。
河北省:唐山市。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江蘇省:鹽城市。
廣東省:汕頭市。
河北省:廊坊市。
江蘇省:泰州市。
山東省:濟寧市。
浙江省:湖州市。
廣東省:江門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山東省:淄博市。
河北省:邯鄲市。
安徽省:蕪湖市。
福建省:漳州市。
四川省:綿陽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海南省:三亞市。
貴州省:遵義市。
陝西省:咸陽市。
江西省:上饒市。
福建省:莆田市。
湖北省:宜昌市。
江西省:贛州市。
江蘇省:淮安市。
廣東省:揭陽市。
河北省:滄州市。
河南省:商丘市。
江蘇省:連雲港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湖南省:岳陽市。
河南省:信陽市。
湖南省:株洲市。
湖南省:衡陽市。
湖北省:襄陽市。
河南省:南陽市。
山東省:威海市。
廣東省:湛江市。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
遼寧省:鞍山市。
2017年5月25日,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舉辦「新一線城市峰會暨2017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發布儀式」,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城市商業魅力榜單。
這份2017年最新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按照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5個維度,評估了中國城市的商業魅力。
這份新的榜單沿用了以往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5個維度的評估標准,並維持了原有的演算法框架:一級指數的權重以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專家委員會打分的方式計入,二級指數以下的數據則採用主成分分析法。
以此綜合計算得到的結果是: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但位次有了變化;15個新一線城市的名單及位次均有一定的改變。
(5)人均gdp城市排名南昌擴展閱讀:
城市分級
除傳統的2012年GDP規模、居民人均收入、500強企業落戶數量機場吞吐量等硬指標外,該媒體在綜合這些一手數據的基礎上。
對400個城市進行了一線品牌進入密度、一線品牌進入數量、GDP、人均收入、211高校、大公司重點戰略城市排名、機場吞吐量、使領館數量、國際航線數量共10項指標的單項排名。
根據一個特定公式,綜合計算了每個城市的綜合商業指數,基於這個排名,對400個城市進行了全新的分級。
按照國際通行的理解,現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是資金、人才、貨品、信息交流之地。英國著名城市經濟學家K.J.巴頓就把城市定義為「一個坐落在有限空間地區內的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路系統。」
改革開放30多年之後,中國城市的發展事實上也正在沖破行政級別的枷鎖,更加貼近現代意義上的由商業驅動的都市。這種突破意味著,依據工商業繁榮程度對城市進行分級已經成為可能,而且必要性也越來越迫切。
Ⅵ 南昌2000年到2006年的人均GDP增長圖
GDP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