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中部各市人均GDP

中部各市人均GDP

發布時間:2020-12-11 11:27:30

① 除了東部省份也就算了 為什麼中部省份也在那說蘇北窮

蘇北其實並早就不窮了。
首先說一下傳統意義上的蘇北八市,即長江以北的八個市。徐州,宿遷,淮安,鹽城,連雲港,南通,泰州,揚州。(最近省內還流行蘇中一說,但對於外省人來說,好像只說蘇南蘇北)確實,在江蘇省,這幾個城市在經濟上都不怎麼靠前,但是別忘了,江蘇經濟在全國是一個什麼位置,她以僅佔全國1%的土地,生產出了佔全國10%還多的GDP。當然,其中蘇南五市創造了五分之三的GDP,蘇北八市貢獻了五分之二。在省內,蘇北確實是個薄弱地區,但是,就因為這個就能說蘇北在全國也是個落後地區嗎??
先說GDP,2012年,江蘇全年GDP為5.4萬億,蘇北地區的GDP為2.24萬億,在全國差不多290個市當中,江蘇13市有12個市都在百強之列,還有一個排102,看這幾年的增速,今年13市全部躋身百強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把蘇北看作一個省,那麼GDP總量高於蘇北的只有8個,有23個落後於你們眼中貧困欠發達的蘇北。人均GDP,江蘇已經破一萬美元,遙遙領先,蘇北是4.8萬RMB,摺合成美元七千六,除了京津滬,沿海的廣東,山東,福建,浙江,遼寧,江蘇,還有內蒙這個資源大戶過了5萬RMB,其他省份也就兩萬多三萬多。麻煩下次嘲笑蘇北的時候,先掂量掂量自己有這個資格沒。。。
再來看看人均收入情況,江蘇的人均收入,城鎮人均: 蘇南3萬5, 蘇北2萬5。除去京津滬三個直轄市,城鎮收入也就是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這幾個省強於蘇北。 再看看農村人均收入,這個是江蘇的強項,不管是蘇南還是蘇北在全國都是很靠前。農村人均:蘇南1萬7, 蘇北1萬1。除了三個直轄市外,也就剩浙江,江蘇高與蘇北了。

② 2009江西人均gdp排名是中部倒數第一嗎

2009年中國各省區GDP排名2010年01月08日 星期五 下午 02:29註:此數據系2010.1國家統計局提供

名次 GDP(億元) 增長(%) 常駐人口(萬人) 人均GDP(元)
1 廣 東 37775.49 5.83% 9449 39978
2 山 東 33621.32 8.20% 9367 35893
3 江 蘇 33478.76 10.45% 7625 43907
4 浙 江 22716.98 5.73% 5060 44895
5 河 南 19724.73 7.16% 9360 21073
6 河 北 17067.99 5.44% 6943 24583
7 遼 寧 14696.23 9.18% 4298 34193
8 上 海 14344.73 4.72% 1858 77205
9 四 川 14050.78 12.35% 8127 17289
10 湖 北 12566.05 10.91% 5699 22050
11 湖 南 12299.85 10.25% 6355 19355
12 福 建 11855.08 9.14% 3581 33106
13 北 京 11469.28 9.36% 1633 70234
14 安 徽 10191.48 14.85% 6118 16656
15 內蒙古 8967.52 15.55% 2405 37287
16 黑龍江 8257.24 -0.63% 3824 21593
17 廣 西 7903.47 10.21% 4768 16576
18 陝 西 7752.20 13.8% 3748 20497
19 吉 林 7072.25 10.09% 2730 25906
20 天 津 7068.56 9.52% 1115 63395
21 山 西 7050.38 1.62% 3393 20779
22 江 西 6954.12 7.32% 4368 15921
23 雲 南 6178.25 8.39% 4514 13687
24 重 慶 5693.58 11.73% 2816 20219
25 新 疆 4005.41 -4.70% 2095 19119
26 貴 州 3662.43 9.88% 3975 9214
27 甘 肅 3373.78 6.23% 2619 12882
28 海 南 1585.19 8.65% 845 18760
29 寧 夏 1198.15 11.98% 610 19642
30 青 海 1012.69 5.38% 552 18346
31 西 藏 434.34 10.80% 284 15294

這里很全 自己看吧

③ 江蘇有幾個地級市

截止到2018年5月16日,江蘇省共有13個設區市,分別是南京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連雲港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泰州市、宿遷市。

共有96個縣(市、區),其中19個縣,22個縣級市,55個市轄區,815個鄉鎮,469個街道。崑山市、泰興市、沐陽縣委省直管試點市(縣)。

(3)中部各市人均GDP擴展閱讀

全省耕地面積6870萬畝,人均佔有耕地0.86畝。全省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共26個海島。沿海灘塗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灘塗總面積的1/4,居全國首位。長江、淮河、大運河穿境而過。全國五大淡水湖,江蘇得其二。

江蘇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地帶,生態類型多樣,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是南方最大的梗稻生產省份,也是全國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優勢區,玉米、花生、油菜及多種雜糧雜豆等特色糧經作物遍

布全省,棉花、蠶桑生產穩定,野生中草葯材超千餘種。園藝蔬菜是全省第-大經濟作物。 地方畜禽種質資源豐富,擁有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品種30個,其中15個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國家級保種單位數量全國第-。品牌農產品叫響全國,「三品- -標」有效數達17095個。

水資源:江蘇地處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氣候過渡帶,河湖眾多,水系復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點,給江蘇帶來豐富的水資源。江蘇省本地水資源量321億立方米,過境水量9492億立方米,其中長江徑流佔95%以上。

礦產資源:本省地跨華北地台和揚子地台兩大地質構造單元,有色金屬類、建材類、膏鹽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是江蘇礦

產資源的特色和優勢。目前已發現的礦產品種有133種,探明資源儲量的有68種,其中鈮鉭礦、含鉀砂頁岩、泥灰岩、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氣等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

④ 關於湖南省部分城市的人口數量和人均GDP

統籌投資與消費 促進湖南發展

(決策咨詢43期)

湖南省統計局 2007-05-21 08:52:47

投資、消費和凈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湖南屬於中部地區,現階段投資需求、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兩大驅動因素。分析並研究解決湖南省投資與消費需求存在的問題,對於促進湖南省經濟社會全面快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 投資、消費需求現狀不適應湖南省實現中部崛起目標的要求

衡量投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一般以「投資率」或「消費率」來表示。資本形成總額佔GDP的比重稱為投資率,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稱為消費率。消費率高,一般認為經濟增長受消費需求驅動為主;相反,受投資需求驅動為主。
縱向觀察,湖南省投資率較低,消費率較高。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多數年份消費率維持在70%以上水平。從1996年以來,雖然湖南省投資率呈逐年升高,消費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但總體上消費率一直在60%以上,最高年份達67.8%。到2003年,湖南省消費率下降為62.2%,投資率上升為37.5%。

這種較低的投資率和較高的消費率給人一種錯覺,即認為湖南省消費市場活躍,投資有效程度高。事實上,卻表現為兩個低增長。一是80年代以來,湖南省最終消費增長速度絕大多數年份低於GDP增長速度,也較大幅度低於資本形成的增速。從1997年以來的情況看,最終消費增速一直低於資本形成增速和GDP增速。低於資本形成增速最高年份達6.2個點,最低年份也有1.4個點;低於GDP增速最高年份達3.4個點,最低年份為0.4個點。二是投資增長近年來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也低於中部地區的平均水平。2002年湖南省全社會投資增速為12%,比全國平均增速17.1%低5.1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的江西、吉林、山西和安徽投資增速均高於湖南省。特別是江西,增速居全國第一,為46.3%。吉林、山西和安徽投資增速分別為18.8%、18.4%和17.7%,位居第7位、第9位和第11位。而湖南省投資增速由上年的第14位下降到第22位,位次在河南(增速為11.8%,位次第23位)、黑龍江(增速為11.5%,位次第24位)和湖北(增速為9.2%,位次第29位)前。2003年湖南省全社會投資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繼續擴大,增速為14.8%,低於全國12.8個百分點。增速位次繼續下降,為第26位,比上年下降了4位,僅比中部地區的黑龍江(增速為12%,位次第29位)和湖北(增速為11.1%,位次第30位)稍前。河南省2003年投資增長26.9%,增速較大幅度反超湖南省,居第13位。江西、山西、安徽和吉林投資增速高於湖南省,分別為49.3%、33.2%、30.4%和19.5%,位居第3位、第7位、第8位和第21位。相對較低的投資增長速度與相對較高的消費率和較低的消費增長速度導致經濟增長速度在全國處於落後地位,這種投資與消費需求現狀與湖南省實現追趕型的崛起目標不相適應。

二、目前湖南省經濟發展階段,投資率、消費率合理比例關系的基本判斷

1、世界各國投資率和消費率變動趨勢的歷史經驗。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看,投資率存在一個從低到高的上升、然後再從高到低並趨於相對穩定的演變過程,整個演變過程類似一條平緩的「馬鞍型」曲線;消費率演變過程則呈現與投資率相反的「倒『馬鞍型』曲線」。投資率和消費率這一演變進程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逐步提升所引起的。在經濟起飛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投資率一般較高。日本70年代投資率達39%,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個別年份投資率高達40%。新加坡1983年-1993年平均達39.7%。

2、東部先進省市及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中部省份的啟示。

上表顯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投資率一般卻在40%以上,消費率明顯低於湖南省,而這些省市的消費增長速度卻明顯高於湖南省。近年來中部地區的山西等省份正是以較高的投資率和較快的資本形成增長速度,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而與湖南省支出結構類似的安徽,資本形成增長速度較低,而消費增長速度也偏低,GDP增速僅為9.2%,遠遠落後於東部先進省市,也落後於其他中部省份。這說明高積累推動投資的高增長仍是現階段我國各省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3、當前湖南省經濟發展階段投資率宜保持在40%-45%的區間。重化工業階段具有投資率高和消費率低的特徵。湖南省屬於中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初級階段,已由輕紡工業階段過渡到重化工業發展階段,重化工業階段表現為行業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加工度高、中間產品多、增長持續時間長等,在這一階段要求固定資產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率較高有其合理性。因此,近年來,投資率呈現總體上升、消費率呈現總體下降的態勢也是與湖南省經濟發展階段想對應的。根據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和我國先進省市、中部崛起省份的發展經驗,湖南省當前到今後5—8年左右的時間內應該保持40%--45%的投資率為宜。

4、投資率提高,消費率下降,並不意味著消費水平下降。在一定的經濟總量前提下,較高的投資率,一般意味著較低的消費率,反之亦然。提高投資率適應湖南省現階段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由於經濟總量的擴大,雖然消費率下降了,但不意味著消費水平的下降。通過增加人們的收入,人均消費水平應該得到提高。東部先進省市投資率比湖南省高、消費率比湖南省低,人均消費水平卻大大高於湖南省。2003年湖南省人均消費水平3284元,僅相當於上海的20.7%、北京的31%、浙江的50.9 %。

三、從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看,目前湖南省投資與消費需求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協調的具體表現

(一)投入偏少,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連續下滑,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支撐能力不協調

湖南省經濟增長相對落後,投資率歷來偏低,直接原因就是投入偏少。湖南省是一個擁有6600多萬人口的大省,人口總量居全國第7位,1998-2003年累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81.7億元,僅相當於同期廣東的32.6%、江蘇的33.6%、山東的37.8%,只有人口相當於湖南省五分之一的上海的56.6%,比北京還少2143.7億元。2003年,湖南人均投資2337元,僅相當於全國的55%,在全國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24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27位,與全國人均投資的差額由946元擴大到1928元,3年內擴大了1倍多。

基礎行業和基礎設施對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環境的改善,對外開放、招商引資能力的提高和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至關重要。對於湖南省努力推進「三化」進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來講,我們現有的電力、能源、交通、市政建設等基礎設施是不足的。然而值得關注的是,由於中央擴張性財政政策力度的減弱,從2001年開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開始下降,且回落幅度大,由2000年的14.8%回落到8.5%。2002年、2003年更是連續出現負增長,增速分別為-2.7%、-19.3%。今年以來,湖南省經濟承襲上年快速增長的慣性繼續攀高,基礎行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減緩與經濟快速增長的落差更為明顯,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凸現,煤電油運供求趨緊,原材料、能源需求增加,經濟發展的支撐平台受到挑戰。

(二)從統籌區域發展來看,消費水平與東部先進省市差距大,與湖南省實現中部崛起目標不協調

湖南省消費率比東部先進省市高,並不是湖南省投資與消費關系演進階段超過東部先進省市,而是湖南省總投入不足,低水平的消費由較大的人口總量放大後形成的總消費大於總投資的結果。湖南省消費率雖然一直較高,但實質上受收入水平較低等因素制約,湖南省居民消費水平同東部先進省市比較,差距很大,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消費。2003年湖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4元,僅相當於同年上海的51.6%、北京的55.3%、浙江的58.2%;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差距更大,僅相當於上述三省市的38.1%、44%和47%。收入水平的較大差距直接導致消費水平存在較大差距。2003年湖南省人均消費水平遠遠落後於東部先進省市。與中部省份比,湖南省人均消費水平位居第5位,屬於中下水平,比黑龍江、吉林、湖北和安徽低,比河南、山西和江西高。湖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村居民占總人口70%左右,較高的消費率主要依靠較大農村人口數量來放大支撐。由於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近年來增長緩慢,導致湖南省居民消費(最終消費的主體)增長緩慢,從而導致最終消費增長緩慢。2003年湖南省人均消費水平增長6.4%,居民消費增長6.5%;最終消費增長7.8%,增速低於GDP增速1.8個百分點,比資本形成總額增速低4.9個百分點。東部先進省市和中部經濟發展比較快的省份消費水平增長速度均高於湖南省。2003年,北京人均消費水平增長11.5%、浙江增長13.8%、江蘇增長9.9%、中部的山西增長11.3 %。湖南省這種層次的消費水平無法引導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也制約了投資結構的合理調整和優化升級,最終導致經濟快速發展後勁不足。

(三)從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來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城鄉之間投資、消費發展水平不協調

1、城鄉收入增長不協調,城鄉收入差距逐年擴大,直接導致明顯的消費斷層。

有關資料顯示:從1985年以來,大多數年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高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特別是近幾年來城鎮各項改革取得成效,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企業效益穩步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明顯加快,2001年至2003年三年平均增長9.7%。同時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增長4.9%。2003年湖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數(以農村居民為1)為3.03:1,而2000年為2.83:1。

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導致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與城市居民消費的巨大斷層。2003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是2227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是7040元,後者是前者的3.2倍。從消費構成看,農村居民食品消費占其總消費的比重明顯高於城鎮居民。2003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是51.9%,而1992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就為50.9%。由此可見,從消費構成看,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比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至少落後10年。

2、城鄉投資不協調。

從歷史年份分析,湖南省農村投資佔全社會投資比重一直偏低,增長速度也大大低於全社會投資平均增長速度。1996年農村完成投資227.40億元,佔全社會投資33.5 %,到2003年農村完成投資355.06億元,佔全社會投資22.8%,比重下降10.7個百分點。1997年以來完成投資年均增長6.6%,增長速度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年均增速低6個百分點。按鄉村年平均人口計算,2003年湖南省農村人均投資額為794元。同年,按市鎮年平均人口計算,湖南省市鎮人均投資額為5522元,近70%的鄉村人口僅佔有20%多的投資額。從國有經濟對農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來看, 1996年-2003年中,湖南省國有經濟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占國有全部投資的比重一直偏低,最低年份僅為0.26%。2003年比例提高到1.97%,仍遠遠低於當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佔比重。

(四)投資偏重經濟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

湖南省社會事業基礎相對落後,當前湖南省正處於消費結構轉型階段,對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的需求特別旺盛。雖然近年來湖南省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較快,但仍存在發展與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不利於湖南省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特別是農村教育和衛生醫療條件較差,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弱勢群體看病難,子女就學難的問題仍較普遍。2003年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8.56%,此前連續3年下降,1999年為98.79%,到2002年降為96.76 %。農村有醫療點的村占總村數的比重為94.4%,仍未達到100%。城鄉弱勢群體的生存與發展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而從2003年湖南省低保人數來看,月均享受低保的有148萬人,居全國各省區首位。全省補差水平一直停留在月人均43元左右,遠遠低於全國平均補差水平。主要原因是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預算支出不足。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在加大對經濟領域的投資力度時,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但從國有經濟各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分析,湖南省社會事業投資比例偏小。2003年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國有投資佔全省比例僅為6.55%。

(五)投資粗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不協調

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在追求GDP增長的過程中,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湖南經濟在較快增長的同時,資源的消耗也在高速增長,環境受到破壞。經濟的較快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資源的高消費實現的,根據湖南投入產出表測算分析,1997-2002年間,GDP總量由2993.01億元上升到4340.94億元,增長1.45倍, 而同期各產品部門對能源的消耗(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鋼材的消耗(鋼壓延加工業)、水泥的消耗(水泥、石灰和石膏製造業)、電力(電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水資源(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消耗分別增長了1.78倍、2.04倍、1.32倍、3.19倍、2.32,各部門對資源消耗的增長大都快於經濟總量的增長。這種增長方式直接導致資源消耗過快,據《湖南省截至2002年底礦產資源儲量統計匯總表》統計,2002年與上年相比,表中的81種礦產中,資源儲量發生變化的共33種,其中資源儲量減少的礦產共29種,占資源儲量發生變化礦種的87.9%,銻礦減少幅度最大達8.5%,煤炭資源減少幅度達0.8%,減少幅度在0.2%以上的礦產共12種,資源儲量增加的礦產僅4種。環境污染日益嚴重。2003年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4603億標立方米,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2754萬噸,分別為1990年的1.7倍和1.4倍。

(六)湖南省政府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偏高,消費構成與經濟發展需要的良好環境不協調

按照國民經濟核算原理,消費由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部分組成,兩者比例大約在4:1之間比較合理。而湖南省最終消費構成中,政府消費比重相對較高,2003年居民消費與政府消費的比重為2.32:1。

從政府消費的增長速度看,從1996年到2003年,除1998年外(8.2%)均為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除少數年份外(1996、1998年外),大大高出當年GDP增長速度。與居民消費的增長速度比較,僅1996年比居民消費增速低,其他年份均高出。

從「以人為本」的要求看,湖南省政府消費比重偏高,增長速度偏快,不利於居民消費的增長,也不利於湖南省的經濟建設。由於用於政府消費的資金主要靠財政撥款和各種規費,而各種規費收入主要來自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而企業負擔過重必然影響經濟效益,造成職工收入減少,不利於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消費比重偏高也與湖南省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初級階段,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財政能力又十分有限的現狀不相適應。

四、按科學的發展觀的要求,抓住「中部崛起」戰略機遇,全面統籌,加大投入,提高消費水平,促進湖南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快速發展

第一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盡快使湖南省投資率達到40%

當前應以泛珠江三角區域整合為契機,發揮湖南省資源、地理位置、科技、人力、市場以及在鋼鐵、冶金,化工等材料和工程機械製造、軌道交通設備、電機、建材等產業的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品牌轉移、資產重組、產權轉讓、投資參股等方式引入資金、技術和項目,並把重點放在具有較強關聯帶動效應、在已有一定優勢的製造業等優勢產業上,加強與泛珠江三角區域省份的合作,力爭在一些重大項目上有所突破,盡快使湖南省投資率達到40%,以較高水平的投入,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快速協調發展的需要,促進湖南經濟總量快速增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帶動就業和消費。

第二 抓住國家宏觀調控的契機,錯位發展,改善投資結構

首先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有利於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行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投入,改善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環境。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湖南省作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的地位。加大交通、能源和原材料等產業的發展力度,緩解湖南省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瓶頸制約。其次注重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加快投資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投資的有效持久增長。再次政府要集中財力,加大教育、文化和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和公共建設投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旺盛需求,特別是滿足城鎮弱勢群體和農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三 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村投資增長,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努力改善「二元經濟」結構

(1)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大力提高農村投資佔全社會的比重,逐步改變農村投資過少的狀況。當前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和消費環境。當務之急湖南省今年要完成為老百姓辦的「八件實事」之一----加快縣鄉公里建設,今後還要加快郵政通訊及信息網路建設、農村醫療衛生網點建設,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

(2)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消費水平。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促進農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見》,確保農民的增收。城市要以擴大投資為契機,積極增加就渠道,努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同時逐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通過財政、稅收手段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收入轉移支付力度,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預期支出,增加即期支出,提高農村居民和城市弱勢群體的消費水平,從而提高全省居民的整體消費水平。

第四 實現投資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由於湖南省已步入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增長較快。當前必須逐步改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實現投資增長方式的轉變。要加大對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產業投資力度,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和企業的投資行為。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經濟增長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實施「開源」與「節流」並重的戰略方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破除資源約束瓶頸;防止走不顧成本,高耗能、污染重、破壞資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的老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應,人與自然相和諧。

⑤ 我國西部地區在歷史上佔全國的經濟比重最高曾達到多少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得到了優先發展,在即將來臨的新世紀,發展中西部
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現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各自具有的優勢、劣勢、差距何在
與幾何?應該有一個系統的數量界定。為了給發展起步一個清楚的基點和科學的依據,我
們依據1999年《中國統計年鑒》等有關數據資料,按照東、中、西部地區分類統計分析
,包括幾個大類、若干方面、幾十個觀察點。在此提供給專家學者、決策者、經營者、
實際工作者參考。
比較分析之一:人口、面積、自然資源
一、人口與面積
1.人口密度:我國總人口為124810萬人,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全國平均人口
密度為130人/平方公里。東部為389人/平方公里,中部為168人/平方公里,西部為5
3人/平方公里。可見東部人煙稠密,西部地廣人稀,中部接近於全國的人口密度。東部
的人口密度約為西部的7.34倍,中部的人口密度約為西部的3.17倍。
2.各地區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東部為11.98,中部為31.77,西部為56.2
5。可見,東部地域相對狹小,只佔國土面積的12%;中部適中,約占國土面積的1/3;
西部地域寬廣,約占國土面積的一半還多。
3.少數民族人口占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的比重(%):全國1998年少數民族人口為
7577.45萬,占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16607.91萬的45.63%。其中:東部地區5個省
區為 0。29—49.97%;中部地區6個省區為20.56—70.56%;西部地區9個省區為3
4.63—96.99%。
4.全國大中小城市地區結構與規模:1998年我國大中小城市668個,人口向城市聚
集趨勢迅速,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國2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多半在東部,中小城市多半
在中部,而西部的中小城市僅佔全國的1/4左右。詳見下表:
5.全國鄉村人口和鄉鎮地區結構:1998年我國鄉村人口為91960.1萬人,占總人口
的 73.7%,地區分布,東部佔有1/3,中部佔四成,而西部只佔有1/4左右。但是
,西部鄉村人口占其本地區總人口的78%,說明其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水平不及東
部與中部。農村基礎組織鄉鎮為45462個,其中:鎮為19060個,占鄉鎮總數的42%,而
且,鎮的40%分布在東部,東部的鎮數占本地區鄉鎮總數的近60%,中部占近40%,西
部只佔30%強。
二、自然資源
6.大陸架和島嶼海岸線:全國共有大陸架海岸線1.8萬公里,島嶼海岸線1.4萬公
里,還有島嶼5400個(計為3.87萬平方公里),還有大陸架漁場面積28萬千公頃,除屬於
中部的河北省有500公裏海岸線外,絕大部分為東部所有。可見海洋在東部地區發展牛的
地位,地少人多,科技發達的東部地區應繼續向海洋進軍,開展近海養殖、大陸架石油
開采、遠洋近海捕撈等,以改變地少人多的劣勢。
7.海域面積(平方公里):全國海域面積達473萬,唯東部獨有,多分布在東部各沿
海省市:渤海7.7萬,黃海38萬,東海77萬,南海350萬。以上兩項的面積大大補償了東
部地區地少人多的劣勢,大於本土四倍多的廣闊海域和豐富的海洋動植物、礦物資源增
加了東部的發展空間與潛力。
8.宜農宜林及可利用草地的資源:全國宜農荒地為3535萬公頃,宜林山地和荒地為
6303萬公頃,可利用草地為31333萬公頃,多分布在中西部。這些資源如果充分利用,可
為貧困的西部帶來生機和活力。
9.林木資源:全國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17.85億立方米,森林總蓄積量為101.37億
立方米,也多分布在東北、西南的中西部地區。我們對於這些寶貴的資源如果加以養護
,防止濫砍濫伐,它們將會源源不斷地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優質的建築材料和生
活資料,並能改善生態環境,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10.水利資源:我國大陸地表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可供開發水資源蘊藏量
為 3.79億千瓦,內陸水域可養殖面積為1747萬公頃。水利資源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區
,尤其可供開發的水利資源均在大江大河上游的中西部地區。
11.礦產資源(保有儲量):全國煤為10070.7億噸,鐵礦石458.9億噸,磷礦石為
132.7億噸,鉀鹽為4.6億噸,鹽為4048.2億噸,還有天然氣、石油等能源資源。除了
鹽以外,也是大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優勢就在於是我國礦產資源的寶庫

12.邊境線:西部邊境線長達幾萬公里,與東北亞、中亞、西亞、東南亞十幾個國
家接壤,邊境貿易口岸多、聯系廣,歷史上有「絲綢之路」,有利於對外開放。尤其是
中西部擁有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眾多,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比較分析之二:經濟結構與收入分配
三、經濟實力
13.GDP總量:1998年全國為79395.7億元,其中:東部佔53%,中部佔33%,西部
只佔14%。
14.GDP人均量:1998年全國平均6392元,東部為9364元,中部為5139元,西部為3
838元。東部是中部的1.82倍,是西部的2.44倍,西部僅為全國平均量的60%左右,中
部也僅為80%左右。
15.第一、二、三產業在GDP構成中的比重(%):1998年全國第一、二、三產業在GDP構
成中比重分別為18.4、48.7和32.9。
16.第一、二、三產業地區分布(%):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第三產業所佔比
重越來越大,我國東部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中西部10—20個百分點,大有占據國民經濟半
邊江山之勢。詳見下表:

四、投資與消費
17.1998年GDP中資本形成投資率(%)和最終消費率(%):1998年全國投資率為38,
而消費率為58,凈出口為4。GDP中形成投資率的比重,中西部超過東部8—10個百分點,
最終消費率的比重,倒過來是東部超過中西部,西部則以凈出口負值為維持其最終消費
率62%的水平。詳見下表:

18.居民消費人均量(元):1998年我國人均居民消費為2972元,相當於GDP的46.5
%,其中農村為1859元,城鎮則為6182元。東部人均居民消費為4160元,佔GDP的44%,
上海人均消費高達萬元以上,中部人均居民消費為2472元,佔GDP的48%,最低的是山西
農村只有1120元,西部人均居民消費為1958元,佔GDP的51%,最低的甘肅農村人均消費
只有962元。
19.1998年各地區農村、城鎮居民人均全年家庭收入懸殊,少者不足千元,多者近
萬元,東、中、西部有相當差距,並且,農村與城鎮的差距更大。詳見下表:
五、從業人員結構
20.1998年在總人口中有從業人員69957萬人,我國從業人員比重最高的是東部達到
68%,而中西部僅為總人口的一半左右,而從業於第一產業的東部為最少,西部高
達65%,從事第三產業的以東部為最多,佔29%左右。但是,這個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
,還是較低的,從未來發展觀察,必將是第一、二產業縮小,第三產業擴大的趨勢。
21.從業人員在城鎮與鄉村的比重:1998年全國從業人員中城鎮與鄉村的比重是30
:70,其中,東部地區的比重為38:62;中部地區為26:74;西部地區為20:80。
22.從業人員對老年與少兒的負擔系數:1998年全國15—64歲人口對少兒負擔系數
為 35.61%,對老年負擔系數為10.89%,合計總負擔系數為46.5%。其中:東部
地區15—64歲人口對少兒負擔系數為35%,對老年負擔系數為12%;合計負擔系數為47
%。中部地區負擔系數分別為35%、9.8%和44.8%。西部地區負擔系數分別為37.5
%、10.5%和48%。
23.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1998年全國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教育程
度占 3.5%(男性佔4.1%,女性佔2.7%),我國從業人員接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程
度的比重的多少,是關系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大事,也是科教興國的基礎,從地區分析,
東部佔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應該指出:經濟發展較快的福建等東南省區高級人才比重
是偏低的,而西部的新疆比重位居前列,並且,女性從業人員的文化教育程度不亞於男
性,這是新疆的特殊之處。
六、職工人數與工資
24.職工人數按經濟類型分布構成:全國職工總數為12336.6萬人,其中:東、中
、西部分別佔42%、39%和19%。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單位佔72%,城鎮集體單位佔15
%,其它單位佔13%。各個地區職工人數佔全國職工人數的比重詳見下表:
25.職工人均年工資金額(元):全國1998年職工人均年工資金額為7479,其中:國有
、城鎮集體和其它單位分別為7668、5331和8792;職工人均工資東部高於西部,西部高
於中部;基本上是其它單位高於國有單位,國有單位高於城鎮集體單位。詳見下表:
比較分析之三:財政收支與固定資產和更新改造投資
七、財政收支
26.地方財政收入規模與結構:1998年財政收入為9875.95億元,占當年GDP的12.
4%,而地方財政收人為4983.95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的50.46%,從東、中、西部各
佔比重(%)分析,分別為58.29和12。關於地方財政收入九項來源的結構,詳見下表:

27.地方財政支出覿模與結構:1998年全國財政支出為10798.18億元,占當年GDP
的13.6%;其中地方財政支出為7672.58億元,佔全國財政支出的71.05%,從東、中
、西部分析,各佔比重(%)分別為49.31和20。關於地方財政支出的結構組合,詳見下
表:

28.實行財政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按照我國實行的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全國
各地區人均公共服務水平應該大體上是相同的原則,我國從1994年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
革以後,實施分級預算分稅制度。中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財政尤其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
付力度。但是,目前東、中、西部地區在財政人均公共服務水平上仍存在著較大差距,
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還有較大活動空間,需要今後加深改革與操作。詳見
下表:

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
29.固定資產投資的地區分布和經濟類型構成:199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8406
.17億元,占當年GDP的36%。從地區來分析,東部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體上佔一半以上的
比重,中西部合起來只佔四成多點。從經濟類型比較,國有經濟西部佔到2/3以上,中
部下降10個百分點,東部更低於西部20個百分點。相對來說,非國有經濟的比重西部明
顯處於劣勢地位。
30.基本建設投資資金來源及項目隸屬關系:1998年我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為1191
6.42億元,按地區分析;這項投資東部佔50%以上,中西部只佔四成左右;投資資金來
源,自籌佔40%,貸款佔25%,利用外資佔10%,國家預算內不足10%。因此,項目地
方佔大頭,中央佔小頭。不分地區項目則是90%以上隸屬中央。詳見下表:
31.更新改造投資資金來源與項目隸屬關系比重:1998年全國更新改造資金為4516
.75億元,從地區性分析,東部佔1/2以上,中部佔1/3左右,西部只佔17%;資金來
源於自籌佔2/3以上,貸款佔1/5左右,外資和其他投資共佔10%,國家預算內只有1%
強點。中央地方項目基本上是四、六開,西部則是對半開。詳見下表:
九、房地產開發經營
32.房屋竣工面積和價值:1998年全國房屋竣工面積17566.6萬平方米,竣工房屋
價值為21391927萬元,全國房屋竣工面積大部分集中在東部,中西部只佔1/3強,而且
,房屋峻工價值全國只有每平方米1218元,東部高200元,中西部少200元左右。這一數
據比目前樓房被炒得大幾千元一平方米,實在費解。詳見下表:

33.房地產經營:1998年全國房地產經營總收入為30583079萬元,我國房地產總收
入達3000多億元,構成我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是非常有發展前途的基礎產業。但是,
總收入的80%集中在東部,中西部只佔20%,在房地產總收人中商品房屋銷售收入佔80
%以上,國家稅金佔4.5%,比較起來是不高的,全國房地產經營利潤僅佔3.2%,但
是,中西部地區全是虧損,只有東部取得盈利。詳見下表:
比較分析之四:產業布局與產業結構和經濟效益
十、工業產業
34.全社會工業企業戶數與總產值地區結構(%);1998年我國全社會共有工業企業
7974565戶,其中:東、中、西部分別佔39、45和16,總產值(當年價格,下同)為11904
8.15億元,其中:東、中和西部各佔61、30和9。
35.國有與非國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類型結構:1998年我國國有與國有控股工
業企業加上集體企業的戶數佔68%,總產值佔67%,也就是說公有工業經濟佔了主體地
位,從地區分析,我國的非國有和非公有工業經濟在東部佔全國的70%、80%、90%以
上,在西部只佔20%或10%以下。因此,東部在吸引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資辦企業,發展
經濟,參與國際大市場等方面,佔有絕對的優勢;詳見下表:
36.我國各地區輕、重工業的比例:1998年東部的輕、重工業總產值在全國均佔60
--70%的高水平,中部只佔30%左右,而西部僅有10%左右。
36-A.各地區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
(1)我國1998年工業總資產貢獻率為7.12%,按地區分析,西部(雲南除外)低於中
部,中部低於東部,相差1—3個百分點左右。詳見下表:

(2)我國1998年工業資產負債率為63.74%,按地區分析,東部低於中西部(雲南除
外),相差10個百分點左右。詳見下表:

(3)我國1998年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2.35%,各地區成本費用利潤率普遍偏低,
比我國銀行當年一年期存款利率4.77—5.22%和貸款利率6.93—7.29%都低許多。
從地區分析,全國有10個省區為負利潤率運行,其中:中西部有6個省區。全國除雲南省
工業利潤率高於同期銀行存貸款一年期利率外,其它多不及。相對來說,工業企業利潤
率仍然是東部高於中西部。
(4)我國1998年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6.52%,全國以上海為最多,東部高於中西部,
但是,除了西藏外差距並不算太大。詳見下表:

(5)我國工業企業1998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元/人·年)為31346.86元,全國以上海
為最高,江西為最低,總的說還是東部高於中西部。詳見下表:
36—B.各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主要經濟效益指標:
(1)1998年國有工業總資產貢獻率為6.51%,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總資產貢
獻率低於規模以上的全部國有和非國有工業企業。各地區情況,詳見下表:
(2)1998年國有工業資產負債率為64.26%,負債率以上海和西藏為最低,其他省區
均在60—70%左右。詳見下表:

(3)我國國有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61%,利潤率偏低,比其他經濟類型也
低。詳見下表:
(4)國有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41%,按地區分析,東部最高,上海為全國第一
,中西部略差一些,詳見下表:
(5)國有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元/人·年)為29053.87元,全國以天津為最低
,只有2582.54元,以上海、雲南為最高,達到6萬多元,按地區分析,也是東部高於中
西部。詳見下表:

作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王石生 余天心 來源:《城市經濟、區域經濟》

⑥ 北京人均GDP是多少是否到達發達國家水平

GDP總量排名 省份 億元 常住人口(億) 人均GDP(元) 美元
13 北京 13777.94 0.18 76544.11 11307.20

北京2010年GDP13777.94億元,常住人口1800萬左右,人均GDP76544.11元,按照2010年全年平均匯率6.7695計算,約合11307.2美元,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⑦ 中國現在是不是發達國家

這些年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和崛起,國家經濟以及國民經濟都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國人的生活慢慢變好,收入也在慢慢增加,大部分人都在逐步邁向小康。年齡稍微大一點的朋友都知道,中國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還非常貧窮落後,後來經過了短短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已經得到了質的提升,國家經濟總量也僅次於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此有小夥伴就提出了一個疑問,既然我們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越了很多西方國家,那麼我們中國能不能算是發達國家?原因是什麼?看完終於明白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樣的國家才能算發達國家,世界對於發達國家的定義還是比較寬泛的,總的來說就是以人均GDP、國家GDP、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科技實力來看。在亞洲的發達國家中,日本應該算是最突出的一個,這個國家的GDP總量雖不及中國,但是日本的人均GDP(26萬人民幣)、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科技實力都非常高,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基本上是領跑全亞洲的,我們中國雖然經濟發展速度迅猛,但是在人均GDP方面只有5.9萬人民幣,離日本還有不少的差距。


其次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為發達國家,我們不能光看一個指標來判斷,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只看國家經濟總量的話,那麼世界排名依次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印度,按這么看的話我們中國算發達國家,那麼是不是印度也算發達國家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印度只能算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它距離我們中國都還有不少差距,更別說成為發達國家了。如果我們只看人均GDP的話也不行,因為在人均GDP較高的國家中,有很多是石油地區的國家,比如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等國家,這些國家靠賣石油賺錢,但是國內的基礎建設、工業、科技業卻很落後,這樣的國家能算發達國家嗎?答案顯然不是。


所以我們必須從多個方面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發達,我國的經濟總量、人均GDP、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科技實力都處於中上水平,並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我們國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000美元左右,距離發達國家的門檻,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美元還有不少的差距。


最後校長認為,雖然我們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不小,但是綜合多方面來看,我們依然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不過相信在國家和人民的努力之下,中國會逐步向發達國家靠攏,以後成為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⑧ 中國東部人均Gdp。和中部GDP西部gdp相差多少。

貧富差距很大啊! 根據《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結果,2008年有12個省市區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個直轄市人均GDP超過5萬元,其中上海72,536元,北京63,029元,天津55,473元,依次列第1至3位。浙江、江蘇、廣東、山東、內蒙、遼寧6省市區人均GDP超過3萬元,其中浙江42,214元,江蘇39,112元,廣東37,588元,山東33,083元,依次列第4至7位。除貴州人均GDP低於1萬元以外,其餘21省區人均GDP超過1萬元。 ——2008年人均GD按美元折算: 2008年31個省市區人均GDP均超過1千美元。 1、人均GDP超過5千美元6省級行政區:上海過1萬美元,北京過9千美元,天津過7千美元,浙江過6千美元,江蘇、廣東2省過5千美元。 2、人均GDP超過4千美元4省級行政區:山東、內蒙古、遼寧、福建。 3、人均GDP超過3千美元3省級行政區:吉林、河北、黑龍江。 4、人均GDP超過2千美元14省級行政區:山西、新疆、河南、湖北、陝西、江西、重慶、寧夏、湖南、青海、海南、四川、廣西、安徽。 5、人均GDP2千美元以下4省級行政區:西藏、雲南、甘肅、貴州。

⑨ 為什麼中國各地工資差不多,但GDP差別卻很大北上深人均GDP差不多2萬美元,中西部很多地方人均只

中國各地工資差不多?
這怎麼可能!
我在上海,外省來打工的人比上海本地人的數量還多。如果工資一樣的話,他們何必千里迢迢跑到上海來找工作。

⑩ 蘇州,無錫,常州分別為幾線城市

蘇州、無錫為新一線城市,常州為二線城市。

一線城市

上海市。

北京市。

廣東省:深圳市。

廣東省:廣州市。

新一線城市

四川省:成都市。

浙江省:杭州市。

重慶市。

湖北省:武漢市。

江蘇省:蘇州市。

陝西省:西安市。

天津市。

江蘇省:南京市。

河南省:鄭州市。

湖南省:長沙市。

遼寧省:沈陽市。

山東省:青島市。

浙江省:寧波市。

廣東省:東莞市。

江蘇省:無錫市。

二線城市

雲南省:昆明市。

遼寧省:大連市。

福建省:廈門市。

安徽省:合肥市。

廣東省:佛山市。

福建省:福州市。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山東省:濟南市。

浙江省:溫州市。

吉林省:長春市。

河北省:石家莊市。

江蘇省:常州市。

福建省:泉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貴州省:貴陽市。

江西省:南昌市。

江蘇省:南通市。

浙江省:金華市。

江蘇省:徐州市。

山西省:太原市。

浙江省:嘉興市。

山東省:煙台市。

廣東省:惠州市。

河北省:保定市。

浙江省:台州市。

廣東省:中山市。

浙江省:紹興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山東省:濰坊市。

甘肅省:蘭州市。

三線城市

廣東省:珠海市。

江蘇省:鎮江市。

海南省:海口市。

江蘇省:揚州市。

山東省:臨沂市。

河南省:洛陽市。

河北省:唐山市。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江蘇省:鹽城市。

廣東省:汕頭市。

河北省:廊坊市。

江蘇省:泰州市。

山東省:濟寧市。

浙江省:湖州市。

廣東省:江門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山東省:淄博市。

河北省:邯鄲市。

安徽省:蕪湖市。

福建省:漳州市。

四川省:綿陽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海南省:三亞市。

貴州省:遵義市。

陝西省:咸陽市。

江西省:上饒市。

福建省:莆田市。

湖北省:宜昌市。

江西省:贛州市。

江蘇省:淮安市。

廣東省:揭陽市。

河北省:滄州市。

河南省:商丘市。

江蘇省:連雲港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湖南省:岳陽市。

河南省:信陽市。

湖南省:株洲市。

湖南省:衡陽市。

湖北省:襄陽市。

河南省:南陽市。

山東省:威海市。

廣東省:湛江市。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

遼寧省:鞍山市。

2017年5月25日,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舉辦「新一線城市峰會暨2017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發布儀式」,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城市商業魅力榜單。

這份2017年最新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按照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5個維度,評估了中國城市的商業魅力。

這份新的榜單沿用了以往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5個維度的評估標准,並維持了原有的演算法框架:一級指數的權重以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專家委員會打分的方式計入,二級指數以下的數據則採用主成分分析法。

以此綜合計算得到的結果是: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但位次有了變化;15個新一線城市的名單及位次均有一定的改變。

(10)中部各市人均GDP擴展閱讀:

城市分級

除傳統的2012年GDP規模、居民人均收入、500強企業落戶數量機場吞吐量等硬指標外,該媒體在綜合這些一手數據的基礎上。

對400個城市進行了一線品牌進入密度、一線品牌進入數量、GDP、人均收入、211高校、大公司重點戰略城市排名、機場吞吐量、使領館數量、國際航線數量共10項指標的單項排名。

根據一個特定公式,綜合計算了每個城市的綜合商業指數,基於這個排名,對400個城市進行了全新的分級。

按照國際通行的理解,現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是資金、人才、貨品、信息交流之地。英國著名城市經濟學家K.J.巴頓就把城市定義為「一個坐落在有限空間地區內的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路系統。」

改革開放30多年之後,中國城市的發展事實上也正在沖破行政級別的枷鎖,更加貼近現代意義上的由商業驅動的都市。這種突破意味著,依據工商業繁榮程度對城市進行分級已經成為可能,而且必要性也越來越迫切。

閱讀全文

與中部各市人均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