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建最窮的十大縣有哪些
單從GDP角度來看,福建省最窮的十個縣級單位分別是,柘榮縣、周寧縣、松溪縣、屏南縣、政和縣、泰寧縣、壽寧縣、明溪縣、光澤縣、建寧縣等縣級單位。這些縣主要集中在寧德市、南平市、三明市等,畢竟這些地區市一直福建省GDP排名靠後的市。
詔安縣是漳州市下轄縣,陸域面積1293.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73平方公里,下轄16個鄉鎮(區)、7個國營農林場,231個村(社區),人口61.3萬,其中農業人口佔80%以上。2018年末全縣戶籍總戶數16.67萬戶,戶籍人口68.34萬人。詔安縣之所以人均GDP比較低,主要是因為他人口比較多,而且每年還在正增長,所以人均GDP較低也屬於情理之中的事情。
㈡ 泉州的經濟在中國排第幾位
2007中國城市經濟實力排名
2007年中國城市GDP排名
排名 城市 07GDP(億元)06GDP(億元)增長率
1 上海 11765 10166 13.50% 經濟中心,去年就破萬億,三大門戶城市之一
2 北京 9120 7870 12.80% 首都,政治文化中心, 三大門戶城市之一
3 廣州 7108 6068 14.8% 經濟強省廣東省會, 三大門戶城市之一
4 深圳 6850 5814 15.0% 大深圳大經濟特區
5 蘇州 5796 4820 16.10% 蘇無常的領軍城市
6 天津 5140 4359 14.80% 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城市
7 重慶 4160 3486 15.40% 唯一進十強的中西部城市,西部發展的火車頭
8 杭州 4130 3441 16.0% 休閑天堂,創業之都
9 無錫 3805 3360 16.0% 外資集中地,華東重要加工中心之一
10 青島 3750 3207 15.7% 山東經濟中心
11 佛山 3588 2927 19.3% 經濟發展速度全國第二,很有潛力
12 成都 3323 2870 15.8% 四川的省會,西部的重要城市
13 東莞 3301 2682 17.8% 中國加工業重要城市開始轉型經濟提速
14 寧波 3291 2864 14.90%
15 南京 3207 2774 15.60%
16 武漢 3080 2624 15.8% 我的大武漢啊,好好加油啊!
17 沈陽 3055 2596 17.70% 東北的重工業基地和中心城市
18 大連 3005 2568 17.01% 遼寧的重要經濟城市,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經濟城市
19 煙台 2885 2402 18.2% 經濟發展速度全國第三
20 唐山 2760 2362 16.85%
21 濟南 2578 2185 17.07%
22 哈爾濱2500 2094 14.37%
23 鄭州 2350 2002 17.38%
24石家莊 2569 2064 15.9%
25 長春 2501 1934 17.2%
26泉州市: 2400 1901 15.1%
27溫州市: 2288 1834 14.3%
28長沙市:2200 1791 15.1%
29 南通市:2190 1758 14.7%
30 濰坊市:2158 1721 16.3%
31 紹興市:2100 1678 +17.2%
32 淄博市:2105 1645 +15.8%
33 福州市:2005 1660 +15.2%
34 常州市:1953 1560 +16.0%
35 大慶市:1900 1618 +12.0%
36 濟寧市 1800. 1475 16.0 %
37 台州市 1756 1467.50 13.5 %
38 西安市 1750 1450.00 15.4%
39 東營市 1700 1450.3 15.0 %
40臨沂市:1640 1405 +15.5%
41徐州市:1600 1400 +16.0%
42威海市:1550 1369 +15.8%
43邯鄲市:1535 1338 +15.3%
44嘉興市:1530 1343 +13.0%
45洛陽市:1530 1332 +14.6%
46滄州市:1530 1282 +14.8%|
47昆明市:1520 1203 +14.5%|
48金華市:1410 1229 +12.8%|
49南昌市:1400 1185 + |15.0%
50南陽市:1388 1201 +13.2%|
㈢ 泉州和廈門哪個GDP 大些2017年的數據
泉州。
2017年,泉州GDP為7533億元(處於全國城市第21位),同比增長8.3%,該市人口851萬。
同期,廈門GDP為4300億元(處於全國城市第48位),同比增長7.5%,該市人口400萬。
㈣ 誰能告訴我泉州洛江區、鯉城區、豐澤區、清濛開發區2011年的GDP分別是多少
你好2011年抄 泉州市生產總值達4270億、財政總收入500.36億、一般預算收入242.09億、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240億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73億,均比2006年翻一番以上,經濟總量連續13年位居全省首位;形成3個產值超千億、2個產值超500億產業集群。
各地區GDP的產量就得問統計局啦
㈤ 泉州的經濟總量是多少
泉州市自1979年開始,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經過20多年艱苦努力,在對外開放的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引資規模
繼續擴大
投向逐漸趨向合理,跨國集團和全球百強企業正進入泉州投資。從1980年6月泉州市創辦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至2005年底,全市總共批准三資企業11146家,投資總額2346672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864531萬美元。從1982年起至2005年,全市共批准台資企業1215家,投資總額164985萬美元。引進全球500強公司———美國ADM公司到泉港區投資。2005年全市三資企業完成產值1101.94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7%;三資企業出口總值18.17億美元,佔全市出口總值的56.66%。實施「走出去」戰略,泉州市從1983年開始就有一些企業跨出國門,到境外、國外投資。至2005年全市已辦境外企業44家,總投資1330.8萬美元。
對外貿易
大幅增長
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日益增多。2005年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45.48億美元,是1986年的32.7倍。其中出口總值32.07億美元,是1986年的37.7倍。對台貿易從1979年1月3日第一宗小額貿易開始,逐年上升,2005年對台貿易額26571萬美元。對外貿易的國家和地區不斷擴大。1981年開始,自營出口時僅有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三地,現在已經擴大到五大洲的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外貿易企業不斷增加,全市現有外貿企業1000多家,對台小額貿易企業500多家。
開發區進
入收獲期
泉州市引進外資進行成片土地開發自1988年開始至今,在規劃開發的51.66平方公里的面積中,已經開發的面積佔80%,投入55億元進行區內基礎設施和配套項目建設。開發區已引進1000多家生產企業,項目總投資達200多億元。其中外資項目448個,利用外資20多億美元。開發區內生產項目年產值近百億元,每年向國家繳納稅金4.5億元,安排社會勞力10多萬人。泉州市首個出口加工區獲國家批准,結束了我市沒有國家級對外開放功能區的歷史。
對外加工
勢頭良好
1978年11月11日,晉江縣美術工藝一廠與香港三洋織造廠在廣州交易會簽訂了全區第一宗來料加工針織毛衣合同,晉江地區率先在全省開創承接對外加工裝配業務。從初始簡易、少量、單一的服裝加工,逐步發展到大批量、多品種、工藝復雜的深加工。據統計,1992年全市有各類對外加工裝配企業700多家,年工繳費收入達1200萬美元。2005年全市加工貿易出口64550萬美元。同時引進大量的先進生產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了一大批加工裝配技術人才。
對外合作有大發展
勞務合作已從剛開始的港澳地區拓展到塞班島(美國)、韓國、印尼、柬埔寨、澳大利亞、牙買加、保加利亞、莫三比克、厄瓜多、斐濟、墨西哥、新加坡、模里西斯、日本等地。2005年全市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簽訂合同金額6682萬美元,實際營業額2620萬美元。2005年派出勞務人員2372人次,勞務收入2620萬美元。2005年底在外勞務人員2981人。
旅遊業成支柱產業
市委市政府充分發揮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把旅遊業列為新興主導產業來抓,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旅遊景點和設施建設,旅遊業已成了泉州市新的經濟增長點。2005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19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20.7億元。其中接待入境旅遊人數69.8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3.49億美元,分別比1986年增長4.39倍和116.3倍。泉州市已躋身於全國10個境外熱點旅遊城市。
泉州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抓住發展機遇,以開放促發展,使全市經濟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連續5年居全省首位。全市GDP從1986年的28.61億元上升到2005年的1804億元,20年間增長63倍。人均生產總值2930美元。2005年全市財政收入153.36億元,20年間增長64.7倍。晉江、南安、惠安、石獅、安溪等5縣(市)進入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所有縣(市)均保持居全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行列。泉州市被評為「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㈥ 泉州各鎮經濟排名
第一晉江陳埭,第二晉江安海,第三南安水頭
㈦ 泉州GDP超過東莞,福建省第一大市,為什麼不是新一線
㈧ 泉州市是福建省經濟總量排名第一的城市嗎
是的,泉州市的經濟總量省內第一,超過了9900億。
㈨ 泉州各鎮經濟排名
晉江陳埭鎮
晉江安海鎮
晉江池店鎮
惠安崇武鎮
石獅寶蓋鎮
晉江英林鎮
南安水頭鎮
㈩ 福建省泉州市整個經濟狀況怎麼樣
泉州市2010年GDP首次跨越2000億元大關,預計達到2276億元,增長15.7%,增幅創1998年以來新高,經濟總量連續9年居全省首位。
2010年,泉州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多項經濟指標創下10年最佳。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25.06億元,增長22.8%。晉江、惠安、石獅、南安、安溪5縣(市)進入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所有縣(市)均保持全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
過去一年,泉州五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完成產值2160億元,現價增長30.6%。石油化工、電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車製造、生物醫葯五大新興產業產值達446億元,泉州人首次在自己的家門口製造出輪船、汽車。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分別削減4.2%和1.1%。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全程式網上審批、並聯審批等使項目審批時限縮短了近五分之四。
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936元和7240元。全市有11.24萬人享受了城鄉低保,30萬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參加職工醫療互助。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市把握機遇,發揮優勢,銳意創新,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2.29億元,,財政總收入316.15億元,經濟總量連續11年位居福建省第一,所轄縣(市)全部躋身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行列,其中5個縣(市)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
民營經濟獨領風騷,全市現有工業企業2萬家,個體工業戶7.5萬家,商業戶近25萬家;全市100家重點企業中,民營企業佔98家,民營企業無論是企業數量、產值還是就業人數均佔全市九成以上。
開放型經濟生機勃勃,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2388家,外商實際到資202.7億美元.累計批准台資企業1372家,實際到資17.06億美元。2009年,外貿出口總值達58.9億美元,在中國城市外貿綜合競爭力100強中居第29位。
集群經濟支撐帶動,形成了紡織鞋服、建築建材、食品飲料、工藝製品、機械製造五大傳統產業,培育了石油化工、電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車製造、生物醫葯、旅遊服務「5+1」新興產業,成就了紡織服裝、鞋業、石化3個超千億元產業集群和石材、機械製造、食品飲料等超百億元產業集群,是海峽西岸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國家能源九大基地之一。
品牌經濟再造實力,全市共擁有中國名牌產品46枚、中國馳名商標51件、國家免檢產品139項,總數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榮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中國十大品牌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稱號。
投資環境日臻完善,福廈高速鐵路貫穿境內,公路通車總里程位居福建省第一位,公路密度分別是全國和全省的3.5倍和1.76倍,泉州晉江機場獲批對外開放,躋身全國50強,港口貨物吞吐量7666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25萬標箱,中心城市面積擴展到9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57.5%,海灣型大城市框架逐步構成。
創新創業轉變提升,我市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推出「調結構、降能耗、優能源、促循環、推交易、增碳匯」六項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力爭到2012年,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150億元以上,培育扶持壯大一批新能源骨幹企業,形成 1~2家年產值50億元以上企業,3~5家年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初步建成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專業園區,形成在國際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集群;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市第二、三產業分別以年均21.6%、17.1%的速度快速增長,三次產業結構從1978年的38.6∶32.8∶28.6調整為2009年的3.9∶59.9∶36.2;2009年我市萬元GDP能耗0.795噸標准煤,比2005年萬元GDP能耗0.90噸標准煤下降11.5%。
政通人和民生寬裕。2009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22913元、8563元,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先後榮膺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中國十大和諧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獎等稱號和榮譽。
科學發展風光無限。泉州市圍繞「先行先試、加快轉變、民生優先、黨建科學」和現代化泉州建設的總要求,聚焦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統籌2980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區發展,實施「一環(環泉州灣核心地區)引領、兩灣(泉州灣地區<不含一環>、湄洲灣南岸地區)聯動、三軸(以沿海交通干線、長泉鐵路、泉三高速公路為發展軸)拓展、多區(泉州開發區、泉州出口加工區等國家級開發區以及泉州台商投資區等各類工業園區)支撐」的產業布局戰略,全力實施「百千萬億倍增計劃」(力爭在5年內實現超百億企業15家,形成5個超千億產業集群,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萬億元以上),努力把泉州建設成為經濟總量大、產業結構優、綜合效益好、發展後勁足和人民生活質量好、受教育程度高,城市宜居宜業,公共服務和管理水平高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