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商洛gdp排名

商洛gdp排名

發布時間:2020-12-11 05:57:02

『壹』 陝西商洛市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商洛對外貿易經濟從無到有,由小變大,逐步發展。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市對外貿易按照計劃指令組織生產和加工,主要以核桃、核桃仁、水貂、牛羊皮等農副產品為主,出口供給省級專業外貿公司實施外貿出口。1993年獲准外貿自營進出口權, 1994年成立商洛地區進出口公司並開展自營出口業務,當年出口創匯100.3萬美元,實現了商洛自營出口零的突破。隨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商洛外貿經濟逐漸步入正軌,經營主體由過去單純依靠少數國有企業轉變為以非國有制企業為主;出口方式由以地產品加工代理出口為主轉向以地產品自營出口為主;出口商品由出賣原料和粗加工型逐步向精深加工和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發展,出口貨源穩定,基本形成了以工礦產品、農副產品和醫葯、輕紡產品為主體的對外貿易體系。其特點是:一是自營出口保持平穩增長。2006年全市實現出口總316.66萬美元,同比增長1.6倍,預計2007年有望實現400萬美元,增幅達30%。二是出口產品門類增加。主要出口商品有天然硫酸鋇、高純工業硅、原料葯高三尖杉酯鹼、核桃仁、白瓜子、手工針織綉品、嵌花裝飾毯、毛巾等10餘種。三是出口專業隊伍擴大。目前全市已有進出口企業24家,其中有出口實績的企業9家,基本形成以非國有制民營企業為主的多元化出口專業隊伍。四是出口市場發生變化。商洛地產品飄洋過海,已由以往的香港、台灣、日本、韓國、朝鮮、沙烏地阿拉伯等亞洲地區和國家,轉變到遠銷歐、美、非市場。主要國家和地區有俄羅斯、荷蘭、英國、以色列、義大利、美國、南非、埃及等,市場涉及面更寬更廣。

『貳』 商洛經濟在全省排第幾位

陝西公布2009縣域經濟發展狀況 五強區盡在西安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山區縣鳳縣躋身陝西十強縣

西部網訊(記者 錢海峰)2009年度陝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表彰大會今天(4月10日)上午在西安舉行,2009年度「十強縣」、「五強區」等備受關注的榜單也同時出爐。

經對全省83個縣(市)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等31項指標進行綜合監測和排位,2009年度,名列前10位的縣(市)依次是:府谷縣、神木縣、靖邊縣、志丹縣、高陵縣、吳起縣、韓城市、黃陵縣、鳳縣、安塞縣,即2009年度「陝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

經對全省24個區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等30項指標進行綜合監測和排位,2009年度,名列前5位的區依次是:雁塔區、未央區、蓮湖區、碑林區、新城區,即2009年度「陝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五強區」。

2009年,按照新的監測考評辦法,對監測考評部分指標進行了調整。根據新的指標體系測評,「十強縣」和「五強區」及其位次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是鳳縣和新城區分別躋身全省強縣強區,二是府谷縣以其快速的經濟增長和良好的社會指標由上年的第三躍居第一,取代了神木縣連續五年名列全省之首的地位,同時在「十強縣」中,部分縣由於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位次也有所後移。

2009年,「十強縣」人口佔全省的6.2 %,創造了17.4 %的GDP,縣均實現GDP142.75億元,為83個縣(市)平均水平的2.9倍;實現工業增加值1059.38億元,佔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的49.4%,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74.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5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6173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倍,全國水平的2.4倍。

2009年,「五強區」人口佔全省的10.4 %,GDP佔全省的 21.5 %,「五強區」平均實現GDP351.49億元,較上年增加 84.96億元,為24個區平均值的2.1倍。人均實現GDP 44658 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全國的1.8倍。

2009年陝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綜合排名

位次 縣(市) 位次 縣(市) 位次 縣(市)

1 府谷縣 29 旬邑縣 57 平利縣

2 神木縣 30 城固縣 58 富平縣

3 靖邊縣 31 蒲城縣 59 宜君縣

4 志丹縣 32 藍田縣 60 商南縣

5 高陵縣 33 勉 縣 61 淳化縣

6 吳起縣 34 華陰市 62 白河縣

7 韓城市 35 千陽縣 63 永壽縣

8 黃陵縣 36 甘泉縣 64 洛南縣

9 鳳 縣 37 隴 縣 65 綏德縣

10 安塞縣 38 米脂縣 66 寧強縣

11 彬 縣 39 長武縣 67 延長縣

12 興平市 40 麟游縣 68 山陽縣

13 定邊縣 41 旬陽縣 69 紫陽縣

14 鳳翔縣 42 富 縣 70 留壩縣

15 岐山縣 43 石泉縣 71 白水縣

16 三原縣 44 澄城縣 72 吳堡縣

17 戶 縣 45 潼關縣 73 佛坪縣

18 洛川縣 46 漢陰縣 74 清澗縣

19 涇陽縣 47 略陽縣 75 鎮坪縣

20 眉 縣 48 周至縣 76 寧陝縣

21 禮泉縣 49 宜川縣 77 合陽縣

22 乾 縣 50 太白縣 78 鎮巴縣

23 扶風縣 51 大荔縣 79 鎮安縣

24 南鄭縣 52 西鄉縣 80 黃龍縣

25 武功縣 53 洋 縣 81 嵐皋縣

26 橫山縣 54 子洲縣 82 丹鳳縣

27 華 縣 55 延川縣 83 佳 縣

28 子長縣 56 柞水縣

2009年陝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監測綜合排名

位次 城區 位次 城區

1 雁塔區 13 閻良區

2 未央區 14 臨潼區

3 蓮湖區 15 寶塔區

4 碑林區 16 陳倉區

5 新城區 17 楊陵區

6 渭濱區 18 耀州區

7 長安區 19 王益區

8 秦都區 20 漢台區

9 金台區 21 臨渭區

10 渭城區 22 印台區

11 榆陽區 23 漢濱區

12 灞橋區 24 商州區

『叄』 商洛的經濟概況

2014年完成生產總值576.27億元、增長%,位居全省第四;財政總收入42.17億元、增長6.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9.04億元、增長13.1%;預計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24930元、7094元,分別增長12%、14%;城鎮登記失業率3.22%,物價上漲1.7%,明顯低於控制指標。 輕工業
商洛輕工業是在傳統手工業基礎上以農林牧產品加工為主,依託當地資源開發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傳統手工業的恢復和發展階段(1950~1970年)、以縣及縣以上國有和城鎮集體輕工業為主的起步階段(1971~1980)、輕工業的發展階段(1981~1990年)、輕工業的改革改造和調整階段(從1991年起)。
效益較好的是以利用當地野生水果資源而形成的食品飲料業,以利用當地麥草及野生纖維資源而發展起來的造紙及紙製品業;以利用當地畜產品資源而發展起來的屠宰、製革業;以利用當地蠶桑資源而發展起來的生絲加工業;以利用當地木材及藤條資源而發展起來的木器傢具及工藝編織業;以利用當地非金屬資源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玻璃陶瓷工業。
重工業
商洛重工業起步於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
六十年代,重工業以原煤生產、土鐵冶煉、火力發電、栲膠生產、炸葯製造成為重工業主體。七十年代,全區重工業依然是按照支援農業,服務農業的思路進行建設和安排生產。作出大辦地縣工業,大辦社隊工業決定。在全區重化工業中規模較大的主要是:以農用氮肥及氨水生產為主的化學工業;以採煤煉焦為主的煤炭工業;以農機生產、修配為主的機械工業;以采選冶鐵為主的冶金工業。到七十年代末,全區有重化工業29戶,職工25460人。固定資產原值4463萬元,工業總產值(70年不變價)2492萬元。八十年代中期,拋棄了過去建廠只注重社會需要而忽視經濟效益,只講政治,不算經濟賬的做法,企業講究經濟效益的觀念基本確立。在投資政策實行「撥改貸」後,重工業發展開始轉向以有色金屬采、選、冶為主的礦產資源開發上。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的重化工業有了較快發展,「六五」至「七五」期間,建設了商洛冶煉廠、商州市致冷劑廠、洛南寺耳金礦、山陽縣精細化工廠、柞水大西溝鐵礦采場、商州市金屬化工廠、柞水銀鉛冶煉、商南人造水晶廠、地區建築陶瓷廠、商州市電化廠、山陽中村釩礦、丹鳳皇台銅礦、丹鳳縣石榴子石研磨材料廠、鎮安柴坪砂金礦等22個基建技改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985年,全區地、縣(市)屬(以下同)重工業產值6669.5萬元,其佔全部工業產值的比重的40.5%。1998年重工業產值73726.8萬元,其佔全部工業產值的比重的76.3%。在鄉以上269戶重工業中,加工工業116戶,佔43.2%,加工業工業總產值占重工業的比重為80.4%,重工業中加工業從業員佔60.4%。九十年代中期,重工業形成了以礦產冶金為主的結構格局。1995年,在全區鄉以上436戶重工業企業中,採掘工業158戶,佔36.2%;原材料工業131戶,佔30%;加工工業147戶,佔33.8%。重工業產值57180萬元中,採掘工業產值佔39.3%,原材料工業佔39.5%,加工工業佔21.2%。至1999年,全區工業總資產中重工業佔83%。在重工業內部,採掘、原料、加工工業比重為42∶39∶18。輕重工業產值比重為1∶3.61。全區共有重工企業361戶,從業31799人,產值110925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51292萬元,占重工業產值的46.24%。原材料工業企業135戶,占重工業企業戶數的37.40%。原材料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5672萬元,占重工業產值的41.25%。加工工業企業92戶,占重工企業戶數的25.48%,加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691萬元,占重工業產值的12.59%。從業人員31799人。 1956年,農業合作化,提出「向荒山要糧,讓石頭搬家,叫土地翻身」的口號,發動群眾修坡式梯田。
1958年全區開展數萬人的治山治水群眾運動,至1960年全區修埝40萬條,修石坎坡式梯田60萬畝,修石谷坊8萬余條,閘溝94萬余條,增加溝台地10000畝以上。
1964年,全區各地採用常年基建隊修地與農閑突擊修地相結合的辦法,上勞力32.6萬人,投工2192個,移動土石方1754萬立方米,新修梯田19130畝,修復河灘地13430畝,新增溝台地6900畝。
1965年10月,商洛專署在丹鳳縣棣花公社牛頭嶺召開全區農田基建現場會,形成冬季農田基建的高潮,日上勞29萬人。全區組織常年基建隊600個,固定勞力11000餘人。
1968年8月,商洛專區提出「以土為主,水土結合,因地制宜」的農田水利建設方針。1970年北方地區農業會議後,抽調大批幹部到第一線,投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掀起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高潮。經過10年奮戰,全區新修基本農田65萬畝。其中水平梯田27.75萬畝、溝台地22.68萬畝、河灘地4.64萬畝。
1981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分戶經營。農田基建面臨「勞難抽,地難留,錢難籌」等新問題,一些地方農田基建出現放任自流狀態。針對新情況,各地採取不少新辦法,仍堅持修地不動搖。到1982年,全區總計新修基本農田30萬畝,減掉因災廢棄、基建佔地,實際凈增10.6萬畝。
1989年,貫徹國務院《關於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決定》,抽調5000名幹部到農田基建第一線,組織群眾,上勞力60萬人,堅持統一規劃,連片治理,以村、組為單位進行大會戰。當年興修基本農田5.93萬畝,凈增5.07萬畝。1990年新修地7.96萬畝,凈增7.26萬畝。
1994年,地委、行署提出實現人均一畝基本農田的奮斗目標,1995年又提出戶均一畝水澆地的目標,並作出「加快農田水利建設,確保實現『雙一畝』的決定」。全區各地緊緊圍繞「雙一畝」的建設目標,堅持按照「沿山、沿路、沿溝」的布局,主攻「假平地、坡座子、旱改水」等措施,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使商洛農田建設每年突破10萬畝大關。1991~1999年間共修地99.53萬畝,凈增73.82萬畝,基本農田累計達到209.44萬畝,農業人口人均0.97畝。其中水澆地達到48.75畝,戶均0.88畝。鎮安、洛南和商南縣實現人均一畝基本農田。
2014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3萬戶,其中企業1735戶、個體工商戶1.1萬戶。非公有制經濟佔比達到51.58%,位居全省第三。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65億元、增長17.8%,外貿進出口總額3.62億美元、增長5.76倍。金融機構新增存貸款余額82.08億元、37.04億元,分別增長13.93%、14.93%。

『肆』 榆林經濟好還是商洛經濟好

榆林,畢竟那邊資源比較豐富啊!而商洛主要是山,環境優美經濟欠發達

『伍』 我想知道商洛的經濟狀況.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有誰能告訴我嗎謝謝

發展要看和那裡比!我在商洛轉了兩天,有天像發展好點的縣城!

『陸』 大家來說說商洛經濟以後會發展起來嗎

以我個人覺得會起來的,商洛未來就是西安的後花園,現在關中—天水經濟區也有一部分在商洛啊,還有比亞迪在商洛也有電池廠的,所以是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柒』 陝西商洛現在窮嗎

嗯,2011年gdp排名倒數第二,發展速度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國家級貧困地區。而且工業底子超內差,和同地區的容漢中沒得比。和安康差不多。反正陝南是中線工程水源地,限制粗放發展。國家發展規劃里是「」適度發展「」

『捌』 商洛經濟在全省排第幾位

因該是倒數,最起碼倒數前五名

閱讀全文

與商洛gdp排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