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保羅·比亞的為政舉措
保羅·比亞執政以來基本上繼承前任經過22年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統一、平衡、穩妥的政策原則,開始時也注意汲取前任的教訓,在部族矛盾、地區沖突的漩渦中謹慎小心。但隨著經濟發展日益困難,部族矛盾逐漸尖銳,比亞總統處境困難。特別是他採取集中個人權力以及重用貝蒂族的做法,引起各方不滿,加劇了政局動盪。為了控制政局,減輕「民主化」浪潮的沖擊,比亞總統不得不實施變革,為此1990年12月決定實施多黨制,1991年4月修改憲法,恢復總理職位並宣布實行大赦。1992年10月喀麥隆舉行首屆多黨立法選舉和總統選舉,比亞連任總統,組成以執政黨「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簡稱人民盟)為主體的五黨聯合政府。但是他面對著47個反對黨的猛烈攻擊,同時部族主義、地區主義趁機卷土重來,並且日益猖獗,因此,比亞總統的處境依然十分艱難。
保羅·比亞對內實行「民族復興」綱領,主張「民主化和民族融合」,經過90年代初期的震盪,政局保持了長期穩定;經濟上實行有領導的「自由主義」政策;對外奉行獨立、不結盟和廣泛國際合作政策。
1995年12月喀麥隆第六次修改憲法。根據修改後的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任期由5年延長至7年,可連任一屆。1996年1月正式頒布新憲法,並舉行市鎮選舉,人民民主聯盟獲全國2/3市鎮席位,反對黨在部分西、北地區獲勝。1997年5月17日,喀舉行多黨民主化以來的第二次立法選舉。比亞總統領導的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再次獲勝,獲得議會總共180個席位中的116席,兩個主要反對黨社會民主陣線和全國民主進步聯盟分獲43席和13席。1997年10月喀舉行總統選舉,比亞以92.57%的得票再度當選總統。2004年10月,比亞以70.92%的得票第五次當選總統。12月7日,喀組成以人民盟為主、其他政黨參與的新政府。
1998年1月,執政黨人民盟與反對黨社民陣舉行第三輪協商對話會議,雙方分別提交了《為推進對話、促進和平民主的良好行為規范草案》、《對社民陣的建議》和《社民陣促進和平民主的建議》。1月19~23日,喀航空公司職工罷工,要求調整公司管理方法和改善職工待遇。罷工導致喀國內、國際航空運輸線路全面癱瘓。喀政府隨即撤換了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建立專門委員會解決此事並允諾提高職工工資待遇。24日航空公司恢復正常工作。2007年7月,喀舉行立法和市鎮選舉,人民盟分獲85%和83%的席位。2008年2月,杜阿拉市運輸行業工人舉行罷工,並迅速演變為包括雅溫得在內31座城市的騷亂。喀政府後出動軍警平息騷亂。
2008年4月10日,喀麥隆國民議會以壓倒多數通過政府提交的第七次憲法修正案,取消了對總統任屆的限制。根據憲法修正案,喀麥隆總統通過直接選舉產生,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憲法修正案還規定,經憲法委員會確定總統因死亡、辭職或其他永久性故障而缺位時,新總統的選舉必須在總統缺位後20天至120天以內進行,而不是現行憲法規定的在總統缺位後20天至40天以內進行。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有權任免總理和根據總理的建議任命政府其他成員,頒布法律和法令,必要時可提前舉行總統選舉、宣布緊急狀態,主持最高國防會議、最高司法會議和部際有關國際關系問題的會議。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政府工作,負責執行法律,行使制定規章權,任命行政官員。立法權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行使。國民議會每年召開3次例會,主要討論和批准國家年度財政預算,審議和通過法律草案。議員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
喀國民議會以157票支持、5票反對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喀國民議會共有180個席位,其中,喀麥隆共和國總統保羅·比亞任全國主席的喀執政黨人民民主聯盟佔153席。喀最大激進反對黨社會民主陣線15名議員在投票時棄權離場。2011年10月9日,喀麥隆舉行總統選舉,比亞以77.989%的得票率第六次當選總統。2013年4月舉行首屆參議院選舉,9月舉行立法和市鎮選舉,執政黨獲得勝利。
比亞總統執政後,繼續貫徹執行原來的經濟發展政策,使經濟得以穩步發展。喀麥隆經濟增長率1960~1970年為3.7%,1970~1980年為5.6%,到20世紀80年代保持在7%左右;按人口平均的國民收入也由獨立時的70美元,增至1981年的880美元,到1989年達120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的發展指標,喀麥隆已屬於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喀麥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在改造殖民地性質的經濟結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過不懈的「綠色革命」,喀麥隆糧食自給的目標基本已經實現,從而部分地改造了農業生產的畸形結構。
但是,喀麥隆獨立以來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步履維艱,困難重重,除了國內政局動盪、人口膨脹、乾旱、法郎貶值等原因外,長期影響經濟發展的是世界市場的需求量及其價格的變化。由於喀麥隆經濟至今仍以出口作物和石油為主,80年代以來咖啡、可可價格一再下跌,1986年以來石油價格也下跌,嚴重影響了喀麥隆的財政收入,生產不斷萎縮,致使國內生產總值連年下降,從1989~1990年的32870億非洲法郎,降低到1992~1993年的27380億。
為克服困難,喀麥隆政府採取了一些緊縮措施,並於1988年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結構性調整」的建議。1991年,喀麥隆政府不得不進一步實施緊縮政策,首先是壓縮開支,主要是減少行政開支和國家工作人員的住房、水電補貼及其基本工資;其次是改革價格體制;其三是開辟新稅源,擴大稅基;其四是在繼續整頓銀行和國營、准國營企業的同時推行私有化;其五是建立工業自由區,開發新油田;最後是成立投資管理局,實施新的投資法,鼓勵進口自由化。但是這些措施並未產生多少積極效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署的四期結構調整計劃均未完成。相反,它造成通貨膨脹,失業人口增加,人民生活困難。1993年、1994年再次減薪已引起社會動盪。1994年非洲法郎貶值,當年下半年後,喀麥隆經濟形勢開始好轉,通貨膨脹得到控制,外貿結構有所改善,工農業產量有所增加,財政收入大幅增加。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8.59億美元,1980~1990年的年均增長率為5.7%,1991~1998年為-1.8%。另據世界銀行1998/99年發展報告,1997年人均收入為65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90。
喀政府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強財政管理,推進私有化,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保持增長。2000年,喀順利完成第五期結調計劃,並被批准加入「重債窮國」減債計劃。2000年至2003年,喀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助下實施第二個「減貧促增長」計劃。2006年,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認喀達到「重債窮國減債計劃」完成點,喀外債獲大幅減免。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喀財政關稅和出口產品收入驟減,外部投資和信貸收緊,失業人數增多。2009年,喀政府公布《2035年遠景規劃》,重點是發展農業,擴大能源生產,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努力改善依賴原材料出口型經濟結構,爭取到2035年使喀成為經濟名列非洲前茅的新興國家。此後,喀政府積極平抑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加緊實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解決能源供應短缺等問題,大力改善投資環境,經濟平穩增長。2013年主要經濟指標為:國內生產總值(GDP):274.81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408美元,經濟增長率:4.8%,貨幣名稱:中非金融合作法郎(FCFA,簡稱非洲法郎),匯率:1美元=492非洲法郎,通貨膨脹率:2%。
保羅·比亞執政後基本延續了其前任的外交方針,對外奉行獨立、不結盟、靈活務實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反對外來勢力干涉非洲國家內政,積極推動非洲團結和合作,主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重視地區合作,積極參與地區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努力實現合作夥伴多樣化。要求國際社會充分關注發展中國家訴求,主張建立更加多元、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重視發展睦鄰友好關系,積極參與地區事務,努力推動非洲國家的團結和合作。認為貧困是對第三世界國家民主的嚴重威脅,沒有發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能光談人民的自由權而無視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比亞執政後一直保持與前宗主國法國之間密切的傳統特殊關系。兩國簽有合作條約和有關經濟、貨幣、財政、軍事、司法等10多項合作協定。法是喀最大援助國和投資國。比亞政府重視發展同美國的關系。美是喀主要貿易夥伴。喀主要向美出口石油和礦石、美企業在喀油氣開發、礦業、城市交通、電力等多個領域佔有重要地位。兩國政府間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軍事、農業和教育領域。1989年9月喀麥隆申請加入英聯邦,1995年11月1日獲得批准,11月10~13日,比亞總統首次出席了在紐西蘭的奧克蘭舉行的英聯邦第三十屆首腦會議。英聯邦向喀提供援助,用於人權、良政、扶貧和高教等領域的幾十個合作項目。
保羅·比亞重視對華關系,多次訪華。喀麥隆與中國自建交後兩國關系穩步發展,高層互訪不斷,在各個領域進行了真誠友好的合作。與前蘇聯-俄羅斯的關系方面,1989年9月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青年組織代表團訪問蘇聯。1990年9月蘇聯共青團代表團訪喀。喀蘇兩國簽有經濟技術、文化和科技合作協定等。蘇進口喀咖啡、可可、木材,向喀出口汽車和凍魚,兩國每年貿易額約4000萬盧。蘇聯解體後,喀與俄羅斯保持外交關系。
收回巴卡西半島。喀麥隆與奈及利亞邊界長1680多公里。由於歷史原因,雙方曾在一些陸海疆界存有爭議。2006年6月,在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斡旋下,喀麥隆總統保羅·比亞與奈及利亞總統奧盧塞貢·奧巴桑喬簽署和平協議,奈及利亞從巴卡西半島撤軍,半島爭端和平解決。2008年8月,尼正式將巴卡西半島主權移交喀方。
保羅·比亞總統十分重視國防建設和軍隊發展。2001年8月26日,保羅·比亞簽署了21項命令,將對本國軍隊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以早日實現國防現代化。根據總統令,這次喀軍隊改革的重點是,對國防管理機構和整個武裝部隊系統實行「精兵簡政」,建立一支職業化、年輕化、高效率的軍隊。
保羅·比亞在2001年12月20日強調,喀麥隆處於風雲變幻和危機四伏的環境之中,必須建立起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比亞在此間舉行的喀麥隆軍校68名年輕軍官畢業典禮上發表講話時說,喀麥隆希望國泰民安,並盡可能地幫助那些發生動亂的鄰國解決危機。喀麥隆不威脅任何國家,堅持通過國際機構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分歧。但實行這種明智的政策必須有一支強大而忠心報國的軍隊作後盾。他號召全軍將士支持他把軍隊改革和國防現代化建設進行到底。
經過軍事改革,建立總統-國防部長-大軍區司令-省軍區司令的垂直領導體制。全國分為三個多軍種大軍區,司令部分別設在雅溫得、杜阿拉和加魯阿,這三地還設立三個憲兵軍區。十個省內設立十個陸軍防區。2006年,喀麥隆武裝部隊總兵力23100人,其中陸軍12500人,海軍1300人,空軍300人,憲兵9000人。2009年度國防預算1620.85億非洲法郎,占國家預算的7.04%。
⑵ 求問非洲這3個城市哪個城市生活工作會好一些 從安全還有其他方面考慮的話
奈及利亞是非洲最發達的國家,喀麥隆次之,坦尚尼亞是三者最落後的,但卻也是三者專中與中國關系最好的,屬但整體來說,非洲的安全狀況稍差,包括氣候環境等,除了一些傳染病,還有就是治安,保守來說,也許坦尚尼亞也許相對安全一些。最嚴重的是奈及利亞,有恐襲組織活動,所以個人建議坦尚尼亞或喀麥隆。總體來說,經濟發展程度與安全狀況成反比。奈及利亞與喀麥隆都屬於西非,並且兩個國家相鄰。而坦尚尼亞屬於東非,且經濟最不好。
⑶ 大城市有哪些
中國以七大自然地理為基本依據,劃分了七大區位:華東、華北、華中、華南、西南、西北、東北,而在每各區位中都有一個引領一方的大城市作為支撐,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每個區的第一大城市是哪裡。
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東省、福建省、台灣省)
華東第一大城市: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華北第一大城市: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被全球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聯合國報告指出,北京人類發展指數居中國城市第二位 。2017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7230元 ,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 均居全國第一。2017年,北京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183家,數量居全國第一 。
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中第一大城市: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中央軍委武漢聯勤保障基地駐所。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擁有55條國際和地區航線,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四大洲的城市。
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華南第一大城市:香港,簡稱「港」,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HKSAR)。地處中國華南地區,珠江口以東,南海沿岸,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接珠江,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著珠江口相望。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管轄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總人口約740.98萬人,人口密度居全世界第三。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西南第一大城市:重慶,簡稱渝或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 、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 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是中國西南地區融貫東西,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其江北機場居中國內陸「十大」空港之一,果園港為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還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
⑷ 世界十大城市排名
1、美國紐約(NewYork)
紐約是美國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僅是美國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紐約位於紐約州東南哈得孫河口,瀕臨大西洋,佔地面積1214平方公里,它由五個區組成:曼哈頓、布魯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滿,市區人口833.6萬,包括郊區在內的大紐約市人口1900萬。
2、英國倫敦(London)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離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倫敦的行政區劃分為倫敦城和32個市區,倫敦城外的12個市區稱為內倫敦,其它20個市區稱為外倫敦。倫敦城、內倫敦、外倫敦構成大倫敦市。大倫敦市又可分為倫敦城、西倫敦、東倫敦、南區和港口。
倫敦城是金融資本和貿易中心,西倫敦是英國王宮、首相官邸、議會和政府各部所在地,東倫敦是工業區和工人住宅區,南區是工商業和住宅混合區,港口指倫敦塔橋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間的地區。整個大倫敦市面積1580平方公里。
3、日本東京(Tokyo)
東京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城市,位於本州關東平原南端,下轄23個特別區、27個市、5個町、8個村以及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東京總面積2188平方公里,人口約1300萬(截至2012年8月),人口密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4、法國巴黎(Paris)
巴黎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也是繁華的都市之一。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里。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聖路易)。首都巴黎人口為220.1578萬人 (截至2009年1月1日) 巴黎還是一座「世界會議城」。
它以明媚的風光、豐富的名勝古跡、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以及現代化的服務設施,迎來了眾多的國際會議,據統計,1987年在巴黎共舉行了365次國際性會議,超過了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日內瓦,居世界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總部均設在巴黎。
5、中國香港(HongKong)
香港位於中國東南端,是發展日漸迅速的東亞地區的樞紐,地理條件優越。香港面積1104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10月),人口約72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522人。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全球第十一大貿易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二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
6、新加坡(Singapore)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潔方面效果顯著,故亦有「花園城市」之美稱。2011年數據顯示新加坡是全世界投資移民門檻最高的國家。
7、中國上海(Shanghai)
上海的優勢在於成長發展潛力大,在所有45個參評城市中排名第一位。在五大新興經濟體城市(上海、聖保羅、莫斯科、約翰內斯堡、孟買)之中,受訪者對上海構建全球金融中心的信心程度最高。
正在舉辦的世博會,有利於提高科技創新力,更有利於促進上海金融市場的活躍程度。從各種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子要素分析,上海目前都處於積極發展的地位,並具有強大的待開發潛力。
然而,上海在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方面也存在短板。根據IFCDIndex顯示,上海在金融市場和產業支撐方面排名均為第7位,但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的得分均在50分以下,遠低於其他入圍城市。
8、澳大利亞悉尼(Sydney)
悉尼是新南威爾士州的首府,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城市,是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和澳大利亞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個日益國際化的國際大都市,2000年悉尼奧運會使悉尼的國際聲望和知名度空前提高。
9、韓國首爾(Seoul)
首爾是韓國首都,面積為6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61%,2000年統計人口為1032萬。首爾共有25個區,522個洞,是直接受中央管轄的地方自治團體「特別市」。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根據這兩家公司的統計辦法,每座城市的排名根據對該城市的四個指數的分析,包括經濟活力、政治影響力、科研基礎以及生活水平。但名列前茅的幾個城市並非在所有指數中均據第一,比如,紐約市在「經濟活力」、「科研基礎」兩個指數中最高,但在政治影響和生活水平方面卻位居第二和第八。根據這項統計,華盛頓的政治影響力最高,而巴黎的生活水平最高。
10、德國法蘭克福(Frankfurt)
歐洲統一使用歐元之後,歐洲中央銀行就設在法蘭克福,其前身是設在法蘭克福的歐洲貨幣局。如此得天獨厚的"心臟"位置決定了法蘭克福在金融中心中的地位。
這座位於歐洲心臟的大都市,其優勢在於其發達的金融市場,在此次排名中,法蘭克福的金融市場排名居第6位。目前共有300多家德國和外國的銀行、金融機構駐扎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是世界著名交易所之一,僅次於紐約和東京的交易所。
(4)杜阿拉人均gdp擴展閱讀:
1、國際大都市,是城市化進程中一頂給城市戴上的皇冠,是一個城市有幸被視為偉大的城市的極高搭配。這樣的城市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經濟、科技實力,並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數國家發生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關系,有著全球性影響的國際一流都市。
2、理解國際大都市概念的關鍵點是「影響力」問題,這種「影響力」是奠基在一定經濟實力基礎上的,這種影響能力既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也是一個相對比較的概念。現今世界公認的國際大都市為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香港五大城市。
⑸ 客麥隆布埃亞消費水平怎麼樣
對於喀麥隆未來經濟的發展,喀麥隆領導人並表示當地政府將致力於吸引更多外國投資,未來還將提供超高速寬頻互聯網;而且現在喀麥隆手機普及率也越來越高,目前正在准備發展4G網路。喀麥隆政府也在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在降低公司稅的同時也在降低個人所得稅,除此之外,企業需上繳的社會保障金也在不斷的下調。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極其優越的投資條件和投資環境。
如此進行下去,喀麥隆的經濟發展將會加快步伐,當地人們也將從中獲得更多的財富,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經濟發展的繁榮必將導致人們文化物質的繁榮。
喀麥隆今年的通貨膨脹率在3.1-3.6%之間,比去年下降了兩個百分點,主要是由於喀麥隆受到糧食危機打擊後著力控制國內通脹。為減輕出口額減少帶來的不利影響,喀麥隆政府決定將發展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上,包括木材、棉花紡織、旅遊業和農業等。同時還將努力改善國內貿易環境,期許私營企業家和投資者能夠成為帶動喀麥隆經濟發展的動力。喀麥隆經濟部計劃成立一個專門機構跟蹤和管理公共投資項目,保證國家財政預算得到更好的執行。
喀麥隆移動通訊的現狀方面。喀麥隆移動通訊市場自2000年私有化以來,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增加了財政收入,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為進一步開放市場,將至少再引入兩家移動通訊運營商,同時加快推進GSM手機向3G手機的轉變,改善服務質量。
喀麥隆移動通訊領域發展的目的在於改善服務質量、降低通訊費用。他要求郵電部長積極推進,力爭2011年二季度以前引入新的移動通訊運營商。
2011年5月12日,「喀麥隆中小企業創辦與發展支持規劃」委員會召開第四次會議。根據會議期間公布的消息,2010年喀中小企業、社會經濟與手工業部向39個中小企業提供了20億非郎的資助,用於改善喀麥隆食品加工企業現狀,提高產品質量,保證食品安全。
【經 濟】 喀麥隆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農業和畜牧業為國民經濟主要支柱。工業有一定基礎。獨立後實行「有計劃的自由主義」、「自主自為平衡發展」和「綠色革命」等經濟政策,國民經濟發展較快,80年代初期經濟增長率曾達到兩位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曾達到1200美元。1985年後,由於受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及自身經濟政策失誤,經濟陷入困難。喀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曾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署四期結構調整計劃均未完成。
1994年非郎貶值後,喀抓住機遇,深化改革,經濟開始好轉,通貨膨脹得到控制,外貿結構改善,工農業增產,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國內生產總值連續11年保持4%至5%的增長速度。1997-2000年,第五期結調計劃順利完成。2000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准喀政府的第二個「減貧促增長」三年計劃,向喀提供美元貸款,並連年進行考察,評估喀執行「減貧促增長」計劃和「重債窮國」改革計劃情況,對喀經濟取得的進展總體表示滿意。2006年4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准喀達到重債窮國減債計劃完成點,喀將獲得大幅外債減免。喀2005年度主要經濟數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69.9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952.3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4 % 。
貨幣名稱:中非金融合作法郎(FCFA,簡稱非洲法郎)。
1美元=527.50非洲法郎(2005年平均匯率)
通貨膨脹率:2.0 %
(資料來源:2006年世界銀行數據)
【資 源】 礦產資源較豐富。已查明的主要礦藏有:鋁礬土(儲量為11億噸以上,礬土品位為43%,硅石品位為3.4%)、鐵礦(約3億噸)、金紅石(約300萬噸,鈦含量92%至95%)。此外還有錫石礦、黃金、鑽石、鈷、鎳等以及大理石、石灰石、雲母等非金屬礦產。森林面積2200多萬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42%,可供開采面積1690萬公頃以上,木材蓄積總量4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可利用的水力資源達2080億立方米,佔世界水力資源的3%。石油儲量估計為1億噸,可開採到2010年。天然氣儲藏量約1100億立方米。近年喀原油產量如下: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產量(萬桶) 4250 3990 3740 3560 3200
同比(%) 2.7 -6.3 -6 -4.7 -7.3
【工 業】 獨立後工業發展較快,已形成一定基礎和規模,工業水準居黑非洲前列。2003/2004年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6%。全國8%的勞動力從事工業。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飲料、卷煙、紡織、服裝、造紙、建材、化工、煉鋁、電力、石油開采與加工、木材開采與加工等。
為適應形勢變化,促進工業發展,增加就業,增強投資吸引力,政府積極完善相關法制,於2002年頒布新的投資法,大力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建立了「中小企業援助和貸款擔保基金」。自1990年起推行企業私有化政策,目前已完成數十家重點企業私有化,但總體進程緩慢。2004年喀工業生產總值增長3.9%,2005年喀開始對電力、通信、石油、自來水等重要部門進行私有化改造。
【農林牧漁業】 喀素有「中部非洲糧倉」之稱。農業吸納了全國勞動力的60%。2004年度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90年代以來,由於政府實施新農業政策,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糧食自足水準提高。政府出台了全國農業推廣和研究計劃,旨在推廣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建立有效的農產品商品網,減少貧困,實現可持續增長。主要糧食作物有小米、高粱、玉米、稻穀、薯類、芭蕉等。主要經濟作物有可可、咖啡、棉花、油棕等。
林業為喀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2004年木材出口收入2460億非洲法郎,約占出口總額的6.5%,是第二大創匯產品。喀政府重視林業發展,1999年進行林業改革,明令禁止原木出口,並對林地開采權進行公開招標。同年,針對禁止原木出口造成的出口收入下降問題,將樹種分為傳統樹種和推廣樹種,後一種原木納稅後准許出口。
喀有10萬人從事捕撈和漁產品加工業。海洋捕魚主要依賴手工作業,水產養殖尚在起步階段。漁產品自給不足,每年需從國外進口5萬噸左右魚品。
全國牧場和草原面積1430萬公頃。北部地區畜牧業較發達,主要以傳統方式進行經營。畜牧業年產值1300億非郎,占農業產值的11%。每年生產16萬噸肉,5萬噸奶,3000噸雞蛋。
【旅遊業】 旅遊資源豐富,有「微型非洲」之稱。政府重視發展旅遊業,成立了以總理為主席的國家旅遊理事會,在國外開設旅遊代表處,並鼓勵私人投資旅遊業。1975年加入國際旅遊組織。1985年9月建立喀麥隆旅遊公司。1989年成立旅遊部。1990年成立「全國促進旅遊委員會」。截至2004年底,全國有各類旅館866家,其中星級飯店98家,外資飯店10家。全國有381個旅遊景點,各類保護區45處。主要旅遊點有貝努埃、瓦扎和布巴恩吉達等天然動物園。2004年喀接待外國遊客30萬人次,旅遊收入14億美元。
【交通運輸】初步形成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公路交通佔全國運輸總量的85%以上。
鐵路:總長1009公里,採用一米寬窄軌。年客運量約150萬人次,貨運量145萬噸。2004年營業額420億非郎。
公路:總長約5萬公里,其中瀝青路4300公里。
水運:主要海港有杜阿拉、林貝和克里比,其中杜阿拉港為喀最大港口, 貨物吞吐量佔全國港口貨物總吞吐量的95%以上。2000年9月以來,該港口在世界銀行的資助下進行改造後吞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2004年吞吐量為617.7萬噸。喀麥隆海運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海運公司。主要河港是加魯阿港,屬季節性河港。
空運:有定期航班飛往歐洲和非洲十餘個國家。全國有15個機場,杜阿拉、加魯阿和雅溫得-恩西馬朗為國際航空站。2004年進出港旅客99.2萬人次,其中國內航班39.4萬人次,國際航班59.8萬人次;貨運量2.52萬噸,其中國內運輸0.31萬噸,國際運輸2.21萬噸。
喀麥隆航空公司為國有公司,經營國內和國際航線。現有波音767飛機1架,波音737飛機3架和若干其他型號飛機。1999年11月開始運營的喀麥隆全國航空公司為外國投資的私有企業,有五架小型飛機,現已開設國內定期航班,並計劃開通連結周邊國家重要城市的國際航線。此外,喀還有三家僅從事包機業務的小型航空公司。
【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主要靠稅收。2003年喀政府將財政年度與自然年度調整一致。2004年預算總額16170億非郎,比上年度增長7.16%。國民教育部、國防部、公共衛生部、公共工程部和國家安全總局是獲得國家預算拔款最多的五個單位。公共機構運轉開支繼續增加,為8990億非洲法郎;公共投資2700億非洲法郎,計劃償還債務4470億非洲法郎,分別比上年度增加了3.05%和16.1%。截至2004年底,外匯儲備8.425億美元(含黃金儲備),外債總額約92億美元。
喀現有商業銀行10家,總體經營狀況良好,有支付能力並能贏利。全國有730家儲蓄和信貸合作社。此外還有社會保險銀行、國家投資公司、負責管理公共債務的債務自治銀行以及郵政儲蓄銀行等非商業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
【對外貿易】 實行貿易開放政策,強調貿易夥伴多樣化。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與30多個國家簽有貿易協定。主要出口原油、木材及木材製品、可可豆、棉花等,主要進口機械設備、汽車和拖拉機、鋼鐵製品、電器等工業產品。2004年主要貿易夥伴為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和英國。
【外國援助】 主要援助方為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歐盟、國際開發協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人民生活】 2004年,喀在聯合國人文發展報告中位居148位。喀工資水準大致為:最低工資3萬非洲法郎,辦事員月工資5萬,管理人員10萬,公職人員30萬,部級官員50-90萬,但實際各地區和部門工資很不統一,相差懸殊。
喀麥隆是中部非洲地區醫療狀況相對較好的國家。2005年用於醫療的公共開支為1.15億美元,占政府指出總額的3.45%。喀有國家級醫院7所、省級醫院11所、州級醫院39所、區級醫院131所、醫療中心和醫療點1456個,葯店約400家。全國公共醫療機構共有醫生1007人、護士4998人,平均每10萬人有7名醫生。兒童死亡率7.7%(2004年)。86.2%的城市人口和31.3%的農村居民享有清潔飲用水。愛滋病感染情況近年加劇,2004年全國約有150萬艾滋病感染者,佔全部人口的12%
⑹ 非洲科麥隆概況
【工業】獨立後工業發展較快,已有一定基礎和規模,工業水平居黑非洲回前列。2007年工業產值答63.242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7%。全國15%的勞動力從事工業。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飲料、卷煙、紡織、服裝、造紙、建材、化工、煉鋁、電力、石油開采與加工、木材開采與加工等。近年來,為促進工業發展,增加就業,吸引投資,喀政府積極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於2002年頒布新的投資法,大力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建立了「中小企業援助和貸款擔保基金」。自1990年起推行企業私有化政策,目前已完成數十家重點企業私有化,但總體進程緩慢。 【農林牧漁業】喀素有「中部非洲糧倉」之稱,近年來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國6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主要糧食作物有小米、高粱、玉米、稻穀、薯類、芭蕉等。主要經濟作物有可可、棉花、咖啡、香蕉、油棕等,繫世界第六大可可生產國。90年代以來,由於政府實施新農業政策,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糧食自給水平提高。政府出台了全國農業推廣和研究計劃,旨在推廣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建立有效的農產品銷售網,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