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人均gdp近十年的世界排名
2015年67.67萬 2014年63.59萬 2013年568845 2012年519470 2011年473104 2010年401513 2009年340903 2008年314045 2007年265810 2006年216314 2005年184937 2004年159,878.34 2003年135,822.76 2002年120,332.69 2001年109,655.17 2000年99,214.55 單位億元
② 中日人均GDP差距多少年
以美元計,目前日本人均GDP為3.5萬美元左右,我國為9500美元左右。在正常情況下,我國GDP還需要翻兩翻才能接近或超過日本的人均GDP水平,預測2030年左右有可能實現。
③ 求近五十年中國人均GDP世界排名變動表!!
我估計樓主很難找到答案的,我國的統計局一般對國內都是GDP總量,是不會公布人均GDP的,因為我們的總量可以沖進全世界前10。而人均...這樣做的目的--增加民族自豪感!!!!
④ 日本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對比
一、日本經濟:
泡沫經濟後成長率一蹶不振,21世紀初期有回溫現象,但是失業率並沒有顯著下降,多數成長率還是來自大企業的資方獲利。門戶開放以後,政府推行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政策。以輕工業為中心推動工業化與近代化,在股市籌措資金以發展經濟。
主要的出口貨是絲線,火柴,電燈泡等輕工業產品。在這段時期,重工業較不發達,外貿持續赤字。財閥也逐漸興起。不過由於多次對外戰爭,日本的外債增加,明治維新以來的經濟體制面臨崩潰。
二、中國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按預定計劃,到2010年,中國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
從1953年到2010年,中國已陸續完成十一個「五年規劃」,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1979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
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截至2019年1月底,中國經濟增長在2018年取得6.6%的好成績,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實現了年初制定的全年6.5%左右的增長目標。
(4)近十年中日兩國人均gdp對比擴展閱讀: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概念。本次調研,在聽取四省份負責人匯報後,李克強講話中首次詳細闡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五大路徑:
1、要在擴大開放中擴大內需,立足內需,面向世界,深耕亞太;
2、要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3、要立足於拉動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
4、要使環境資源可支撐;
5、靠開放促改革,靠制度創新釋放紅利。
⑤ 中日兩國中日經濟實力對比
經濟來總量中國大於日自本
經濟結構中國劣於日本
日本很多企業把工廠辦到中國乃至各個發達國家,分散了很大風險,中國企業把產品賣到國外,風險較大。
日本經濟已經屬於成年,中國經濟還成長。
日本企業善於做母機,中國企業善於做產品。
日本在經濟上一直奉行對外低調,對內加強。中國經濟宣傳積極一面的多,給歐美造成威脅。
⑥ 日本近十年gdp總值情況
單位:10億日元回答
2010:479179.10
2009:470,936.70
2008:504,377.60
2007:515,520.40
2006:507,364.80
2005:501,734.40
2004:498,328.40
2003:490,294.00
2002:491,312.20
2001:497,719.70
⑦ 求,中,日,美三國過去五年或十年GDP,以及人均GDP數據加對比,不勝感激
http://tieba..com/f?kz=878074718
自己找吧,抄如果沒找到可以找我。還有一部分沒上傳。
⑧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的排名,急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排第112,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
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意義作用:
首先,除資源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人均GDP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一方面,就中日比較而論,人均GDP雖不能正確反映中日兩國綜合國力,但確實表明日本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人口壽命以及環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要高於中國。
尤其是日本城鄉發展的相對均衡以及農村農業基本上「水旱無憂」的抗災能力與抗災水平,更是讓中國望塵莫及。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農業的滯後發展恰恰拖了我國人均GDP的後腿,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
最終也深刻影響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以閻教授提出的2009年人均GDP排名前八位的盧森堡等經濟體為例,盡管它們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能與排在第137位的印度相比,
但是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指標而言,盧森堡等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及其城鄉均衡發展程度卻是印度所不可企及的。
其次,人均GDP本身具有社會公平和平等的含義。人均GDP雖然不能直接等同於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構成了一國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
事實上,強調人均GDP的國家,一般也比較注重提高本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會公平程度。人均GDP觀念及其人均GDP狀況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會建設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與投入水平。
再次,人均GDP與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內在聯系。據亨廷頓分析,在一定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安定、社會和諧成正比。
發展理論也把人均1000-3000美元認定為工業化起飛階段,4000-6000美元為工業化中期。工業化起飛後,相對於傳統社會,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尤其在人均GDP達到4000-6000美元時,一些現代化進程中國家往往進入高危階段。
但人均GDP一旦達到6000-8000美元,尤其在8000美元以後,除阿根廷以外,基本都進入一種新的社會穩定狀態。閻文提到人均GDP在3萬美元以上的法國和義大利似乎並不比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36個國家更穩定,顯然混淆了國家基本政治穩定與領導更換政府更迭之間的巨大差別。
不論左派還是右派,只要不抱偏見,應該承認,包括西歐國家在內的這種民主政治條件下的某些不穩定表現,與轉型社會民主化進程中的社會不穩定,存在本質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在國內外知名的發展理論研究者中,即使最推崇人均GDP指標的人,也只是把人均GDP作為某種發展水平、狀況的重要參照指標之一,
並沒有誰把人均GDP簡單等同於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人均GDP雖然具有虛擬性,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虛擬經濟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全盤否定虛擬經濟,更不能由此把虛擬經濟作為否定人均GDP的依據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中國學界內外在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後,主流意識都強調人均GDP的重要性,是一種必要的戒驕戒躁、理性清醒和自覺,與日本強調人均GDP以自我安慰、自我肯定顯然具有不同的思想內涵。
⑨ 求1950年1976年2009年的中日韓台人均GDP對比。
中日韓台1950,1976,2009人均GDP變化(美圓)
1950年 1976年 2009年
中國 29.2 163 3678
日本 50 6589 39731
韓國 41 1000 17074
台灣 140 1159 16392
對比僅做一參考;
⑩ 求中國近十年來的gdp總值和人均gdp
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統計(億元)人口(截止2009年底) 人均GDP(約*元)排名
全國 397983
上海 16872.42 1673萬 100851 1
北京 13777.94 1550萬 88889 2
天津 9108.83 1100萬 82807 3
江蘇 40903.34 7740萬 52846 4
廣東 45472.83 9449萬 48123 5
內蒙古 11655.00 2450萬 47571 6
浙江 27226.75 5960萬 45682 7
遼寧 18278.29 4350萬 42019 8
山東 39416.20 9515萬 41425 9
福建 14357.12 3650萬 39334 10
吉林 8577.06 2750萬 31189 11
河北 20197.09 7092萬 28478 12
寧夏 1643.41 600萬 27390 13
陝西 10021.53 3800萬 26372 14
黑龍江 10235.00 3900萬 26243 15
山西 9088.06 3500萬 25965 16
湖北 15806.09 6100萬 25911 17
新疆 5418.81 2158萬 25110 18
青海 1350.43 557萬 24244 19
重慶 7894.24 3400萬 23218 20
河南 22942.68 9970萬 23011 21
湖南 15902.12 6925萬 22963 22
海南 2052.12 900萬 22801 23
江西 9435.01 4430萬 21297 24
四川 16898.59 8860萬 19072 25
廣西 9502.39 5100萬 18632 26
安徽 12263.36 6700萬 18303 27
西藏 507.46 290萬 17498 28
雲南 7220.14 4550萬 15868 29
甘肅 4119.46 2700萬 15257 30
貴州 4593.97 3930萬 11689 31
綜上,選40000。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