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內蒙古gdp同比增長率
初步統計,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790億元,同比增長18%。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58元,比上年增加122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42元,比上年增加35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
去年,全區宏觀調控成效明顯,叫停43個項目並在媒體上公布,對92個項目進行限期整改。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開局良好,試點工作全面啟動,3個嘎查村列入國家新農村建設試點范圍,自治區選定的100個試點嘎查村建設方案全部完成,4個旗縣被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支農資金整合試點范圍。
(1)2015前三季度內蒙古gdp排名擴展閱讀:
產業結構逐步改善,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鞏固,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快速增長,服務業運行平穩。全區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發展後勁持續增強,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總體經濟運行更加健康。
報告指出,今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經濟社會的薄弱環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貳』 內蒙古地級市排名省會是呼和浩特吧
排名?什麼意思?是按大小?經濟?還是其他?
應該叫「首府」不叫省會,因為是自治區。
我再給你們說一遍,呼和浩特是內蒙古的首府!不叫省會!樓下的還漏掉一個,最西部的是阿拉善盟。
還有是「巴彥淖爾」不是「巴音」雖然意思一樣,但不能混了,,我是巴彥淖爾人。
『叄』 內蒙古經濟排名
經濟五名以後,經濟增長速度第二,僅次包頭.再過幾年就是內蒙三大強市.
『肆』 內蒙經濟發達縣市的排名
第9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名單出爐 內蒙古佔20席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7月26日在湖南長沙召開,會上發布了《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評出了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這份報告將參評的西部12個省市區單列出,評出第九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其中,內蒙古有20個旗、縣、市名列其中,占據整份名單的1/5。更加值得欣喜的是,內蒙古入圍的20個旗、縣、市中有14個排在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前50名。 內蒙古入圍第九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的地區分別是:准格爾旗排名第2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4位、鄂托克旗排名第10位、達拉特旗排名第14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5位、滿洲里市排名第18位、托克托縣排名第21位、錫林浩特市排名第25位、達茂旗排名第26位、土默特左旗排名第31位、阿拉善左旗排名第32位、烏審旗排名第33位、土默特右旗排名第37位、和林縣排名第40位、豐鎮市排名第52位、烏拉特後旗排名第63位、鄂溫克旗排名第66位、二連浩特市排名第69位、烏拉特前旗排名第88位、固陽縣排名第98位。
『伍』 內蒙古GDP增長那麼快,連續好多年全國第一
好不好要來了親自看看,我們內蒙有那麼糟糕?你去的是哪啊,內蒙不錯的,起碼不會有南方人那麼狡猾,而且好吃的很多,內蒙古自治區——連續 六年經濟增長全國第一!內蒙古自治區——全國 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最低!內蒙古 鄂爾多斯 ——未 來中國 最富裕的城市 ! 內蒙古 包頭、呼和浩特 ——近五年 全球經濟增長 最 快的城市!內蒙古 呼倫貝爾市 ——「 世界上土地管轄面積 最大的城市」, 2007 年內 蒙古人均 GDP 25558 元 , 位於 上海 、 北京 、 天津 、 浙江 、 江蘇 、 廣東 、山東七省之後居中國 大陸第八位,請注意,排在 內蒙古之前的除了首都北京之外全部是沿海發達省市,而另外兩個沿海發達省份遼寧、福建尚不及內蒙古。內蒙古 還連續多年保持 著外送電量全國第一。前幾 年說「北京四個燈泡就有一 個是內蒙古點亮的」,現在 是北京電力需求 70% 來自內 蒙古,沒有內蒙古的電能,北京能夠舉辦好奧運會無異緣木求魚。社會穩定: 內蒙古有 49 個少數民族 居住,其中蒙古族人口為421.1 萬人,占總人口的 17.65% 。其他少數民族人口 為94.7 萬人,占總人口的 3.97% ,這些民族中滿族最 多,回族次之,達斡爾族再次。這樣看來,內蒙古人口 排名第2、3、5 的三個民族 就是當年稱雄中國的遼金元清四朝的統治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輝煌的歷史。在這樣復雜的民族環境 中,內蒙古的民族關系非常和諧,絕少爆發民族沖突,更沒聽說過哪個民族想鬧獨立。不然,為什麼2007年8 月8日,出席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的中央代表團,向內蒙古自治區贈送了民族團結寶鼎 ?
『陸』 內蒙古在中國的經濟實力
中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10日上午發布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最新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結果:2006年,上海、北京、廣東繼續蟬聯三甲,安徽省上升了五位升幅最大。
新華網報道,2006年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天津、遼寧、福建、河北;排在中游的依次為:河南、內蒙古、黑龍江、湖南、山西、安徽、湖北、四川、吉林、江西;處於下游區的依次為:陝西、新疆、重慶、廣西、海南、青海、寧夏、雲南、甘肅、貴州、西藏。
與2005年相比,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上升明顯的為中部省份,其中升幅最大的安徽省上升了5位,湖北省上升了4位,河南省上升了2位。評價結果顯示,中部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平均分值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縮小了0.04%。
評價課題組負責人之一、福建師范大學校長李建平介紹說,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此次評價對原有的指標體系進行了調整,增設了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等內容。在207個四級指標中,權重最大的前三個指標為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佔全國比重、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科技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均佔1%以上的權重,而地區生產總值所佔權重僅為0.63%。
根據評價結果,在全國省域發展環境競爭力排名中,上海、廣東、北京居前三位。省域發展環境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基礎設施競爭力和軟環境競爭力。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發展環境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上海、廣東、北京、浙江、江蘇、天津、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北。
在全國省域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排名中,內蒙古、遼寧、山東居前三位。省域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資源競爭力、環境競爭力和人力資源競爭力三個指標。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內蒙古、遼寧、山東、浙江、北京、黑龍江、江蘇、山西、天津、福建。
在全國省域宏觀經濟競爭力排名中,江蘇、廣東、上海居前三位。省域宏觀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經濟實力競爭力、經濟結構競爭力和經濟外向度競爭力三個指標。
2006年全國省域宏觀經濟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山東、北京、天津、遼寧、福建、河南。
在全國省域產業經濟競爭力排名中,山東、廣東、江蘇居前三位。省域產業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農業競爭力、工業競爭力、服務業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產業經濟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山東、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北京、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天津。
在全國省域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排名中,浙江、天津、上海居前三位。省域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發展方式競爭力和協調發展競爭力。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浙江、天津、上海、新疆、山東、黑龍江、江蘇、福建、北京、河北。
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志社、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福建師范大學聯合成立。中心所建立的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是目前國內指標最多、體系比較完整的評價體系,力求對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提供一個比較科學合理的評價。中心每年定期向社會發布有關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產業經濟和企業競爭力等競爭力問題的綜合評價報告。
『柒』 內蒙古各市的經濟排名
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位於自治區的西南部,下設2個區、7個旗。境內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鄂爾多斯似乎一夜間暴富起來,2017年GDP總量為4716億元,排名國內第43,省內第1。境內的成吉思汗陵園、庫布齊沙漠、鄂爾多斯草原等非常出名。
2、包頭
包頭市是內蒙古的工業和製造中心城市,更是全球輕稀土產業基地,因此有「草原鋼城」的美譽。這里是自治區對外開放的重點地區,連接著我國華北和西北地區。作為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包蘭鐵路、包西鐵路等鐵路干線經過這里。境內的希拉穆仁草原、九峰山景區等較為著名。2017年GDP總量為3448億元,排名國內第64。
3、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的首府,又稱為「青城」。地處歐亞大陸的深處,是我國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又被稱為「中國乳都」,擁有國內最著名的兩大乳業巨頭。境內的五塔寺、大昭寺、蒙古風情園等景區較為有名。2017年經濟總量達到3179億元,排名國內第73。
4、通遼
通遼地處自治區與我國東北地區的交接地帶,屬於副中心城市。通遼有名的特產有蒙古族白食、菜包、草原山杏等。在旅遊資源上,扎魯特草原旅遊區、大青溝等較為著名。
5、赤峰
赤峰地處內蒙古東部,是自治區的區域中心城市,人口數量位居省內第1。全市經濟農作物耕種面積廣闊,產量逐年增加,經濟增加值穩步提升。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省內第5。沙地風光、第四紀冰川遺跡是境內較著名的旅遊景點。
6、呼倫貝爾市
呼倫貝爾地處中俄蒙的交接地區,土地面積相當於江蘇、山東兩省的總和。境內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甚至很多國外專家稱這里是最好草原。旅遊產業是這里的一大亮點,國際遊客數量連年攀升,極大刺激當地經濟增長。
7、錫林郭勒
錫林郭勒市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更是我國重要的畜產品基地。其中農畜、能源、冶金是是錫林郭勒的優勢產業,占工業比重的半壁江山,同時使得綜合經濟實力在自治區排名第7。
8、烏蘭察布市
烏蘭察布地處內蒙古的中部地帶,與河北省接壤,下設11個縣區,常住人口280萬。烏蘭察布占據戰略要地,是自治區連接東北地區、華北地區、中部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境內工業發展勢頭良好,規模以上企業達到400多家。
9、巴彥淖爾市
巴彥淖爾屬於自治區地級市,與包頭、鄂爾多斯接壤。下轄1個區、2個縣、4個旗,總人口數170萬。在經濟發展中,乳品產業、肉類產業、羊絨產業為重要支柱產業,極大拉動經濟增長,使其2017年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第9。納林湖生態旅遊區、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是境內有名的4A級景區。
10、烏海
烏海位於黃河上游地帶,是自治區新型工業城市,一直有「黃河明珠」的稱謂。烏海境內資源豐富,能源儲備量大,地方發展主要依靠建材、冶金等產業,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城市,經濟總量排名第10。
11、興安盟
興安盟地處內蒙古的東部地區,同時也屬於我國東北地區。下設2個市,1個縣,3個旗,總人口170萬左右。興安盟第一產業較為發達,農產品數量連年增長,為地方經濟起到之稱作用。這里曾是內蒙古的首府所在地,烏蘭夫辦公舊址、阿爾山等是較為出名的景點。
12、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的最西部,位於呼包銀經濟帶上,與鄂爾多斯接壤。近些年阿拉善盟工業增加值逐步提升,其中原鹽產量大幅提高,為拉動經濟增長起到較大作用。境內有名的景點有:騰格里通湖草原、南寺、巴丹吉林沙漠等。
(7)2015前三季度內蒙古gdp排名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工業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
2018年12月12日,自治區政府組織召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由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李仲開作主題發布,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內蒙古工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和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捌』 內蒙古各城市排名
內蒙古十二盟市綜合排名 包頭 呼和浩特 赤峰 鄂爾多斯 通遼 呼倫貝爾 烏蘭察布 錫林郭勒 巴彥淖爾 興安盟 烏海 阿拉善
『玖』 內蒙歷年GDP是多少
2005 3822.77億元 2386.40萬人
2004 2712.08億元 2384.35萬人
2003 2092.86億元 2379.61萬人
2002 1732.48億元 2378.59萬人
2001 1545.49億元 2377.49萬人
2000 1400. 億元
1999 1192.29億元 2376. 萬人
沒有看到2000年的人口數字,呵呵。另外經濟普查後的2004年數據應該是:2923億元
『拾』 內蒙古經濟發展概況
一)農牧民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第一產業收入仍占絕對比重。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631元、4667元、4601元、4265元,均超過當年全區農牧民純收入水平(2989元),也超過當年全國農民純收入水平(3225元),比2001年分別增加2070元、2109元、2343元、1686元,年均增長15.9%、16.2%、19.5%、13.4%,比全國平均增速8.3%高出7.6個百分點、7.9個百分點、11.2個百分點和5.1個百分點。從收入來源情況看,收入結構比較單一,一產業收入占純收入比重分別達到62%、56%、57%和81%。
(二)非農收入貢獻加大,但地區間差異明顯。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農牧民非農收入(包括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分別達到1750元、2042元、1981元、829元,比2001年增加了580元、1125元、1268元、565元,對五年農牧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43.5%、54%、33%,比「九五」時期都有較大增長,但和全國平均水平(65%以上)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另外,從四市非農經濟發展來看,呈現不平衡狀態。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非農收入占純收入比重分別為37.8%、43%、43.7%、19.4%,與2001年相比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增加了11個百分點、10個百分點和7.9個百分點,呼和浩特市下降7.9個百分點。
(三)工資性收入是非農收入增加的主要來源,農村牧區二三產業發展十分薄弱。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農牧民工資性收入為1047元、1018元、1365元、463元,比2001年增加378元、590元、883元、243元,除巴盟外其他三市農牧民得到的工資性收入均超過全區平均水平,鄂爾多斯市農牧民工資性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工資性收入占非農收入比例都達到了50%以上,鄂爾多斯市達到60%以上,工資性收入是非農收入增加的主要來源。與此同時,二三產業收入占非農收入比例均在15%以下,對農牧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微弱。
可以看出,目前內蒙古西部非農經濟發展,主要是以輸出人力資源獲取勞務收入為主,真正經營性非農收入很少,非農經濟發展仍處於較低水平狀態。
二、影響內蒙古非農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一)產業結構嚴重農牧化。內蒙古人均耕地8.3畝,是全國的人均耕地的3倍;人均草牧場122畝,位居全國首位。農牧業資源具有比較優勢,一產業具有較高的比較效益。調研所及的四個市第一產業收入都占絕對優勢,非農牧收入只佔19%到43%。巴彥淖爾市第一產業的收入比重雖然逐年下降,但2005年仍高達81%,收入的主要來源仍然是第一產業尤其是種植業。即使工業化較快的鄂爾多斯市目前農牧民仍有近六成收入來自第一產業,非農收入比重較全國平均水平還低16個百分點。呼市近年由於奶牛養殖業的迅猛發展,一產業占農牧民收入的比重還有較大幅度上升。嚴重農化的產業結構,說明了內蒙古農村非農行業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思想觀念相對滯後。農牧業資源豐富帶來另一個問題是農牧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推進非農業產業經營過程中,部分基層領導就農業抓農業,對於二、三產業的發展在思想上認識不夠,一些地區農牧民外出打工的積極性不高。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白銀腦包鎮新興村農民劉金牛認為現在生活「豬肉不誤吃,燒酒不誤喝,日子過得順溜」, 「兒子出去不省心、女兒出去不放心」,不如留在身邊。
(三)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融資困難。內蒙古縣域經濟發展較慢,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帶動作用十分有限。包頭固陽縣域內缺乏馬鈴薯加工企業,商品薯全部以鮮薯外運,該縣金山鎮紅崖灣村農民僅鮮薯運費一項就比在當地銷售多支出90多萬元。同時,農村牧區二三產業發展受融資難等問題的困擾,不僅發展壯大困難,有的生存也成了問題。鄂爾多斯東勝區的移民村和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白銀腦包鎮有創業計劃的農牧民都反映貸不到款,貸款沒有渠道;國家設立的創業貸款只給城市下崗職工,而農牧民就地興辦二三產業或進城創業都不能享受該項貸款。此外,對合法經營的農村牧區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於工商登記和收取有關稅費等優惠政策沒有完全落實,有的地方仍在收取管理費。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基礎工作落後,外出打工組織化程度低,進城務工環境仍有待改善。農牧民務工的組織領導系統、信息系統、維權系統未完全建立,農牧民打工70%靠自發,政府組織職能不到位。農牧民工子女上學,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仍未納入打工城市統籌范圍。呼市賽罕區的雙樹村村民說,劃歸市區後,所交養老保險費與原城市居民一樣多,但領取養老保險金少200多元,原城市居民是每月650元,他們只能領到418元。賽罕區大台什烏盟籍打工村民子女上學不能享受到教育「兩免一補」。為城市蓋樓房的烏盟人,打工十幾年也買不到當地一套住房,只能租南房居住。在北京等外地城市打工的農牧民再到其他城市或返鄉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公積金帳戶不能跟著轉移,社保基金管理有待進一步改善。
(五)農村牧區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滯後。全區職業技術學校很多已並入普通學校,現有的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缺乏與專業相適應的教師、實驗室、實訓場地、教學儀器設備,辦學成本較高,難以滿足教學要求。鄂爾多斯市旗縣區前些年教育改革把職業技校都並入普通高中,致使各旗縣區沒有一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而工業化步伐的加快使鄂爾多斯技工用工缺口大大增加,其他三市也不同程度存在類似情況。四市農村牧區相當一部分中、高考落榜生重新回到農村牧區務農,增加了農牧民的數量,需要社會高度關注,加強就業培訓,但目前除鄂爾多斯市外,對這部分新增農牧民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還沒有做出有效安排。
目前國家對農牧民轉移培訓的補貼量小、標准低,難以滿足對農牧民進行有效培訓的需要。由於農牧民自籌能力弱,而大多數旗縣區又沒有安排轉移培訓的配套資金,每人300元的補助資金只是杯水車薪,只能開展一些引導性和簡單工種培訓,難以根據市場需求組織開展訂單、技能性要求高的培訓,導致培訓質量不高,效益不明顯。據呼市教育局測算,2006年市教育局直屬的6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中住校的農村學生每年每人支付的學費、生活費約3900元,而2006年國家和自治區資助中等職業學校貧困家庭學生助學金最高每生1000元。「陽光工程」只有國家補貼300元,時間是15天到3個月,根本滿足不了掌握就業本領的需要。四市都有召不到生源的現象,有的十五天的培訓,時間過半、人走一半,培訓質量大打折扣。
另外培訓資源分散,有關農牧民的培訓工程分散在科技、教育、勞動就業、扶貧、農牧業等多個部門,四市呼籲整合農牧民培訓資源。
三、有效增加非農收入的對策建議
繼續堅持自治區七屆、八屆黨代會以來形成的戰略思路,解決農牧業問題在非農牧產業上下功夫、解決農村牧區問題在加快推進城鎮化上下功夫、解決農牧民問題在減少農牧業人口和轉移農牧民上下功夫。充分運用第二次農業普查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制定發展規劃,做出科學決策。徹底摸清內蒙古農村牧區勞動力就業結構、產業結構和農牧民收入結構、投資意向等家底。從調查情況看,有效增加內蒙古農牧民非農牧收入。
(一)繼續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三化」互動戰略,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一是加快推進農村牧區工業化進程。把推進農村牧區工業化作為今後五年的重點工作,努力提高二三產業中農村牧區勞動力就業的比重、提高二三產業在農村牧區經濟中的比重、提高二三產業收入在農牧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快推進農村牧區工業化進程。重點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制定綜合配套政策措施,使農村牧區二三產業發展有規劃、有目標、有重點、有措施、有檢查、有考核,並列入各級政府農村牧區工作的考核指標。
二是以發展縣域經濟為重點,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把帶動農牧民收入增長最直接最就近的縣域經濟作為最重要的載體和平檯布局謀劃農村牧區經濟。將非農牧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著眼於農村牧區勞動力的轉移和增收,圍繞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農牧民轉移培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農村牧區人口的轉移創造條件。合理區劃農牧業資源,實施禁止開發區內的農村牧區人口轉移工作。
三是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巴彥淖爾市和呼和浩特市的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實踐證明,龍頭企業帶動下的一產業有旺盛的生命力。巴彥淖爾市2005年一產業給農牧民帶來的收入就超過了全國農民平均收入的水平,達到3400元左右;呼和浩特市一產業給農牧民帶來的收入也達到近3000元,功在產業化。要通過發展農村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帶動關聯產業群的發展,將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化為農民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
(二)大力改善進城務工農牧民就業環境,維護農牧民工合法權益,拓寬勞動就業渠道,發展勞務經濟,有效增加農牧民務工收入。要制定農村牧區人口轉移的具體優惠政策,使轉移後的農村牧區人口降低進城後的生存成本,在生活、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子女入學入托等所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綜合出台加強部門協調的意見,責成農牧民工辦出台政策,並牽頭監督現行農牧民工工作政策執行情況:由自治區勞動保障廳執行的《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5號)等18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自治區發改委執行的《關於進一步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跨地區就業和進城務工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的通知》(發改價格[2004]1405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教育廳執行的《關於教育系統貫徹<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教職成[2006]6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科技廳執行的《關於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有關科技培訓和產業發展工作要求的通知》(國科辦農社字[2006]26號)等3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司法廳執行的《關於為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的通知》(司發通[2004]159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財政廳執行的《關於將農民工管理等有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支出范圍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預[2003]561號)等5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農牧業廳執行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農科教[2004]4號)等3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執行的《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資廳發法規[2006]28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中國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執行的《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改進和加強對農民工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發 [2006]287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工商局執行的《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工商個字[2006]75號)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安全生產監督局執行的《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令第三號)等4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團委執行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4]8號)等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對實施狀況進行評估、完善配套銜接、營造農牧民工務工的整體良好氛圍。
教育廳和財政廳要研究解決教育「兩免一補」覆蓋到進城農牧民與在村農牧民同享的政策辦法及加大教育資源投資力度,讓農牧民工子女能上得起學的問題。社保局和財政廳要研究解決穩定就業的農牧民工納入所在城鎮的社保范圍,同時允許保留和參加戶籍所在地農村牧區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政策措施。建設廳和發改委、財政廳要研究解決為農牧民建設適用住房問題。農牧民工辦和農牧業廳要依法保障進城務工農牧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積極發展勞務經濟,有效增加農牧民務工收入。
(三)加強農牧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培養新型農牧民。
要抓好農村牧區職業教育,變以追求升學為主要目標為追求就業為主要目標。擴大職業教育規模,設置實用的專業課程,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實用技術,畢業後能盡快就業。
增加農牧民職業技術教育投入,提高職業教育補助標准。建議將戶籍在農村牧區、參加中高考的初高中落榜生全部送到職業技術學校上學,使其將來具備進入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的技能,其學費由政府買單。據自治區扶貧辦多次調研結果,培訓一名市場認可、能夠就業的技術工人,最起碼需要1000―1500元的投入。鄂爾多斯在國家補貼300元的基礎上,將陽光工程的補貼由市、旗縣兩級擴大補貼600元,達到每人900元。建議自治區再增加補貼300元,使有條件的地方,轉移培訓的補貼達到每人1200元。
整合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將民營學校納入國民教育;將現有分散在各部門的針對農牧民培訓的資源整合使用,產生合力,要建立農牧民工培訓的聯席會議制度,使農牧民工培訓有組織、有機構、有經費、有場所、有保障。
(四)深化農村牧區經營體制改革,發展現代農牧業,充分挖掘農牧產業內部增收潛力。內蒙古農牧民人均佔有耕地草牧場等農牧業資源有較大的相對優勢,即使實現超過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平均水平,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第一產業仍然是今後相當長時間內蒙古農牧民增收的主渠道和最現實的選擇。要在穩定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依法推進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牧業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牧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積極推進農牧業科技進步,提高科技貢獻率,努力提高農牧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牧業生產效率。充分挖掘內蒙古農牧業資源優勢和農牧產業內部增收潛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
(五)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支農支牧力度;切實解決農牧民興辦二三產業融資難的問題;加快轉變縣鄉政府職能改革,為提高農牧民非農牧收入創造良好環境。要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徵用土地對農牧民的補償政策,加大退耕還林補貼、糧食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和良種補貼,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幅度,規范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嚴防農牧民的負擔反彈,使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不留死角,增加農牧民政策性和財產性收入。
自治區財政要拿出一定數量資金對農牧民興辦二三產業,農村牧區農畜產品加工、流通中小企業進行貼息貸款,促其發展壯大,為農牧民增加非農收入拓展渠道。
縣鄉財政改革後,核心任務就是轉變政府職能,鄉政府不再承擔稅收任務,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為農牧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務上,為提高農牧民非農牧收入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