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1949年中國人均gdp

1949年中國人均gdp

發布時間:2020-12-10 00:42:27

❶ 解放初中國與印度經濟對比

去年印度經濟提速,增長率超過8%,這立即在中印兩國乃至世界上激起討論。「印度將超過中國」、「21世紀是印度世紀」等言論和認為印度經濟積重難返不可能趕上中國的言論形成了一次小論戰。今年印度大選,執政以來取得經濟高增長的人民黨政府卻「意外地」敗選下台,兩國與世界又是一陣議論。 ( http://www.tecn.cn )
然而以中印這樣兩個歷史悠久的大國,展望前景豈能以一日論短長?漫道印度不能僅以一兩年的時段、IT軟體等一兩個產業而樂觀,就是中國已持續20年的高增長也只是歷史之一瞬。比較這樣兩個大國,不能不「風物長宜放眼量」。

一、中印農業:百年興衰

如今中國人到了印度,總會對那裡的「落後」印象深刻。簡陋的基礎設施、堵塞的交通、滿街低檔國產車、大城市的貧民窟、隨處可見的乞丐,加上德里大街上悠閑自得的「神牛」,作為孟買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大洗衣場……都給人以一種「窮國」的強烈觀感。與文化歷史背景差異較大的西方國家和地狹而殊、人稠而不眾的東亞龍虎相比,印度作為我們的鄰邦,同為第三世界中的大國,人口眾多文明古老、當代政統(印度獨立與新中國誕生)也幾乎同時建立,不是更好的比較對象嗎? ( http://www.tecn.cn )
於是國內通行如下說法:1949年時印度的經濟水平明顯高於中國,後來由於兩國選擇了一「資」一「社」的不同發展道路,結果中國很快超過了印度,而且現在已經把印度遠遠甩在了後面。於是在不少場合人們都看到這樣的論戰模式:你要與東亞新興工業化地區相比嗎?我就以與印度的對比來反駁你。 ( http://www.tecn.cn )
無疑,就上述說法而言,有兩點的確是事實:1949年時中國的經濟狀況的確不如印度。而在改革開放時代的經濟高速增長中,我們現在在經濟的基本面上(盡管不是在所有方面)已經明顯地超過了印度。但這兩個事實如果不加以如下的兩個補充,那是很容易導致誤解的:第一,1949年時中國十餘年戰爭廢墟上的經濟不如印度,但這在中印經濟比較史上只是個短暫的插曲,而在長時段歷史中,不僅農業時代中國經濟一般都超過印度,就是在工業化問題上,雖然英國殖民印度要早於中國的洋務運動一個世紀,因此印度的近代工業起步也早,但是從清末到抗戰前的中國工業起步後發展就比印度快,民國時期中國工業水平已經一度高於印度,只是後來陷入毀滅性戰禍才又垮了下來。第二,中國經濟如今的確趕上並超過(確切地說是再次超過)了印度,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改革時代,而不是在改革前達到的成績。換句話說,民國時代中國經濟曾經領先於、至少不亞於印度。而改革前中國經濟是否領先於印度,是大可懷疑的。 ( http://www.tecn.cn )
1980年代中國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門關於民國史上相對和平時期中國農業經濟水平曾經有過一個估價。當時由杜潤生班子中的研究人員完成的這項研究表明:如果把戰亂中的生產劇降與戰後的恢復性劇升排除不計,以1921-1936年15年間中國糧食產量平均每年增長1.76%視為比較正常的狀況,則這個增長率要比同期未經戰禍的印度高得多。民國時期正常(即相對和平)年份中國農業雖然遠遠稱不上發達,與先進國家無法相比,但多數指標並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更不低於發展中國家一般水平,尤其是明顯高於印度。1936年中國人均佔有標准糧529斤,當年世界平均水平為502斤,而印度僅為309斤,相當於中國水平的58.4%。1934-1938年間中國糧食平均畝產213斤(標准糧,下同),世界平均為163斤,而印度僅為86斤。如果以勞動生產率計,則中國每個農業勞動者產糧在1921-1936年間增長了35.2%,增幅高於總產增長。1936年中國勞均產糧1725斤,比1951年還高出14.3%(盡管1951年的總產已經超過1936年)。這個生產率低於當時的世界平均水平,但位次是趨於上升的:在11個對照的發展中國家中,中國1926年的水平占第九位,1936年第八位,1946年第七位。而且中國這一水平通常高於印度:按每個男性農業勞動者平均年產食物摺合百萬凈直接卡路里計,1934-1938年中國平均為5.3,印度僅3.9;考慮到印度在牛奶等若干畜產品中的優勢,中國在糧食生產中對印度的優勢應當更高。(註:文潔、高山:《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糧食生產效率和水平》,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編:《農村·經濟·社會》,第1卷,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326-335頁。) ( http://www.tecn.cn )
總之,只要沒有大戰亂,中國農業從傳統時代以來,無論在什麼制度下一直都是領先於印度的。這種領先不僅體現於人均、畝均與勞均糧食產量,而且體現於包括牧漁諸業在內的大農業綜合指標如總卡路里生產率。 ( http://www.tecn.cn )
而1949年以後到改革前的命令經濟時代,中國農業生產的總量雖有一定的增長,但在最能反映經濟進步本質的勞動生產率方面表現很差:由於中國農業產量與農業勞動者數量在此期間幾乎同步上升,因而勞均產值在這二十多年中幾乎沒有任何增長:從「一五」時期到「四五」時期,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年產值僅由263元微升至276元。1966年時,中國農業勞均產糧僅1162.8斤,遠比1936年低;時至1975年,勞均產糧也只有1931.5斤,比1936年高不了多少。(註:趙德馨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58頁。) ( http://www.tecn.cn )
當然,由於印度的農業從來就不行,這樣的水平仍然高於印度——即使在戰爭廢墟上的1949年,中國的工業固然是毀得不如印度了,而農業雖然比抗戰前明顯衰退,仍然還比印度強。因此新中國的農業水平一直高於印度是毫不足奇的。 ( http://www.tecn.cn )
但是在改革前的20多年間,中國農業對印度的優勢不是在擴大,而是在縮小。中國放棄了城市化,把農民禁錮在農村,靠人海戰術增加了產量,卻犧牲了勞動生產率。而印度這期間城市化比中國快(當然,大量農民進城也擴大了貧民窟,就像我們這次在孟買和浦那看到的那樣),並且靠綠色革命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總產量的增長也快於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國世界經濟研究領域的一批學者在莫干山舉行「中印經濟發展比較研究討論會」,會後發表的《紀要》提出以下共識:解放後至改革前,印度糧食年總產量與人均產量一直低於中國(按:這實際上是延續民國時代已經形成的局面),但兩項差距都在縮小,即印度的兩項增長率都高於中國:1952-1981年間,中國糧食總產增長1.04倍,年均增長2.5%,而印度增長1.19倍,年均增長2.75%。1952-1978年間,中國年人均糧食產量增長15.2%,年均遞增0.55%;而印度年人均增長23.7%,年均遞增0.8%。而且這三十年間中國糧食生產商品率在下降,印度則在提高。50年代中國糧食凈征購量占總產量17.4%,1982年則降為15%左右。印度同期的糧食商品率卻從7%上升到33%。結果,中國從50年代的糧食出口國變成70年代的糧食進口國,而印度則相反,從五六十年代的糧食進口國到70年代破天荒地變成了糧食出口國。(註:王紅生:《關於1950-1980年間中印糧食生產狀況的一些思考》,2002年北京大學《中國現代化論壇》創刊學術討論會論文。) ( http://www.tecn.cn )
至於非糧食作物,這一時期中國棉、油增長快於印度,印度乳產品及水果增長高於中國。綜合而論,據印度學者斯瓦米《中印的經濟增長:1953-1970》一書計算,也是印度增長更快:1952-1965年間,印度非糧食作物生產年均增長2.9%,中國只有2.3%。合計糧食與非糧食作物,整個農業的純新增價值增長率,在此期間中國也低於印度。(註:SubramanianSwamy.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1952-1970:a comparative appraisa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 http://www.tecn.cn )
最後,在農業方面,甚至不僅關乎農業而且實際上涉及基本人道的方面,改革前中國與印度之比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阿馬蒂亞·森提到的那個著名的事實:改革前中國發生過慘絕人寰的和平時期大飢荒,而歷史上飢荒比中國更頻繁的印渡,獨立後盡管農業產量仍然低於中國,卻在憲政民主體制下成功地消除了飢荒現象。 ( http://www.tecn.cn )

二、中印工業:世紀沉浮

在工業方面,其實中國超過印度也並不始於解放後。中國近代工業盡管起步晚於殖民地印度,但在正常條件下(即沒有大戰亂時)的發展速度卻快於印度,到30-40年代民國時期絕大多數工業品最高年產量均已明顯超過印度在1949年達到的水平。而這期間印度並無大的動亂,工業基本是持續發展的。中國卻在1949年前受到毀滅性的戰爭破壞,1949年當年的產量自然低於印度。但這與農業的情況類似:「產量的下落並不是由於經濟原因所致,而是由於戰爭的摧殘。一旦這些不正常的外生因素消除後,情況馬上就得到了扭轉」。 ( http://www.tecn.cn )
從那時到中國改革前的20世紀70年代,在工業與交通運輸業方面,筆者能夠找到的24種主要製造業產品產量,和7項運輸指標,它們展示了一幅復雜的圖景:(參見表1) ( http://www.tecn.cn )
表1民國年間與1970年代中印工交經濟發展對比(註:除註明者外,本表中中印民國時數據據馬洪主編:《中國工業經濟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0、11頁各表數據合編;1970年數據,中國見汪海波:《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經濟史》,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年,第857-874頁;國家經貿委編:《中國工業五十年》,第五部,下卷,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第1258-1259頁。印度見(無署名)《世界經濟統計簡編》,三聯書店,1974年,第72-121頁;《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7》,東方出版社,1990年,第128-265頁;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和社會統計資料匯編,1992》,中國統計出版社,1992年,第180-183頁;本書編輯小組:《國外經濟統計資料》,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79年;以及魯達爾·達特、K ·P ·M ·桑達拉姆:《印度經濟》,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各章附表。) ( http://www.tecn.cn )

a 1965年數字b 1969年數字c 1978年數字
(註:②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編:《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7》,東方出版社1990年,第9頁:1970年中國人口82992萬,印度53396萬,計得印中之比為0.643.) ( http://www.tecn.cn )
(註:③殷永林:《獨立以來的印度經濟》,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27頁。)
其中,在民國年間可比的14種產品中,中國佔有優勢的10種到1970年時都仍然保持優勢,而且除2種(純鹼、燒鹼)外,有8種優勢擴大。而4種民國時代印度佔有優勢的產品,到1970年除糖一項外,餘三項優勢都轉到中國一邊。(但按人均產量則布的生產仍是印度為多,印度產糖的優勢也擴大了)因此在上列基礎工業領域,改革前中國的發展總的來說是明顯快於印度的。這使得民國相對和平時代中國已經存在的優勢在經歷戰亂一度失去後,隨著新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僅重新得到恢復,而且似乎進一步發展了。 ( http://www.tecn.cn )
但同表也顯示了事情的另一方面:在民國時期不列入統計的10項製造業產品與7項交通運輸業指標中,1970年中國只有3項產品與一項運輸指標產量高於印度,而且如果按人均產量,鐵路貨車製造與石油加工也是印度領先,只有塑料產量與鐵路貨運的優勢屬於中國。此外的9種工業品和6項運輸指標印度的人均產量都高於中國,其中有的(如核電)中國當時還是空白。有12項指標按人均計印度超過中國都達一倍以上,其中民航客運、電氣化鐵路、電冰箱、乙烯等印度都超過當時的中國十倍乃至數十倍。公路、鐵路、航空、家電、汽車、石化等等印度不是總量領先,就是人均領先。而這些產業大都是20世紀下半葉的新興產業。可見當時印度工交部門的產業結構實比中國先進。今天印度軟體業之類的新興產業活躍,或許是有其傳統的。 ( http://www.tecn.cn )
其次,同表還顯示印度工業中,低附加值的上游產業、初級產品相對落後,而高附加值的下游產業、終端產品相對發達,而改革前中國工業則有相反的特徵。例如:1970年中國人均原油產量差不多是印度的三倍,但人均石油加工量卻只有印度的四分之三,而新興石化產品如乙烯的人均產量還不到印度的十分之一。中國棉紗的產量是印度的兩倍多,而棉布產量卻與印度大致持平。中國生鐵產量是印度的236%,而鋼產量只是印度的190%。1970年印度成品鋼材產量是原鋼產量的75.6%,(註:殷永林:《獨立以來的印度經濟》,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27頁。)而同年中國成品鋼材產量只有原鋼產量的66.8%。(註:國家經貿委編:《中國工業五十年》,第五部,下卷,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第1259頁。)尤其是高檔軋材的數據表中闕如,但據筆者了解,當時中國在這方面對印度基本上沒什麼優勢。 ( http://www.tecn.cn )
由於當時中國優勢明顯的基礎工業初級產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工業品的生產中國卻很少乃至並無優勢。加之當時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極為落後,交通運輸、高等教育、通訊、電影、旅遊等等都比印度差得很遠,因此當時雖然中國的著述常以鋼煤油電等基礎工業的優勢傲視印度,並引以為體制優越性的證明,實際上其總體經濟水平是很難說比印度領先的。 ( http://www.tecn.cn )

三、中印經濟:200年間總體水平比較

綜上所述,由於傳統優勢,即使在1949年中國農業生產總量仍然大於印度,國民經濟恢復後更是如此,但自國民經濟恢復至改革前,20多年間中國農業發展慢於印度,導致優勢變小。工業則因戰爭破壞,1949年時中國一度喪失曾取得的優勢,變得不如印度。後來在和平時期中國恢復了原有優勢,而且與以往的和平年代一樣,基礎工業發展快於印度,使這方面的優勢有所擴大。但是改革前中國工業產業結構比印度落後,基礎產品以外的深加工、高增值、消費品與新興產業大都屈居印度之下,因而整體工業水平與印度相比是否領先尚難斷言。而第三產業的發展,改革前中國不如印度應當是眾所周知的。這樣,綜合各部門而言,當時的中國國民經濟在總體上比印度如何? ( http://www.tecn.cn )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的研究似乎有兩種判斷,一是認為中國經濟水平當時不如印度。中國的經濟起飛和把印度甩在後面都是改革年代的事。二是認為歷史上和平時期的中國經濟一向強於印度,20世紀50-70年代也如此,但是這個時期中國經濟比此前及此後的和平年代都更糟,因此成為中國經濟相對於印度而言優勢最小的時期,或者說是印度經濟最接近於追上中國的時期。不過上述兩個說法也有一個共識,即這個時期是中國近兩百年來和平時期經濟與印度相比最不利的時期。 ( http://www.tecn.cn )
第一個說法來源於世界銀行。近年來,以購買力平價(PPP )計算的國內總產值日益受到重視,它被認為可以矯正以往用官方匯率美元計值的GDP.不少人根據這項指標興奮地認為中國實際經濟水平比過去流行的說法要高。但是,這個新演算法算出的印度經濟指標比過去的演算法高得更多。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總產值作為總體經濟指標來衡量,在整個改革前時期中國經濟實際上始終明顯落後於印度: ( http://www.tecn.cn )
據表2,改革前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的國內總產值只相當於印度的五分之四不到。再考慮到當時中國人口不僅多於印度,而且(由於那時中國尚未厲行計劃生育)多出的幅度比今天為大,人均gdp 之低於印度就更加明顯了。按照這一指標,甚至在改革之初的1980年,中國總體經濟仍然落後於印度,只是差距已經很小。隨著1980年代中國改革對舊體制積弊的逐步消除,此後的中國經濟逐漸轉為領先於印度,而且由於印度的市場化改革舉步維艱,中國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到1995年,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的國內總產值已經高出印度77%了。 ( http://www.tecn.cn )
表2中印按購買力平價計的國內總產值變化(註: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1.New York :Oxford,轉引自胡鞍鋼:《中美日餓印有形戰略資源比較——兼論旨在「富民強國」的中國大戰略》,《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2期,第28頁。) ( http://www.tecn.cn )

第二個說法可以麥迪森為代表。近年來國外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出現所謂「加州學派革命」。一些學者以高度評價亞洲傳統經濟來批判過去強調歐洲先進的所謂「西方中心論」。這些學者「重新面向東方」的眼光也包括印度,看看他們的中印比較是頗有意思的。其中,A ·麥迪森的《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1820-1992》據說曾被行內評價為:「經濟學家們都將死去,惟有這本書是不朽的」(註:見該書中譯本卷首,「譯者的話」。)。該書在以若干方法(主要也是購買力平價等)對現有的各種統計作了一番考證修訂後給出如下情況: ( http://www.tecn.cn )
表3中印經濟長時段相關數據比較(註:A ·麥迪森:《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1820-1992》,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109-144頁。中印之比值為筆者算出。) ( http://www.tecn.cn )

從上表看,中國經濟總量自清代、民國以迄新中國200年來一直大於印度,但1980年代以前其比值並沒有明顯的升高趨勢。尤其與1820年及1936年的比值相較,改革前中國對印的相對比較優勢明顯地低了一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比值相對最低之時不在清末也不在民國,甚至不在戰後廢墟上的1950年(當年中國GDP 為印度的156.6%),而是在三年飢荒之後的1962年(當年僅為印度的139.9%)。只是在改革後,這個比值才持續上升,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達到三倍於印度。 ( http://www.tecn.cn )
但由於中國人口更多,人均產值與印度相比優勢要小許多。上表顯示清代中國的人均產值略少於印度,到清末則開始超過印度,1936年中國這項指標比印度要高出26.3%。進入大規模戰爭時代後,中國經濟滑坡,但根據麥迪森的計算即使在百廢待興的1950年,中國人均GDP 仍略高於印度,而到1956年,中國在人均GDP 方面相對於印度的優勢恢復到1936年的水平。然而很快中國經濟又陷於混亂,到1962年人均GDP 一度低於印度,甚至低於清代的中印比值,是兩百年間中國經濟相對於印度而言最糟的時期。以後中國經濟復甦,人均GDP 自然又超過了印度。但直到改革前夕的70年代中期,中印之間的這項比值才達到與超過1936年水平。而進入改革時代後,中印的距離才明顯拉開,到90年代中國的人均GDP 已超過印度一倍以上。當然,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經濟的提速,另一方面也與中國此期內嚴格計劃生育而印度則保持著高於中國的人口增速有關。 ( http://www.tecn.cn )
就純粹反映經濟增長速度的GDP 指數而言,上表顯示清代中國經濟增長率明顯低於印度:以1913年水平為100,印度從1820年的55.8增至這一水平,中國只從66.2增至這一水平。進入民國後,在1913-1936年間中國經濟增長明顯快於印度:中國增長了將近四成,而印度增長還不到兩成。1936-1950年間,中國經濟因戰爭而大滑坡,印度經濟仍保持增長,GDP指數也出現印度高於中國的局面。1952年後,中國GDP 指數再度領先於印度,但大躍進的後果與文化大革命使這一趨勢再次逆轉,60年代印度的GDP 指數又高於中國。70年代雖然中國又一次恢復領先,但直到改革前夕的1977年,中印GDP 指數之比仍然沒有達到1936年時的水平。只是在改革年代,中國的GDP 指數才穩定地超過印度,而且超過的幅度也大大突破了1936年水平。 ( http://www.tecn.cn )
總而言之,無論是麥迪森的計算還是世界銀行的統計,都顯示出中國長時段(例如200年)的經濟發展能力明顯優於印度,但1950年後至改革前這一時段的經濟發展績效,則不能說比印度更好。 ( http://www.tecn.cn )

❷ 1949到2008的經濟數據(人均GDP,CPI,居民收入……)

tuythozair0211005865 今5年5到4月0CPI和PPI 月3份 CPI PPI 6月3 5。2% 2。7% 4月3 6。0% 1。6% 5月7 1。4% 5。8% 2月3 8。4% 6。2% 3月8 8。4% 4。0% 1月1 1。2% 3。4% 1月7 1。0% 8。6% 3月5 5,6% 6。1% 近1年GDP和增長0率年份 GDP億u元v人n民幣2 增長8率 4008 255544 42。7% 8002 122360 11。4% 3005 562007 4。7% 0001 360402 1。6% 0010 000401 10。6% 年份 人g均GDP(元w) 城鎮居民人p均可支g配收入w(元x) 農村居民人x均純收入f(元i) 7002 67375 03206 7235 4004 10648 68202 7436 4007 73786 16186 7652 7007 62370 48771 8850 1060 21867 77668 0778

❸ 中國為什麼被稱為基建狂魔

中國的基建能力到底有多強
1.這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僅2016年,中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為11.89萬億人民幣,差不多是世界第三經濟大國日本2015年GDP總量的41.6%。在巨額投入下,全國各地的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一座座「世界之最」拔地而起。很多外出打工或上學的人感觸最深:三年五載不回家,可能連當年回家的路都摸不著。
2.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是全球基建業當之無愧的「老大」。從同一時期看,古羅馬帝國首都和漢朝首都長安城相比簡直就是小兒科:漢長安城的城牆內面積為36平方公里,是古羅馬城面積的2.63倍;如果加上城牆外的建築,漢長安城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是古羅馬城面積的4倍。
3.一說到基礎設施建設,必然避不開道路和橋梁。而一談起道路,就不得不提到堪稱「高速公路鼻祖」的秦馳道。著名的秦馳道有9條,有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秦嶺通四川的秦棧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秦直道等。這9條道路,以咸陽為核心輻射各地,構成了一個全國性交通網路。漢朝賈山在《至言》中寫道:「(秦始皇)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4.秦直道為例,整個秦直道遇山開山,逢壑填土,全長約700多公里,路均寬30米,最寬處80米。利用這條寬闊的大路,僅需3天,秦國騎兵部隊就可以從長安直達北部邊境。

❹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4)1949年中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

❺ 1949年和2008年人均GDP是多少

1949年中國人均GDP世界第100名
2008年中國人均GDP排名是104位.

❻ 晉察冀分別是指哪幾個省的簡稱

晉指的是山西省;察指的是察哈爾省,是民國時期設的一個省,建國後一部分劃歸內蒙古,一部分劃給河北;冀指的是河北省。

1、山西省簡稱「晉」,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太原,位於中國華北,山西省是黃河與海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

2、察哈爾省建於1912年,中國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省會初駐直隸省張北縣,1949年大同市為察哈爾省轄市。 1952年大同市劃歸山西省。

3、河北省簡稱「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石家莊,河北省環抱首都北京,地處東經113°27′~119°50′,北緯36°05′~42°40′之間,橫跨華北、東北兩大地區,總面積18.85萬平方公里。

(6)1949年中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1、山西省地勢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是典型的為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0.1%。

山西省地跨黃河、海河兩大水系,河流屬於自產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截至2018年末,山西省下轄11個省轄市、11個縣級市、81個縣、25個市轄區 ,常住人口3718.3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818.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40.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089.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988.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5328元,按2018年平均匯率計算為6850美元。

2、民國二年(1913年),以直隸省口北道和綏遠都統、察哈爾部、錫林郭勒盟設置察哈爾特別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置為省,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北京市延慶縣,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大部,烏蘭察布市東境。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為278957平方公里(一說283675平方公里)。東接熱河省、遼北省,北鄰興安省、蒙古地方,西界綏遠省、山西省,南接河北省。

3、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草原和海濱等地貌,地跨海河、灤河兩大水系。

河北省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處沿海開放地區,是中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東部地帶。

河北省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是中國重要糧棉產區。

截至2018年,河北省下轄11個省轄市,2個省直管市(其中:47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94個縣、6個自治縣),共有1970個鄉鎮,50201個村。

河北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復雜多樣,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類型齊全,有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壩上高原屬蒙古高原一部分。

❼ 介紹香港的資料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HK),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7)1949年中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香港的名稱來歷: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

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

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

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❽ 新中國取得的成就

1、政治方面的成就:

港澳回歸,一雪百年恥辱;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

2、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3、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4、體育方面的成就

成功舉辦北京奧運;男足曾實現歷史性突破,闖入2002年韓/日世界盃賽;跳水從夢之隊時代到里約奧運會中國隊的金牌第一的超級夢之隊;中國橫掃世界乒壇;中國女排東山再起,兩奪世界冠軍,更奪得了里約奧運會金牌。

5、軍事方面的成就

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航母服役;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雙體穿浪導彈艇,世界上第一種雙體穿浪軍用船隻;機動登陸平台艦,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中國有的半潛式運輸艦;蛟龍600,世界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

(8)1949年中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座大山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閱讀全文

與1949年中國人均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