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2-2008年珠三角城市GDP
珠 三 角
1990 1006.88
1995 4076.16
2000 8421.32
2001 9559.45
2002 10953.96
2003 12956.68
2004 15485.39
2005 18244.47
2006 21608.63
2007 25606.87
2008 29745.58
市 別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廣州 2492.74 2841.65 3203.96 3758.62 4450.55 5154.23 6073.83 7109.18 8215.82
深圳 2187.45 2482.49 2969.52 3585.72 4282.14 4950.91 5813.56 6801.57 7806.54
珠海 331.43 368.34 409.04 476.71 551.68 634.95 751.89 895.9 992.06
佛山 1050.38 1189.19 1328.55 1578.49 1918.04 2383.18 2933.53 3605.11 4333.3
惠州 439.19 478.95 526.57 586.46 686.45 803.43 925.68 1104.98 1290.36
東莞 820.25 991.89 1186.94 1452.52 1806.03 2181.62 2627.15 3151.91 3702.53
中山 345.44 404.38 469.73 572.05 704.3 880.2 1039.12 1238.05 1408.52
江門 504.66 534.6 565.99 617.81 695.64 805.37 950.85 1107.07 1280.59
肇慶 249.78 267.96 293.66 328.3 390.56 450.57 493.03 593.1 715.85
2. 從全球角度看,珠三角整體的經濟實力到底怎麼樣
看人均GDP的話,珠三角(即使不算港澳)是全國人均GDP最高的地區,沒有之一。廣州深圳這兩個特大城市的人均GDP都超過兩萬美元,北京上海還沒到這個水平。(另外,針對某些人的疑問,中國各地區的人均GDP是按常住人口統計的,不是按戶口人口統計的。廣州市、深圳市的常住人口都超過1000萬)
城市化水平、市場化程度和人類發展指數珠三角也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地方;人民的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也是全國前列。我在廣州住了近9年,深深感到在這個商業城市,只要是有錢可賺的業務就會有人做。
在全球看,珠三角能算一個中等大小的中等發達國家。但就整個廣東省(廣東省人口超過一億,是全國人口第一大省,人均GDP一萬一千美元左右)看,地區差異還是很大的。非珠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是明顯的。
3. 讀珠江三角洲和全國GDP增長曲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化上,珠江三角洲
(1)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和全國的趨勢不版同:珠江三角洲的GDP(人均權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得快,全國增長的慢,差異非常明顯;
(2)上述這種差異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變大的,其原因是:珠江三角洲發展了外向型經濟,當地提供土地,工廠由港商投資,樣品、設計和技術管理人員都來自香港,由珠江三角洲的工人加工,產品多通過港澳的貿易渠道出口.外向型經濟可以在短時間內促成經濟的快速發展.
(3)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特點是以外向型經濟為主.
(4)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的區的合作以「前店後廠」為基本模式.
故答案為:
(1)珠江三角洲的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得快,全國增長的慢,差異非常明顯.
(2)珠江三角洲發展了外向型經濟,當地提供土地,工廠由港商投資,樣品、設計和技術管理人員都來自香港,由珠江三角洲的工人加工,產品多通過港澳的貿易渠道出口.外向型經濟可以在短時間內促成經濟的快速發展.
(3)以外向型經濟為主;
(4)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的區的合作以「前店後廠」為基本模式.
4.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GDP總量1998年超過新加坡,2003年超過香港。珠江三角洲與香港
1、A |
2、D |
5. 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相比,誰的經濟GDP更有潛力
誰的經濟GDP更有潛力,短期看政策,長期看基礎。
短期看政策方面,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改革開放後享受到了國家政策全力扶持,而且目前政策的紅利仍在不斷釋放。與珠三角相聯粵港澳大灣區目標是世界四大灣區之一,而長三角定位是建成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尤其長三角地區肩負著中國未來金融中心的期望。目前,長三角城市群的GDP是高於珠三角城市群的,但珠三角GDP數據港澳兩地沒有加入統計。應該說,綜合各種政策,長三角獲取的政策效應預期要略多與珠三角。
長期看基礎方面,長三角坐擁中國的三大主要平原地之一,有更廣闊的平原基礎;而長江水運為長三角發展提供有更幽深的經濟腹地;長三角擁有更開放的政策基礎,新一代的改革試驗田正從珠三角向長三角轉移,潛力更加為人看好。
綜合各方面看,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都潛力無限,相比較長三角略大。不過,政策與自然資源之外,一個區域的發展影響因素還有很多。近期一個中興通訊的事例警示國人:任何區域,創造力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排除經濟發展風險的固本支撐,否則經濟發展無論靠政策,還是靠它國別人,都會受制於人。
相信發展健康的話,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會成為國內最早享譽世界的城市群。
6. 中國是哪個省經濟最發達,。。。
目前來看,中國來廣東省的經源濟最發達。
2018年1月27日,隨著遼寧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開幕,全國31個省份披露了2017年的經濟數據。經濟總量排名前幾位的省份均位於東部地區。廣東繼續領跑全國。
如上圖,廣東省年GDP為8.99元,排名三十一省中第一名。
GDP(國內生產總值)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7. 長三角和珠三角哪個gdp
95年以前是珠三角發達。後來上海經濟松綁以後,長三角迅速追了上來。從近年上海、江蘇、浙江的GDP數字看已經遠遠超過珠三角。從以後的趨勢看,珠三角更不可能趕上長三角。珠三角是輸在重工業和文化上
8. 2013珠三角gdp佔全國比重
2013年珠三角9市GDP排行:
廣州 15420.1 億元
深圳 14500.2 億元
佛山 7010.2 億元
東莞 5490.0 億元
惠州版 2678.4 億元
中山 2638.9 億元
江門 2000.2 億元
珠海 1662.4 億元
肇慶 1660.1 億元
以上總權和50360.5億元,全國各地市州盟總和為630159億元(比國統局的568845億元有所膨脹),所以2013年珠三角gdp佔全國比重為8.42%(若按國統局數據則為9.33%)。
9.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或者珠三角城市群)2000年以前的歷年人均GDP,億美元計
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經濟實力比較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城市、產業和市場三大集群,進入工業化成熟期。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經過多年發展,基本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產業分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留在上海,勞動密集的工業則到蘇州、崑山等地區。這兩個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較高,經濟發達,城市配套設施齊全,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因此,客觀評價兩地區各城市的經濟實力顯得尤為重要,並通過比較,以求更好地為各級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依據,促進各城市的協調發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與指標選取
我們可以在借鑒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據城市經濟的相關理論,選取綜合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國內貿易、交通運輸、對外經濟、財政收入、人均收入7個分指標中11個反映城市經濟實力的指標(GDP總量、人均GDP、第三產業比重、固定資產投資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貨運量、外貿出口、實際利用外資、財政收入、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建立綜合指標體系。藉助於一定的數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將原始數據進行標准化處理,確定出各城市若干個綜合指標得分,再加以累計,從而得出各城市在經過數量模型計算後的排序情況。這里採用多元統計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進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統計數據,客觀准確地評價長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廣東、深圳、珠海、佛山、江門、中山、東莞、惠州、肇慶)的經濟發展狀況。
(二)主成分分析的計算
(1)計算由Yij構成的數據陣Y的相關陣R,R=(X』Y)/N。
(2)計算相關陣R的特徵值,並將其由大到小的順序列成λ1≥λ2≥λ11,同時求出它們相對應的特徵向量。
(3)計算各指標的貢獻率和累積貢獻率,公式如下,結果如表1。可以看出,當K=2時,其累積貢獻率達87.44%,因此,取前兩個主成分,記為P1、12。
(4)計算由F1、12所對應的特徵向量構成的因子載荷陣和主成分得分系數,公式如下,系數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經濟實力比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實力比較
城市經濟實力總排名中位於前12名的兩地區各佔一半,即上海、深圳、廣州、東莞、蘇州、杭州、佛山、珠海、寧波、無錫、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東莞排在位於長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蘇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經濟實力較強。深圳、廣州、東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於前列。
綜合經濟位於前12名的兩地區各佔一半,上海位居首位,排在2—5位的是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無錫居第6位;C,DP總量超過1000億元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深圳、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京和佛山。上海最多達4950.84億元;佛山最少1068.36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城市6個,珠江三角洲城市3個;人均GDP超過3萬元的城市依次是珠海、深圳、東莞、廣州、上海、佛山、無錫、蘇州,珠海最高為48931元,蘇州最少30384元,其中長江三角洲城市3個,珠江三角洲城市5個且排名靠前;第三產業比重超過40%的城市依次是廣州、上海、舟山、東莞、南京、深圳、杭州、江門、無錫、珠海、佛山,廣州最高為54.1%,佛山最少為40.4%。11城市中長江三角洲5個,珠江三角洲6個。可見珠江三角洲城市綜合經濟優勢主要體現在人均GDP和產業結構上,尤其是人均GDP優勢明顯,而經濟總量則不及長江三角洲城市。
表1 主成分的特徵值及解釋方差在總方差中的比重
初始特徵值
修正載荷開方和
主成分
總值
總方差中的%
累計的%
總值
總方差中的%
累計的%
1
7.538011
68.52737
68.52737
7.538011159
68.52737
68.52737
2
2.080464
18.91331
87.44068
2.08046362
18.91331
87.44068
3
0.605777
5.507065
92.94775
4
0.335989
3.054441
96.00219
5
0.180194
1.638129
97.64032
6
0.112921
1.026551
98.66687
7
0.070328
0.639347
99.30621
8
0.047409
0.430991
99.7372
9
0.016436
0.149421
99.88663
10
0.007114
0.064675
99.9513
11
0.004991
0.045371
100
表2 主成分得分系數表
主成分
1
2
GDP總量
0.125222
-0.14087
人均GDP
0.092944
0.253179
第三產業比重
0.089175
0.031097
固定資產投資
0.124214
-0.16128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0.123108
-0.15729
貨運量
0.112143
-0.22298
外貿出口
0.112914
0.18516
實際利用外資
0.125726
-0.04145
財政收入
0.123887
-0.13235
農民年人均純收入
0.086453
0.331693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076488
0.362964
固定資產投資位於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廣州、深圳和佛山,而且第2位的廣州與第1位的上海相比,差距很大。2001年上海固定資產投資額達1984.31億元,廣州為978.21億元,不及上海的一半。前6名分別是上海、廣州、深圳、蘇州、南京和杭州,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兩個,可見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投資需求相對不足。
國內貿易位於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廣州、深圳和佛山,前6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寧波,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兩個。2001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61.3億元,廣州為1248.28億元,深圳609.26億元,深圳約為上海的1/3,廣州的1/2。總的來說,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
交通運輸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有廣州、佛山,深圳居15位。位於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廣州、杭州、南京、佛山、寧波。2001年上海貨運量5.4億噸,廣州2.49億噸,深圳0.514億噸,上海是廣州的兩倍多,是深圳的10倍,優勢十分明顯。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需要進一步完善交通網路,擴大交通流量。
對外經濟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是深圳、東莞、廣州、佛山、惠州,位於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深圳、東莞、廣州、蘇州、佛山,其中外貿出口超過100億美元的城市排序為深圳374.8億美元、上海276.28億美元、東莞189.89億美元、蘇州123.07億美元、廣州116.2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0億美元的城市有上海、深圳、廣州、蘇州、東莞、無錫、惠州、佛山,其中長江三角洲城市3個,珠江三角洲城市5個。可見珠江三角洲城市外向型經濟發達,尤其是實際利用外資優勢明顯,但廣州的對外經濟排名不僅落後於上海、深圳,還落後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