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江浙滬經濟最發達的3個地區,加起來能不能超過韓國全國的GDP
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一向為世人所公認,不管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從來沒有人懷疑過。然而,這一地位近來卻頻頻遭受質疑。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質疑12月12日,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將在2006年後,不再向中國提供新的無償貸款。上月底,在緬甸出席東盟10+3首腦會議時,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曾對記者公開表示:「中國快到從ODA(政府開發援助)畢業的時候了,因為中國經濟發展順利。」之前,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參議院回答質詢時說:「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今後對華政府開發援助將減少,日本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從ODA畢業是適當的。」12月7日,商務部在北京召開了第五屆捐助國協調會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銀行、亞洲銀行等國際組織,歐盟以及英國、德國、加拿大、比利時、日本、澳大利亞等二十多個援助國的代表出席了會議。歐盟駐華使團參贊曼特先生在發言中說:「許多歐洲人都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得那麼好,不需要國際援助了。要說服大家相信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處於發展中國家低端水平發展中國家是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的,指的是那些尚未跨進現代高度技術社會門檻的國家。聯合國191個成員國中,發達國家不過三四十個,其餘150個左右都是發展中國家。全球60億人口中,發達國家人口佔10億,發展中國家佔了50億。而在全球社會財富佔有方面,發達國家佔了百分之七八十,發展中國家只佔有百分之二十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很大成就,但是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相比,人均收入還處於較低水平。中國人均GDP排名,排在一百位之後。按照聯合國的標准,中低收入國家為799至2990美元。中國人均收入剛剛超過1000美元,處於中低收入國家的低端水平,是一個剛剛進入中低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離發達國家還差得很遠。環境質量和人民生活質量也是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標。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中國幅員遼闊,環境問題也很嚴重,面臨著「最嚴重的環境挑戰」,「中國一些主要城市的空氣和水污染程度是世界上最嚴重的」。中國部分地區居民的居住條件也相當落後。部分沿海地區先富起來並不能掩蓋中西部地區仍然貧窮落後的現實。《日本經濟新聞》12月3日的新聞解讀欄目指出,中國部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但許多農村地區卻是需要援助的,因此,中國在整體上仍是發展中國家。文章說,面對地區差距較大的中國,日本不應以自己平衡發展的感覺判斷和調整對華貸款。中國發展需要國際社會支持中國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了世界三大經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是多邊和雙邊援助的受益國,也是國際開發協會優惠資金的借款國。1978年以來,中國享有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普遍優惠制待遇。二十多年來,中國共接受無償援助56億美元,實施了1000多個項目。近幾年,接受的國際多雙邊援助金額每年穩定在近2億美元。這些無償援助項目涉及扶貧救災、工業技術改造、農業、林業、畜牧業、教育、醫療衛生、艾滋病防治、環境保護、交通、能源、通訊、體制改革、司法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和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等眾多領域,其中70%的援助資金用於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易小准在7日的協調會上說,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水平落後,地區發展不平衡,在發展進程中還不斷出現一些新的問題,比如,地區發展差距繼續擴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持續增加、人口老齡化愈加嚴重、流動人口不斷增多帶來許多社會問題、社會保障能力不足等,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需要中國自身的努力,還需要繼續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國際援助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發揮了其他渠道無法替代的作用。通過接受無償援助,中國獲得了適用的技術知識、必要的技術手段以及新思維和新觀念,使中國的發展少走了許多彎路。今後,在平衡地區發展、加強公共衛生系統特別是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中國仍需要與多雙邊援助機構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和寬領域的國際合作。另外,中國的發展也是對國際社會的貢獻,特別是在艾滋病防治、環境保護等需要全球共同努力的領域,更是如此。易小准認為,國際多雙邊援助的金額雖然不大,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心,對於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十分積極。在艾滋病防治問題上,一些國際組織幾年前就提醒要注意艾滋病在中國的蔓延,使我們盡早警覺起來。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仍將需要國際多雙邊援助機構的幫助;中國作為受援國,其發展水平離可以「畢業」還差得很遠。
⑵ 粵港澳和江浙滬哪個更強,哪個更發達,GDP哪個高長三角呢
官方經濟指標的對比,我確實沒時間幫你一一列舉出來,我的回答都是憑借經歷和個人感受,不過我覺得這種個人感受應該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利益相關:本人居住地深圳,經常往返廣深,目前業務主要在珠三角和福建,在江蘇、上海、浙江都有項目,跟這三地的客戶、合作夥伴都有比較長時間的接觸。
以下是個人基本論點:
1、粵港澳的經濟總量應該不及江浙滬,如果有人能夠給最新的官方數據,我會很感謝;
2、澳門和香港是比較特別的存在,納入珠三角或者廣東地區去跟其他區域比較,不太合適;
3、講廣東的時候,最好區分珠三角和非珠三角,這兩個地區的差距根本就是兩個世界,貧富差距遠大於浙江和江蘇省內;
4、在這里就不比誰更窮了,比發達的話,拋開港澳和非珠三角地區,所謂的廣東發達地區也就是珠三角9市,所以跟長三角發達地區比較是不公平的;
5、如果單拿江蘇跟廣東比,即便廣東發展極其不均衡,但經濟機構、總量要比江蘇好一些。
以下是個人對兩地區的感受:
1、長三角交通更發達和便利,珠三角空氣質量更好些;
2、長三角的工業區有大量的外企工廠,特別是無錫、江陰、蘇州這些城市的工業區,這點跟廣州、東莞、佛山很類似,工業園區長三角規劃得更好,多數都有自己的土地,廠區也普遍較大,珠三角的工業區很多都是密集的挨著,而且大量的都是租用某個樓層,所以感覺人很亂和擁擠也不奇怪,長三角工業區總體面積比珠三角大了很多,這也是我為何直觀上覺得經濟總量上更大的原因,由於珠三角本土幾個代表性民企的光環效應,很容易讓人覺得珠三角經濟更發達;
3、經商環境的話,個人覺得珠三角更好:無錫的朋友提醒過江蘇很多業務的合同蓋章後仍然面臨不履行風險,錢到賬了才真正安心,政商關系很密切;浙江的業務比江蘇難做,普遍都是家族式,領導批一個項目來下,各個環節和鏈條都已經安排好各個親戚朋友;珠三角的合同蓋章後違約的風險小很多,香港老闆、客家人和潮汕商人做生意更講究誠信和契約;在江浙做業務,不管業務大小,飯局和酒局少不了,珠三角一般都是在辦公室談,覺得OK,回來就可以擬定合同了,不吃飯喝酒也沒有多大關系,如果實在必須私下談回扣,喝茶或咖啡就好;當然了,以上都不是絕對,僅僅是個人接觸到的普遍的感受;
4、雖然本題下面對比經濟因素,但考慮吸引人才方面的東西,還是要提一提人文歷史,這一點長三角毫無疑問更好,廣州也有人文歷史和獨特的文化,但個人覺得這
⑶ 江浙滬是什麼梗
江浙滬是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之合稱。狹義江浙滬概念,在地理、文化、性格、語言相近,一般是指蘇南、浙北、上海的方言、風俗、文化相近。紡織業,服務業,重工業為主,尤其是手工業發展有悠久的歷史。同時也是旅遊勝地。
廣義的「江浙滬地區」就是指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兩省一市所轄的所有區域,狹義的「江浙滬地區」通常是指以上海市為龍頭的包含江蘇省、浙江省所轄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共16個城市:上海市和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南通、常州、 鎮江、揚州、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紹興、嘉興、湖州、舟山、台州,被公認為全球六大都市圈之一。
(3)2019年江浙滬GDP擴展閱讀
江浙滬,在地理、文化、性格、語言相近,紡織業,服務業,重工業為主,尤其是手工業發展有悠久的歷史。同時也是旅遊勝地。
自2013年起,江浙滬地區享受中國快遞包郵服務。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城鎮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區。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以僅佔全國2.1%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和1/4以上的工業增加值,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是國際公認的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並致力於在2018年建設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⑷ 江浙滬PK粵港澳(GDP)誰贏
單單比gdp總量的話當然是江浙滬贏了,而且江浙滬絕對優勢比粵港澳多。如果比富裕程度就不好說,港澳肯定強一些,然後滬、浙、蘇,最後粵。。。
⑸ 江浙滬是一個國家,相當於現在哪個國家的經濟水平
2017年江蘇GDP總額為8.296萬億抄人民幣,折算襲12763億美元;浙江5.1億元左右,折算7858億美元;上海3.0133萬億人民幣,折算5000萬美元左右。2017年,江浙滬GDP合計約2.5萬億美元,這個數量和印度(預測2017年經濟總量2.6萬億美元)、法國(預測2017年經濟總量2.5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