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7全國貧困區縣gdp有多少錢
大概只有一千萬左右的,全國人民還有二億每天消費不超過二十元的
Ⅱ 中國2017年的GDP是多少
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82.7萬億,佔全球15%。
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7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5%左右,穩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左右,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復甦的重要引擎。
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3.4%和11.3%;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6%,比第二產業高11.1個百分點。
(2)渠縣2017gdp是多少擴展閱讀:
2017年,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好於預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經濟實力實現躍升。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7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5%左右,穩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左右,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復甦的重要引擎。
——經濟發展更加穩健。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1萬人,連續5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都在5%以下,處於近年來的低位。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6%,漲幅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符合年度預期目標。
——全面開放實現新跨越。貨物貿易總額創歷史新高,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14.2%,進出口規模有望重回世界首位。全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17.8%。
Ⅲ 四川渠縣的常住人口是多少
四川渠縣常住人口111.61萬人(2018年常住)
渠縣,隸屬於四川省達州市,位於達州市西南部,與廣安、南充、巴中山水相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06°38′—107°15′,北緯30°38′—31°16′。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區和川中紫色丘陵區的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渠縣總面積2013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渠縣下轄60個鄉鎮,縣政府駐渠江鎮,全縣戶籍人口134.38萬人,常住人口111.6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74.7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3.8:33.9:42.3,人均生產總值達2430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9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7元。
(3)渠縣2017gdp是多少擴展閱讀
渠縣人口增長率以及主要民族構成:
全年出生人口13650人,人口出生率9.43‰;死亡人口7102人,人口死亡率4.91‰;全年自然增長人口654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52‰。年末常住人口111.61萬人,城鎮化率為38.9%,比2017年提高1.6個百分點。
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侗族、瑤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Ⅳ 2017全國每人平均gdp是多少呢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
中國2017年GDP為82.71萬億元
中國總人口約為13.9億
所以人均約為5.95萬
Ⅳ 2017年南部縣gdp是多少
現在是14年
娃你多想了...
按照現在的祖國gdp增速
還是很高的
但是論多少的話就不好說了
應為誰知道這3年裡會有毛事情
說不定中日還開戰呢
丶丶丶
Ⅵ 2017年我國GDP為多少
2017年GDP為82.7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9%。
1月18日國新辦就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2017年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好於預期。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9%,二季度增長6.9%,三季度增長6.8%,四季度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
下階段,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Ⅶ 中國2017gdp目標多少
2018-1-18日,15點,會公布相關的經濟數據!在此之前所有數據均屬於推測。目標?個人估計我國2017年GDP總量將在81萬億人民幣左右,美元計價將在12.2萬億美元左右。
Ⅷ 2017閬中市gdp是多少
2017年度還有幾個月來,因此自只能預測: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是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是38.14萬億元,以此推算並參考歷年後半年的增速略高一些,所以預估2017全年的GDP應該在77-78萬億元左右。
Ⅸ 中國2017年gdp是多少
統計局的最終結果還沒有出來。按6.2%增速估算,2017年中國GDP應該在79萬億元左右。
Ⅹ 渠縣三匯鎮的gdp
重慶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又是城鄉統籌改革試驗區,在城鄉一體化建設方面做出了不少探索,城鄉差距逐步縮小,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感受到了這種實實在在的好處。匡基祿家2002年就流轉了兩畝地給農家樂,每畝地的流轉價按770斤稻穀算,隨行就市,今年八角七,合計600多塊一畝,一年的口糧是沒問題的;同時,在家還做做小五金加工,每個月2000多元,一年能掙兩萬左右吧>>>匡基祿們的幸福生活
農村篇
2007年6月,重慶市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開始了農村土地流轉試點,目的是為全國找經驗、樣板。將在渝北農業園區建設一農業產品交易中心,一期佔地1000畝,最終將形成3000畝的市場交易規模,為「西部最大、全國知名」。該市場定位不僅是簡單的農產品(000061,股吧)批發交易,其營銷網路將滲透至區縣,實現農產品由主城—周邊區域中心城市—區縣—鄉鎮的網路覆蓋>>>重慶打造統籌城鄉樣板 農村經濟總量每年增長一倍
農民篇
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直轄11年來,農民增收步伐加快,收入增額超過直轄前19年的增額總和。從1978年到1996年19年間,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從1978年的126.0元提高到1996年的1479.1元,增加1353.1元。2007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509.3元,直轄11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816.9元,比直轄前19年農民收入增額總和還多463.9元。>>>改革開放30年重慶農民收入增長28倍
林業篇
林地承包期首次延長到70年,市級財政每年將拿出4000萬元用於林業產業貸款貼息,今年4月1日開始,全市正式啟動森林分類經營,讓6000多萬畝的林地全部進入市場。目前,全市的林業產值已經達到125億元,林業龍頭企業也已達到40家。2017年,全市將建成95個森林生態鎮和3000個綠色村莊,林業產值實現500億元>>>著力打造「森林重慶」2017年實現林業產值500億
交通篇
到2012年,重慶將建成高速公路2100公里,改造國省幹道1500公里,建設農村公路50000公里;建成「四小時重慶」和「八小時周邊」交通網路,建成高等級航道1400公里,形成1.4億噸和500萬標准箱的港口吞吐能力,使重慶成為西部最重要的航運物流中心,形成布局合理、高效便捷、快速安全、輻射周邊的交通運輸網路>>>打造大西南綜合交通樞紐 形成長江上游交通樞紐
30年前,「開門就是山,抬頭就是坡,邁步就是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30年後,水、陸、空構建的立體交通樞紐網路,讓我們「條條道路通」重慶。來自市交委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30年,重慶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長了5.8倍。>>>30年間水陸空全面發展 重慶交通面貌翻天覆地
水利篇
到2012年,重慶市將完成各類水利投資300億元,比五年前增長36%,為直轄十年的78.7%,而改革開放30年來,重慶全市累計完成各類水利水電投資也才402.5億元。重慶市水利局局長朱憲生介紹,在本屆政府任期內,重慶水利將實現八大目標,完成四大轉變>>>本屆政府300億實現八大目標、四大轉變
民政篇
30年改革開放,30年銳意進取,民政的工作范圍不斷拓寬、作用不斷增強,重慶民政的部分工作也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正在奮力朝著「引領西部、示範全國」的目標邁進。2007年,重慶共救助城鄉困難群眾150.88萬人次,救助人次是2006年的5.6倍;支出救助資金1.34億元,是2006年的4.3倍,醫療救助在緩解困難群眾「看病難」問題上的積極作用得到了充分顯現>>>改革開放30年 重慶民政引領西部示範全國
進出口篇
重慶市外經貿委的數據顯示,從1983年到2007年,重慶市的進出口總額從3168萬美元上升到74.4億美元,不到30年的時間增長了200倍。過去的五年,是重慶市對外貿易發展的黃金時期,外貿依存度達到13%。五年間,全市機電產品出口翻兩番,達到29.5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門翻了三番,突破了10億美元>>>重慶進出口總額增長200倍 「重慶造」遍布全球
商貿篇
截至2007年,重慶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661億元,商品銷售總額3869億元,商業增加值458億元,佔全市GDP的11.1%,從業人員261萬,在非農產業中列第一。到201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品銷售總額、10億元以上的商貿企業綜述、10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總數在2007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以上,分別達到3500億元、10000億元、35家、60個。商業增加值、商貿從業人員分別突破1000億元、300萬人>>>2012年形成長江上游商貿中心基本框架
科教篇
從曾經一潭死水到現在生機勃勃,30年間,重慶用3次轟轟烈烈的科研院所改制推動了科技體制的改革,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激情,喚醒了一個又一個的「科技巨人」。走大開放、大聯合之路,研究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三大科技平台建設的「重慶模式」被科技部高度評價,並在全國推而廣之>>>改革開放30年 科技成重慶發展的強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