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均gdp跟人均可支配收入哪樣更能反應當地人的真實生活水平
GDP是包含各行各業的,比如鄂爾多斯的挖煤產業就可以產生很多GDP。但當地的生活水平並不高。再比如,長沙和蘇州的人均GDP也比上海高,但生活水平卻低於上海。
我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抽樣調查得來的數據,而且還是居民自願填寫的數據,所以這些數據存在很大的水分。有一些居民不願意暴露自己的真實收入水平,往往會填寫一個假數據交給統計局。你看看某些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很低,但個稅卻很高。因為可支配收入可以造假,但個稅無法造假。
❷ 中國的GDP收入與人均收入為什麼不成比例
我的看法是,一個地方的私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越多,就業就越充分,創業活動也頻繁。中小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較低,勞動在增加值中分得的比例較高,所以工資報酬相對大企業多的地方就比例高一些。大型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較高,勞動在增加值中分得的比例較低,工資報酬的比例當然比小企業佔多數的地方低一些。可以驗證:中國浙江的收入差距較低,而貴州等創業活動不活躍的地區,收入差距反而大一些。
❸ 人均GDP與人均收入的關系,或者說比例一般怎樣才算是合理的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關系,其實反應了勞動者是否分享了經濟發展的果實。如果人均收入比回人均答GDP越高,那麼勞動者分享的果實越多。他們的比例不能說多少才是合理的,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和發展狀況不一樣。像我們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國家,這個比例就很低,而像一些福利國家,北歐,即便是美國,這個比例也是很搞的。而發展中國家的比例也會低一些。
❹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比例能說明什麼問題
從兩個名稱的意義上來看,人均GDP是一定時期內,某國某地區產生的總物質財富的人均分攤量,而人均收入指人們能夠實實在在拿在手中使用的數量。如果這個比例較大,那麼說明實際得到的量大大小於社會財富的人均分攤量,這個可以說明這么些問題:其一、政府及其公共部門收入太高,而人們收入較低;其二、此時期社會用於再生產的財富過多,這個現象更多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其三、此國此地區的財富外流較多,且這些人一般都是擁有巨額財富的人;其四、這個經濟體消耗的固定資本較大,即折舊較大,用於重置投資(等於折舊)的部分較高。
❺ 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個概念嗎
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動產稅、人頭稅、汽車使用稅以及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費用等以後的余額。
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人均GDP即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個時期內的GDP總值除以當期內的人口總數,
❻ 人均GDP 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什麼區別
就是你為公司帶來的產值和公司發給你的工資的區別。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這個比率還是很有意義的
❼ 知道人均收入,怎樣計算人均GDP
沒有辦法,GDP和國民收入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固定的。
❽ 人均收入,人均國民總收入,人均GDP有什麼差別
三者有概念抄性的差別!
1、人均收入:指的是在一定核算期內一個國家(地區)居民在支付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及其他經常性轉移支出後所餘下實際收入的人均數。
2、人均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個國家(地區)經濟在一定核算期內所有單位生產(服務)的最終產品的總量的人均數。
3、國民總收入(GNI):是指國內生產總值(GDP)加上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再減去對國外的要素支出。用公式表示為:國民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對國外的要素支出)
人均GNI就是將GNI除以年均人口所得數值。
❾ 人均GDP和人均年收入大概是個什麼比例關系
1,
2007年,北京的數據:
人均GDP 56044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 21989元
2,
分子是北京市整個地區生產的價值,所有非常住人口生產也算進去了。
分母就是常住人口。
北京2007年戶籍人口1213.3萬,外來人口419.7萬,所以常住人口是1633萬人。
3,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扣除應交納的各種稅、保險後,可以由各人隨意支配的那部分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收入-個人所得稅和養老、醫療保險等費用
資料來源:北京統計年鑒
http://www.bjstats.gov.cn/tjnj/2008-tjnj/
❿ 人均GDP與人均收入的意思有什麼區別
比如你一年為你公司創造了10萬的產值,該公司給你的工資是3萬一年,前者就是你的GDP,後者就是你的收入。人均GDP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而且涉及常住人口統計問題,以及流動人口問題,一般都是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