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均gdp和人均消費水平有什麼區別這兩個指標各通常用在什麼領域要深刻一點的解釋。謝謝
首先GDP是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GDP就是人均的生產值,意思就是指你在工作的時候可以回生產多少東西,這些東西的答真實價值就是你的人均GDP.很多人都把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混為一談,其實這是極端錯誤的,因為你的收入不可能等於你生產出來的東西的真實價值,收入等於真實價值減去剩餘價值,因為公司要用剩餘價值來維持它的運作,因為有剝削,所以收入會低於人均GDP,人均GDP反映的是生產者的生產力,收入反映的是生產者實際的待遇狀況。
2. 論國家的實力,只看人均GDP有什麼用
綜合國力的抄大小強弱,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它滿足國民需求、解決國內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在根本上決定著它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盡管它是國家實力的基礎。一個國家通過有目的的行動追求其戰略目標的綜合能力,即是它的綜合國力。
只看人均GDP,無多大意義。
3. 人均GDP的PPP是怎麼算的有什麼用處
一種是按照市場匯率計算出來的,另一種是按照購買力平價法,也叫國際比較項目法(ICP)計算出來的。與比較某一國家不同時期價格水平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不同,購買力平價是比較某一時期兩個或多個國家的綜合價格水平。
好處:購買力平價匯率對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現行的貨幣匯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
(3)人均gdp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存在缺陷:
第一,從理論基礎上看,購買力平價說的基礎是貨幣數量論,卡塞爾認為兩國紙幣的交換,決定於紙幣的購買力,因為人們是根據紙幣的購買力來評價紙幣的價值的,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事實上,紙幣代表的價值不取決於紙幣的購買力,相反,紙幣的購買力取決於紙幣代表的價值。
第二,它假設所有商品都是貿易商品,忽視了非貿易商品的存在。
第三,它還忽視了貿易成本和貿易壁壘。
第四,它過分強調了物價對匯率的影響,匯率的變化也可以影響物價。
第五,它忽視了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所產生的沖擊。
第六,它只是一種靜態或比較靜態的分析,沒有對物價如何影響匯率的傳導機制進行具體分析。
4. 為什麼人均gdp要用美元衡量
因為美元是國際通用流通貨幣,是和黃金、石油掛勾的!
5. 人均GDP的定義和用途
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它涉及的是經濟活動,是實實在在的。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
不應混淆概念
針對日前有關報道說,我國市場交易中的無效成本佔GDP的比重至少為10%—20%的問題,許司長說,國家統計局作為GDP發布的權威機構至今從未公布過這一數據,無效成本是經濟學名詞,國家統計局在統計GDP時從未使用過這個術語。雖然在核算GDP時,疏漏和重復在所難免,但使用無效成本來衡量是不恰當的,至少有關GDP三種形態的計算中都不涉及無效成本的概念。
有關報道中還提到,我國每年因為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國家工商總局統計,由於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還有產品質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有2000億元,由於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為2000億元,由於不合理的稅外收費和不必要的審批造成的各種費用約3000億元,另外還有逃騙稅款損失以及發現的腐敗損失等,正是這些因素造成無效成本佔了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至少為10%—20%。
對此,許憲春說,上述報道中提到的概念很混亂,它們和GDP不是一個口徑,比如三角債、逃廢債務造成的損失、欺詐造成的損失等,這些概念和GDP都不是同一類概念。通常我們在計算GDP時使用的數據是來自統計部門、財政部門和各有關部門,如金融保險系統、鐵路系統、民航系統、郵電系統等,這些部門的數據均不會討論無效成本的概念。當然,GDP也不是萬能的,並非什麼數值都能往GDP上靠,否則容易造成混亂。
GDP值是如何確定的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是怎麼得到的呢?許憲春說,GDP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准確些。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准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數據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我國在GDP的計算體繫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人均GDP就是國內生產總值除以人口數量
6. GDP到底有什麼用
GDP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英文的縮寫,主要是用來衡量生活水平的,因為GDP反映了一個國家全部內生產容值,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
GDP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GDP也通常作為衡量國家間經濟實力強弱的工具。它不僅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也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國力和財富。
統計方法: 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總,再與國外要素凈收入相加,也就是對於國家來講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是各個地區生產總值加總。
(6)人均gdp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人均GDP更多屬於西方的說法,這是與購買力相結合的一個指標,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並不能以偏概全。
反映了一個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某地區可能因為面積、人口基數、發展策略等問題,GDP總量並沒有上去, 但人均GDP上去了,最常見的就是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對應地反映了教育、醫療、生活等多方面都優於我國。
參考資料:網路——國內生產總值
7. 人均GDP作用
屬於經濟學的范疇。GDP即為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總量的指標。人均GDP則是人均數。與其相對應的是國民生產總值,即GNP。兩者的區別在於統計口徑不同。前者統計的是一個國家本土上不管是本國籍還是外國籍所共同創造的生產總值;後者是僅限於本國籍人所創造的生產總值。
據國家統計局上周發布的《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我國2008年GDP總量達到300670億元人民幣,按2008年平均匯率6.948計,摺合43274.32億美元;依據2007年和2008年統計公報披露的年末人口統計數字計算,2008年我國平均人口為132465.5萬人,以此為基數,則我國2008年人均GDP為3266.8美元。也就是說,我國人均GDP2008年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階,比此前專家學者的普遍預測提前了兩年。
人均GDP的提高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件天大的好事,可是,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卻未必。不信,你隨便到哪個城市去問那些因為被強制拆遷而沒有房子住的普通市民,或者,你隨便到那個農村,去問問那被強制征地而失去田地的農民,或者,你隨便問問那些沒有工作而到處奔波跑人才市場的那些男女老少們,這對他們有什麼影響沒有。再或者你去問問那些生活重污染地區的人們,那冒著黑煙的工廠里出來的GDP給他帶來了什麼?我們要的不是乾巴巴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環境的改善。
當然,我們絕對不是不要GDP,我們要的是能給我們帶來美好生活的GDP。如果這GDP能與我們的幸福指數一起提高,那才是老百姓所希望的。
8.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有什麼聯系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指標。
人均GDP是反映按人口計算的全社會新創造的價值,從分配的角度來說,它包括國家收入(也就是各項稅收)、企業收入(也就是企業利潤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和勞動者收入,因此人均GDP的概念要大於人均收入,也就是說,個人收入(包括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只是GDP中的一個構成要素。
舉例說明:
2014年,中國人均GDP排名最高的是克拉瑪依、鄂爾多斯、阿拉善三個資源型城市,人均GDP分別為22萬元、20萬元、19萬元,大大高於深圳的15.5萬元。
其中,克拉瑪依產石油,鄂爾多斯產煤炭,阿拉善產煤炭。
克拉瑪依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萬元,鄂爾多斯不到4萬元,阿拉善不到3萬元,均低於深圳。
一個地方的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查看等式發現,人均GDP和人均勞動者報酬,兩者並不具有一致性。因為還有「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三個變數。
人均GDP與人均收入不一致或者嚴重背離,說明經濟的循環效率低。
(8)人均gdp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但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744127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3980元,比上年增長6.1%。
國家統計局2018年1月5日發布公告,經最終核實,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總量為743585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5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與初步核算數一致。
2017年中國GDP總量為827122億元,首次登上80萬億元的門檻;GDP同比增長6.9%,增速較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是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首次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