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我國剛建國時的人均GDP

我國剛建國時的人均GDP

發布時間:2020-12-07 10:07:37

A. 為什麼中國剛剛建國時1美元為2.5人民幣,而現在會升到7-8人民幣如題 謝謝了

人民幣真正大幅度貶值好象實在上實際九十年代 那時候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一段版時間,為了進一權步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人民幣需要貶值 為的是加快出口額 我九幾年上小學的時候公交車是5分 現在1塊 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工資是幾十 然後是有一年一下漲到1。2百 之後人民幣就開始大幅度貶值。到後來的1:8.3。。後來迫於人民幣升值壓力 央行由原來的緊盯美圓改為歐元和日圓以及一籃子貨幣,隨著美圓對歐元的走軟,人民幣對美圓匯率開始大幅提升 但對於歐元與英鎊來說 是一直貶值的 現在人民幣對美圓匯率好象是1:7.71

B. 舟山解放60周年的資料

一)穿衣:趨向中高檔成衣化、多樣化
1,剛建國時期——洋棉麻布
新中國剛成立時,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2,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 「人人一身藍」正是當時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艱苦樸素是那時的時尚,補丁衣服隨處可見。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3,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二)飲食 :從「填飽肚子」到講究營養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該鎮農村歷史發展的變遷。
1,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2,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部分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物質短缺,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人們往往以紅薯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農村人都有些浮腫。
3,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
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逐步從追求數量滿足為主轉入了以追求質量為主的階段,人們開始在吃上講科學、講精細、求營養、高質量。市場上豐富的肉、蛋、魚、鮮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麼買什麼。
與此同時,沼氣、煤氣、液化氣等取代柴草成為主要燃料,農村原始灶台使用越來越少。
(三)住宅 :安居樂業
1,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各村鎮多為土坯房茅草屋,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2,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瓦房逐漸取代土坯房,牆面用石灰砌成,平坦而潔白。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
3,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土坯房不復存在,平房、瓦房取而代之。90年代以來,一座座樓房平地而起,或於村中路邊,或於地頭田間,成為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四)交通 :泥路土路到村村通油路
1,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馬車、騾車,獨輪車、架車為主要運輸工具,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下雨天土路變成爛泥路,出門難行,需要藉助膠鞋等。
2,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六七十年代自行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但當時的道路建設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3,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公路漸增,最終實現村村通
柏油馬路首先在鄉鎮中實現,農村也由泥濘小道變成水泥路,最終實現村村通油路。自行車由笨重單一向輕便時尚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購買了摩托車、電動車,小汽車也開始進入農家小院。

C. 關於中國建國初期經濟的狀況

經濟瀕臨崩潰,商業資本不足。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解決市場陷入停頓,商業資本不足,農村谷賤傷農的問題,中共中央、中財委以及各地制訂並出台了一系列發展城鄉物資交流、促進國內貿易的優惠政策和措施:

國營商業機構構建縣鄉商業據點,鼓勵和歡迎私商游資下鄉,擬訂合理的工農業產品比價,疏通和拓展流通網路,恢復和發展交通運輸事業,繼續搞好內外交流等。

經過努力,新中國經濟狀況得到極大改觀,不僅在經濟上促進了工農業產品的交換,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在政治上密切了工農關系,鞏固了新生政權,使我們黨在執政初期贏得了戰略主動,獲得了人民群眾的高度信任。

1949年10月,新中國從國民黨政府手裡接收過來的,是一個經濟瀕臨崩潰的爛攤子。1950年年初,在經過穩定物價、統一財經之後,市場發生很大變化,全國貿易系統的統一管理得以恢復。

(3)我國剛建國時的人均GDP擴展閱讀

新中國六十年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及其啟示

新中國的成立承擔著雙重的歷史任務:

一是盡快地使我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中擺脫出來,結束舊中國四分五裂、連年戰亂的局面,使我國變為獨立統一和強盛的國家;

二是改變所面臨的整個國家一窮二白、國力衰退、積貧積弱的面貌,迅速發展生產,建立獨立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建成為強大和富裕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上述任務有的在前三十年已經完成,有的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取得巨大成效。改革開放前,我國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

即消滅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永遠結束了近代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窮苦農民翻了身,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我國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並通過改革開放,使我國獲得了更好更快的發展,新中國的六十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D. 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是建國初的多少倍

建國初期很低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公開資料,195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679.1億元。

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896915.6億元,相當於1952年的1320倍。

參見「國家數據」網頁鏈接

閱讀全文

與我國剛建國時的人均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