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大概是多少
近年我國國民經濟的每年增速基本保持在7.3%以上,以近年我國經濟增長率的增速預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18.9萬億美元,與美國的經濟總量不相上下;
近年我國人均收入的增幅微微超過了生產總值的增速,按近年我國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預估,人均收入將達1.1萬美元,位居全球排名第35或靠前。
『貳』 人均gdp跟人均可支配收入哪樣更能反應當地人的真實生活水平
GDP是包含各行各業的,比如鄂爾多斯的挖煤產業就可以產生很多GDP。但當地的生活水平並不高。再比如,長沙和蘇州的人均GDP也比上海高,但生活水平卻低於上海。
我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抽樣調查得來的數據,而且還是居民自願填寫的數據,所以這些數據存在很大的水分。有一些居民不願意暴露自己的真實收入水平,往往會填寫一個假數據交給統計局。你看看某些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很低,但個稅卻很高。因為可支配收入可以造假,但個稅無法造假。
『叄』 中國公報表示2017我國GDP增速為多少
比2019年增長6.9%.
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6%。
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為32.1%,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為9.1%。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全年國民總收入[3]825016億元,比上年增長7.0%。
(3)人均收入增速和人均gdp增速擴展閱讀
2017中國人均GDP超8800美元 2022年望進入高收入國家
世界銀行的高收入國家標准為人均國民收入1.2萬美元左右。2017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在8790美元左右,和人均GDP接近。如果此後幾年人均GDP和收入維持2017年增速,則大約在2022年,中國將進入到高收入國家行列。
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是2011年以來經濟增速首次回升。國家統計局黨組成員、總經濟師盛來運認為,2017年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邁上新台階。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生態環保力度加大。2018年,我國經濟有條件有能力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肆』 2017年中國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跑贏」GDP了嗎
2017年中國經濟統計數據18日出爐,當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
同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需要剔除各種稅費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趙錫軍指出,2017年,中國在很多方面做出降稅、降費等改革努力,加之當年物價穩定,漲勢溫和,所以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產生一定推動。
此外,去年以來,中國在提高最低工資、提高退休金、幫助貧困人口脫貧等方面出台各種措施,針對弱勢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大,這也有助於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帶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
『伍』 是看人均收入還是看人均GDP
人均GDP不是人均收入。
人均GDP是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
人均收入指人均可支配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指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各種直接稅以及非商業性費用等以後的余額。
人均GDP是一種總量的概念,是把一國經濟總量GDP平均分攤到每個人頭上的數字。任何國家既不會將國家財富均分給每個人,也無法做到將國家財富均分給每個人。收入雖然包含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但顯然是低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從GDP構成上看,我國工資佔GDP的比重約佔20%左右,而美國高達50%。
舉例:
按照國家統計局2010年的統計,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19000多元人民幣,按美元計價是2900多美元,與4400美元的人均GDP相差近一半。人均GDP是國民財富創造能力體現,而人均收入是國民財富分配能力的體現。中國的人均收入與人均GDP還有一塊相當大的差距。
『陸』 人均GDP與人均收入的意思有什麼區別
比如你一年為你公司創造了10萬的產值,該公司給你的工資是3萬一年,前者就是你的GDP,後者就是你的收入。人均GDP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而且涉及常住人口統計問題,以及流動人口問題,一般都是不準確。
『柒』 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個概念嗎
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動產稅、人頭稅、汽車使用稅以及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費用等以後的余額。
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人均GDP即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個時期內的GDP總值除以當期內的人口總數,
『捌』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有什麼聯系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指標。
人均GDP是反映按人口計算的全社會新創造的價值,從分配的角度來說,它包括國家收入(也就是各項稅收)、企業收入(也就是企業利潤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和勞動者收入,因此人均GDP的概念要大於人均收入,也就是說,個人收入(包括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只是GDP中的一個構成要素。
舉例說明:
2014年,中國人均GDP排名最高的是克拉瑪依、鄂爾多斯、阿拉善三個資源型城市,人均GDP分別為22萬元、20萬元、19萬元,大大高於深圳的15.5萬元。
其中,克拉瑪依產石油,鄂爾多斯產煤炭,阿拉善產煤炭。
克拉瑪依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萬元,鄂爾多斯不到4萬元,阿拉善不到3萬元,均低於深圳。
一個地方的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查看等式發現,人均GDP和人均勞動者報酬,兩者並不具有一致性。因為還有「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三個變數。
人均GDP與人均收入不一致或者嚴重背離,說明經濟的循環效率低。
(8)人均收入增速和人均gdp增速擴展閱讀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但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744127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3980元,比上年增長6.1%。
國家統計局2018年1月5日發布公告,經最終核實,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總量為743585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5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與初步核算數一致。
2017年中國GDP總量為827122億元,首次登上80萬億元的門檻;GDP同比增長6.9%,增速較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是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首次加速。
『玖』 人均收入 GDP 怎麼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公式是:實際GDP/ 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9)人均收入增速和人均gdp增速擴展閱讀
國內生產總值減去固定資產折舊就是國內生產凈值,即國內生產凈值包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和勞動者報酬,上述三者基本上能反映最終的成果和服務在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
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反映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因此常被使用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中,亦是國際投資者非常注視的國際統計項目。反映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生產總值(GDP,即國內生產總值)及本地居民生產總值(GNP, 即國民生產總值),前者計算一段特定時期本地進行的生產,而後者則計算本地居民的總體收入。
兩個統計數字都涉及生產的概念,是指投入資金、勞力及企業精神的結果,所以純從資產價格變動而取得的利潤並不計入。另外,關於本地居民是指所有以該國家或地區為經濟利益中心的個人及機構,與其國籍及資金來源地無關,所以本地居民亦包括長期在該地區工作的外來勞工及外資分公司。
『拾』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區別是什麼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指標。
人均GDP是反映按人口計算的全社會新版創造的價權值,從分配的角度來說,它包括國家收入(也就是各項稅收)、企業收入(也就是企業利潤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和勞動者收入,因此人均GDP的概念要大於人均收入,也就是說,個人收入(包括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只是GDP中的一個構成要素。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GDPper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