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宋的人均gdp和盛唐人均gdp哪個高
首先還是要比較GDP
其次再比較人均GDP
我個人認為唐朝要比宋朝繁榮,宋朝實際上是死於安逸,從此中國走向了被異族統治的時代,也是中國開始倒退的時代。
② 宋朝有多少年
您好。
宋朝(960年—來1279年)是源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有人推算,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③ 南宋和北宋有什麼區別
宋包括北宋和南宋。
區別如下:
1、位置區別。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和金朝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
2、政治區別。北宋的政治偏向於隋唐,而南宋的政治卻與明代更為類似,畢竟北宋基本上奉行「祖宗之法」,而南宋「祖宗之法」影響力明顯減弱,相權與皇權矛盾沖突也有所加大。
3、經濟區別。經濟南宋與北宋相比,南宋的商品經濟顯然更為成熟發達,商業收入對於國家收入的貢獻顯然更大,而對外貿易也大幅度發展。
(3)人均GDP超南宋擴展閱讀:
北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於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並重金贖回幽雲七州。
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採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有人認為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 ,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咸平三年(1000年)GDP為265.5億美元[8],占據世界比重的22.7% ,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北宋時期,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北宋時期對外關系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系交流密切,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系,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南宋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覆亡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與北宋合稱宋朝,共傳五世九帝,享國一百五十三年。1127年,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倖免於難,定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承大宋皇位,為延續宋朝皇統和法統,定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1138年,皇室南遷定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金國幾度南征都未能消滅南宋,而南宋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南宋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南宋中後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腐敗,而處於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消滅金國後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拚死抵抗,直到1276年行在臨安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隨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至此徹底滅亡。南宋由於是北宋的延續,在政治和軍事等諸多領域都沿襲北宋。
在中央地方權力、官僚機構、司法、軍權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軍事上在招收潰兵及勤王之軍等基礎上,開始軍事重建之路,最終形成幾支較強大的軍事力量,於是有了岳家軍、韓家軍的出現。南宋雖長期偏安於秦嶺淮河以南,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繁榮、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是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系的毀滅性打擊,使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的東方先進文明,從此逐漸趨向衰落。
參考資料:網路-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