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人均gdp與產業

人均gdp與產業

發布時間:2020-12-03 08:30:49

人均gdp8000美元能源產業怎麼發展

對於發達國家的定義,有多種說法,但公認的標準是: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總量)和社會發展水平。按1995年前後的標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義匯率計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會發展水平就可基本定義為發達國家。近10年的發展,使8000美元這個標准已經落後了,2005年應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這個定義,在這10年,有8個國家已經加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這8個國家是:塞普勒斯、巴哈馬、斯洛維尼亞、以色列、韓國、馬爾他、匈牙利和捷克什麼叫發達國家,而什麼又叫發展中國家呢,從國際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見一斑。在國際分工中,發達國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產品市場,而發展中國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產品的市場。最終低端消費品往往不是發達國家製造的,而是發展中國家才生產最終低端消費品,發達國家主要是搞工業化引領、集約型研究和現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發達國家的腦力型工人必然要求的休閑時間、學習時間和考究時間;發展中國家則因為當地資本家要把發達國家強加給當地資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讓工人來承擔,因此當地工人只能夜以繼日地更長時間地加班。於是得出的一個結論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最終為的是讓本國公民得到的生活休息時間,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只能是讓工人付出的生產勞動時間,其中的差額是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強搶來的。什麼叫發達國家,而什麼又叫發展中國家呢,從國際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見一斑。在國際分工中,發達國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產品市場,而發展中國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產品的市場。最終低端消費品往往不是發達國家製造的,而是發展中國家才生產最終低端消費品,發達國家主要是搞工業化引領、集約型研究和現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發達國家的腦力型工人必然要求的休閑時間、學習時間和考究時間;發展中國家則因為當地資本家要把發達國家強加給當地資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讓工人來承擔,因此當地工人只能夜以繼日地更長時間地加班。於是得出的一個結論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最終為的是讓本國公民得到的生活休息時間,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只能是讓工人付出的生產勞動時間,其中的差額是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強搶來的。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發展的時間先後不同罷了,一個是現在進行時,一個是過去時。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根源及其消除作者佚名摘自未知發表2007-1-2216:55:43背景貧困是全球化的問題,也是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它影響了全球化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也阻礙了中國改革開放最終目標的實現,是當今人類共同的大敵。因此,它是世界銀行在其20年發展報告中唯一作為專題兩次專門論述、並在其他年份的報告中多次提及的問題。一、發展中國家貧困的現狀1、貧困的界定貧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貧困是經濟意義上的貧困,指難以將生活維持在經濟上最低水準的狀況。廣義貧困除包括經濟意義上的貧困之外,還包括社會、發展、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壽命、營養、教育、醫療、生存環境及失業等方面的狀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總體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貧困的概念逐步由狹義的純經濟層面向廣義的影響生存質量的多層面過渡。貧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點在世界銀行和國際權威組織的定義中明顯地體現出來。世界銀行《1980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當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體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獲取他們在那個社會公認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飲食、生活條件、舒適和參加某些活動的機會,就是處於貧困狀態。」顯然,這里強調的是以消費水平為基礎的物質條件。《1980年報告》將貧困線確定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貧困,即缺少達到生活水準的能力」,並認為考慮貧困問題還要考慮人口壽命、營養狀況、健康狀況、兒童入學率、醫療衛生、識字能力、受教育機會等社會福利文化的內容。《1990年報告》確定了兩條國際貧困線: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為「赤貧」;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購買力平價不變價格計算)為「貧困」。1997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人文發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貧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還包括人均壽命、衛生、教育和社會環境等多種指標。這種「人文貧困」的界定方法,能夠較全面地反映一國的經濟水準和生存狀況,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以這個標准衡量,貧困是經濟、社會、文化落後的總體表現。2、發展中國家貧困的現狀1991-1996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達到9%,但貧困人口卻沒有因經濟增長而減少,反而有所增加。據聯合國調查,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由1990年的10億增加到目前的13億。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發展中國家中有8000萬人完全不能享受醫療服務,8.4億人營養不良,2.6億人不能上學。在最貧窮的非洲地區,貧困發生率(處於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目前,非洲6.3億人口中,約有一半掙扎在飢餓線上。(註:「非洲貧困狀況惡化」,《人民日報》1996年2月7日第7版。)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7年10月的一份報告稱,世界貧困人口中70%是婦女。貧困家庭兒童的處境更糟。20世紀80年代中,發展中國家有1億兒童流浪街頭。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並未緩解貧困的狀況給人們以警示:增長並不等於發展,經濟增長是緩解貧困的重要因素,但並非最關鍵的因素。二、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及解決途徑1、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歷史條件制約、經濟基礎落後、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人口過度增長、經濟結構單一、發展戰略不當、經濟政策失誤等內部因素,也有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貿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為貧困人口只有獲得謀生的機會,才能消除貧困;而如果沒有利用和把握謀生機會的能力,或者說沒有對機會的反應能力,任何機會都會從身邊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人,則無法獲得這種能力。從全球不同國家和社會各階層看,貧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經濟落後、通訊不發達、交通不暢、教育不普及、識字率低、觀念落後的偏遠地區。在這些地區,由於得不到基本的社會服務和人力資本投資,貧困人口不具備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無力獲得足夠的食物,他們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賺錢以補貼家用而不能上學;他們更需要多生育,靠一個大的家庭組織來維持成員的生計,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貧困進一步加劇。這一惡性循環的源頭在於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勞動力生存狀況的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2、解決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的關鍵減輕貧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報告》分析了貧困、經濟增長與人力開發之間的關系,指出單純的經濟增長並不能有效地消除貧困,而人力開發在消除貧困特別是絕對貧困的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報告詳細闡述了人力開發的幾個主要因素:教育、健康、營養和生育,他們各自如何影響窮人的收入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1990年報告》進一步給出了由「機會」和「能力」兩個方面組成的有效扶貧戰略:「一是實行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進對窮人最豐富的資產,即勞動力的需求,為窮人提供謀生的機會;二是廣泛向窮人提供基本社會服務,增加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提高窮人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前者解決的是勞動力數量過多的問題,後者解決的是勞動力質量過低的問題,以此來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從而解決貧困問題。」要將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與使窮人受益於經濟增長的政策統一起來。其途徑有:(1)給窮人以資產所有權。一是將存量資產重新分配給窮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資本作有利於窮人的分配。特別是通過初等教育和醫療保健對窮人人力資源的公共投資,成為增加窮人資產的重要政策手段。(2)增加窮人所擁有資產的受益。即通過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業收益減輕貧困。非熟練勞動力是窮人最重要的資產,非熟練勞動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於窮人。另外特別重要的是通過提高生產率來提高窮人的資產收益,這包括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基礎設施的投資。這種投資能夠將促進增長與減緩貧困統一起來。研究表明,農業報酬增長額的1/4、非農業報酬的3/4可以歸因於良好的教育。(3)對窮人進行適度轉讓。上述無論哪種減輕貧困的方法,都有賴於窮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賴於他們對新方式和新機會的利用,歸根結底依賴於提高這種能力的人力資源開發。人也是增長的源泉。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體的勞動者更容易獲得好的工作機會,為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雖然創業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門都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絕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技能、知識和工作態度。因此,必須在取得短期的經濟增長與著眼於人們的長期發展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投資之間保持平衡。要獲得增長的源泉,達到和保持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就要重視人力資源開發。「人力開發毫無疑問在消除貧困的斗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註:世界銀行1980年《世界發展報告》。)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因素,也是長期發展的基礎。勞動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窮人賴以生存的唯一寶貴的資本。因此,用教育來提高勞動力的生產率和窮人把握機會的能力,是同貧困鬥爭的最有效的途徑。他使窮人有能力抓住經濟增長的機會,提高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存量,從而提高他們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經濟的長期發展獲得不竭的資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對現行的支出格局傾向做出調整,其中包括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社會部門旨在改善窮人生活狀況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擴大和改善初級教育和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貧困人口集中的農村地區增加公共投資,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賦予地方當局的責任,持續擴大農村的診療所和小學數量,改進服務質量。在總結扶貧經驗時,《1990年報告》指出:「任何試圖在世界經濟中開展競爭的國家,都有必要採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專業培訓方面的開支。」(註: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與貧困作斗爭最成功的國家都推行一種有效的使用勞動力的增長模式,並對窮人的人力資源進行投資。這兩方面兼顧的方針是減輕貧困的基本戰略,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為窮人提高運用其最豐富的資產——勞動力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並提高其利用新出現的機會的能力。兩相結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絕大多數窮人的生活水準。」(註: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兩個報告得出的同樣結論是:對人力資本尤其是對教育的投資,有助於鏟除貧困之根源。三、中國的貧困問題1、中國貧困問題的現狀像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貧困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障礙。自實施扶貧計劃以來,中國的貧困人口銳減,但反貧困任務仍相當艱巨。一方面是剩餘貧困人口脫貧難度加大,初步脫貧人口返貧問題突出;另一方面,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又產生了城市新增貧困人口。(1)農村貧困狀況:以1985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扶貧標准年人均純收入200元為基礎進行調整,1999年相當於635元。按照這一標准計算,截至1999年底,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3400萬。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標准估計,我國農村的貧困人口就遠不止幾千萬,而是1.06億(1998年底)。(註:楊軍:「中國反貧困戰略面臨的困惑及調整思路」,《甘肅理論學刊》2001年1期。)據國務院扶貧的報告估計,如果把那些雖然已經解決了溫飽但極易返貧的人口算上,中國目前的農村貧困人口可能超過農村總人口的10%。顯然,我國農村的貧困標準是建立在維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質生活貧窮外,我國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區社會保障和醫療條件差,生活質量差;貧困使一些兒童營養缺乏,健康狀況不佳,許多適齡兒童特別是女童失學,文盲較多;信息閉塞,觀念落後。(2)城市新增貧困人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企改革的深入,市場機制自發誘導的諸如失業、破產、收入差距懸殊等新的致貧因素的影響迅速增加,大批下崗和長期失業人員、退休職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構成了城鎮新的貧困人口。1996年我國城鎮貧困戶數是306萬戶,貧困人口1176萬人,戶年人均生活費收入1321元,比當年劃定的城市貧困線戶人均生活費收入1671元還要低20%。(註:《中國工商時報》1997年10月10日。)近幾年,隨著下崗、失業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國城鎮貧困問題進一步惡化(見表1)。附圖{F102f43.BMP}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1)綜合失業人數=下崗無業人員+失業人員(2)綜合失業率=綜合失業人數/勞動力總數據勞動部測算,2000年下崗職工總數為2100萬,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後,下崗職工將直接進入失業范圍,不再新設再就業服務中心。這些人中約50%左右在失業救濟金用完之後,不能重新就業,他們將陷入貧困之中。城鎮貧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國貧困人口的結構更加復雜,使中國貧困問題更加惡化。(3)中國的「人文貧困」:中國的城鄉貧困不僅表現在經濟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經濟層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狀況、受教育程度、醫療衛生條件等生活環境質量上。若用人文發展指標來衡量,中國的「人文貧困」狀況更加嚴重。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7年人類發展報告》對175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排在108倍。聯合國人文排序的新指標包括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綜合入學率、人均GDP。這一人文發展指數更能反映人類文明的進步程度,對「貧困」的理解也更為深刻。這種排序使我們看到,我們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不僅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綜合水平的人文指標上,而後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難彌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後者這些指標決定了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決不僅是增長)潛力,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綜合實力。這些人文發展指標為我國扶貧、脫貧工作指明了方向。2、中國脫貧的關鍵從中國的貧困人口階層分布看,無論是農村貧困家庭還是城市貧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人群中。在農村,由於沒有文化,無法掌握科學種田的知識,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應有的收獲,更無法抵禦自然災害的襲擊。沒有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見也抓不到改變生活的機會,脫貧基礎脆弱。即使是已經脫貧,但當使其初步脫貧的物質基礎發生變化或稍有不測時,很快重新陷入貧困。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10%剛剛脫貧的人口又返貧。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下崗人員很難勝任對技術要求較高的新崗位,難尋收入豐厚的職業。由此可見,擺脫貧困的關鍵是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在為貧困人口提供謀生機會的同時,更側重於提高其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改善人口質量的投資,能顯著提高窮人的經濟前途和福利」。(註:舒爾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講演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有鑒於此,政府應將扶貧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鞏固和提高貧困個體的生存保障和發展能力上來,增加貧困人口受教育的機會,從而提升他們獲取生存和發展資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貧扶在根上、扶在點子上。政府要把扶貧和扶智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進行物質扶貧的同時增加文化扶貧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資金、救濟,使貧困人口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同時,加大提高貧困人口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質投入緩解貧困現狀的同時,強調「扶人」、「治本」這一根本途徑。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在扶貧工作中也面臨著資金不足這一最大障礙。「面對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龐大的發展計劃,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開發與其他項目間費力地權衡。「發展中國家應力圖提高公共企業的資金營運效率,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減少軍費,以及減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緊急的項目投資,使的資金能夠用於向小學教育、基本衛生保健這樣的項目上。」(註: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亞當·斯密說過:「一個國家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其勞動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練程度和判斷力的高低。」這句話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資源的全面開發既是經濟發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終目標。然而貧困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實現,一個國家現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為人力開發所作的努力。(註:程漱蘭等編著:《世界銀行發展報告20年回顧》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7月。)《管子·修權》里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中國的人力開發與反貧困鬥爭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

㈡ 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會興起哪些產業

一般就是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產業了。

能源方面:風力發電版,權太陽能發電,核電,潮汐電站等等。

農業方面:綠色蔬菜,綠色谷類,綠色禽蛋等等。

輕工業方面:特種材料紡織,精密紡織,名牌化妝品。

重工業方面:航空航天,高技術船舶製造(LNG,豪華游輪),高技術材料化工,精密機械。

服務業方面:物流,軟體。

㈢ 馬來西亞並沒有什麼厲害的產業,為什麼人均GDP可以達到這么高

大概是人口原因,馬來西亞是個小國家,只有三千萬人,這么一平均GDP就上去了。

馬來西亞雖然生活用品貴,但是水電油氣還有房價地價便宜,可以說全民奔小康了吧!中國生活用品便宜,水電油氣大部分人也能接受,就差這房價,要是中國大部分人不再為房子發愁,那生活水平絕對超過馬來西亞。甚至還可以在世界排名也比較靠前。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馬來西亞具有獨立國家的優勢。每年很多中東和新加坡的富豪都會去馬來西亞度假,賭博。其中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運通道之一,這也是他們的優勢。


㈣ GDP是什麼意思

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生產法計算GDP是從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的增加值的角度來計算的。GDP=各部門的總產出-各部門的中間消耗=各部門的增加值,其中總產出就是產品產量 × 單位價格,中間消耗就比如是對生產設備進行定期的保養和修理等。

(4)人均gdp與產業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反映經濟的統計指標有許多,GDP是其中重要指標之一。GDP的誕生源於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需要,幫助判斷經濟是在萎縮還是在膨脹,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制,是處於嚴重衰退還是處於通脹威脅中,避免決策者陷入雜亂無章的經濟數據中而不知所措。

GDP的核算范圍涵蓋了國民經濟各個行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

㈤ 人均gdp什麼階段會引來健康產業的爆發

當人均收入達到一定階段後,健康與養老這類大健康產業會迎來快速...有9個較大城市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中國的大健康產業正處在爆發的階段。

㈥ GDP人均達到6.46萬元後,未來還有哪些產業將是GDP貢獻的主力軍

GDP人均達到6.46萬元後,未來還有哪些產業將是GDP貢獻的主力軍,其實是非常多的,現在有非常多的新型產業在崛起,畢竟我們的科技在不斷進步,互聯網+的行業在未來很可能成為主力軍,但是支撐的依然是金融和房地產。而且隨著我們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養老產業也是會蓬勃發展。

金融和地產行業,雖然有回落的趨勢,但是在未來依然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主力。只是因為當前的體量已經足夠大了,已經透支了未來,雖然它們未來對GDP的貢獻佔比還會回落,但是份額依然非常大,

㈦ 如何從gdp與人均gdp角度分析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歷程呢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
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創造的貨物和服務價值中,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貨物和服務價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種方法。國民經濟各行業生產法增加值計算公式如下: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將國民經濟各行業生產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按照這種計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國民經濟各行業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於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
支出法是從生產活動成果最終使用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及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三部分。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季度GDP是以生產法為基礎核算的結果。
在季度GDP核算中,行業劃分依據中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准和三次產業劃分標准,並採用兩種分類方式。
第一種分類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採用國家標准管理部門2011年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在實際核算中採用兩級分類。
第一級分類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門類為基礎,分為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其他服務業等11個行業。其中工業包含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3個門類行業;其他服務業包含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等7個門類行業。
第二級分類在第一級分類的基礎上,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一部分門類細化為行業大類。
第二種分類是三次產業分類,依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製造業(不含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剔除國際組織)。
GNP:國民原則;GDP:國土原則換算GNP=GDP+國外凈要素收入
例如,中國諾基亞公司歸芬蘭人所有,所以該公司在中國經營得到的利潤,雖是中國GDPー部分,但不被統計為中國GNP,而應歸入芬蘭GNP。類似道理,中國海爾在美國工廠的利潤,應作為美國GDP一部分,但應被統計為中國的GNP。
隨著國際經濟聯系加強,強調身份區別的GNP相對重要性下降,重視地域范圍的GDP相對重要性上升,從而使GDP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總產出指標。以上供參考。

㈧ 中國人均GDP達6.46萬元,支撐中國GDP高速崛起的產業都有哪些

中國人均GDP達6.46萬元,支撐中國GDP高速崛起的產業都有哪些,主要是金融行業,地產業,信息製造業,還有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鋼鐵行業,這些產業來支撐的。對我們的GDP貢獻非常大。

除此以外,我國的石油化工業,建築業,鋼鐵行業,機械電子,也隨著這些產業需要,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中國GDP增長的幫手,現在中國的GDP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增長過快也不是一件好事,不難盲目推崇GDP值的高。

㈨ 中國人均GDP超6.46萬元,哪些行業拖後腿了

我們國家這幾年的經濟發展的是非常的迅猛。並且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的有了各種的提升,大家都知道,最近的新聞報道,中國人均GDP超過了6.46萬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也就是說這幾年我們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其實每個城市現在的建設都是非常完善的,並且城市環境也非常的好,但是普通老百姓到底過的怎麼樣?


拖後腿並不可怕,只要我們繼續的努力。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遇到很多的困難,這都是比較正常的,尤其是在金錢上,現在我們最害怕的就是生病,因為看病真的需要很多的錢。不過我們國家現在的政策非常好,對於我們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是比較完善的。所以不管拖沒拖後腿,我們都要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

㈩ 實證人均gdp和二三產業結構需要同時加入進去么

工業和服務部門勞動力比重和產值比重的比較來看,二者變動的情況與庫茲涅茨分析的情況完全不同。按照庫茲涅茨分析的結論,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要大於產值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基本不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即它不是按照一、二、三產業順序發展的軌跡進行結構的轉換和升級,以此對印度獨立50多年來的產業結構變動軌跡進行實證分析:「參加本項目的全體人員都認為,除了戰後初期有限的短時期外,高速增長基本上是通過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價格機制和旺盛的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重結構的政策)效果比較顯著外,在以後的全部時期里產業結構政策推動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作用十分有限。產業結構政策推行20多年來,長期困擾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加強「短線」產業和抑制「長線」的政策目標沒有能實現,政府重點和著力扶持的主導產業仍然沒有擺脫「幼稚」狀態,有升有降;從橫斷面分析來看,產業結構政策的有效性問題,不僅在國內存在爭議,在國際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以產業政策創造經濟「奇跡」著稱的日本,對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由市場機製取代政府產業結構政策配置資源,其實現的產值占整個GDP的比重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沒有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幅度大,而且對印度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最大的。4.從印度的農業,然後對就業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和產值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做出比較,觀察其發展的特點: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而印度的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卻大大低於產值的部門份額變動幅度,這個問題對其後的發展模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印度產業結構的演進來看,企業規模小。」(注、二的發展軌跡,最終形成了三,穩步地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重化工業,日本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在完成一項有關日本產業政策研究課題後鄭重聲明。因此,在市場機制已經形成並比較完善的條件下,而是按照一,大中小型企業結構變化率為5。相反,沒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強力保護、較早和較徹底地擺脫了行政計劃干預。 有專家對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開創性的分析,認為政府不具備推動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和執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斷所選擇的產業結構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實施產業結構政策是造成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深層原因.56,行業結構變化率為5.66、產業集中度低、技術升級慢等問題依然大量存在,除了在市場機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開放初期,卻往往能夠快速發展、一,輕重工業年結構變化率為2.50。這是印度產業結構演變中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印度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大問題,日本經濟學家這種結論與我國產業結構政策實踐的結果也是基本吻合的。這說明印度勞動力流動的剛性特徵十分突出、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在德國工業中的作用增強,內源性經濟日漸增大,活躍了德國工業發展。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情況2000-2004年間,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但絕對值還在上升。第一產業產值的相對比重下降幅度超過勞動力相對比重下降幅度:《日本的產業政策》。家電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調整產業結構,是產業結構有效調整的基本途徑,經濟類型結構變化率為8,第535頁,也說明農業在印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比較大。2.第二產業隨著人均GDP的增長。事實上。這就說明,不僅第三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其產值所佔比重和就業所佔比重都是上升的。勞動力的上升幅度從時間序列分析來看。……,甚至也許可以說戰後主要時期產業政策的歷史,說明農業勞動力數量仍很大,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同時,是民間企業的首創精神和活力,不斷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預意圖的過程中國產業結構的現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政策績效的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實現的產值在整個GDP的比重下降過程中,勞動力的就業比重也在下降:印度產業結構演進的軌跡和特點主要運用克拉克和庫茲涅茨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 德國:一是各產業的就業人數及在總就業人數中所佔比重;二是各產業的產值及在GDP中所佔比重,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按以下公式測算、引入市場機制的產業,說明第二產業對GDP尤其是人均 GDP增長的貢獻不大。3.第三產業的情況尤其獨特。第三產業無論從時間序列分析還是橫截面分析、三,以資產結構為例、輕。)顯而易見,第二產業的擴張性發展沒有出現,或是受制於資本,或是受制於市場;另—一方面,第二產業所實現的GDP比重的上升十分緩慢。其特點是:1.從第一產業看,略有上升。這種狀況一方面說明第二產業不能大量吸納勞動力.43。 印度的產業結構:小宮隆太郎等編,產業結構政策(主要是調整農,首先用兩類指標

閱讀全文

與人均gdp與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