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前世界綜合國力排行榜(前十位)
我國已進前三。下面是2009年世界各國最新gdp排名 前十名
排名 國家 總值(億美元) 人均(美元)
1 美國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中國 33700 2520
4 德國 32800 39710
5 英國 25700 42430
6 法國 25200 41200
7 義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羅斯 11400 8030
❷ 1840、1895年清朝的gdp分別佔世界多少日本、英國、法國呢請提供真實的結果
1.1840年時,按蘇聯式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約為英國的六倍,法國的十倍,日本的五十倍。但按照歐美式GDP演算法計算,中國的GDP僅為英國的40%。約與法國相當。約為日本的18倍。
2.1894年時,按蘇聯式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約與英國相當(不含英屬印度帝國),如包括印度,約為英國的70%。約為法國的2倍,日本的9倍。
但按照歐美式GDP演算法計算,中國的GDP僅為英國的6%。法國的10%。約為日本的120%。
3.77事變時GDP核演算法:日本工業總產值約合58億美元,中國為3.6億美元。其中重工業占工業的比重,日本為61%,中國為11%。以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農業產值約為日本三倍,而工業產值為日本一半。但以國民生產總值GDP演算法計算,中國農業產值約為日本的41%,而工業產值為日本的16%。原因在於,GDP演算法更科學的計算了實際的國力,將各種重復計算,和自我消耗剔除了
❸ 世界經濟排名
197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1,0255億美元
02----日本----------2068億美元
03----西德----------2037億美元
04----法國----------1470億美元
05----英國----------1236億美元
06---義大利---------1077億美元
07---加拿大----------851億美元
08--澳大利亞---------429億美元
09---墨西哥----------396億美元
10---西班牙----------390億美元
11----瑞典-----------357億美元
12----荷蘭-----------351億美元
13----中國-----------272億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2,7956億美元
02----日本---------1,0279億美元
03----西德-----------8261億美元
04----法國-----------6824億美元
05----英國-----------5367億美元
06---義大利----------4546億美元
07----中國-----------3015億美元 ★★★★★
08---加拿大----------2689億美元
09---西班牙----------2218億美元
10---阿根廷----------2090億美元
199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5,8033億美元
02----日本---------3,0522億美元
03----德國---------1,5470億美元
04----法國---------1,2198億美元
05---義大利--------1,1045億美元
06----英國-----------9946億美元
07---加拿大----------5827億美元
08---西班牙----------5115億美元
09----巴西-----------4650億美元
10----中國-----------3878億美元 ★★★★★
1995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當時匯率)
數據參考 http://www.eia.doe.gov/pub/international/iealf/tableb2.xls
01----美國---------7,4005億美元
02----日本---------5,2929億美元
03----德國---------2,4166億美元
04----法國---------1,5257億美元
05----英國---------1,1032億美元
06---義大利--------1,0661億美元
07----中國-----------7006億美元 ★★★★★
08----巴西-----------6756億美元
09---加拿大----------5760億美元
10---西班牙----------5709億美元
200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當時匯率)
01----美國---------9,8247億美元
02----日本---------4,7661億美元
03----德國---------1,8752億美元
04----英國---------1,4409億美元
05----法國---------1,3133億美元
06----中國---------1,0808億美元 ★★★★★
07---義大利--------1,0776億美元
09---加拿大----------7242億美元
08----巴西-----------5998億美元
10---墨西哥----------5814億美元
2001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 TOP 40(重新整理)
01----美國--------10,1714億美元
02----日本---------4,2451億美元
03----德國---------1,8738億美元
04----英國---------1,4063億美元
05----法國---------1,3027億美元
06----中國---------1,1590億美元 ★★★★★
07---義大利--------1,1409億美元
08---加拿大----------6771億美元
09---墨西哥----------6178億美元
10---西班牙----------5775億美元
11----巴西-----------5025億美元
12----印度-----------4775億美元
13----韓國-----------4221億美元
14----荷蘭-----------3749億美元
15--澳大利亞---------3685億美元
16---俄羅斯----------3099億美元
17---阿根廷----------2687億美元
18----台灣-----------2644億美元
19----瑞士-----------2473億美元
20---比利時----------2276億美元
21----瑞典-----------2101億美元
22---奧地利----------1887億美元
23----波蘭-----------1745億美元
24-沙烏地阿拉伯--------1732億美元
25----挪威-----------1654億美元
26----丹麥-----------1628億美元
27----香港-----------1626億美元
28---土耳其----------1476億美元
29-印度尼西亞--------1453億美元
30--委內瑞拉---------1249億美元
31----芬蘭-----------1219億美元
32----伊朗-----------1188億美元
33----希臘-----------1163億美元
34----泰國-----------1147億美元
35----南非-----------1132億美元
36---以色列----------1103億美元
37---葡萄牙----------1084億美元
38---愛爾蘭----------1011億美元
39----埃及------------975億美元
40---新加坡-----------922億美元
2002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當時匯率)
01----美國--------10,3831億美元
02----日本---------3,9934億美元
03----德國---------1,9841億美元
04----英國---------1,5636億美元
05----法國---------1,4313億美元
06----中國---------1,2371億美元 ★★★★★
07---義大利--------1,1843億美元
08---加拿大----------7167億美元
09---西班牙----------6531億美元
10---墨西哥----------6304億美元
2003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2004年1月1日匯率)
01----美國--------10,8572億美元
02----日本---------4,2907億美元
03----德國---------2,3862億美元
04----英國---------1,7750億美元
05----法國---------1,7316億美元
06---義大利--------1,4554億美元
07----中國---------1,3720億美元 ★★★★★
08---加拿大----------8505億美元
09---西班牙----------8271億美元
10---墨西哥----------6116億美元
根據全國經濟普查資料核算,中國2004年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多2.3萬億元,增加16.8%。
李德水在會上介紹了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等方面的情況。他說,在2000年到2002年,中國已經是世界第六位,2003年到2004年,義大利因為歐元的升值,他們變為第六位,中國變為第七位。這次普查的結果,中國GDP總量折算成美元已經超過義大利了,成為第六位,義大利變成第七位。
李德水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字,英國和法國2004年的GDP總量摺合美元,英國是21330億,法國是20463億,排第四、第五位。中國這次調整以後,從7億美元,調整到19317億美元,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這跟法國和英國相比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他稱,至於剛問預測什麼時候能夠趕上他們?關鍵看2005年中國最後核算下來的增長率是多少、總量是多少,還要看法國2005年的核算結果是什麼,這個預測我想差距是越來越小,總的趨勢是這樣的,2005年也可能接近法國,我覺得與英國還是有點差距的,但是最終還是要看明年初的核算結果才能進行判斷
❹ 美國歷年人均GDP
美國歷年國內生產總值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00—1999
國內生產總值(英語:Gross Domestic Proct,縮寫:GDP)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或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國內生產總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在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亦有相當重要性。它與國民生產總值不同之處在於,國內生產總值不將國與國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即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則計算一個地區實際獲得的生產性收入。再簡單的來說本地生產總值是屬地主義,GNP是屬人主義;舉例來說,無論台灣、香港、韓國、美國等廠商在中國大陸生產的最終財貨,都包括在中國大陸的本地生產總值內,此一數值亦包括移住勞工的薪資在內。
❺ 世界GDP的排名變成中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中國超過美國確實很容易,因為人多、地廣。可
你排名有誤,美國排名在中國之前,法國排名在英國之前。另外,從歷史上看,清朝道光年間,中國的GDP總量大於英國,上百萬的軍隊,而且是本土作戰,但被英國4000人的遠征艦隊打得大敗,GDP數量的大小說明不了太多的東西
❻ 國家綜合實力排名
美國,中國 俄羅斯日本德國英國法國,
❼ 世界綜合強國排名
綜合國力的含義 綜合國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 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技術實力的綜合性指標。綜合國力可以簡單地定義為一個國家通過有目的的行動追求其戰略目標的綜合能力。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s)定義為一個國家實現本國戰略目標所可以利用的現實的和潛在的關鍵性資源, 它們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 也反映了該國的綜合國力。實際上,綜合國力就是國家戰略資源的分布組合,被動員和利用來實現一個國家的戰略目標。我們所稱的綜合國力,一般指的是各類國家戰略資源之總和;而國家戰略資源一般指的是某一類戰略資源。 (二)國家戰略資源的內容 國家戰略資源應當包括那些資源呢?米歇爾·波特(Michael Porter,1990)提出了五大要素資源:即物質資源(Physical Resources);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知識資源(Knowledge Resources)和資本資源(Capital Resources)。 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劃分為八類資源和23個指標,這些指標的總和構成了綜合國力。八類資源依次是:經濟資源是指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力資本、自然資源、資本資源、知識技術資源、政府資源、軍事實力和國際資源。 : (三)國際競爭力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和條件往往突出地表現在國際競爭力上。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在市場經濟競爭的環境和條件下,與世界整體中各國的競爭比較,所能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的持續增長和發展的系統能力水平。它提出影響國家國際競爭力的八大因素是: (1)國內經濟實力:指一國經濟力量的整體評估; (2)國際化程度:指一國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程度; (3)政府影響:指政府政策對競爭力的有利程度; (4)金融實力:指對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質量的整體評估; (5)基礎建設:指投資源與制度滿足企業基本需求的程度;(6)企業管理能力:指企業管理在創新、獲利和應變等方面的表現; (7)科技實力:指科學和技術的能力以及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 (8)人力資源:指擁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這八個因素中,每個又包括若干方面,共有244個指標,特別是人力資源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綜合國力排名表(國際公認排名) 1989年 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蘇聯 3 日本 4 聯邦德國 5 法國 6 英國 7 中國 8 加拿大 9 義大利 10 印度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 南非 1997年 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英國 6 中國 7俄羅斯 8 加拿大 9 印度 10 義大利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M/x>51< 14 墨西哥 15 南非 2007年 最新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中國 6 俄羅斯 7 英國 8 印度 9 加拿大 10義大利 11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南非 (五)綜合國力預計排名 2012年 綜合國力預計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中國 4 德國 5 俄羅斯 6 法國 7 英國 8 印度 9 巴西 10 加拿大 11義大利 12 韓國 13 澳大利亞 14 墨西哥 15 西班牙 16 南非 17 印度尼西亞 18 阿根廷 19 伊朗 20 以色列 21 奈及利亞 22 巴基斯坦 2018年 綜合國力預計排名 1 美國 2 中國 3 日本 4 德國 5 俄羅斯 6 法國 7 印度 8 英國 9 巴西 10 加拿大 11 韓國 12 義大利 13 澳大利亞 14 西班牙 15 南非 16 墨西哥 17 伊朗 18 印度尼西亞 19 阿根廷 20 以色列 21 巴基斯坦 22 哈薩克 2025年 綜合國力預計排名 1 中國 2 美國 3 俄羅斯 4 日本 5 印度 6 德國 7 法國 8 巴西 9 英國 10 韓國 11 加拿大 12 澳大利亞 13 義大利 14 伊朗 15 西班牙 16 墨西哥 17 印度尼西亞 18 阿根廷 19 以色列 20 巴基斯坦 21 南非 22 奈及利亞
就找的這些
❽ 2006年全球經濟排名
轉貼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12日公布了2000年全球百名最大經濟體實力排行榜。在排名表中,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前三名,中國內地排在第6位,中國台灣排名第16位,中國香港排名第26位。
這份綜合排行榜是對2000年全球國家和地區以及大型跨國公司的經濟實力所作的排名,其中國家和地區是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而公司則是以增值價值為基礎進行排名的。有29家跨國公司名列其中,比1990年的24家增加了5家,這意味著跨國企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強。
上榜的29家跨國公司主要是石油和汽車企業,以石油產品為主體的埃克森-美孚公司以630億美元的經濟實力排在第45位,其他如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和殼牌等著名公司也都榜上有名。貿發會議當天發表新聞公報指出,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國企業近些年來的發展速度超過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經濟體。
2006全球綜合國力 TOP15 排行:
數據資料截止2005年12月31日
排 名 國 名 經濟力 科技力 軍事力 資源力 社會發展 政府調控 外交力 年增長率 綜合國力
1 美國 3251 1718 2249 547 559 185 131 0.43% 8639
2 日本 2158 1111 806 226 416 169 100 0.26% 4986
3 法國 1588 994 814 201 419 184 119 0.31% 4319
4 英國 1602 856 830 217 400 171 112 0.75% 4188
5 德國 1762 854 623 191 419 184 107 0.48% 4139
6 中國 1321 312 508 483 245 133 116 2.98% 3119
7 俄羅斯 598 504 863 521 332 157 118 2.20% 3092
8 加拿大 836 227 176 532 423 174 99 1.92% 2467
9 義大利 743 252 227 228 397 161 97 1.97% 2106
10 澳大利亞 554 147 130 375 410 148 89 2.56% 1852
11 巴西 551 211 169 382 253 110 85 2.21% 1762
12 西班牙 621 157 114 209 364 124 85 2.08% 1674
13 印度 588 176 170 334 189 104 87 1.79% 1650
14 韓國 531 117 96 177 360 115 87 2.05% 1483
15 墨西哥 444 97 100 299 182 100 90 2.74% 1312
綜合國力分析: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 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 三、中國的綜合國力 → 四、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展望 → 附:國力測算的過程簡介 (來源: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
綜合國力分析:
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為了全面了解全球力量格局和中國的綜合國力,這里選擇了世界主要經濟、國土面積和人口大國進行綜合國力比較。挑選的主要大國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印度、中國和韓國。
表1 2004年各大國GDP及基本國情
國家
美國
日本
德國
英國
法國
中國
加拿大
韓國
印度
俄羅斯
GDP
(十億美元)
11733.5
4667.8
2704.3
2120.9
2019
1649.4
994.1
679.9
631
588.7
人口
(百萬)
297.29
127.68
82.66
59.63
60.06
1299.88
31.91
48.2
1091
144.2
國土面積
(千平方公里)
9809
378
357
245
557
9600
9976
100
3166
17075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http://devdate.worldbank.org/dataonline/。
註:GDP以當年匯率折算為美元。
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是一國綜合國力的最顯著體現。從經濟力上看,美國遙遙領先,2004年,美國GDP為11.73萬億美元,佔到全球GDP的29.6%,其次是日本,其 GDP達 4.67萬億美元,繼後是德國、英國和法國,中國處於世界經濟總量的第六位,GDP為16494億美元,俄羅斯處於這些大國中的最後一位,其GDP只有58.87億美元。從GDP人均佔有量上看,美國仍然處於第一位,2004年,人均GDP達到近4萬美元,其次是日本,人均GDP為3.7萬美元,繼後是英國、法國、德國和加拿大,人均GDP都在 3萬美元以上,韓國人均GDP為 1.4萬美元,俄羅斯為4082.52 美元,而中國只有1268.89美元,排在倒數第二,僅高於印度(578.37美元)。
衡量一國的軍事力量比較困難,這里只是從軍費投入、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幾方面力量入手進行綜合考慮。從各大國軍費投入上看,根據瑞典國際和平研究院(SIPRI)數據(見表2),2004年,美國軍費投入高達4555億美元,佔全球軍費投入的40%以上,其次是英國、法國和日本,軍費支出均超過400億美元,中國、俄羅斯和韓國軍費投入數相對較少,印度和加拿大的軍費支出排最後。從核力量上看,俄羅斯和美國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俄羅斯裝配的核彈頭數目為7360枚,其中,戰略性的核彈頭有3980枚,非戰略性的有3380枚;美國裝配的核彈頭數有4896枚,其中,戰略性的有4216枚,非戰略性的有680枚,兩國的核力量在全球都具有毀滅性的能量。中國、法國和英國核力量也很強大,印度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從常規武力上看,美、俄總體實力都很強大,法國、英國力量也很全面,日本的海軍力量非常強大,中國陸軍力量非常強大,德國的軍工非常發達。從武器出口看,俄羅斯、美國都是武器出口大國,各佔全球武器出口的32%和31%,法、德、英也有相當的武器出口。綜合各方面的力量可以認為,美國和俄羅斯屬於全球軍力的第一陣營,英國、法國和中國屬於第二陣營,德國和日本屬於第三陣營,印度、韓國和加拿大處於後面的位置。
表2-1 2004年各國軍費支出 單位:十億美元
國家
美國
英國
法國
日本
德國
中國
俄羅斯
韓國
印度
加拿大
軍費支出
455.3
47.4
46.2
42.4
33.9
35.6
19.7
15.5
15.1
10.6
占 GDP 比
3.88
2.23
2.29
0.91
1.25
2.16
3.35
2.28
2.39
1.07
資料來源: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YEARBOOK 2005 ARMAMENTS,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5,SIPRI。其中,中國、俄羅斯數據為SIPRI估計。
表2-2 世界前五大武器出口國 單位:%
國家
俄羅斯
美國
法國
德國
英國
佔全球比重
0.32
0.31
0.08
0.06
0.05
資料來源:同表2-1。
表2-3 世界核力量:裝配核彈頭數 單位:枚
國家
美國
俄羅斯
英國
法國
中國
印度
巴基斯坦
以色列
裝配核彈頭數
4896
7360
185
348
400
30~40
30~50
200
資料來源:同表2-1。
說明:美國戰略性的核彈頭有4216枚,非戰略性的680枚;俄羅斯戰略性的核彈頭有3980枚,非戰略性的3380枚;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估計為部分裝配。
在外交力上,美國的強大表現在幾乎所有的外交領域,美國有一定的全球外交倡導力,表現在核不擴散、裁軍、反恐等事關全球安全的一系列活動中的倡議力,美國在聯合國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可以左右聯合國的一些決定,當聯合國的決定對其國家利益無益時,它甚至有不聽的能力。美國也有自己的許多盟國,是北約成員和八國集團成員。由於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勁,美國對外經濟與軍事援助力都很強。盡管發動伊拉克戰爭使美國的聲譽受到了嚴重影響,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如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一年多來,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幾個關於伊拉克問題的決議基本體現了美國的意圖,聯合國也不得不承認它的佔領國地位。
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幾個常任理事國處於全球外交力的第二陣營。中國在外交倡議力上的力量目前正在提升,如對「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起倡導作用。中國雖然沒有盟國,但與許多國家建立了戰略夥伴關系,如中俄、中德、中英、中法、中印、中國和東盟、中國和加拿大、中國和墨西哥等等的戰略夥伴關系。作為在安理會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由於中國整體國力的限制,對外援助力量較差。法國的外交特點是獨立性強,有一定的外交倡議力,是北約成員國和八國集團成員,擁有非洲法語區外交依託體系,經濟與軍事外援力量都較大。俄羅斯能夠提出一些外交倡議,有能力和美國在核控制裁軍問題上進行談判,其戰略導彈可以和美國進行對抗,它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外交預見性和整體性較好,但由於缺乏經濟實力,對外援助力差。俄羅斯資源非常豐富,使歐盟在能源上依賴俄羅斯,自然資源成為俄羅斯一塊重要的外交牌。英國外交具有一定的倡議力,是北約和八國集團成員,擁有英聯邦國家傳統勢力范圍,但外交上追隨美國,獨立性不強,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外援實力。
德國也是外交大國,由於正確對待歷史問題贏得了各國的理解和贊揚,名聲很好。作為戰敗國不能有核武器,軍事力比英國和法國弱,軍事援助力差。德國是北約和八國集團成員,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歷史上也沒有自己的殖民地,所以外交上整體差於英法。但是,德國是歐盟的倡議國,是歐盟的火車頭,也具有一定的外交倡議力。與德國相比,日本經濟實力強,對外援助力強,在聯合國會費交的也多,使非洲國家對他有一定的期望,但其外交倡導力差,外交方針得不到周邊國家的理解,名聲不好。在處理歷史問題上,與中國和韓國等亞洲國家有沖突,周邊國家警惕它。在邊境問題上,在收復北方領土問題上與俄羅斯產生矛盾,與中國也有沖突。日本外交政策追隨美國,外交獨立性較差,並因為跟隨美國失去了許多朋友,所以總的來說,日本外交力排在德國後面。加拿大外交倡議不多,在國際舞台上一般是與世無爭的態度,與它國摩擦少,介入國際事務也不深,雖然是北約成員和八國集團成員,但在其中只是跟隨的地位,雖然加拿大與美國關系密切,但外交獨立性還是較強,不追隨美國太緊,對外援助力不大,歷史上沒有自己殖民地,屬於典型的「小康」國家。
亞洲新工業化國家韓國,總體上說國際影響力較小,外交倡議能力差,與美國是盟國的關系,人口少,經濟總量只有日本的15%,經濟、軍事援助力都有限。但韓國在亞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在東北亞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典型表現在朝核談判上,在「六方會談」中,韓國態度對美國採取和平談判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韓國是亞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和右翼勢力的先鋒,在日本高官參拜「靖國神社」和篡改歷史的「教科書」問題上,都率先奮起抗議,所以韓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印度的外交力已經沒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不如中國。在周邊關繫上,印度由於缺少真誠合作的外交政策,在南亞次大陸擺出大國架勢,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使周邊國家懼之,與中國在邊界問題上也有沖突,所以印度整體外交力較差。
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經濟力、軍事力與外交力是一國綜合國力最顯著的體現,獲得或維持這些力量需要一定的國力資源,具體包括:科技力、人力資本、資本力、信息力和自然資源等。一國的政府調控力非常重要,其主要功能在於提供國力資源成長的環境,包括制度、激勵機制和法律環境等,綜合國力是所有這些力量的有機組合。本研究在具體測度各國的經濟力、外交力、軍事力和國力資源、政府調控力的基礎上,考慮了各類力量分配協調性,對主要大國進行了綜合國力實測。結果顯示:美國(91分)以幾乎所有項目的絕對優勢排在第一位,綜合國力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排在綜合國力第二陣營的有:英國(65分)、俄羅斯(63分)、法國(62分)、德國(62分)、中國(59分)、日本(58)和加拿大(57);韓國(53分)排在綜合國力較弱的地位,印度(50分)在十個大國中的綜合國力最弱。
(一) 國力超強國:美國
美國以幾乎所有項目的絕對優勢排在綜合國力的首位。從國力資源上看,無論是先天性的自然資源,還是在後天通過努力獲得的資源,美國都擁有絕對的優勢,總體排在第一的位置。美國科技力世界第一,從科技投入上看,美國在絕對量和相對量上的水平都很高,2003年,美國研究和開發投入(R&D支出)高達2845.84億美元見附表2至附表5,以下未註明資料出處的皆出自附表2至附表5。,為排在第二的日本的2.3倍,佔了全球R&D支出的40%,人均R&D支出為977.8美元,也領先於所有其他國家,美國R&D支出其佔GDP比重為2.59%,在發達國家中僅低於日本(3.12%),大大高於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以科學論文、專利代表的科學技術產出更是規模龐大,世界一流,2001年,美國的原創性的科學論文為20多萬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是排在第二的日本的3.49倍。美國高技術產業出口量世界第一,2004年為160億美元,排在第一位,高技術產業出口佔全部製造業出口的31%。目前,美國在信息科學、原材料工業、航天業等許多行業都具有世界最一流的技術,不斷創新的科技給其經濟持續增長輸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人力資源是美國國力稱雄世界的最重要基礎,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同,美國不僅有高素質人才,也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2004年,美國教育投資佔GDP的比重為6.2%,在大國中僅低於加拿大(8.1%),美國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6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40%(2002年數)。美國重視人力資本的培養不僅體現在正規教育上,也體現在繼續教育上,在瑞士國際管理和發展研究院(IMD)2005年關於人力資本的專家調查中,美國在「員工培訓是否充分」項目上得6.59分,排在十大國中的第一位。美國的勞動力質量較高,在IMD的「教育是否滿足競爭經濟的需要」調查上,美國得分為5.74 ,僅低於加拿大(7.1分);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和 「有技能的勞動力獲得情況」調查上,美國分別得為7.56分和7.34分,均排在第一的位置。
資本資源是經濟發展的資金基礎,美國在內資、外資和資本市場上都表現良好。由於美國金融體系的特點是直接投資占絕對優勢,所以股票市場非常有活力,2004年,美國的股票市場籌資額為142663億美元,比這里其他所有參評國的總和(103708億美元)還多,佔美國當年GDP的比重為129.65%,融資率僅低於英國(134.07%),高效率的股票市場不僅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擴大了投資規模,尤其有利於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小企業的投資,對於提高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美國外資規模也很大,2003年,在美國的外資存量達24355.4億美元,遙遙領先第二位的法國(7485.8億美元)。美國經濟實力世界第一,得益於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美國國內資金也很雄厚,2004年,美國國內總儲蓄水平為16978億美元,也是遙遙領先於其他大國。
美國依靠其對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領先成為當今的超級大國。無論從公路、鐵路密度和航空載客量這些基礎信息能力上看,還是從電話、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上看,美國的信息化水平都很高。2004年,美國的計算機普及率達到76.3%,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63.2%,在用計算機佔到全球的27%。我們的測度僅從信息設施的絕對佔有率上考慮,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WEF,2004.鑒於信息力對經濟創新的關鍵作用,在每年發布的《全球信息力報告》中,以網路整備度指數排名(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Ranking,NRI)NRI是從三方面進行評估國家信息實力,一是國家ICT建設環境,二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獲得ICT服務的情況,三是ICT服務的實際使用情況。評估國家信息和通訊技術(ICT)業對經濟創新發揮的相對作用。2003~2004年度,美國NRI排在全球第一位,2004~2005年度排在全球第五位,排在新加坡和北歐的小國之後,是這里十個大國中得分最高的,這反映美國ITC業對創新經濟相對支持程度之高。
美國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二的水平,僅次於加拿大。美國政府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較高,2003年,美國公共健康支出佔GDP的14.6%,是十大國中最高的,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6.2%,也屬較高的水平。美國政府在提供創新經濟增長的環境上表現出色,美國的各項產業包括高技術產業都是私人資本投資,政府不直接干預,只是通過制度、法規或機制等進行扶植或調控,美國高技術產業的成就直接體現了美國政府在這些方面的成績,所以美國在IMD關於「制度」、「企業立法」等專項調查中都得分很高。美國在IMD包含收入分配、社會歧視、男女差異、社會治安、社會凝聚力和公正性等方面內容的社會體系調查中,美國得分也較高。相對來說,在保證宏觀經濟良好運營的財政政策方面只是稍優,而在公共金融方面績效只是中等。在美國的整個國力系統中,各方面力量都很強大,結構非常均衡。
表3 綜合國力的各類指標及總體得分
技術力
人力資本
資本力
信息力
自然資源
軍事力
GDP
外交力
政府調控力
綜合國力
美國
97.42
73.38
99.59
87.06
79.34
91.85
100.00
98.64
76.11
90.69
英國
73.75
71.77
65.63
79.29
60.36
54.26
56.87
78.52
63.61
65.04
俄羅斯
56.33
67.05
52.44
56.77
89.84
84.79
50.00
87.46
52.14
63.03
法國
73.50
68.12
62.33
74.81
56.39
56.29
56.42
82.12
58.61
62.00
德國
77.35
66.46
59.71
80.02
53.66
54.03
59.49
72.25
59.93
61.93
中國
61.42
76.36
59.29
56.20
73.62
54.69
54.76
78.24
63.40
59.10
日本
86.31
71.93
66.13
81.15
50.78
52.34
68.30
66.57
54.79
57.84
加拿大
65.51
71.15
59.58
76.66
83.84
50.00
51.82
61.14
96.90
57.09
韓國
69.19
65.06
52.80
80.88
50.02
50.72
50.41
54.35
57.18
53.20
印度
50.00
65.09
50.59
51.40
61.80
51.13
50.19
50.42
53.59
50.43
資料來源:附表2、附表3、附表4、附表5。外交力得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沈驥如教授評論獲得。
(二)國力次強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德國、日本和加拿大
英國綜合國力排在第二。國力系統中,國力資源排在第三位,該國在資本力、信息力、人力資本和技術力上有一定的優勢,在自然資源上水平一般。英國有較完善的資本市場,2003年,股市融資額達24124億美元,佔GDP的比重為134.07%,排在第一位;2004年,英國吸引外資總額為550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2.59%,是參評國中引進外資速度第二高的國家;英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發達,2003年,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0.07公里,是這里密度最高的國家,每千人的行動電話用戶為911.7,排在第一的水平。2004年,其計算機普及率為59.5%,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4.92 %。雖然英國勞動力數量資源有限,但受教育水平較高,人力資本總體排在第四位,英國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達22年(2002年數),排在第一的水平。在自然資源方面英國在國土資源和人均可耕地面積上都很小,但能源供給有一定的優勢,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113.8%,僅次於加拿大和俄羅斯。英國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三位,在公共產品提供能力上不及加拿大、美國、法國和德國,在提供經濟增長環境的政府績效上,英國政府在總體上較好,企業立法健全,社會系統和諧,得分僅次於加拿大和美國,制度框架的質量僅次於加拿大、美國和德國,而公共金融和財政政策的表現只是平平。英國經濟力、外交力、軍事力都比較強大,國力系統中各個方面的力量比較均衡。
俄羅斯綜合國力排在第三,但各種力量極不均衡。國力資源排在倒數第二位,僅好於印度。國力資源中只有自然資源處於一定的優勢,而在技術力、人力資本、資本資源和信息力上都處於相當的劣勢。俄羅斯的技術投入水平很低,2004年,其R&D支出只有57.68億美元,佔GDP比重為1.28%,都只高於印度。俄羅斯科技產出較低,勞動生產率為人均8098美元。在人力資源上,俄羅斯勞動力的質量應該水總體水平還是比較高的,文盲率只有1%,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3年(2002年數),高等教育入學率達29%,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較低。在勞動力數量上,俄羅斯與中國、印度和美國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整體排名只處於第七位。俄羅斯資本能力僅高於印度,股市融資能力差,2004年,其股市融資額只有2308億美元,佔GDP比重只有15.16%,引進外資總量和國內儲蓄規模與其他國家相比都處於非常低的水平。俄羅斯的信息力只高於印度和中國,在公路、鐵路和航空這些基本基礎設施上排在各大國的最低水平。在信息基礎設施上,俄羅斯僅高於中國和印度,2004年,其計算機普及率為13.2%,網際網路普及率為14.73%。但是,俄羅斯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都很大,能源產量高,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167.4%,處於第一的水平,現在石油已成為俄羅重要的戰略資源,一張重要的外交牌。俄羅斯政府調控力排在最末水平,在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上排在中等,其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分別為3.6%和6.2%,而在提供經濟增長環境的政府績效上,俄羅斯排在最差的位置,主要由於俄羅斯在給企業創造增加值的過程中提供的制度環境、法律環境和社會基礎都非常差,但俄羅斯近期在公共金融上的管理非常有成效,積極財政政策也經濟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宏觀環境。在俄羅斯整個國力系統中,軍事力和外交力非常強大,政府調控力、經濟力和國力資源都非常弱小,國力結構非常不均衡。
法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四。其國力資源排在第六位,科技力和人力資本一般,資本力、信息力較強,而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落後。法國在技術上整體處於發達國家中較落後的水平,勞動生產率為人均67777美元,是發達國家中水平最低的。盡管是歐洲大國,但在2004年,法國的勞動力數量只有2.72千萬人,比德國和英國都少,在大國中僅高於加拿大和韓國,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在歐洲也只是一般,高等教育水平入學率達36%,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5年(2001年數)。法國資本力排在第四位,2003年引進外資存量總量是歐洲國家中最高的,達7485.8億美元,整體排在第二,僅低於美國。法國信息力水平一般,基本基礎設施很完備,法國的公路網、鐵路網都較密集,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別為1.62公里和0.05公里,屬於世界較高的水平,但在信息基礎設施上的排位較低,法國僅高於俄羅斯、中國和印度。2004年,法國計算機普及率為48.7 %,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3.14%,比其他發達國家水平都低。法國自然資源相對落後,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50.6 %。在政府調控力上,法國排在第六。法國政府政府公共產品提供能力很強,2003年,其全部公共支出佔GDP比重達到53.4%,是所有大國中最高的,但法國的政府績效排在倒數第二位,僅好於俄羅斯,相對其經濟發展的需要,法國的制度和法律系統都較落後,財政政策不能對促進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公共金融不發達。法國的整體國力中,軍事力、外交力相對其經濟力較強,經濟力相對其政府調控力和國力資源較強,國力結構不甚均衡。
德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五位。國力系統中,國力資源排在第五位,其中,技術力和信息力較強,人力資本和資本力一般,自然資源上相對較差。德國技術水平整體較高,排在美日之後,處於第三。2003年,德國R&D支出為602940億美元,人均R&D支出為547.3美元,僅低於美國和日本,2000~2002年,德國居民在國外獲得的專利數目平均為115223項,高於日本,是美國的71%。德國有優秀的知識保護環境,在IMD2005年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系統」調查中,德國得了8分,排在第一。德國在人力資本數量上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還算豐富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為年16年(2002年數),整體上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德國的資本市場很不發達,2003年,股市融資達10790億美元,只佔到GDP的44.87%,是大國中水平最低的。在資本資源由於引進外資的水平較高和較高的國內儲蓄水平整體上排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德國信息力排在第四位,2004年,德國的計算機普及率為56.2%,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0.8%。德國自然資源排在倒數第三位,國土資源、人均可耕地面積上都較小,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的比重只有38.9%。德國的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五位,政府公共產品支出水平較高,政府績效排在第六位,在支持經濟創新的環境在社會體繫上排名很高,其他方面都是中等的水平。德國經濟力全球第三,外交、軍事和政府調控力都較強,國力結構非常均衡。
日本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六位。日本國力資源很強,僅次於美國,除自然資源外在所有項目上都排在較高的位置。日本科技力排在第二,2004年,日本R&D支出為1241.13億美元,僅次於美國,R&D支出佔GDP比重為3.12%,排在第一位。日本的原創性科學論文在數量上雖只次於美國,但比英國和德國沒有壓倒性優勢,但日本在專利佔有水平上,甚至與美國不相上下,2002年,授予國內居民專利數目為110053,是美國的1.27倍,本國居民獲得的國外專利數為106184,為美國的65%。2004年,日本高技術產業出口總額為世界第三,高技術產業出口佔全部製造業出口的24%。日本勞動力數量比美國外的所有發達國家都高,受教育水平良好,高等教育入學率達50%,全部人力資本排?/ca>
❾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
美國等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0%,中低收入國家一般也在43%,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均值為43.5%。
(9)法國gdp排名擴展閱讀
第三產業即各類服務或商品。公共服務業,(政治文化業、大型或公辦教育業、大型或公辦醫療業、公辦行政、管理業、公辦金融業、公辦咨詢收費業、聲優動漫製作事務所、公辦客運業、管理人員、科研教育或培訓業、人力資源事務所、大型糧棉油集中購銷業、民族宗教、影視媒體事務所、兵役、)。個體商人服務業,(盲人按摩業、個體售賣座商、個體餐飲業、住宿業、維修理發美容服務性商業、個體加工業、個體文印部、個體葯店、個體洗浴業、個體網吧、回收租賃業、外賣流動商販、流動副業)。綜合服務業,(房地產開發服務業、宇宙開發業)。經濟產業的結構分類之一
參考資料:網路-第三產業知網-中國區域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