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地圖上看魏蜀吳的面積差不多大,但為什麼說當時曹操佔了十分之八的天下
感覺上的確如題主所言,魏蜀吳三國的面積差距,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不過,曹操佔了天下十分之八的說法,雖不十分確切,但基本符合史實。
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些基本的概念。所謂占據的天下,不僅僅是一個地域面積概念,而是人口、兵力、經濟實力的總和數據。
綜合來看,魏國整體上超過吳蜀之和,是沒有問題的,但絕對到不了十分之八的程度。
那為何有這個十分之八的說法,而且豹眼也認為基本符合史實呢?
還有一個重要指標,那就是漢末時期的行政區劃。
《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漢成帝元延、綏和時期的行政區劃,一般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完整可靠的記述,漢朝廷分十三個刺史部,下轄一百零三個郡國,另加京畿地區七郡。
十三刺史部的設置,基本延續漢武帝時期的區劃,盡管後期多有調整,但基本保持原狀。
東漢時期的十三州是: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非東漢十三州),並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這是東漢時期行政區劃的基本框架。魏蜀吳時期,各自又設置了許多郡縣,比較混雜,沒法說得清楚,就以這個十三州說一下魏蜀吳三國的勢力范圍吧。
曹操一統北方之後,劉備僅僅控制益州、荊州一部;孫權控制著揚州、交州、荊州一部分;其他地區都被曹操控制。
需要說明的是,漢中郡,本身就是屬於益州,劉備占據漢中,才將其收回。但陽平郡、武都郡,在諸葛亮北伐時還在曹魏手中。
曹操在漢中之戰失利後,將大量的人口遷徙走,幾乎留給了劉備一座空城。當初,張魯投降曹操時,就把人口、財富大量遷徙到了鄴城。
荊州原來是七郡,分別是南陽、南郡、江夏、長沙、零陵、武陵、桂陽等,治所原在漢壽縣(今湖北漢壽),後遷移到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可見其人口、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在襄陽。
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家瓜分了荊州,即便曹仁丟掉了南郡,但襄陽仍控制在曹操手中,也就是荊州的首府依然由曹操掌控。曹操把襄陽地區又劃分出南鄉郡、章陵郡。這是荊州的核心區域,勢力並不可小噓。
江夏郡又以長江為界,劃分為兩部分,江北由原劉表部將文聘一直把守,歸屬曹操;江南部分仍為江夏郡,由孫權占據。
揚州地區比較復雜,曹操與孫權勢力犬牙交錯,相互攻伐,這個地區就說不清楚啦。從行政區劃來看,劉備只佔據益州(還不是全部)及荊州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孫權占據揚州、交州及荊州江夏(江南部分)、長沙、桂陽三郡;曹操占據了十三州之中的其餘九州及荊州的襄陽、江夏郡江北部分,以及京畿七郡。就這個情況來看,曹操起碼占據十分之七八。
因此,從人口、兵力等來看,曹操占據了一半以上的數量;但從行政區劃數量來看,曹操起碼占據了十分之七以上,但不到十分之八。
比較確切地說法,應該是曹操幾乎占據了十分之八的天下,這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