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3年人均GDP浙江反超江蘇
恩,我是江蘇的,跟你講講江蘇的情況吧!江蘇外資是比較多,但是蘇州一個市的外資比例就差不多佔了整個省的大半比例以上,但是,蘇州總體經濟中外資佔比最高的是蘇州市區和崑山,除吳江,其比例只佔一小半,而其他市的外資佔比更是少之又少,接下來你說的國企,這個在江蘇真心少,就我鹽城來說,沒有一家國企的存在!其實,外人一提到江蘇就想到蘇南模式,一提到蘇南模式就想到大量的外資,這里,我想跟你解釋一下什麼是蘇南模式,蘇南模式其實是指蘇南一帶在八十年代初的鄉鎮企業大爆發,而隨後的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導致珠三角的崛起,而蘇南模式不得不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之中。所以要說外資,江蘇所創造的產值中外資比例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左右,而相比之下,廣東省的外資比例要比江蘇高出很多,浙江也不會低到哪裡去!而蘇南的很多地方,民企之發達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比如江陰,吳江,武進等等很多很多。再說說蘇北,蘇北一直都是江蘇的經濟窪地,所以更不用提什麼外資,什麼國企之類的了,除了徐州的國企比例會高點外,像鹽城完全就可算得上是蘇北民企代表了,鹽城最大的企業是悅達起亞公司,典型的中外合資,而中方的部分則是鹽城本地的悅達投資集團,很正宗的民企,蘇南是市與縣都強,而蘇北是市與縣都相對比較弱,也造成了和蘇南一樣甚至要嚴重的問題,也就是縣對於大市的向心力不足,我一點都不要面子的告訴你,我們鎮應該可以代表蘇北中上等的鎮的樣子了,產值也就才十幾億這種程度,據我所知,我們鎮上沒有外資,沒有國企,全部都是當地人創立的私企,或者難聽點叫做小作坊,情形可能有點類似浙江。再說說浙江,浙江一直都是我這個蘇北人所崇拜的地方,這地方的人闖勁足,生意頭腦好,然後就是民營發達,其他的真的不熟悉。那麼現在再來回答你的問題,為什麼浙江人均高於江蘇,因為江蘇人多啊,廣東那麼多的人gdp也只不過高於江蘇一點點,所以人口與gdp的數量是不成比例的,再一個原因,可能浙江採用的抽樣數據,而江蘇為普查數據!最後做個總結吧,之所以你會有這樣的好奇,那是因為每個地方在人們腦中的標簽都不一樣,比如浙江民營有錢溫州模式,廣東珠三角特區經濟,那麼給江蘇的標簽則是蘇州蘇南外資。其實,說到最後,每個地方其實都一樣,算算中國的財富分配比例,就不難看出,民企再多,再好,整個中國的大環境都是這樣,就算民企再多,最終的財富還是掌握在民企的老總手裡面,跟廣大人民其實還是沒有多大關系,我記得之前浙江內澇的時候,有一個浙江人在抱怨政府,然後有個人說你們浙江不是有錢嗎,之後那個浙江人就說,你以為整個浙江都是有錢嗎,別讓我被代表了!我舉這個例子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說,一,每個地方都一樣,真的,或許要分強弱只能通過數據了,二,網上的言論,比如論壇啊之類的,別當真,其實說不定他們自己就是被代表的那一部分之中的一員。
最後,我說一下,上面的言論不存在黑哪裡的目的,我只是想表達一下江蘇的另一面,但是缺點還是虛心接受的,因為人都不會有完人,更別說省了,也正因如此,江浙滬才會成為最大的經濟帶,才會顯得如此完美,不是么?因為江浙滬外資不弱,國企也厲害,民營更是強大。我想這才應該是整個江浙的標簽。還有蘇南蘇北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向來都是當那些地域分之不存在,其實這裡面涉及的問題很多,比如歷史啊,文化啊,經濟啊,等等很多,但我想說的只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江浙滬之所以可以成為一個整體,文化上的相關性是必不可少的,蘇南上海浙北不說,浙南我不太清楚,蘇北在解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受水患乾旱的侵擾而政府國家都無視的情況下,不得不逃難出去,像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基本上都是捧過飯碗出去要過飯的人,最多的去的則是上海一帶,所以現代上海人中融合了很多蘇北的文化在其中,而再說蘇北,蘇北在古代大多是國家的邊界口,戰亂不斷,再加上黃河淮河不斷泛濫,造成人口嚴重下降,據說在明朝初期,鹽城縣就僅剩幾戶人家,而有證據表明,如今的鹽城淮安,泰州宿遷一帶很多人都是明朝時從蘇州而來開荒的,所以你會發現,蘇北無論語言還是文化習俗都與江南有很多共同點。再強調這里不存在什麼抱大腿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所以,總得來說,正是這些原因才讓江浙滬走的那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