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建省2020年福建省上半年GDP增長多少
福建省上半年的GDP增長好像是負值吧,我記得應該是負的零點幾這樣子。
Ⅱ 2018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
截至8月6日,除新-疆和西-藏外,其餘29個省區市經濟數據已經公布。其中,上海、江蘇、浙江等15個省區市經濟增速快於全國6.8%的GDP增速;北京、山西經濟增速與全國增速持平。同時,隨著我國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國內結構調整正處於攻關期,經濟持續向好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各省區市對下半年的經濟工作也作了相應的安排和部署——
最近,各省區市陸續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成績單。截至8月6日,除新-疆和西-藏外,其餘29個省區市經濟數據已經公布。其中,上海、江蘇、浙江等15個省區市經濟增速快於全國6.8%的GDP增速;北京、山西經濟增速與全國增速持平。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進一步梳理各省份GDP增速成績單發現,今年以來各省區市按照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結構調整深入推進,新舊動能轉化持續加快,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起步良好。
多地增速跑贏全國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速為6.8%,與一季度持平,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至6.9%區間。
在東部地區,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份經濟增速快於全國增速。其中,福建以8.2%的增速在東部領跑,這一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浙江以7.6%的增速緊隨其後,這一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廣東經濟增速為7.1%,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江蘇經濟增速為7.0%,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
在中部地區,山西經濟增速為6.8%,與全國增速持平,比今年一季度加快0.6個百分點。江西經濟增速為9.0%,與一季度持平,明顯快於全年8.5%左右的目標增速。9.0%的經濟增速在中部地區處於領跑位置。
在西部省份中,貴州經濟增速為10.0%,在全國已公布經濟增速的省份中高居榜首。雲南省緊隨其後,經濟增速為9.2%,明顯快於8.5%的目標增速。此外,陝西、四川的經濟增速分別為8.6%和8.2%,增速在8.0%以上。重慶的經濟增速為6.5%,這一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放緩4個百分點。內蒙古的經濟增速為4.9%,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甘肅的經濟增速為5.0%,比一季度放緩0.3個百分點。
在東北三省中,遼寧經濟增速為5.6%,比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加快3.5個百分點,增速在東北三省中領跑;黑龍江經濟增速為5.5%,比一季度放緩0.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放緩0.8個百分點;吉林的經濟增速為2.5%,比去年同期大幅放緩4個百分點,增速在全國已公布經濟增速的省份中墊底。總的來看,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長動力仍有待進一步增強。
結構調整深入推進
今年上半年,各省區市按照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質量效益穩步提升,高質量發展起步良好。
北京市根據首都戰略定位,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展開了一場提質增效的「攻堅戰」。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增速比1季度提高2.9個百分點。
河北省統計局工業處處長周國華介紹說,上半年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但部分高附加值裝備製造業保持較快增長,消費品工業增長較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成長。
山東省三次產業構成優化調整為5.7∶44.7∶49.6,服務業比重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創近年來同期新高。其中,工業驅動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1%和7.8%;高耗能行業增長4.9%。
湖北省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8%,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3.2%,快於全部規上工業5.4個百分點,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13.7%;裝備製造業增長9.8%,高於全部規上工業2.0個百分點,貢獻率達40.6%。
與此同時,許多省份的投資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例如,廣東省上半年的產業投資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為22.4%,同比提高6.3個百分點;社會領域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分別占固定資產投資的0.4%和7.8%,比重較上年同期提高0.1個和0.5個百分點。
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離不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也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新經濟繼續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全市新經濟實現增加值4707.2億元。按現價計算,同比增長15.2%,增速快於地區生產總值現價增速,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1/3左右。
天津市高技術產業(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比一季度加快3.3個百分點,拉動工業增長1.0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等新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3倍和69.5%。
浙江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2348億元,同比增長1⒍4%,佔GDP的9.1%,比重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5%,比一季度提高2.4個百分點,高於規模以上工業5.3個百分點。
福建省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5%,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5個、2.3個百分點。新產品智能產品產量高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6.61倍、智能手機增長5.12倍、光電子器件增長2.10倍、房間空氣調節器增長2.09倍、平板電腦增長1.50倍。現代服務業發展較快。
江西省上半年新登記市場主體2⒍4萬戶,增長16.5%,平均每個工作日新登記2131戶。其中,新登記企業8.6萬戶,增長20.3%,平均每個工作日新登記693戶。新產業加速發展。
海南省明確,將針對經濟發展中存在不充分不平衡問題,加快推進條件成熟的在談項目盡快落地建設;在嚴格落實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要鼓勵發展高端房地產、旅遊房地產和商業地產,鼓勵提供本省居民改善型住房和百萬人才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減少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內蒙古提出,將充分發揮自治區的區位、資源、電價和政策優勢,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破解土地、資金、人力資源等要素瓶頸,落實各類優惠政策,努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吸引有競爭力的大企業來內蒙古置產興業。
黑龍江表示,將強化政治擔當,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提高重點地區經濟工作考核權重,重要經濟部門要承擔起發展責任,強化經濟運行調控,抓好重點任務分解落實,充分調動幹部積極性。
吉林省認為,全省仍處在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影響經濟發展的各項因素更加錯綜復雜,下行壓力不容忽視。當前,要認清形勢,堅定信心,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問題,聚焦重點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進消費優化升級,不斷釋放發展動力活力潛力,促進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經濟都是上升的。
消息來自央廣網。
Ⅲ 福安的經濟
2012年,福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31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163.43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增加值73.19億元,增長7.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7652元。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繼續走強,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2.5:59.4:28.1調整為12.7:60.3:27.0。 縣域GDP排名也是閩東唯一一個進前十的縣市。 宋至明代,福安糧食作物以稻、麥為主。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甘薯傳入以後,種植極為普遍。甘薯絲很快成為農家主糧。經濟作物除種茶外,種甘蔗、大豆、花生也很普遍。明末清初,山區鄉村一度盛行種薴麻和黃麻,家庭副業則以飼養禽畜為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農業生產。1950年,土地改革運動結束封建土地私有制歷史,實現土地還家,極大地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由於「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失誤以及後來「文化大革命」的沖擊,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產力的更快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產業結構調整後,農、牧、副業並舉,良種推廣、化肥農葯使用所帶來的豐收效益更顯突出,農業生產取得空前成就。
1990年,全市耕地面積326609畝,勞動力人均佔有耕地2.31畝,糧食總產量14.99萬噸(不含馬鈴薯產量),比1949年3.9萬噸,增加2.81倍;實現農業總產值14591.65萬元,比1949年856.96萬元,增加16倍,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2012年,福安市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56.76億元,比2011年增長5.5%。 明清時期,福安境內制茶、造船、製糖、榨油等手工業生產已有一定規模。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溪潭沙岩村和甘棠外塘村的造船寮已能營造10~50噸位的木帆船,民國時期已能建造100噸位的木帆船。
民國期間,福安城關、賽岐、穆陽等3個集鎮有陶瓷、紙傘、油紙扇、服鞋、五金鍛打、竹器、木器、食品、印刷等手工作坊數百家,但生產多系一家一戶,資金微薄,設施簡陋,生產水平低下。抗日戰爭前,全縣有制茶廠60餘家,制茶工人2000餘人,年生產紅、綠茶500~3000噸,產量居全省首位。抗日戰爭爆發後,茶葉出口受阻,茶園荒廢,制茶業不振,轉而製糖、榨油業興起。民國34年(1945年),縣內有製糖寮(棚)50餘家,年產糖150噸;油坊30餘家,年生產桐油200噸、茶油150噸。釀造業、糧食加工業、衡器製造業等亦有一定規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城關、賽岐、穆陽3地就有手工業行業78個,從業667戶1481人。1952年,全縣自發組織手工業合作小組7個,總人數100多人,年產值不足5萬元。先後創辦縣酒廠、印刷廠、磚瓦廠等國營企業。1955年,縣工業科、手工業科相繼成立,加強對工業生產的領導。同年,對私改造後,一部分私營企業合並成為公私合營企業和國營企業。1958年,閩東電機工業開始,從1949年的10個增加到585個。為一些工廠的創立奠定基礎,但盲目辦廠造成原材料缺乏,技術力量跟不上,1961年大批工業企業停辦。1962年,貫徹中央「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方針,進行工業結構調整、精簡下放職工,對原料不足、產品質量差、成本高、虧損大的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把一部分集體改國營企業,恢復為集體企業。至1965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10個,完成工業總產值1722.38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計算)。「文化大革命」初期,工廠管理制度混亂,生產停滯不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內部結構漸趨合理,鄉鎮企業開始起步。1984年後,全縣鄉鎮企業快速發展。
1990年,全市共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263個,全民45個,集體209個,「三資」企業9個。全年完成工業產值39462.8萬元,比1981年的10068.39萬元增長292.95%,為1949年工業總產值289.97萬元的69.45倍。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發生顯著變化,1949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0.25%,1990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3.01%,工業產值高過農業產值。同年,全市鄉鎮工業產值5461.4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3.84%。
2012年,福安市工業增加值149.68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638.14億元,現價增長31.7%,可比價增長19.3。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 6.2億元,現價下降39.8%;集體企業0.2億元,現價下降33.3%;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32.2億元,現價增長32.0%;股份及其他經濟類型工業599.5億元,現價增長32.4%。 唐代,福安境內的黃崎鎮商貿活動已經頗具規模。宋代,境內交溪沿岸出現韓陽坂、富溪津、官塘等集鎮。明清時期,境內商貿活動進一步發展。清同治七年(1868年),福安即有茶葉出口外銷業務。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口茶葉多達500噸。但限於交通條件,外貿事業發展緩慢。此間,縣內有24個集市。其中坦洋茶市、富溪津漁市、穆陽山貨市均已遠近聞名。
民國時期,輪船運輸興起後,賽岐成為縣內商貿重鎮,形成與縣城韓陽和穆陽三大商貿集鎮鼎立的局面。進出口商貿物資種類和數量均有所增加。進口的煤油、棉布等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商品。出口商品除茶葉外,增加糖、桐油、李干、雨傘等,但商業信息不靈,不能適應外貿市場的激烈競爭。民國26年(1937年)日本侵華,港口被日軍封鎖,海上交通中斷,商貿停滯不前。這一時期,境內有消費合作社組織,入社多為富戶人家,貧苦農民享受不到合作社的好處,隨著人民革命的勝利,民國合作社自行消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漸形成國營、集體和個體私營商業共同發展的格局,商品流通速度加快。福安的合作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1952年4月,福安專區供銷合作總社在蘇洋試辦第一個供銷合作社,隨後在12個區普遍建立供銷合作社。1953年由福安專區合作社分出建立福安縣合作總社,下轄12個區級基層供銷社和3個直屬經理部。供銷社成為城鄉物資交流的一條重要渠道。1956年,對私改造後,過分強調國營和集體化商業,私商處於被取締地位,影響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商業體制放開,個體私營商業發展迅速,上市商品品種激增,物價平穩,滿足城鄉各階層的消費需求。政府貫徹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方針,加強對外貿的領導,扶持出口商品生產,抓出口貨源,外貿迅速發展。出口商品品種由20多種增加到80多種。同時,供銷事業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立足點轉到發展商辦工業,擴大經營范圍,開拓新的服務領域上來。
1951~1990年,供銷社推銷農產品總額達24633.47萬元,銷售總額達8.844億元,其中供應生產資料總額2.294億元,實物有化肥51.57萬噸、農葯2.33萬噸、農用塑料薄膜2502噸,中小農具1339萬件。擁有自有流動資金和固定資產1186萬元、國家流動資金3800多萬元。1990年,全市商業總產值3438萬元,占社會總產值63642萬元的5.49%。全市商業網點6276個,其中國營304個,集體976個,個體4996個;從業人員共15656人,其中國營4133人,集體2738人,個體8785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099億元,人均社會商品零售額584.7元,是1950年人均22元的26.5倍。
2012年,福安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4.6億元,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營業額3.6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分別增長8.5%和5.9%。
Ⅳ 2018年上半年GDP河南以多少暫時居首
隨著全國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出爐,各省份也陸續發布了2018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成績單」。據中新經緯客戶端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20日,已有15個省份公布2018年上半年GDP數據。
江西上半年GDP總量趕超天津
在已公布2018年上半年GDP數據的15個省份中,河南、四川、湖北、湖南、上海、福建、安徽、北京、陝西、江西等10個省份GDP總量超萬億,河南以2.22萬億暫時居首。上海GDP總量突破1.5萬億,達到1.56億元,同比增長6.9%。
江西、陝西上半年GDP總量均首次突破萬億。陝西上半年GDP達1.07萬億元,同比增長8.6%,高於全國1.8個百分點;江西上半年GDP達到1.01萬億元,同比增長9.0%,高於全國水平2.2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江西2018年上半年GDP總量已趕超天津,2017年上半年江西還比天津少425.7億元。
Ⅳ 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前30強出爐,哪些上榜的城市後勁依然很大
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這些一線城市從未讓人失望,穩居第一第二。中部地區城市的發展也突飛猛進。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出爐,20強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無錫、長沙、寧波、鄭州、佛山、濟南、南通、東莞。
江蘇省全部城市榜上有名。中部六省一共有21個城市上榜:河南7個城市進入百強榜,湖南有5個城市入選,湖北、江西兩省各有3個城市入選,安徽有2個城市入選,山西則僅有省會城市上榜。作為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板塊,中部地區佔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保持在21%以上的比重,有力地支撐了全國發展。
Ⅵ 2018年上半年各地經濟數據態勢如何
2018年8月9日報道,近日,各地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相繼出爐,勾勒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軌跡。
各地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繼續領先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經濟回升勢頭較好,一批經濟發展增長極加快形成。
今年上半年,全國31個省區市中,半年GDP超過萬億的省份達到16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兩個。
與此同時,一系列衡量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也陸續落地。在山西,嚴格規定了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一系列約束性指標;在江蘇,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啟動實施。
Ⅶ 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是多少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16日訊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了2018年上半年主要經濟數據。數據顯示,初步核算
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1896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間。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2087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69299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227576億元,增長7.6%。
Ⅷ 哪些城市雖然沒有進入上半年城市GDP30強中,但是依然是很有實力的
隨著各地的經濟數據統計慢慢的接近尾聲,中國城市的經濟競爭格局已經成形。數據新聞實驗室整理出各地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得出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入榜名單與去年同期相比相差無幾。
佛山原本是第17個,但僅差了65億,只能待明年晉級。天津下降8.8%,成為唯一負增長的城市,「水分」還沒有擠干凈。
從增速來看,東莞、廣州的增速超過10%,合肥、貴陽、廈門等14個城市的增速超過9%。
從以上綜合數據顯示,很多城市雖然沒能排上上半年GDP30強,但是數據所差無幾,仍然是很有實力的城市
Ⅸ 2020上半年GDP公布,城與城之間差距是否過大
2020上半年GDP公布,城與城之間差距是否過大?
GDP的數據已經公布了,有的城市GDP數據非常好,而且他們在各方面的能力也非常強,這些城市一般排名都非常靠前。 但是有一些城市在數據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太強,他們的整體數據沒有太靠前。所以在表現當中並不是太好。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產生疑問了,現在城市之間的差距竟然這么大了?是不是這種差距過於大了?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點贊關注。